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889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初探

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

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

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1)楚人:

楚国人。

(2)鬻(yù):

卖。

(3)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

锋利。

(6)以:

用。

(7)弗:

不。

(8)应:

回答。

(9)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

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

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

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

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

于是他说:

“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

赶快买呀!

”有个年轻人问:

“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

”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

“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

”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

“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

”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

“我买!

我买!

”那个商人心中暗喜:

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

“等等!

”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

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

“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

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

(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

(无法回答。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

(哑口无言。

)他为什么无法回答?

(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

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板书:

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板书:

高潮——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板书:

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