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0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1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docx

取柴河大桥施工组织设计跨铁路

施工组织设计

1管理目标

1.1管理目标

1.1.1工期目标:

总工期260个日历天。

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前提,确保工程工期;开工前和施工中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充分发挥技术、装备先进的优势;坚持科学管理,广泛采用大型机械化作业设备;配置专业化施工人员和专业化技术人员,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安全施工。

1.1.2质量目标:

按照设计文件和国家及交通部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

工程验收必须全部达到国家、交通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消灭质量重大、大事故,努力减少质量一般事故,主体工程零缺陷。

1.1.3安全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管理,安全优质”的施工安全方针,达到“以保证铁路建设安全为主线,以确保铁路行车安全为重点,消灭险性及以上责任事故、客车一般事故,杜绝重大、大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责任伤亡事故及机械设备大事故的施工安全生产目标”。

1.1.4环保目标:

严格按照设计做好工程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法律、法规。

使工程施工对环境(水土流失、水环境、大气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土壤结构)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在竣工后,线路两侧和拆除后的施工营地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自然状态。

2.编制说明

2.1编制说明

2.1.1编制依据

2.1.1.1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

2.1.1.2设计图纸

2.1.1.3工地现场调查资料。

2.1.2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

2.1.2.1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2.1.2.2桥面净宽:

2×0.5m+—净11.5m

2.1.2.330m箱梁主梁片数:

4片

2.1.2.4计算行车速度:

80公里/小时

2.1.2.5桥面横坡:

2%

2.1.2.6公铁斜交角:

71°06′09″

2.1.2.7地震基本烈度:

Ⅵ度

2.1.2.8桥下净空:

最小净空8.188m

2.1.2.9采用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2006年版〕

2.1.2.10其他强制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

《铁路建设管理办法》

2.2工程概况

珲春至乌兰浩特高速公路吉林至沈阳联络线吉林至草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三期工程第C06合同段双河连接线上跨沈吉铁路K371+261.3立交桥,取柴河大桥桩号LK1+486.081,沈吉线铁路下行里程K371+261.3,交角71°06′09″,全桥长387.5m,本桥平面位于直线内,纵面位于i=-2.876%直线(除13#台外)上与R=16000m的竖曲线相接;桥跨布置为12×30m+1×20预应力砼箱梁,第十一孔跨沈吉铁路,4×30m为一联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

为预留铁路电气化条件及双层集装箱装载运输限界的要求,跨铁路孔梁底距铁路轨顶净距最小8.188m;沈吉铁路在交叉处为单线。

本桥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式墩台配挖孔桩基础。

2.2.1自然条件

2.2.1.1地形地貌

该拟建桥位处在水田段,地形起伏不大,铁路两边无道路通达,交通不便利。

2.2.1.2地层岩性

桥址区属丘陵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区,据钻探揭露、地调资料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桥址区各岩土层结构特征分述如下:

2.2.1.2.1低液限粘土:

黄-褐色。

2.2.1.2.2碎石:

黄褐色,硬塑。

2.2.1.2.3卵石:

杂色,稍密结构。

2.2.1.2.4强风化凝质砂岩:

灰黑色,岩心呈碎块状,基本允许承载力为500KPA。

2.2.1.2.5弱风化凝质砂岩:

灰黑色,岩心呈碎块状、短柱状,基本允许承载力为1500KPA。

2.2.1.3水文地质条件

本桥汇水面积305.8km2,设计流量682.7m3/s,设计水位288.699m,设计流速2.76m/s。

2.2.1.4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桥址区内尚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

拟建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桥址区附近无危害该桥安全的不良地质现象。

2.3主要工程数量

 

 

 

3施工组织机构和施工方案

3.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吉草高速公路取柴河大桥LK1+486.081跨沈吉铁路立交桥工程项目经理部”。

配备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按照项目法施工原则组织施工。

项目经理部主要设置项目经理1人、副经理1人、总工程师1人,质检工程师1人,试验员1人,预算员1人。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人员见TA5“主要进场人员报审表”

