课堂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808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实录.docx

《课堂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实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实录.docx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组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意义.

  2.明确组合与排列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组合数公式,并能够应用组合数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针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用类比的方法探求出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进而找到它们的区别,为进一步推导组合数公式作好铺垫.

  在组合数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中找到推导公式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发现能力.

(三)情感渗透目标

  通过组合与组合数概念的引入与组合数公式的推导过程,向学生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求、协作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组合与组合数公式.

 ●教学难点

  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问题与发现教学。

  ●教具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

师: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排列”,今天我们学习与排列有密切关系的新知识——组合(教师板书:

组合)。

师:

我们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曾说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排列的基础知识,让我们从熟悉的知识中去探索、领悟、发现新的问题。

评:

由排列与组合的关系引入课题,给用联系的观点探索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引入孔子的名言,目的让学生汲取一点传统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祖国优秀文化教育。

屏幕展示:

复习1什么叫做排列?

师:

请一位同学说出排列的概念是怎样描述的?

生1: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师:

对,排列的定义不但告诉了你什么是排列,还告诉了你,完成“一个排列”的“步骤”,请大家思考,定义中“步骤”是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

生2:

一是“选取元素”;二是“再把取出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

回答得很好,“一定顺序”就是与位置有关,这也是判断一个问题

是不是排列问题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成:

一是“选取元素”;二是“排位置”.(教师板书)

屏幕展示:

复习2什么叫排列数?

师:

请一位同学说出排列数的概念是怎样描述的?

生3答(略)

师:

生3回答得正确,再看复习3:

屏幕展示:

复习3排列数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0!

=?

师:

请一位同学再说出排列数公式?

生4答,师点评与板书排列数公式。

评:

这三个复习的问题,是学习新概念、推出新公式必不可少的预备知识。

通过提问,为学生顺利探索出新知识做好了有效的前置补偿。

二概念探索

师:

为了探索新知识,我们一起来研究问题1.

屏幕展示:

问题1讨论下列两个问题,并概括①②两题对选取元素要求的主要区别?

①从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中,每次取出两个点

作一条射线,问可以得到几条不同的射线?

②从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中,每次取出两个点

----排列问题;

----组合问题;

问题2:

根据排列的定义,运用类比的方法给出组合的定义.

问题1:

概括上述题目①②两题对选取元素要求的主要区别?

①有序:

取出后再排位置(按顺序排列)

②无序:

取出并成一组(无顺序)

作一条直线,问可以得到几条不同的直线?

教师深入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

请哪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5:

师:

区别呢?

生5:

区别:

①要求有序;②要求无序。

师:

很好!

①有序即取出后再排位置——是什么问题?

生异口同声:

排列问题;

师:

对,②无序即取出并成一组(无顺序)。

屏幕展示:

要求有序——排列问题

要求无序——?

师:

②是什么问题呢,它就是今天将要学习的组合问题,请大家讨论问题2.

屏幕展示:

问题2根据排列的定义,运用类比的方法给出组合的定义.

教师深入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

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怎样用语言叙述组合的定义呢?

生6: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个元素,不排顺序,叫做组合。

师:

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叙述吗?

生(部分):

同意!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对组合的意义答得很正确,能不能使语言叙述得再准确一点,哪一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7: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组合。

师:

再严密一点。

生7:

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师:

很好!

通过同学们的互相协作,我们得出了组合的定义,下面我们看课本上是怎样叙述的。

屏幕展示: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师:

注意,这里条件m≤n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们再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这个概念。

三深化理解

例1从4个不同元素a,b,c,d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与排列各是什么?

生7口述,师板书:

解组合:

ab;ac;ad;bc;bd;cd;

排列:

ab,ba;ac,ca;ad,da;bc,cb;bd,db;cd,dc.

师:

生7回答得不但正确,而且条理清楚,生7很聪明。

接下来请大家讨论问题3.

屏幕展示:

问题3:

由排列、组合的定义与例1思考,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各是什么?

教师深入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

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8:

排列的元素有顺序,而组合的元素无顺序;

师:

回答得很好!

这是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它们的联系呢?

生8:

排列包含组合。

师:

对,怎么“包含”的呢?

生8不知怎么回答。

师:

哪一位同学帮助一下生8,解释“包含”的意义?

生9:

完成一个排列的第一步,取出的元素并成一组就是组合问题。

师:

大家赞成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

赞成!

师:

这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他们解决了今天这节课的关键问题。

由同学们的总结,我又想到了宋朝爱国诗人辛弃疾一句诗: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组合却在,排列处。

”(学生跟着朗诵、兴高采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两位同学探索的结果。

评:

数学一面是枯燥的,另一面是很有趣的。

如何让枯燥的数学在课堂上变得有趣一点,可让优美的诗词进入课堂,让诗的意境与数学的意义融在一起,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气氛。

师板书:

①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②完成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m≤n)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取出m个元素,是组合问题;第二步对取出的元素全排列.

