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游记法兰克福书展及欧洲十国行程及景点1.docx
《全部游记法兰克福书展及欧洲十国行程及景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部游记法兰克福书展及欧洲十国行程及景点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部游记法兰克福书展及欧洲十国行程及景点1
中国书业代表团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和欧州十国旅游散记
行程及景点简介和感觉
第1天2009/10/14星期三。
北京—上海—法兰克福。
MU5130WE14OCTPEKPVG19052105
MU219WE14OCTPVGFRA23550600+1
此天北京机场集合,至上海机场转机,搭乘国际航班前往法兰克福。
第2天2009/10/15星期四上海-法兰克福。
抵达后导游接机。
参观法兰克福书展。
第3天2009/10/16星期五
法兰克福/慕尼黑/因斯布鲁克。
早餐后乘车前往德国慕尼黑,游览市中心玛丽恩广场,这里是每年慕尼黑啤酒节的中心,600多万人喝掉600多万升扎啤,吃掉近50万根烤肠和5万多只烤猪腿。
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据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狂欢节,记者近日身临其境,体验了一把。
慕尼黑啤酒节可以追溯到1810年。
当年巴伐利亚加冕王子路德维希和特蕾瑟公主当年10月完婚,官方的庆祝活动持续了5天。
人们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观看赛马和痛饮啤酒。
从此,这个深受欢迎的活动便被延续下来,流传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第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
历史上,除因战争和霍乱中断外,慕尼黑啤酒节已整整举办了170届了。
欣赏广场中间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参观著名的市政大厅。
玛利亚广场——慕尼黑的市中心广场。
从火车站向东沿穿过卡尔门沿着走500米就到。
广场中间是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广场的北面是高大的市政厅,1867-1908年建成,是新哥特式建筑,钟楼高85米,上有著名的玩偶报时钟,上午11点下午5点报时钟的玩偶伴随着音乐出来展现1568年威廉五世婚礼大典的场景。
西北面很容易就能看到有两个绿圆顶钟楼的是圣母教堂,是慕尼黑的象征建筑,为哥特式教堂,钟楼高99米,建于1468年。
王宫是一组由巴罗克式、洛可可式和古典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
以前曾经是巴伐利亚的王宫,二战遭毁。
战后改为宫殿博物馆、宫殿剧院、珍宝馆。
之后乘车前往奥地利秀美的山城、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茵斯布鲁克,感受山城的别样风情。
参观茵市的象征、宫廷建筑大师尼古劳斯的杰作---黄金屋顶,这是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为观看广场举行的仪式而于1500年所建的。
楼顶使用了2657枚金泊,游客可以在慢慢欣赏中发现若干十六世纪的建筑精华。
茵斯布鲁克的意思是茵河上的桥,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德国到意大利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奥地利从西到东的枢纽。
茵斯布鲁克初步形成于1180年,1420年至1665年期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居住地,在马克西米利昂一世统治时期(1490年-1519年)茵斯布鲁克成了国家中心,这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著名的金顶屋、霍夫堡宫和宫廷教堂,巴洛克式的宫殿和凯旋拱门为玛丽亚•特雷西亚大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今天的茵斯布鲁克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生活中心,而且是大学城和奥林匹克城。
茵斯布鲁克是个迷人的小镇,它的观光客居奥地利之冠。
茵斯布鲁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奥匈帝国及后来奥地利帝国的皇族)的主要住所,也可以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开始走向颠峰的地方。
因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昔日皇亲贵戚留下来的宫殿、墓地与建筑群,茵斯布鲁克最早的部落形成于靠近席尔河及茵河汇流处。
1239年,正式升格为城镇,15世纪时,提洛公爵菲德烈四世,定茵斯布鲁克为首府,而迈希米连大帝在位时所盖的黄金屋顶,也成为茵斯布鲁克的著名象征。
茵斯布鲁克至今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在狭窄的小街上,哥特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
巴洛克式的大门和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展现出古城的风貌。
在老城的东部和北部,是茵斯布鲁克新城区。
这座小山城曾经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载入了体育盛会的史册。
如今,茵斯布鲁克是一座大学城,也是主教所在地。
她的工业非常发达,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会。
因为北面被山脉遮挡,所以气候宜人,茵斯布鲁克是国际旅游的胜地。
蒂洛尔州雄伟的山峰、如画的山谷、陡峭的山崖和平缓的高山牧场以及清澈的山间湖水和永久不化的冰川,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
茵斯布鲁克的宫廷城堡、宫廷教堂、凯旋门和黄金屋顶,以及州内多处的城堡和宫殿,是皇家权势的最好见证。
