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161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教案

第14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险恶形势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知能强化课Ⅰ 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

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

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创办外商企业:

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

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

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

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

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

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民用企业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

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

5.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史学者说]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

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

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

(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产生。

 

背景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

在沿海地区

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二)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

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并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全面酝酿启动。

1.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

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

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

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

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

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

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1.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

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

结构

近代工业逐渐兴起,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

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

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聚焦主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开端

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1.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

这一现象反映了(  )

1843年

1855年

1300多万斤

8400多万斤

1000多包

56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

选C 结合材料可知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反映进口的数额,无法判断出口贸易是否占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得出农产品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故D项错误。

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

选B 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对英国制造品具有抵抗能力,故选B项。

鸦片输入、白银外流是中国购买力低的重要原因,经济基础才是根源,排除A项;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当时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很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商品还没有打入内地市场,中国更没有征内地税,排除D项。

[思维升华] 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

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如第1题),但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如第2题)。

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自然经济才宣告解体。

英国认为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而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自然经济基础根深蒂固,其分散性和封闭性对外来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解析:

选D 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4.“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

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

”“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

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

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

”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解析:

选D 材料中“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至于员司之冗滥”表明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表明也有新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该厂所造之械”表明是军事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详加验视”“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表明管理腐败,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对洋务企业的认识

洋务派主要创办了军用和民用两类工业。

在性质上,两者都为封建主义性质,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它们在特点上的最大区别:

前者主要由官府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后者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未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如第3题),其生产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资金问题,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在管理上,洋务企业采用封建官僚制度,洋务派大官僚在企业中安插亲信,结党营私,贪污中饱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第4题)。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5.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机器织布局开工生产,生产的布匹除内销外,还大量出口海外,此后几年内,湖广地区输入的洋布大为减少。

这说明(  )

A.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扩张有抵制作用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引发了洋务运动

C.洋务派忽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价值

D.洋务运动扭转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可知,官办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有内销,说明满足了国内民众需要;湖广地区输入的洋布大为减少,说明湖广地区民众对洋布的需求减少,由此可推断出这是官办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与洋布争夺市场的结果,即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扩张有抵制作用,故选A项。

6.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排满兴汉瓦解清廷B.推进民主同情革命

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D.兴办洋务走向近代

解析:

选D 题目所列的人物都是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共同历史活动就是开展洋务运动。

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主张进行政治改革,故排除A、B两项;虽然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但是人民生活依然贫困,排除C项;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科技、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备考时应重点关注。

比如经济上,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客观上对外国经济扩张起到了抵制作用。

另外,对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要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肯定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这一积极方面,这一学术发展趋势也影响了高考命题。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

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

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姚公鹤《上海闲话》

[思考] 据史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抓住中西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提示] 原因:

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外商在华经商不便;中西贸易扩大。

[史料二]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

时间

类别

投资比例(%)

1883~1913年

轮船航运

54.5%

煤炭开采

67.7%

1890~1910年

机器纺织

23.23%

1872~1893年

机器制造

27.68%

[思考] 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为表格信息,解读时要抓住买办阶层在工业中的投资比例综合认识其作用。

[提示] 看法:

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一方面,买办为外国侵略者效劳,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收购原料,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

另一方面,买办在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买办凭借雄厚的资金,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维升华] 全面认识买办阶层

(1)含义:

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

买办通常外语能力强,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

(2)认识:

历史上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认为买办帮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

但对买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不能简单地认为买办就是破坏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而应从其更多的正面因素来评价这一阶层,正是因为有买办的产生与其活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在封建地主阶级、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地生存、成长。

知能强化课Ⅱ 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第一阶段——“短暂春天”

(1912~1919年):

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

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

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

2.表现

(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

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

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

发展速度快

时间短暂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4.结局

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第二阶段——“白银时代”

(1928~1936年):

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措施:

①整顿税务。

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

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

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

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

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

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③改革币制。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议,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

积极方面

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

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方面

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史学者说]

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评论

“中产阶级——主要是各种商人、实业家和高利贷者——是现存秩序的受益者,不希望发生任何将激起波涛的改变……国民政府不能采取所宣扬的社会和经济措施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在许多踌躇满志的国民党人中盛行着这样一种普遍的感觉,农民已经世世代代地受苦受难,因此要他们再等待一段时间并无所谓——让他们等到政府解决了更为紧迫的内忧外患问题时再说好了。

——徐中约

 

2.民营工业的发展

(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

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第三阶段——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1937~1949年):

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

1.走向衰落原因

(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

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②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

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

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通货膨胀。

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

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

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

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

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

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

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

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