根据工程实际数量及特点,本工程拟安排5个施工项目工程队,分别为:

挖孔施工队、下部圬工施工队、箱梁预制施工队、架梁施工队、附属工程施工队。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见附表1

3.2施工方案

项目经理组织各部门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项目经理部,并完成项目经理部驻地房屋、场地建设或租用;落实项目劳力;按照机械设备进场计划开始进场;在项目总工程师组织下完成工程材料用料计划编制,优选最快的供货和运输方式、途径,做好施工准备前的各项工作。

详见下图:

 

 

施工准备期间还要配合设计进行交底,并与设备管理部门及各相关单位签定施工安全配合协议;并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开工报告,为工程开工提供先决条件。

根据工程特点,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和施工工期,下部建筑与预应力箱梁预制并行施工,施工步骤见下图:

 

3.3竣工验收方案

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竣工资料收集,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检查,分部工程施工完毕,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单位工程施工完毕,自检自验合格后交接管单位验收,争取以优质的质量一次通过验收。

4施工场地平面布置

为了方便施工管理,治安和保卫等工作。

临时现场须遵守当地相关管理规定,做好污水的处理和排放,噪声的控制,尽量做到减少对周边百姓和本办公区的干扰,临时现场需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留足消防通道。

在围蔽内设置办公室、员工宿舍、仓库等,并设配套设施,如食堂、厕所等,用阻燃材料搭设材料加工棚。

施工总平面布置见附表2。

5设备、人员动员周期

5.1主要机械设备配置及进场计划

 

 

5.1.1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

5.1.2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施工设备将分期分批进入现场。

第一批部分前期修建临时设施的机械设备及测量仪器,在进点后立即进驻现场,进场后修建临时工程、过渡工程、修筑施工便道、场地清理和平整、架设临时电力线和通讯线、解决施工用水,做到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为开工创造条件,做到早准备、早进场、早开工。

第二批进场的主要是挖桩设备、挖掘机、装载机、砼搅拌机、模板、脚手架,在工程开工前全部进场,尽快形成规模的施工生产局面。

第三批进场的主要是预应力箱梁的张拉、吊装设备,在工程开工后30天内全部进场。

其他配套设备根据进度计划逐步分次分批进场。

在施工过程中,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或按业主、监理工程师的要求,随时加强设备、人员的数量,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5.2劳动力组织措施及计划

5.2.1劳力组织及调配计划

计划投入到本座跨铁路立交桥工程的总施工人数为150人,其中:

管理人员20名,技工30人,普工100人。

对所需劳力实行动态控制管理,对项目部的劳力可以随时从其他工地进行调配,以满足工程需要。

5.2.2劳力组织

本项目的劳动力组织形式采取项目部下设各专业施工队,根据施工作业计划,对各专业施工队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必要时重新进行遣返、分配、组合,以满足施工需要;同时达到挖掘潜力、减少人工费及各项管理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组织,合理调配施工力量,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确保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

加强内部各工种统一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统一管理的作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不负责任或被监理工程师拒绝的人员,尽快调离本工程,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尽快抽调精干人员予以补充。

若出现需要工期提前的情况,除合理调配现有人员外,尽快抽调合格的人员进场施工。

施工接近尾声,施工现场的人力必须满足后续工作的需要。

5.2.3劳力布置

根据施工进度图编制劳动力调配计划,用以反映工期内应调入、补充、调出的各种人员变化情况。

根据本标段工程量及业主总工期要求,各施工队根据各自的工程量及相应的施工进度安排组织上场或下场,项目经理部按照均衡生产的要求对整个施工队伍进行全面的协调组织,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

总体人员配备如下图所示:

