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6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docx

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0课《青铜铸鼎》教案1

〖内容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青铜铸造的基本过程、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②了解青铜铸鼎(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工艺水平及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课本各类青铜器图片,指导学生观赏商周青铜文物艺术水平。

②通过课本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指导学生了解饕餮所代表的动物。

③通过博物馆参观和观后交流(作品赏析或观后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④通过青铜器精品图片的收集和制作壁报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规模和范围,使学生明确商周时期我国已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文明时代,商周两朝是中国青铜朝代的高峰,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②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业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从而认识集体通力协作的力量。

③介绍商周青铜铸造器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教学要点〗

1.重点商周青铜铸造的历史地位、工艺制作、基本种类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

这些重点是学生掌握青铜文化的基本要素。

2.难点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青铜精品的赏析,其艺术价值的所在也不易为初一学生所掌握。

〖教学建议〗

1.商周青铜铸造

①教师可通过“有谁知道青铜是什么金属”的提问,向学生讲明“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的知识。

并讲清青铜是相对红铜而言,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颜色青绿,故称“青铜”。

其争优点在于熔点低,硬度较大。

②教师可以课文中“司母戊大方鼎”这一青铜器为代表,组织学生讨论青铜制作的生产步骤,然后将事先归纳的青铜器制作步骤和生产环节通过表格(图片更好)向学生展示。

③教师可根据青铜器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世界冶金史占有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从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等方面分析、认识集体协作的力量和商周青铜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前列地位。

2.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

①教师可按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以及生产工具分类,通过电脑图片资料或图书图片资料――向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青铜器的种类之多、用途之广,认识商周青铜器的实用价值。

②教师可选择介绍青铜器精品的代表之作,比如,乳丁纹平底爵、大盂鼎、兽面扁足鼎、兽面纹双面铜鼓、四羊方尊、犀牛尊等,观察别出心裁的形制,形象各异的纹饰和精雕细凿的刻镂工艺,引导学生了解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的艺术成就。

③教师可结合课文的“看图与思考”,指导学生对饕餮纹所代表的动物进行讨论与识别,并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宗教崇拜。

④教师可联系现实,从保护青铜器为起点,引导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文物保护意识。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导入〕

提问:

利用小黑板写出“鼎”字的各种字形(参照教材P105的“汉字字形演变图”),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字体名称。

没有到黑板前的同学自己也试着写一写,看自己写的字形名称对不对。

(“篆”字写错的比较多。

“甲骨文”与“金文”,“隶书”与“小篆”写错的较多,“楷书”、“行书”、“草书”没有写错的)

师:

刚才我们写了“鼎”的各种字形,请同学回忆一下大家学过哪些有“鼎”字的词语。

(三国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看来同学们对“鼎”挺熟悉的,谁知道什么是“鼎”吗?

(生:

“鼎”就是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烧香用的,庙里都有;是一种青铜器;是祭拜祖先用的)

同学们刚才对“鼎”进行了各种的描述。

“鼎”是一种食器,用来煮食物的,和现在的锅的作用差不多,当然一般的“鼎”都挺大的。

它的形状多为“三足两耳圆形”(板书)。

“这个‘鼎’是四足方形”(学生多会指出我话中的问题,三个班都有同学提出,说明我的小计还不错)

很好,这说明有同学认真阅读第20课的内容了,现在我们就来看。

第20课青铜铸鼎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学习新课〕

现在大家来看一看第20课里面的几个“鼎”。

人面纹方鼎、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大克鼎、兽纹扁足鼎。

现在我们以“司母戊方鼎”为例来说明问题。

司母戊方鼎,又称司母戊鼎,因为它是方形的,所以称为司母戊方鼎;还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所以又称为司母戊大方鼎。

为什么叫“司母戊”大家应该知道了吧?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戊”字,请同学们认一认这几个字:

戍、戌、戎。

知道读什么?

什么意思吗?

这几个字我们在以后的历史课中要学到,特别是我们以后要学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请同学们注意:

点戍横戌戊里空,旁边有叉念个戎。

现在请同学们跟我读几次。

提问:

司母戊鼎是由青铜铸造的,那什么是青铜器呢?