师:

为了巩固这个概念,请同学们做下面练习。

练习1课本第22页A组第1,2题;

找四位学生到黑板板书,最后教师点评,答案略。

四乘胜追击

师:

上一节当我们学习排列时,学习了排列的定义之后,紧接着学习了排列数的定义。

我们现在学习了组合的定义,按着知识的发展,下面应该学习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

组合数。

师:

对,请大家看问题4.

屏幕展示:

问题4根据排列数的定义,运用类比的方法给出组合数的定义.

师:

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学生纷纷举手。

因为此问题,由类比得出,比较简单,找了一位学习下游同学回答。

生10: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师:

你回答得非常完美,与课本定义基本相同(老师由衷的赞美)。

屏幕展示: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师:

大家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组合与组合数概念,老师并没有告诉你们,同学们能探讨出来并且叙述得这样好,你们是怎样探索的呢?

生异口同声:

是用了类比的方法。

师:

回答得很好,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比记住概念更重要。

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

师:

组合数记作

如例1中①,组合数怎样记作呢?

等于什么?

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11:

师:

例1中②,排列数呢?

生11:

师:

回答得很好!

请大家深入思考问题5。

屏幕展示:

问题5如何探索组合数公式呢?

学生沉默。

为了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

屏幕展示:

大海航行靠舵手,谁能指引我们向前走?

由于该问题是方向性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需要教师再次启发。

师:

大家还记得“数学家烧水”的故事吗?

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回答。

评: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生12:

我想需要找组合数与排列数公式的联系,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

师:

怎样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呢?

生12:

一般问题特殊化,必有所发现。

我们通过特殊化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评:

数学的极致就是哲学,这位同学能用哲学的观点回答数学问题,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数学教育所希望的的最高境界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漂亮,她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有大师级思想方法。

按着这位同学的指引,我们先从刚才具体的例子——例1中去探索。

请大家讨论问题6.

教师给予恰当而高度的赞扬与鼓励,使这位同学神采飞扬,激发起了她探索数学和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屏幕展示:

问题6观察出

有什么关系?

从我们总结的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解释这种关系?

教师与学生讨论略。

师: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互相启发、帮助,都有收获,很好。

哪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13:

的关系是

师:

你从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如何解释这种关系?

生13:

……

生13沉默,不知怎样回答。

师:

等式

中2,是怎样来的呢?

生13:

啊,明白了.从四个元素中取出两个元素进行排列,首先取出两个元素并成一组有

种方法,再对这两个元素全排列,排列数是2.

师:

也就是

非常好,为什么相乘?

(指

)根据是什么?

.

生13: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下面我们把这位同学的说理过程,整理如下:

屏幕展示:

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数,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取元素,从四个不同元素中任取2个元素的组合共有

种方法;

第二步排位置,选出的2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有

种方法;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

师:

下面我们再从具体到抽象,探讨一般性问题。

下面我们讨论问题7。

屏幕展示:

问题7你通过等式

是否受到启发,能不能从组合与排列的联系中,再寻出

的关系?

师:

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14:

师:

如何从我们总结的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解释这种关系?

生14: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可以分为以下2步:

第一步选取元素,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组合共有

种方法;

第二步排位置,选出的m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有

种方法;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

评:

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旦解决了具体问题,一般化问题的解决就顺其自然了。

师:

生14回答得很好,非常完美,她所叙述的能够与课本一致,让老师也自叹不如啊。

下面我们把这位同学的叙述,在屏幕上展示一下。

屏幕展示略。

师:

如果知道

,如何求

呢?

生异口同声:

师:

再根据排列数公式,

还能等于什么呢?

生15:

等于

师:

对,这里

是正整数,且

,这个公式叫做组合数公式.

板书:

这里

是正整数,且

,这个公式叫做组合数公式.

进一步和学生讨论出下列公式并板书在黑板上:

特例:

五巩固提高

师:

为了巩固公式,下面我们计算两个问题。

屏幕展示:

师:

请大家考虑,计算这两个问题,利用哪个公式较简便呢?

生16:

公式①简便。

师:

对,请你口述一下计算过程。

以下生16口述,教师板书。

=252-1=250.

师:

这位同学公式应用得很好。

计算题一般用公式①,公式②适用于含有字母式子或证明。

下面大家做练习。

练习2:

课本第22页A组第3题

(1),

(2);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最后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

师:

这节课将要结束了,请大家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屏幕展示:

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教师与学生总结如下:

1.数学思想方法:

类比与转化;

2.数学知识:

①两个概念:

组合与组合数;

②两个公式。

评:

学生的小结与收获不一定很完整、全面,一人一点,互相补充。

即使有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纠正。

教师的总结应是激励性的,引导学生注意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