总体人员配备一览表

序号

单位

管理服务人员

作业人员

合计

1 

项目经理部

16

4 

20

2

挖孔施工队

6

10

16

3

下部圬工施工队

6

20

26

4

箱梁预制施工队

6

30

36

5

架梁施工队

6

20

26

6

附属工程施工队

6

20

26

合计

46

104

150

5.2.4主要人员进场组织计划

根据施工进度需要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人员分期分批进场,并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

第一批:

项目部组织机构人员和各施工队主要负责及部分施工人员约20人,在签定合同书后立即驻进现场。

进场后主要工作为清理现场、迅速修建施工便道及平整料场、架接水电、修建临时房屋及影响施工的通信信号及电力电气化拆迁等。

第二批:

临时房屋建成,影响施工拆迁完成后,部分施工人员约60人进场,开始挖孔桩基础、现浇砼墩台身和预制钢筋砼预应力箱梁的施工。

第三批:

其他人员将根据施工进度情况陆续进场,投入施工人员100人左右。

6设备、材料运送计划和保证措施

6.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保障措施

本工程主要设备的供应主要以自有设备为主,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当地租用少量的小型设备,本工程所需的各种设备均用轨道车、汽车运至施工现场。

6.2主要施工材料的进场计划

材料采购及运输分别采用轨道车和汽车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物资钢筋和水泥按照业主批准的供应商名单,钢筋计划采用武钢钢筋,水泥计划采用华新水泥。

项目部在工地设材料场,根据材料计划统一调配。

地材:

调查当地的料源情况,根据工程需要可就近采购。

根据施工进度,结合现场贮`备条件及材料特性、料源情况,合理安排主要工程材料和设备供应进度计划,保证施工需要。

6.3主要施工材料的保证措施

6.3.1主要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采购、进场验收及存放管理制度。

建立原材料采购制度,由项目部自行招标采购的工程材料和设备,选择供应商时,严格审查其资质及资格信誉,报监理审查。

进场验收制度:

采购进场的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由项目部质检人员进行验收。

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马上清除出场,不得在场内存放。

存放管理制度:

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要分类、分批堆放,并设立标志和帐卡,坚持按用途对口保管、发放,不得混杂。

对易受潮的物品要做好防雨、防雪、防冻、防潮工作。

6.3.2主要材料管理措施

主要材料的管理措施:

6.3.2.1水泥

6.3.2.1.1验收:

6.3.2.1.1.1车到现场时,实验人员须及时到场进行验收,按批量进行检测,每200吨一次,主要检测水泥的初凝时间(≥45分钟)、终凝时间(≤10小时)以及水泥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

6.3.2.1.1.2核对凭证。

以出厂质量保证书为凭(如无,不验收),验查单据上水泥品种、强度等级与水泥袋上印的标志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应分开码放,待进一步查清;检查水泥出厂日期是否超出规定时间,超过的要另行处理;遇有两个单位同时到货的,应详细验收,分别码放,防止品种不同而混杂使用。

6.3.2.1.1.3上车分别清点一遍,并与随车码单核对无误后,允许卸车。

6.3.2.1.1.4旁站监督卸车入库,码垛整齐(每垛10袋)后,再逐袋分别清点一遍。

6.3.2.1.2保管

6.3.2.1.2.1水泥应入库保管。

仓库地坪要高出室外地面20-30㎝,与四周墙面要有防潮措施,并离墙至少10㎝堆放,码垛时一般码放10包,最高不得超过12包。

不同品种、强度等级和日期要分开码放,并挂牌标识。

6.3.2.1.2.2特殊情况,水泥需在露天临时存放时,必须有足够的遮垫措施。

做到防水、防潮。

6.3.2.1.2.3水泥的储存时间不能太长,出厂后超过三个月未用的水泥,要及时抽样检查,经化验后按重新确定的强度等级使用。

6.3.2.1.2.4水泥库房要经常保持清洁,落地灰及时清理、收集、灌装,并应另行收存使用。

根据使用情况安排好进料和发料衔接,每批之间应留出通道,严格遵守先进先发原则,防止发生长时间不动的死角。

6.3.2.2砂、石料

6.3.2.2.1验收

6.3.2.2.1.1车到现场时,材料人员须及时到场进行验收。

6.3.2.2.1.2检验随车码单,核对车牌号,并上车对质量进行初验,一般先目测。

砂:

颗粒坚硬洁净,一般要求中粗砂,细砂除特殊需用外,一般不用。

粘土、泥灰、粉末等不超过3%-5%。

石:

颗粒级配应理想,粒形以近似立方块的为好。

针片状颗粒不得超过25%,在大于C30混凝土中,不得超过15%。

6.3.2.2.1.3目测外观质量后,验收人员须将车内砂石铲平整,用备好的钢筋计量尺,在车箱内至少三点不同的部位,进行垂直检尺,并按车箱内径进行长、宽检尺,且要进行复检,计算体积,在卸车后,应检查车箱内是否方直(正),有无凹凸部位。

6.3.2.2.1.4质量手续、外观、数量检尺计算无误后,由仓管员验收签字,手续须齐全。

6.3.2.2.2保管

6.3.2.2.2.1按现场平面布置图,一般应集中堆放在搅拌机和砂浆机旁的料场,应尽可能使料场地面硬化,并砌筑至少50CM高度的围墙。

避免与其它垃圾、杂物混杂,防止脏物污水。

6.3.2.2.2.2堆放要成堆,避免成片,以防人踏、车辗造成损失。

6.3.2.2.2.3平时须经常清理归堆,分规格堆放,并督促班组清底使用。

6.3.2.3钢材

6.3.2.3.1验收

6.3.2.3.1.1车到现场,材料人员须及时到场进行验收,必要时项目材料组应提前通知器材部采购人员监督验收。

6.3.2.3.1.2检验随车码单、质检报告。

6.3.2.3.1.3质量外观验收:

由验收人员,通过眼看、手摸或使用简单工具,如钢刷等,检查钢材表面是否有缺陷,其具体鉴别方法参见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并填写《外观检验记录表》。

6.3.2.3.1.4数量验收:

线材验收须由验收人员随车过重车磅和空车磅。

磅差量须在国标允许范围内,以商检磅(或标准计量合格磅站)为准。

圆钢、螺纹钢、型钢、管材验收:

须有二位验收人员分别对同一批钢材进行点件(根)检尺理论换算计量。

二位验收人员清点数与随车码单须吻合。

6.3.2.3.2保管

6.3.2.3.2.1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干燥、不积水、清除污物。

6.3.2.2.2分清品种、规格、材质,不混淆、标识清楚(分规格堆放)。

6.3.2.3.2.3钢材中优质钢材、小规格钢材,如镀锌板、镀锌管、薄壁电线管等,入库棚保管,若条件不允许,只能露天存放时,应做好苫垫,简易围护。

7施工进度

7.1工期目标

施工准备:

2009年07月1日-2009年07月15日

下部构造:

2009年07月10日-2009年10月15日

上部构造:

2009年08月25日-2010年05月25日

施工总工期:

260日历天。

7.2工程进度计划和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安排

7.2.1施工进度安排原则

根据工期要求并结合本工程特点施工难易程度,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和先难后易的原则进行安排,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7.2.1.1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统筹安排总体进度和各单位工程进度;在业主需要进行工期调整时,我标段将及时进行施工调整部署。

7.2.1.2合理安排施工流水分段、流水节拍,各分段、各工序、各专业紧密衔接配合,确保总体工期目标的实现。

7.2.1.3积极主动地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临时工程,确保按计划正常开工。

7.2.1.4充分考虑雨季、冬季、夜间,还要考虑铁路运输要点时架梁的要求,对施工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稳妥的加强措施,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7.2.1.5工程进度计划安排

具体工程进度见施工进度图.(详见附表3)

8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8.1拆迁和防护及施工区的设置

桥墩基础施工及桥梁梁体施工对铁路相关设施有影响,必须采取拆迁或防护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1.1铁路电力