(请一位同学看书回答)

生:

“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铜、锡、锅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

师:

回答的很好,但有点儿多了。

准确的说法是:

青铜是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冶而成。

自然界中有大量的纯铜,我们安徽省的铜陵就盛产铜。

同学们一定见过电线里的铜丝,纯铜是红色的,熔点较高,不够坚硬,不适合作工具。

但当红铜与铅、锡熔铸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变化,熔点低了,也就是说容易冶炼了,硬度提高了,适合作各种工具了,而且颜色也变成了青绿色。

当人们知道青铜冶炼方法后,开始用来制作各种用品,取代石器。

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在我国,青铜铸作到了商周时期达到全盛时期。

提问:

青铜器是的铸造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教材P107)

提问:

青铜器按照用途可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教材P108)

师:

回答的很好,本节课主要是欣赏青铜器,我们受条件限制,不能让大家见到实物,其实,我也从来没有见过青铜器,我们就来纸上谈兵,欣赏几件青铜器具。

刚才我们主要看了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现在将同学们欣赏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乳丁纹平底爵(教材P106)。

乳丁纹指的青铜器上的纹饰。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公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请同学们看教材P109页的文字。

简单了解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为什么兽面纹又称为饕餮纹?

回答“看图与思考”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纠正错误,我的学生没有人看出思考题的饕餮代表的是“牛”)

师:

现在我们再回到乳丁纹平底爵上来。

爵,是一种酒器。

大家没见过实物,但在电视里应该见过。

现在将大家仔细观察P108的“青铜角”。

分析“爵”与“角”这两种酒器的不同。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

爵,有流有柱有尾;角:

无流无柱两尾)

artchinanet/images/artexpo/bronze/jiuqi/juejj.jpg

师: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人面纹方鼎”(P106)。

这是在湖南宁乡发现的,同一地点出土的还有“四羊方尊”(P110)。

“尊”是一种盛酒器。

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

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课堂小结

青铜冶铸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青铜铸鼎是商周高度文明的象征,青铜文化又是我国民族文化瑰宝。

今天通过商周青铜铸鼎的教学,使我们初步了解青铜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知道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欣赏青铜文化的艺术价值,明确青铜文物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

〖教学资料〗

爵位之爵,本是饮酒之器,今以其为阶位、权力之象征,这表明上古之时世俗政权以祭祖饮酒之爵之别以辨其阶位、权力。

《说文》:

“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象形。

《左传•桓公二年》:

“舍爵策勋焉,礼也。

”杜预注:

“爵,饮酒器也。

”《集韵•药韵》:

“爵,爵位也。

”上古爵位有五,曰公侯伯子男。

《周礼•天官•大宰》: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日爵,以驭其贵,二日禄,以驭其富。

”郑玄注:

“爵谓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

”《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韩非子•定法》: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上古之时,祭祀宗祖本是权力之象征,礼以饮酒之爵辨其阶序及其祭祀之权力范畴、受祐福之等级、大小。

中国青铜器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21课《诸子百家》教案1

〖内容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和运用,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xx年之久,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③认识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名言警句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④认识道家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观念。

⑤认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了解其在历史上曾适应当时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儒家”为一课时,“道家”、“法家”为一课时。

1.儒家

①孔子

提问:

“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孔子像,结合小字的有关内容,介绍孔子的外表和简单生平,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从“大思想家”的角度,突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讲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可,“礼”是本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倡“仁”必须遵守“礼”。

从“大教育家”的角度,着重向学生介绍其传诵久远的格言,还可不敢当今教学结合。

从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角度,介绍《诗》、《书》、《春秋》和《论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道理。

②孟子

讲明孟子是旧中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

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

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②庄子

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①韩非子

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韩非在其中的作用。

介绍韩子简单生平,突出其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并指出韩非子“崇尚今世”、“崇尚法治”的思想在当时是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说明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也应点出韩非子的极端“君主中央集权”理论排斥其他各家,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不得民心,秦朝短短15年的历史是最好的明证。

②适当介绍墨子与墨家,其“兼受”、“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③适当介绍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可通过“孙武练女兵”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孙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使学生理解孙武军事思想的地位。

小结:

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中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

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

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什么叫饕餮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将学习

第21课诸子百家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姓名时期学派成就

孔子春秋后期儒家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战国儒家“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道家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明:

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

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布点小结

本课的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里涉及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很难掌握。

但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学一点点常识性的东西。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我们将利用三课时来完成。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

“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是春秋不是战国。

“由分立趋向统一”:

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

学派:

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

(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

“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

“九流”即:

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

“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

他们是:

儒、墨、道、法、阴阳、名。

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

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

(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

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课时

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⑴孔子,名丘,字仲尼。

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

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

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

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

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

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

有件事比较有意思:

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

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

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

“然哉!

然哉!

”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

(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

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

(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

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

(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第三课时

①道家

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

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②法家

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

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

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

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

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

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这里我们可以多想点,秦朝二世而亡于用法家思想有没有关系?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

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

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

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

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

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

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

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

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