蒂洛尔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皇家之州。
茵斯布鲁克市中心保留了她中世纪的形象:
带拱顶的走道、半圆拱和凸出式建筑,表现的仍是歌特式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这里有本城最受摄影者青睐的文化古迹黄金屋顶,建于1500年,属晚期歌特式风格的建筑物,是为了纪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订婚而建造的。
屋顶一片金碧辉煌,2657枚金箔铜板,在阳光下闪闪生辉,美丽动人。
阿姆布拉斯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美丽的宫殿之一,也是全欧洲最古老的艺术品及军械收藏库:
西班牙厅、欧洲14~15世纪王朝画像馆、250件艺术展品和宫殿花园,都令人眼界大开。
茵斯布鲁克为因河架桥之意。
桥梁修建之前,只有零星的居民点散落在因河两岸,建桥之后才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阿尔卑斯山的小城市,拥用优美的哥特式建筑,马克希米利安大帝和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都很喜欢这里。
1964年和1976的冬季奥运会在这里举行。
贝吉塞山的滑雪跳台是“体育之都因斯布鲁克”的象征。
一到冬天,穿着滑雪靴的滑雪者乘电车蜂拥而至,夏天也可以看到许多身背背囊的滑雪爱好者。
因斯布鲁克作为蒂罗尔地区的中心城市,深受各国游客的喜爱。
还可以这里为基点,进一步游览阿尔卑斯山。
游览马里亚太丽莎大道,到闻名世界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店购物。
第4天2009/10/17星期六。
因斯布鲁克/威尼斯。
早餐后乘车前往举世闻名的“水都”、被誉为“亚德里亚海的明珠”---威尼斯,参观圣马可广场及圣马可教堂,广场上人们悠闲地喂着鸽子,真是其乐融融;之后参观叹息桥、总督府、钟塔、拿破伦宫;并前往水晶玻璃工厂,欣赏精美雅致的水晶艺术品。
威尼斯兴建于公元452年。
5~7世纪时受匈奴人和伦巴德人侵扰的内陆居民迁入此地开始。
687年选举出第一任总督,建立共和国。
建国初期隶属于拜占廷帝国。
10世纪末获独立,成为富庶的商业国,它协助拜占廷击退诺曼人的进攻,于1082年获准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建立商站免税行商。
十字军东侵期间,威尼斯巩固了在东方和爱琴沿岸的地位,并乘机吞并拜占廷的大片领土,包括克里特岛、伯罗奔尼撒西南部及爱琴海上的许多岛屿。
1298~1382年,同热那亚共和国间连续进行4次海战,击败这一贸易竞争对手,成为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强国,进入全盛时期。
15世纪末,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遭到惨重打击。
16世纪初,威尼斯被西班牙、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同教皇所结成的同盟击败,领土日蹙。
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同威尼斯进行了延续200余年的海战,威尼斯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殖民地丧失殆尽。
1797年法国同奥地利争夺意大利的战争,给威尼斯最后致命的一击,拿破仑灭威尼斯后,根据《坎波佛米奥条约》,将其割让给奥地利,从而结束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
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
威尼斯所从事的中介贸易,主要是将东方的胡椒、肉桂、丁香、蔗糖、宝石、丝织品等运往西欧各地高价出售。
海上贸易又促进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威尼斯拥有水手2.5万多人。
马可波罗曾旅居中国。
在贸易与领土扩张中,贵族和商人相互融和,成为强大的商人贵族阶级,威尼斯即为其所把持。
国家制度具有寡头独裁性质。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
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
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这些建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
东面耸立着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
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
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
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
威尼斯长期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政权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掌握,兼有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特色。
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埋葬了耶酥门徒(使徒)圣马可而得名:
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随处可见这位显赫的圣马可。
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
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
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
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
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
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