LK1+486.081跨沈吉铁路立交桥桥址南侧10KV电力贯通线,由于架空线至桥面的垂直距离不符合要求;施工前拆除与桥体冲突的架空线,改为电缆直埋方式通过施工影响部位,电缆采用YJV22-3*70-15KV型,隔离开关采用GW4-15三极连动开关,避雷器采用氧化锌避雷器,相应增设避雷器及隔离开关,避雷器及电缆头分杆设置。

8.1.2施工区布置

施工区主要用于机械的作业、停放和钢筋的绑扎成型。

施工区两侧距相邻线路中不少于3.5m,沿施工区界设置限界栏杆,所有施工作业和人员必须在限界以内施工。

施工区采用10cm砼铺面或铺设3cm的钢板,以保护地下各种铁路设施。

施工区内的地上铁路设施采用钢板罩遮盖,以防车辆和机具碰撞损坏,钢板罩采用4mm钢板制作,重量应较轻,以便迅速、方便地取下,便于设备的维护、检修,对于较高的铁路设施,采用栏杆进行防护,防止车辆及机械设备碰撞信号设施。

进入施工区需拆除L线桥下铁路围墙一段,拆除长度和位置,待铁路工务部门指定平交道位置后,与铁路相关部门协商确定。

在拆除围处便道侧设置道口看守房,派专人24小时执班,禁止非施工人员和机械进入施工区。

施工时段,由看守人员负责观察、了望火车行走情况,所有拟进入施工区内的人员和车辆,必须得到看守人员的允许方可进入。

并在道口处设置“一慢、二看、三通过”、“注意火车”等警示标志。

所有人员和机械、车辆必须快速通过平交道,严禁在平交道及线路两侧停留。

下班前,现场施工负责人对施工区内的机械、设备放置位置进行检查,确认无侵限时,向现场安全检查人员和看守人员报告,并陪同现场安全检查人员和看守人员再次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施工人员方可撒离施工区,道口看守人员封闭道口,禁止人员和机械在非施工时段进入施工区。

8.1.3施工便道及平交道的设置

由于10-1#,10-2#,11-1#,11-2#墩均在靠近铁路附近,在下部施工时,机械设备及车辆均要穿过铁路。

为了减少对铁路的影响及施工安全,需修筑平交道进入施工场地,平交道修筑选在L线10号墩的右侧(按线路前方向)道岔外20m处,道宽5.0米,长约10米。

(具体位置以铁路工务段确认的地点为准。

平交道面板采用15×15方木铺设,采用50×5扁钢联结成整体,两端用43轨侧放与轨道顶紧。

面板下填碎石,夯实整平,控制面板顶面与轨面齐平。

平交道具体结构形式详见《平交道及施工便道位置平面图》。

②进场便道的设置

进场便道采用二灰碎石路面。

首先将原地面整平夯实,上铺20cm二灰碎石,人工整平,蛙式打夯机夯实。

路面做成人字型坡,以利排水,保证道路在雨天仍能正常使用。

便道外侧距线路中不小于3.5m,并在靠线路侧设置限界桩及栏杆,所有机具和车辆行走、停滞时不得越过限界桩。

8.2挖孔桩基础

挖孔桩基础为C30砼:

8.2.1挖孔前

场地准备

挖孔前应复核桩位是否正确,并将桩位四周清理平整且设置排水沟。

8.2.2挖孔施工一般要求

8.2.2.1施工前,在距线路中2.5米处设置限界栏杆,所有人员和机械均不得超越限界栏杆靠近铁路施工和停留休息,开挖前,对挖孔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8.2.2.2孔内应经常检查有害气体浓度,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其它有害气体超过允许浓度或孔深超过10米时,均要设置通风设备。

