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016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教案.docx

《高中政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教案.docx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效率的含义。

2.掌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理解当前我国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兼顾效率与公平,学会树立效率优先的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如何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三个和尚》的音乐片段。

思考:

音乐中这个故事情节简单,短小精悍,但却十分有名,流传至今。

故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哪位同学发现了?

学生回答: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教师总结:

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奇怪的现象。

从一开始的一个和尚到两个和尚再到三个和尚,人力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但产出却越来越少。

换句话说,是什么在降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效率。

环节二:

新课讲授

1.效率的含义

过渡:

同学们,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效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

”当然,这只是对效率的一种形容,还算不上定义。

那么,什么是效率?

什么是“讲效率”?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讲效率”也就是提高效率,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

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

让我们回到《三个和尚》的故事当中,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和尚多了反倒没水喝了?

(2)如果让你来做长老,改变这一状况,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大家挑水的积极性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看来,“三个和尚没水喝”并不是规律。

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分配方式,把劳动报酬与贡献的多少挂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效率是可以提高的。

三个和尚不仅不会没水喝,而且会有水喝不完。

当然,如果分配方式不合理,不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就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

(不干,少干)。

可见,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效率和公平是有密切关系的。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过渡:

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蛋糕做大,并且把蛋糕分配合理。

其实这就涉及到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下面大家来看多媒体展示的“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图片,同学们思考一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把蛋糕做大,体现了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蛋糕分什么?

所以说,如果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把蛋糕分好,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地去做蛋糕”。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过渡: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那么,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呢?

(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学生总结: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师生互动:

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环节四:

小结和作业

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效率的含义已经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课下请同学们做一项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里近几年的收入情况的变化,并探究这些变化相联系的国家政策,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五、板书设计

 

《文化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征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2、文化的作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情绪需要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初中生的情绪特点,掌握一定的调节情绪的作法,使学生增强控制情绪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绪特点及其自己是怎样克服消极情绪的,再由学生自己将搜集的有关伟人、名人调节情绪的事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将在此课中起主导地位,对学生分析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学生容易混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方法进行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不稳定、易变、易冲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适时适当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这些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其中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法、升华等方法,名词新,学生不易理解,难掌握,因此老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

教法建议:

1.创设情景、观看录像、联系学生实际,分析初中生的情绪特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

3.介绍一些名人调节情绪的方法。

4.课后学生选择一条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有哪些?

(板书)二.情绪需要调节

(情景):

李伟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

一天中午,他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

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

"你行,我不干了。

"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

李伟的情绪有哪些变化?

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

说明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板书)

观看录像:

《青春与法律对话》第一个故事。

(提问):

初中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板书)

对于不良情绪需要进行调节。

(板书)2.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教师总结即可。

(学生谈的方法多集中在前两种)

(板书):

教师总结:

转移焦点,当我们苦闷、烦恼时,转移注意力到有兴趣的活动中(结合学生的方法),这样情绪会慢慢好转,改变环境,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玩,或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等。

(板书):

教师总结:

这些方法指的是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除心中不良情绪,合理发泄不等于放纵、任性、胡闹。

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发泄,不仅不能调控好不良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板书):

(3).主动控制情绪:

人都是有理智的,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应调动自己理智的闸门,去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愉悦起来。

(A).自我暗示:

(学生活动):

1.考试时很紧张,这时我会_________。

2.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刚要发怒,我会_________。

3.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会_________。

这些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理智去控制不良情绪,这种方法就是自我暗示,不是通过外界条件来调节。

(B).自我激励:

通过外界的人、事物来约束、激励自己,使自己获得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战胜困难和挫折。

像林则徐的"制怒"条幅,时刻提醒自己。

(C).心理换位: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与他人互换角色、位置,这样有利于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消除一些不良情绪。

我们同学之间、与家长之间、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D).升华法:

将痛苦、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采取的有益行为,产生积极情绪。

战国时期孙膑被砍去双脚后,怒而发愤,写出《孙膑兵法》,歌德在失恋的基础上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完成《史记》,贝多芬再遭受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命运》。

[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初中生的情绪特点以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