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28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研究发现“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3、教育的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4、1632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5、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著作)。

6、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7、原始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全民性)。

8、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9、“痒”、“序”、“校”等施教机构产生于我国的(奴隶社会)。

10、班级授课制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

11、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12、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历史性)。

1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14、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1、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的理论,一是生物起源论,二是心理起源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学科。

5、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6、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7、德国的哲学家康德首次在大学教授教育学。

8、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家学派。

9、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10、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11、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

12、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13、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4、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即教育学的诞生。

第二章教育功能

1、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学校教育)。

2、印度发现的“狼孩”事例表明,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3、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是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4、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可塑性)。

5、在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6、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再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9、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生产力)。

10、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

11、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2、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13、“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特点。

14、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信息技术)。

1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16、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校风)。

1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8、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9、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2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因素)。

 

1、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起着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3、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精神文化在生产的过程。

4、儿童身心发展受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及个人主观能动性影响。

5、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从儿童身心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6、遗传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7、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8、社会环境包括被人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9、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10、初中生发展的总体特征是身心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和独立精神的加强。

1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13、教育能够传递文化、保存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和传播文化。

14、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15、劳动者在产生的基本手段是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观”盛行于(18世纪)。

2、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5、教育目的是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这最能说明的是教育目的具有(教育评价功能)。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7、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学家卢梭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思想)。

8、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总规定,这是(教育目的)。

9、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10、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11、我国1982年《宪法》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2、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

1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14、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得代表人物是(涤尔干)。

15、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16、(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7、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公民并帮助个人追求自由的思考”是(法国思想家卢梭)。

18、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19、(圣西门)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

 

1、资本主义教育目的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4、教育目的即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点。

5、在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个理论流派,一是个人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6、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比广义的目的性强。

7、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

8、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是(德国)。

2、义务教育的灵魂是(民族性和公共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4、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

5、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沟通)。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学校绩效)。

7、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于(清朝末年)。

8、学校教育制度最先出现的形态是(双轨学制)。

9、我国原《义务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10、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在(1951年)。

 

1、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国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3、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6、我国的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部分,而初级中等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7、我国现代学校及其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

8、学校仪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工具。

9、学校管理中有两种沟通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1、主张“教师中心说”的代表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2、主张“学生中心说”的代表教育家是(杜威)。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5、我国《教师法》规定,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中国公民)。

6、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是(热爱学生)。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陶行知)所恪守的信条。

8、教师知识的范畴(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掌握培育人的理论和经验)。

9、师德的范畴(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严于律己)。

10、作为中小学教师,其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

11、教育学生则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对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方面结构的要求。

12、从根本上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提高素养)。

13、一般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始于(17世纪)。

 

1、教师的职责、使命和目的在于教书育人。

2、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3、对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5、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双向反馈、教学相长。

7、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8、教师应具有的知识素养,主要包括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9、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包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0、尊师与爱生,教学相长,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11、教育机智是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决定的。

 

第六章课程

1、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

2、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泰勒),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

3、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课程是活动)。

4、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5、(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6、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7、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实用性)。

8、一级课程(国家课程)。

9、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

10、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贾克森)。

11、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研究型课程)。

1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学大纲)。

14、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15、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1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和讲义)。

17、认为“只有那些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课程的”是(课程是经验)这种课程观的观点。

18、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

19、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0、强调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实质教育)。

21、从宏观到微观将课程目标区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方法,称作(垂直分类)。

22、根据所涉及的具体范围的不同,将课程目标区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的方法称作(水平研究)。

23、(20世纪60年代)认为课程是目标的主张在后期开始兴起并流行。

24、国家课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

 

1、教学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活动课程即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主要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3、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经过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掌握人类文化遗产。

4、8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原则是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5、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6、拓展课常常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7、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

8、18世纪前后,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就知道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结果是强调课程以传授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形式教育派获胜。

9、人文主义课程在课程目的上,崇尚人和个性。

10、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

11、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统一要求。

12、“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代。

第六章

教学

1、教学与智育二者的关系是(有同有异)。

2、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的教学原则主要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反映的是(启发性原则)。

5、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孔子)。

6、预习是(读书指导法)最常用的方式。

7、启发式教学主要指的是一种(教学思想)。

8、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备课),中心环节是(上课)。

10、“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是(最优化原则)的基本要求。

1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与交流活动)。

 

1、教学原则即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不是上课的继续和简单的重复。

3、谈话法是师生以问答的形式,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5、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6、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7、在教学中,存在两种队里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一是启发式,二是注入式。

8、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

9、教学过程是由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条件和方式组成。

10、教学方法最优化应具备的条件是认同感、参与度、综合化、时效性、移情性。

11、班级授课制要受到班级规模、学习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因素影响。

1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

13、根据教学任务来分,课堂类型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14、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有考查和考试两种,学业成绩评估的方法有评语和评分两种。

15、教学疾病类型一般分道德性疾病、心理性疾病和技术性疾病等。

第七章

德育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与智育(相互不同)。

3、德育工作在我国中小学整个教育工作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4、德育过程的开端是(有多种开端)。

5、整个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是(活动和交往)。

6、推动学生的品德认识升华为品德信念的巨大力量是(品德情感)。

7、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和学生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过程的关键。

8、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总结性全面评价的方式。

 

1、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几种形式。

2、德育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集体主义思想,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培养。

4、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5、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6、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7、知、情、意、行四者之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8、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但德育过程不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老师)。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很多,但重点应该是(进行德育工作)。

3、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4、班主任对班级的团队组织起(指导和组织作用)。

5、班集体即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助手)。

6、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优良班风)。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可包括(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1、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

2、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努力、遵守纪律,但也需要教师对他们个别教育。

3、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4、班主任首先是某一学科的学习指导者,但他同时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5、班集体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社会组织性和高度的社会主体性。

6、班集体的培养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初建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和发展成熟阶段。

7、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包括:

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8、班级管理包括: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9、勒温把班主任领导作风分为三种类型,即专制型管理者、民主型管理者、放任型管理者。

10、学生呼吁的是“民主型”班主任,这中类型的班主任吧自己的管理权力定位于活动的团体。

11、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班集体的核心是班干部,班干部是班主任进行工作有力的助手,班主任要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