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
“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
自古以来,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
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垂涎这里的景色,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因此曾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至今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
圣马可广场是每年嘉年华最主要的场景,但是在平常也热闹的像一座舞台,永远不会冷场。
这里人流如潮,广场上有数不清的鸽子飞起飞落,游人和它们和平共处。
和总督宫毗连的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
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
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
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
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
圣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壁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马。
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
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
仅此一点,便是独一无二。
其次,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
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
在场上格外显眼的钟塔高达97米,建于15世纪。
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白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钟声。
登上大教堂边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
纵目远眺,威尼斯全城,尽收眼底,一片红褐色的屋顶,一眼不见尽头。
诺大的圣马可广场上,游人点点,几近蝼蚁。
向海边望去,一排排贡多拉,煞是好看。
再望望那头带翼的狮子,似乎为自己能被游人瞻仰而洋洋得意。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明珠。
它最美丽的时候是上潮的时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广场铺上一面巨大的镜子,使所有建筑像镶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间,显得更加玲珑剔透,光彩照人。
加上周围咖啡馆的露天陈设,游人们鲜艳的衣着,五光十色,上下辉映,形成了一幅极其迷人的图画。
广场上,母亲们带着孩子在水中嬉戏,年轻人脱去鞋袜来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鸽子,时而簇拥在地上觅食,时而又带着扑扑拉拉的振翅声,飞满整个广场的上空。
第5天009/10/18星期日威尼斯/罗马。
早餐后乘车前往“永恒之都”罗马,参观著名古罗马遗迹、宏伟壮观的圣彼得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请注意着正装参观)。
参观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天主教圣地、“城中之国”---梵蒂冈,外观举世闻名的斗兽场,这是罗马帝国的韦斯帕亚诺皇帝为了纪念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于公元75年而建的。
在文明古城罗马领略超凡的神秘色彩与艺术气息。
永恒之都-罗马古罗马的辉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却没有很深的印象,直到到了罗马,见到了著名的罗马废墟,那一刻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2000多年前的罗马就已经可以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了么?
2000多年前罗马已经繁华到这种程度了么?
虽然经历了战火,经历了天灾(地震),遗留下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仍可以通过这些看到古罗马的繁华古罗马的文明:
凯旋门。
这个几乎可以说是古罗马废墟中保留最完好的建筑了,这样的建筑和现在的建筑,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吗?
农神庙遗址。
右手边这几根柱子就是农神庙遗址了,实际上,农神庙是当年罗马帝国最大的神庙,如今只留下了几根柱子。
斗兽场。
其实只有中间白色的部分是原址,其余都是后来补的。
据说最大容量可以达到5万人,十分钟之内就可以把5万人全部疏散,不得不佩服古罗马人啊。
这个据说可以列为世界奇迹之一,宽度曾经保持了几千年的最大纪录,不过现在也是数得上的。
我们再来看看万神之庙,古罗马人非常奇怪,他们有很多神,而且个个都要敬到,其实和中国的佛教有点类似,什么风神雨神爱神农神一堆的神,但是他们就不信基督,真是奇怪,所以就有了万神庙。
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万神庙这样的建筑是2000多年前的建筑,这些人又是怎么把这个大圆顶给建起来的呢?
因为这些都是石头做成。
再来看看罗马的许愿池:
这是罗马假日中公主剪完头发后去的那个广场。
梵蒂冈城国国旗:
呈正方形,由金黄色和银白色两个竖长方形组成。
传说金黄和银白两色是耶稣12门徒之一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颜色。
右侧的白色旗地中,绘有教皇保罗六世的皇徽。
