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39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docx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八十二单元课堂同步试题

第八单元课题1

请根据下表信息回答:

说明:

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

(1)菜刀用铁做而不用铝做的主要原因是;

(2)表中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

(3) ①中形成薄膜的化学方程式;

(4)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

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

【答案】

(1)铁的硬度比铝大

(2)Cu

(3)4Al+3O2=2Al2O3

(4)金属的活动性

【解析】

(1)由表中可知铁的硬度比铝大。

故填:

铁的硬度比铝大.

(2)由表中可知铜的导电性最强。

故填:

Cu

(3)铝在通常情况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物薄膜,对铝起到保护作用,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4)由表中可知金属的冶炼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活动性。

故填:

金属的活动性。

第八单元课题2

1.将一定量的锌粉放入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锌;②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③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最后溶液一定变成浅绿色;④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镁;⑤滤液的颜色不可能为浅绿色。

(2)若滤渣为Cu、Fe、Mg,其不合理的原因是。

 答案

(1)②④

(2)因为锌不会与硫酸镁溶液反应.

解析

(1)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锌会首先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若将铜全部置换出来后,锌仍有剩余,则锌会和硫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铁,锌不和硫酸镁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铜、铁,可能有锌,因此,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锌和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亚铁。

①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铜、铁,可能有锌,故①错误;

②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铜、铁,可能有锌,故②正确;

③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铜、铁,可能有锌,若锌过量,加入的稀盐酸连锌都没反应完,溶液最后还是无色,故③错误;

④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锌和硫酸镁,故④正确;

⑤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亚铁,滤液可能为浅绿色,故⑤错误。

综上所述,②④项正确。

2.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等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的曲线为      (填a或b);

(2)对于a曲线表示的反应,物质      (填化学式)有剩余;

(3)若有一种金属有剩余,则剩余的金属一定是     (填化学式)。

答案:

 

(1)a  

(2)H2SO4   (3) Fe

解析

(1)根据图示,在停止反应时,曲线a代表的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大于曲线b代表的金属,由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计算可得等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生成的氢气较少,所以金属a为锌;

(2)从图示看出,锌和铁与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不同,如果H2SO4完全反应的话,生成的氢气质量应该相同,现在锌生成的氢气少,故推知H2SO4没有完全和锌反应,有剩余。

(3)若有一种金属有剩余,说明硫酸均反应完,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由 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由方程式分析可知:

如果锌恰好反应,则铁一定有剩余。

 

第八单元课题3第1课时

【题目】利用下图装置可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

已知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2;浓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CO2。

 

 

(1)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                  (装置不能重复使用),实验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前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环保角度考虑,对以上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

【答案】

(1)3CO+Fe2O3

2Fe+3CO2

(2)C→D→B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通入CO点燃酒精喷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时爆炸

(4)在装置末尾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或气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1)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2Fe+3CO2

(2)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2,实验又要检验还原反应的气体产物CO2,因此在CO通入氧化铁之前要把CO中所含的CO2除去,反应后再检验气体产物,因此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C→D→B,实验现象是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开始前应先通入CO,再点燃酒精喷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时爆炸。

(4)由于CO有毒,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对以上装置的改进措施是在装置末尾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或气球)。

第八单元课题3第2课时

题目:

冬日里的一天,某班教室的暖气片和暖气管的接口处突然爆裂,里面喷出大量的黄色液体,并伴有一些红褐色的固体。

水暖师傅、老师及同学们进行了紧急抢修。

事后,同学们出于好奇收集了红褐色固体进行探究。

初步分析:

红褐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铁锈,铁锈的成分复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联想到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

收集资料:

①氢氧化铁(红褐色)加热可得铁的氧化物+水(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②暖气片是由生铁铸成的;③当地暖气用水为硬度较大的自来水;④铁与铜都属于金属,有部分相似的化学性质。

如: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可以形成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

提出猜想:

请根据上述任意一条资料分析,红褐色物质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写一种物质即可),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红褐色固体已干燥并研成粉末)

实验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

【答案】

氧化铁;氧气、水;氢氧化铁;

铁与氧气、水反应的反应物中所含元素种类与氢氧化铁一致,且铁锈也是红褐色的,与氢氧化铁颜色一致。

实验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

取少量红褐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热

试管内壁出现水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简单的实验设计。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故填氧化铁;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故填氧气、水;

铁与氧气、水反应的反应物中所含元素种类与氢氧化铁一致,且铁锈也是红褐色的,与氢氧化铁颜色一致,故填氢氧化铁,理由如上所述;

由于氢氧化铁受热能生成水,故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

取少量红褐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热

试管内壁出现水珠

第八单元复习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食盐水中(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请你一起参与分析,并完成后续实验设计。

【观察现象】①装置中右侧导管中的液面升高。

②铁钉生锈,试管底部有黑色固体物质。

【提出问题】导管中液体为何升高?