8.2.3开挖

挖孔采用分段开挖的方式,每开挖1米深度后立即立模浇灌砼护壁,待砼强度达到后,继续往下开挖,直至达到设计标高。

当开挖遇到岩层须爆破时,应采用浅眼爆破。

炮眼深度,硬岩层不得超过0.4米,软岩层不得超过0.8米;装药量不得超过炮眼深度的1/3。

孔内爆破应采用电引起爆。

爆破前,对炮眼附近的支撑应采取防护措施。

护壁砼强度尚未达到2.5Mpa时,不宜爆破作业。

※放炮时,要选择列车间隙进行爆破,桩孔顶部用钢丝网覆盖,防止爆破尘土四溅,并在井口设置围栏及安全警示标志并且沿着铁路100米外设置防护人员进行防护,与铁路部门沟通好,保证施工安全。

放炮后,施工人员下井前,应事先测定孔底有无毒气,如有毒气,应采用高压送风管送风至桩孔内排除。

挖孔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桩身净空尺寸和平面位置。

孔的中轴线偏斜不得大于孔深的0.5%,截面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孔口平面位置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

如发现偏移,应将及时纠正。

8.2.4钢筋骨架

采用现场焊制。

钢筋笼制作满足规范要求,钢筋在进场前,对钢筋原材、钢筋机械连接试件进行抽检,检验合格后,大批量进场。

钢材存放选择地势高、地面干燥的场地,不直接堆放在地面上,用方木垫起,雨天加盖防雨布。

钢筋下料计算好下料尺寸,确保制作时连接接头错开1.5m以上,保证同一断面钢筋连接接头面积小于或等于整个断面钢筋总面积的50%。

焊接钢筋要自然冷却,焊缝饱满且不烧伤主筋,焊条采用502或506焊条。

主筋同轴线用套管机械连接。

按图纸标明的加劲圈间距,再与主筋点焊连接,采用两面施焊,焊缝饱满。

主筋间距必须均匀。

螺旋筋与主筋箍紧,不留有空隙,所有相交点全部绑扎,保证钢筋不移位。

钢筋笼安装前检查钢筋根数、直径、间距、钢筋笼是否变形,焊接点、焊接长度、宽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控制主筋间距在±10mm以内,箍筋间距在±10mm以内,骨架外径在±10mm以内,骨架倾斜度在±5%以内,骨架保护层±5mm以内。

钢筋骨架利用吊车起吊。

在吊放钢筋笼前,用与桩基直径相同的钢筋笼检孔器检孔,以保证钢筋笼能顺利地安放在桩孔内。

为防止钢筋笼变形,加焊加强筋。

在钢筋笼主筋上每隔2m左右设一个¢12钢筋壁,确保桩身钢筋保护层,钢筋笼用吊车吊入孔内时,要对准孔位、扶稳,缓慢下放,并随时调整钢筋笼位置,使钢筋笼中心与钻孔中心一致。

避免碰挂孔壁及发生塌孔现象。

钢筋笼底部高程和顶部中心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后,立即固定。

在钢筋笼最上层的架力筋四周焊定位钢筋,确保在混凝土浇筑全过程不会移动。

8.2.5灌注混凝土

8.2.5.1混凝土的配制

配制混凝土的材料除应符合规范规定外,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8.2.5.1.1水泥采用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宜低于325号,水泥性能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50kg。

8.2.5.1.2粗骨料优先选用卵石,如用碎石,含砂率应增加约3%,应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可大于导管的内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不宜大于40mm(灌注桩)。

最小粒径不宜小于5mm。

8.2.5.1.3为使混凝土有较好的和易性,混凝土的含砂率宜采用40%~50%,水灰比宜采用0.5~0.6。

8.2.5.1.4混凝土拌和物从拌和机卸出到进人导管时的坍落度以18~20cm为宜,并宜有一定的流动度保持率。

当混凝土灌注数量大、灌注时间较长,可在首批混凝土中掺入缓凝剂。

8.2.5.1.5每根导管的混凝土灌注工作,应在该根导管首批灌注的混凝土初凝时间以前完成。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随着水泥品种、外加剂品种和用量、混凝土配合比、环境温度等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