国徽:
即教皇徽,是梵蒂冈城国的标志。
为盾徽。
盾面为红色,其上有两把交叉着的钥匙和一顶罗马教皇的三重冠冕。
红色在历史上曾是天主教教堂的颜色;金黄色和银白色的两把钥匙传说是基督给圣彼得(《圣经》中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间的皇冠结合产生的。
罗马教皇自称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皇又是梵蒂冈的首脑,有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所以皇冠为三重。
教皇:
约瑟夫•拉青格,2005年4月当选第265任天主教罗马教皇,称为本笃十六世。
自然地理:
面积为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
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
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
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
约0.1万,其中常驻人口仅54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信奉天主教。
首都:
梵蒂冈城。
简史: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
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酥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
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堡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
其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的教皇国。
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
1912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
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政治:
梵蒂冈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权。
教皇自称“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教皇由红衣主教2/3多数选出,终身任职。
红衣主教团是教皇的咨询机构。
教皇的选举是梵蒂冈神圣而庄严的事情。
由于教皇的任职是终身制,新任教皇的选举均在前任教皇去世后才慎重举行。
新任教皇必须得到2/3以上的选票才能当选。
外交:
梵蒂冈同161个国家和地区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联合国设常驻观察员。
梵蒂冈与中国无外交关系。
现教皇:
2005年4月19日,约瑟夫•拉青格当选第265任天主教罗马教皇,称为本笃十六世。
同年4月24日举行罗马新教皇加冕仪式。
还考察了罗马图书市场。
第6天2009/10/19星期一罗马/佛罗伦萨/皮亚琴察。
早餐后乘车前往参观佛罗伦萨:
米开朗基罗广场,大卫雕像,市政广场,圣母百花大教堂,皮革广场。
米开朗基罗广场:
位于佛罗伦萨市区南端的高地上,站在广场上,可以眺望佛罗伦萨市的全景,因广场上有佛罗伦萨的象征——大卫雕像,米开朗基罗广场也就成为许多游客开始佛罗伦萨之游的第一站。
米开朗基罗广场是由朱塞佩•波吉设计,始建于1868年,从广场向佛罗伦萨城内望去,红色砖瓦、古式建筑、阿尔诺河、圣母白花大教堂的圆屋顶等等都看得清清楚楚,全景的佛罗伦萨更显古老和典雅。
米开朗基罗广场建成时,广场的中心,摆放了米开朗基罗所雕刻的大理石雕像——《大卫》。
上世纪,佛罗伦萨市政府从保护雕塑的角度出发,将雕塑移进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青铜雕像院,而广场上则立了一座青铜制的大卫复制品。
这座青铜制的大卫复制品,虽是复制品,但也可以从他身上领略大卫的那种坚毅的神采、完美的身材、力与美的结合。
据说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卫时,所使用的石头并非一座完好的大理石。
就是这块略有瑕疵的石头上,米开朗基罗一改大卫传统的血腥形象,历时3年,创造了一个准备参加战斗的大卫,紧张的肌肉、专注的神情是那么自然,大卫也成为米开朗基罗的不朽之作。
根据解剖学专家最新研究表明,这座高5.5米的雕像,人体的肌肉比例极尽完美。
之后乘车前往皮亚琴察。
第7天2009/10/20星期二皮亚琴察/琉森。
早餐后乘车前往湖光山色精粹之代表性城市---琉森,参观狮子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中暴民政击法国杜乐丽宫时,为保护法国王路易十六及玛丽王后而壮烈牺牲的786名瑞土军官和警卫所建的,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赞颂此石狮为“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游览琉森最负盛名的卡贝尔桥,此桥又叫教堂桥,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也是琉森的标志。
游览位于琉森东南、瑞士高原中心地带的琉森湖,这里水晶般莹澈眩目的湖水无不荡漾着迷人的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
琉森:
令人迷醉的浪漫古城知道琉森是因为奥黛丽•赫本曾在这里举行过婚礼,当然佳人芳踪已难追寻,但是我却深信赫本选中的地方一定是一个最浪漫惟美的所在。
昨天说到,瑞士有三个首都,说完苏黎世,今天来说说此生不去必定后悔的仙境:
瑞士琉森湖区。
瑞士中部高原的琉森是个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城市,瑞士最大的夏季避暑胜地之一。
8世纪建城的琉森在中古曾是瑞士的首都。
现今虽挤不进三强的城市排位,却是到瑞士时不可错失的地方。
琉森市中心本身并不很大,主要景点都散布在步行可及范围内。
来到瑞士这第6大城市,不能不介绍琉森市的地标——13世纪的卡卑尔木桥。
也称为“教堂桥”。