黑色固体物质又是什么?

【理论分析】小组同学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得知,液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小组中的小明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可能含有:

①________,②Fe2O3,③FeCl3,④C四种物质。

【分析与验证】小组同学根据小明的四种猜测做了以下分析:

(1)小红同学认为不可能含有氯化铁,该结论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小强同学想证明是否含有碳,他设计了下列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少量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稀盐酸,一定含有碳

 

 

(3)小组同学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铁,请你帮他们设计方案进行确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你选用的试剂是:

________

 

 

【知识链接】相信你一定在家中做过铁钉分别在水以及食盐水中生锈的实验,你的结论之一是铁钉在________(填“水”或“食盐水”)中生锈快。

【反思】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答案】

[理论分析]铁钉生锈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使试管内压强低于大气压(合理即可)

[猜想与假设】①Fe

[分析与验证]

(1)氯化铁溶于水 

(2)黑色固体不溶

(3)稀盐酸(或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无气泡产生) 含有(或不含有)(合理即可)

[知识链接]食盐水 

[反思]涂油、擦漆等。

【解析】:

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铁钉生锈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使试管内压强低于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装置中右侧导管中的液面升高.

猜想与假设:

铁钉放入食盐水中,生成FeCl3,铁与氧气反应,生成Fe2O3,铁钉是铁合金,含有碳。

所以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①Fe,②Fe2O3,③FeCl3,④C四种物质。

故①填Fe。

[分析与验证]:

(1)因为氯化铁易溶于水,为黄色。

所以试管底部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是氯化铁。

(2)根据实验步骤:

用试管取少量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稀盐酸一定含有碳。

可知现象是:

黑色固体不溶;实验结论是:

含有碳。

(3)因为铁与酸反应可生成气体,我们可以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生成说明含有铁,若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铁。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如表中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稀盐酸(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无气泡产生)

含有(不含有)

知识链接:

食盐水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率。

反思:

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所以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是隔绝空气,如涂油、擦漆等。

 

课外同步拓展训练题

第九单元课题1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医疗消毒用碘酒;

(2)65°“二锅头”白酒;

(3)生石灰溶于足量水中所得澄清溶液;(4)稀盐酸;

【答案】

(1)I2

(2)C2H5OH(3)Ca(OH)2(4)HCl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即: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中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液体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有水存在时无论多少谁都做溶剂。

同时要注意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如第(3)小题,生石灰溶于足量的水时,氧化钙会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溶质是氢氧化钙。

 

2.6.5g锌和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请通过计算填空:

(1)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溶剂是,其质量为。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其质量为,溶剂仍然是水,其质量为,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为。

 

【答案】

(1)H2SO49.8g水90.2g

(2)ZnSO416.1g90.2g106.3g

【解析】本题是将溶液的有关知识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考查由6.5g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可计算出稀硫酸中溶质硫酸的质量为9.8g,和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16.1g,进而由100g-9.8g=90.2g可以计算出溶剂水的质量,以及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6.1g+90.2g=106.3g。

课外同步拓展训练题

第九单元课题2

1.将盛有一定质量的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的容器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

测定结果记录如下。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的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某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同温度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答案】

(1)无法判断

(2)②③⑥

【解析】本题是对溶液相关知识的考查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属于概念性知识。

其中第

(1)小题需要需要学生理解溶解度表中数据表示的意义,并对某一温度下溶液的饱和情况进行推断;第

(2)小题需要饱和溶液概念中的四个本质特征,即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才,应用将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1)小题,分析试题表格数据可得知:

溶液从80℃降温到75℃、65℃、50℃的过程中,前两个温度下没有析出晶体,50℃时有晶体析出,说明在50℃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75℃时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65℃时溶液可能不饱和,也可能恰好处于饱和状态。

因此65℃时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小题,由表格数据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温至有晶体M析出时,可得到M的饱和溶液.根据饱和溶液概念的核心点---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加入溶质M、恒温蒸发水直至有M不溶为止也可得到M的饱和溶液。

故正确答案为②③⑥。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欲将t1℃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任填一种)。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

(4)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t2℃时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或“<”)。

 

【答案】

(1)减小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4)<

 

【解析】

(1)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将t1℃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3)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可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的方法提纯甲(4)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t2℃时的饱和溶液,甲需要水的质量少于乙需要水的质量,故选<

第九单元复习例题

【题目】1.根据如表回答问题。

温度(℃)

20

40

50

60

80

溶解度

(g/100g水)

NaCl

36.0

36.6

37.0

37.3

38.4

NH4Cl

37.2

45.8

50.4

55.2

65.6

KNO3

31.6

63.9

85.5

110

169

①20℃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      

②5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      g

③量筒的局部示意见图,量取水时应沿      视线(选填“a”或“b”)进行读数,      视线(选填“a”或“b”)对应的读数较大。

④A是80℃含有120g水的KNO3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得到102gKNO3固体.

