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776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9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资料 表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资料表格式

 

心理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研究》

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创建和发展时期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6、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

7、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8、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时期,兴趣在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时期,理想开始占主导地位;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成为主导的人格倾向。

9、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10、心理学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

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③调查法

④临床法

⑤个案法:

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11、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②系统性原则:

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1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基本任务:

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

具体任务:

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1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①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包括心理学史、理论心理学、心理统计测量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②心理现象研究: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人格心理学等。

③心理对象研究:

按照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领域。

包括儿童心理学、妇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跨文化、民族、社会心理学。

④活动领域层次:

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可以产生以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心理学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教育、工程、劳动、管理、商业、消费、航空、航海、司法、医学、运动、犯罪、网络、咨询、领导心理学等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

现代心理学派纷争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4、完形主义心理学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当代心理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学派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

第三节教师职业与心理学

1、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①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②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③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2、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①高尚的职业品德。

②广博的知识。

③完善的人格。

④全面的能力

a教育教学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系统学习能力

⑤专业的技能

a教学设计技能b教学语言技能c教学监控技能d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e教学评价技能f教学研究技能g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3、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①关注技术。

②倾听技术。

③沉默技术。

④宣泄技术。

⑤探讨技术。

⑥面质技术

⑦自我表露技术。

⑧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第一节人的发展

1、胚胎发育过程

①胚种阶段(0~2周)

②胚胎阶段(3~8周)

③胚儿阶段(9~38周)

④产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1)生育年龄

(2)孕期营养(3)胎教(4)母亲的情绪。

2、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

①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②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③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3、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

①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发射活动

②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4、脑学说的发展

①定位说:

始于加尔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的研究、布洛卡区、维尔尼克区

②整体说:

弗罗伦斯动物行为损伤程度与切除大脑皮层的大小有关

拉什力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③机能系统说:

鲁里亚动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④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5、脑的结构

①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

②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③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6、反射

①反射式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②反射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③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7、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工具性条件反射→桑代克

相同点:

①基本原理相同,均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②都可建立多级条件反射

③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点:

①在刺激方面的不同。

在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

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

②在反应方面的不同。

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而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实验中,反应是后天的

③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④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应用最多的就是强化原理和消退原理

8、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广义: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

狭义:

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9、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阶段划分

①乳儿期:

0~1岁②婴儿期:

1~3岁

③幼儿期,学龄前期:

3~6、7岁④儿童期,学龄初期:

6、7岁~11、12岁

⑤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14、15岁⑥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4、15~17、18岁⑦青年中期:

19~25岁⑧成年期:

25~45岁;

⑨中年期:

45~65岁⑩老年期:

65岁以后

10、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

11、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

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1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②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1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③心理发展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活动,这种主导活动就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14、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①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上一代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②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自然环境因素

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传统。

②拷贝世界。

③学校教育。

15、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

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

1、身体发育特征

2、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①过渡性

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a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b青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的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②闭锁性

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③社会性

个体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3、初中生心理指导

①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前向学生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

正确认识手淫现象。

引导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的、广泛的健康交往。

②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师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③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当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

4、高中生心理指导

①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②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效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尽快提高学业成绩,减轻学习焦虑。

③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能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5、中学生心理发展表现

初中生

高中生

思维

最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①运用假设

②逻辑推理

③运用逻辑法则

思维品质中的矛盾性

①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③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①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②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情绪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①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②情绪的丰富性。

③情绪的特异性。

情感

①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②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③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①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②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人格

①意识高涨。

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2岁左右有自我的意识,初中生阶段自我意识进入第二次飞跃。

②反抗心理。

在交友方面:

①交友范围缩小。

②重视友谊。

③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⑥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高中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

①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②价值观的确立。

③自治需求。

a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b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学习的本质

1、学习

广义: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

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

②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③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④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4、学习的种类

依学习水平划分

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系列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

⑦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的做了修改,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到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

这样就将学习分为: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5、学习理论

①刺激-反应理论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

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S-R。

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起来的。

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

准备律:

联结的增强或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

练习律:

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为练习得到加强;

效果律:

指奖惩对联结效果有重要影响,奖励则联结增强,惩罚则联结削弱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②认知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其基本观点如下: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③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可以通过观察获取代替性的间接经验。

这种学习称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

6、学习迁移

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种类

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

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

顺向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

后来到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平迁移:

也叫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

也叫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

一般迁移:

原理、原则或态度等的迁移

具体迁移:

也叫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组迁移到新情景中去

基本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洛克,认为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

②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元素时,才可能有迁移。

伍德沃斯将相同元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种活动中有共同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③经验概括说。

代表人物贾德,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对原理了解概括的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

④关系转换理论。

代表人物苛勒,习得的经验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顿悟是产生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⑤认知结构说。

代表人物完形主义心理学家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

影响因素

①相似性

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

②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③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迁移起至关重要作用。

④心向与定势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

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

促进迁移策略

①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

②精选教材。

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

④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

⑤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

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

⑥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基本原理。

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理解

概念

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

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理解的标志

①知道“是什么”

②知道“为什么”

③能举例复述

④融会贯通。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

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②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

2、知识的应用

概念

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应用的实质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种类

依据知识反应的不同深度

感性知识:

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

理性知识:

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

依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

具体知识:

具体有形,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抽象知识:

实例中概括出来,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概念或原理

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

陈述性知识:

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它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也称为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

②相关知识的重视。

③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影响知识运用的因素

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

②问题的特征。

③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第三节技能的掌握※

1、概述

概念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生活方式

种类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

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心算技能等都是常见的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区别:

①活动的对象不同;②活动的结构不同;③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

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2、技能的形成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

①认知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

②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

③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动作系统。

④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智力技能的形成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定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