它建于1333年,长约200公尺,其特色是整座桥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并也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
在桥顶,镶绘有120幅古画,其中也包括记录描述了当年骇人的流行黑死病的画作。
这座古桥在1993年8月时曾遭一场火劫,幸好并未完全被烧毁,后经重新修补,重迎八方来客。
这座桥后面会有照片的喔,大家仔细看,很漂亮和卡卑尔木桥相配对的是八角型的水塔塔楼,也是古代军事用的¤望台。
塔身是很坚固的墙砖,在夜里若仔细看,塔身在照明灯下泛蓝,很漂亮。
浪漫的古城琉森-地处瑞士的中心,拉丁文意为“光”,即光城。
据文献记载,公元840年琉森被称作“卢西亚丽亚”,名字来源自一个关于光的传说。
据说天使以一束光,指引第一批居住在此的人建造小礼拜堂的位置。
那时它只是一个小渔村。
公元8世纪建城后,意大利商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来此经商,遂形成城镇。
1332年加入瑞士联邦,从此,走上繁荣之路。
有水的城市才显灵气,瑞士许多著名城市都是逐水而建,且有着相似的格局:
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河水注入湖中,于是城市就在河水和湖水的交汇处繁荣起来。
琉森就是这样。
对那些不了解瑞士的人来说,在琉森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印象。
除了水,琉森的另一大诱惑就是山,巍峨的皮拉图斯山在琉森周边次第绵延开来。
在雪山的映衬下,水边的琉森更显妩媚动人,有一种独特的情调。
琉森具有21世纪的现代化,更具有中世纪所特有的美、和谐及生命力。
这里街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特色面具,市内古老狭窄的街道和广场,到处是令人驻足的商店。
市内不乏文艺复兴时期及巴罗克式的建筑物及喷水池。
广场均以鹅卵石铺砌,人字形的小屋,墙上是五颜六色的花草彩绘,清新而美丽。
琉森的老城是一定要悠悠地转一转的,那窄窄的街道,适合步行。
沿河及湖边漫步,一路都可见到一座斜跨在河面上的木制廊桥——卡贝尔廊桥。
廊桥临老城一侧的岸边大都设着露天的咖啡屋或餐厅,人们可以随意坐在桌旁,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湖光山色。
水面上悠然游弋着几只雪白的天鹅,在这里,人和这些优雅的生物获得了和谐,一起安然享受着上天恩赐的美景。
琉森特有的情调还在于它的建筑。
斜形的屋顶一律都是留着岁月印痕的红色,湖边的古宅和镜面一样的湖水倒映相连。
现实带着梦幻,梦幻照进现实。
除了卡贝尔廊桥外,琉森还保留了很多带有美丽壁画的历史建筑和各种各样的塑像、喷泉,行走其中,恍若置身中古世纪。
登上穆塞格城墙的城楼,古城、湖泊、雪山尽收眼底。
在琉森湖边还矗立着两座美丽尖塔的豪夫教堂,8世纪时,豪夫教堂还是一座本尼迪克特派修道院,1633年修道院被大火烧毁,后重新修建,建成了瑞士最重要的文艺复兴式教堂。
离豪夫教堂不远,是琉森的“城市徽章”狮子纪念碑。
狮子纪念碑由丹麦雕刻家特尔巴尔森设计,旨在纪念在法国大革命中为保护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及其家族而献身的786名瑞士雇佣兵。
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其为“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瑞士各处的橱窗内都随处可见香甜诱人的巧克力。
山光水色的灵感:
在卡贝尔廊桥边一抬头,就能看见巍峨险峻的皮拉图斯山,这是琉森永远的背景。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曾带数百名随从,骑马上山,女王在她的日记里写道“这是她最愉快的一天”。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拔2123米的皮拉图斯山是阿尔卑斯山极北的山峰,山麓延伸到琉森湖。
乘船深入琉森湖,雪山湖畔是一座座精致的小楼,宛如童话世界一般。
琉森湖的湖水平静而深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湖面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璀璨的金黄、梦幻的银白色、神秘的淡紫。
湖面上,白色的游船随着风儿在轻轻地摇曳,坐在船头任凭清风拂面,琉森市的城墙、廊桥和大教堂渐渐进入眼帘,皮拉图斯山依然伫立着,护卫着琉森。
太阳躲在云后时,淡淡的薄纱似的水气浮上来,湖面烟波浩渺,岸边建筑如被薄纱笼罩,隐约倒映湖面,如画的风景亦幻亦真,无论是兀立湖边的葱茏树木,还是被淡淡水气雾气罩着的山间小屋,一样令人迷醉。
天鹅和水鸭,三三两两,游弋无声。
湖之清净如远方雪山,水草小鱼,历历可见。
游船的驾驶员一位当地姑娘却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琉森湖还是一片污浊,后经过不懈治理,终于重见清澈。
如今,纯净的湖光山色使琉森成为瑞士最美丽的城市。
湖光山色的琉森美景,也慰藉了诸多艺术大师的心灵。
西班牙大师毕加索晚年曾在琉森好友家长住,在此创作大量作品,后全部赠给好友之女,成为Rosengart收藏馆的镇馆之宝。
托尔斯泰曾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写出同名小说《琉森》。
托尔斯泰之后,主张个人意志的哲学家尼采、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人也相继漫游琉森。
法国作家雨果也多次到过琉森,他住过的房子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罗伊斯河北岸。
他曾吟咏:
“琉森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大仲马则称琉森为“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
很多音乐家在此激发了灵感,创作出不朽的名篇。
贝多芬的《月光曲》,据说就是受了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评论影响:
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船儿一样”。
沿湖有一条路叫“理查德•瓦格纳路”,是为纪念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修建的。
瓦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