.A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

100

c.开始析出KNO3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

d.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g.

【答案】①NH4Cl②37.0③b、a④

.不饱和

.Ac   

【解析】①20℃时,NH4Cl的溶解度最大②50℃时,NaCl的溶解度是37.0g,故100g水中最多溶解37.0gNaCl③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b,俯视读数时读书偏大④Ⅰ.C溶液中的溶剂质量是100g,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31.6g,故B中所含的溶质质量是31.6g+102g=133.6g,而80℃KNO3溶解度是169g,故B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那么A溶液也是不饱和溶液Ⅱ.a.A、B均是不饱和溶液,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正确;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33.6:

100,错误;c.因为B中溶质的质量为133.6g,而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故开始洗出KNO3固体的温度在60℃至80℃之间,正确;d.A溶液的质量等于133.6g+20g+100g=253.6g,错误;故选ac。

 

2.图1是三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图1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g。

(2)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填名称)。

(3)若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  (选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4)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

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 氯化钠(选填“>”、“=”或“<”)。

(5)若a、b、c分别代表上述三种物质,图2是在室温下,烧杯中a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b物质的溶液和试管②中c物质的溶液的状态.当从室温升至60℃时,发现烧杯中a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试管①中b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c物质析出,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

Ca(OH2

 

【答案】

(1)45;

(2)氢氧化钙;(3)蒸发结晶;(4)<;

(5)NaCl;KNO3;Ca(OH)2;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1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g;图1所示三中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氢氧化钙;若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溶液小于氯化钠溶液,因为硝酸钾析出固体多。

若a、b、c分别代表上述三种物质,图2是在室温下,烧杯中a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b物质的溶液和试管②中c物质的溶液状态。

当从室温升至60℃时,发现烧杯中a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试管①中b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c物质析出,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

a是NaCl,b是KNO3,c是Ca(OH)2,因为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变化比较大,氯化钠变化很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第九单元课题3第1课时

【题目】以下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流程示意图。

请根据示意图回答:

(1)托盘天平左盘中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g,量筒中水的体积为mL;

(2)若在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偏大”、“偏小”或者“不变”);

(3)溶液配制完成后,在转移过程中不小心将溶液洒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偏大”、“偏小”或者“不变”);

(4)若取上述溶液10g加水40g进行稀释,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5)某同学欲将20℃时上述配制好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他采用了恒温蒸发水的方法,他能否达到目的,并说明理由。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答案】

(1)1268

(2)偏小(3)不变(4)3%(5)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水,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6.5%。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溶液的稀释以及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等。

(1)根据图示得知,要配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求需要氯化钠质量以及水的质量。

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则需要氯化钠质量=80g×15%=12g;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则需要水的质量=80g-12g=68g,换算成水的体积为68mL。

(2)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小,造成实际的水质量偏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3)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已经配好了,溶液是均一的。

(4)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上述溶液取10g加水进行稀释,所得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0g×15%)÷(10g+40g)=3%。

(5)某同学欲将20℃时80g15%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采取了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恒温蒸发水,温度不变,先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有晶体析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而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该温度下溶解度÷(溶解度+100g),则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质量分数=36g÷136g×100%=26.5%,不能形成30%的溶液。

 

第九单元课题3第2课时

【题目】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

(1)a、b的数值分别为、。

(2)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第二次加入ag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

(1)508.5

(2)90%

(3)解:

设第二次加入ag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质量为y。

Zn+2HCl===ZnCl2+H2↑

651362

15g-2gxy

x=27.2g

y=0.4g

第二次加入ag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4.2%

答:

第二次加入ag14.6%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2%。

【解析】

(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锌有剩余,稀盐酸反应完全,即2ag14.6%的稀盐酸消耗锌粒15g-2g=13g,则ag14.6%的稀盐酸消耗锌粒13g÷2=6.5g,

Zn+2HCl===ZnCl2+H2↑

6573

6.5gag14.6%

65/6.5g=73/ag14.6%

a=50

b=15-6.5=8.5

(2)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酸有剩余,剩余的1.5g固体即为铜的质量,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15g-1.5g)÷15g×100%=90%。

(3)根据图示数据分析,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完全反应了,溶质质量=生成的硫酸锌质量,溶液质量=加入合金质量+加入稀硫酸质量-剩余固体质量-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