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22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内涵探究

1.质疑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师: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篇小文章标题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请问这标题与课文原来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生:

您把文章的第一句话当作标题,教材是把文章中的一句话改造之后当作标题。

师: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呢?

生:

不知道。

师:

你们是赞成老师的标题,还是赞成课本上的?

为什么?

生:

我赞成课本上的,简练。

师:

你们只看到了表面。

听一听老师讲为什么改,你们就知道哪一个好了。

本来,《孟子》一书中每一章都是没有标题的,教材的编写者为方便教学,特意拟制了标题。

根据为古代文献设制标题的惯例,多选取与文献首句有关文句作为标题,这是一种约定的常例。

比如咱们今天所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篇小文章,其实就是选自《孟子》一书中《公孙丑章句》,而这个《公孙丑章句》标题是根据这一篇的首句“公孙丑问曰……”而来。

还比如选入教材的课文《鱼我所欲也》,这个标题的拟制,就是根据这段文章的首句“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而来。

生:

那么,我们读的古文标题都是以首句为据拟的吗?

师:

不是的。

也有把文本的大体内容作概括拟制标题的、《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种拟题的方式与我们给自己的文章拟题一样,是用一个题目对故事作概括性揭示。

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题目不也是一种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的标题吗?

为什么您要把它改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呢?

师:

我们先转移一下话题。

今天我们阅读的短文是一篇议论文,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

教材没有采用文本首句作标题,而是把文本中的名句改造作为标题,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该文本的基本思想内涵。

因为议论文经常用论点作标题,如《反对自由主义》,你们从标题上就能知道作者反对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主义作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标题已经把大家误导了,误认为它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其实文章不是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

所以,我要把它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虽然长一些,但是它不会产生误解。

这下同学们认为编者的题目好还是老师改的题目好呢?

生:

这样一分析,我认为老师的题目好。

从老师拟的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师改的这个题目也符合前面介绍的人们为文献设制标题的惯例——以首句作标题,还符合议论文常常以论点作标题的习惯。

师:

虽然这样理解文章的论点是对的,但对这个论点的深入认识却存在巨大的分歧。

我想知道你们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对你们有何意义?

生:

我觉得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与人和谐相处,团结齐心,要有“团队精神”。

“人和”是取得事情成功的一个保证。

师:

很好。

但是,“天时”、“地利”是否就可以不要、不关注呢?

生:

不是。

草船借箭中,孔明巧借东风不费吹灰之力就收集了许多敌军射在船上的箭。

“天时”很重要。

生:

“地利”也很重要。

毛泽东带领红军驻扎井冈山,发展成革命根据地,这里易守难攻,国民党人干着急没办法。

师:

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天时”、“地利”因素有一些成语,谁知道呢?

生:

因时制宜。

生:

因地制宜。

师:

“天时”、“地利”因素不是不重要,当然也是人们做事要充分利用的。

孟子在《梁惠王章句》篇中便说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仅仅是在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作比较中,得出尤其重视“人和”,把它视为最重要的因素。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的因素第一”——不仅在古代生产技术还不发达时如此,即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是真理。

科学技术不也是靠人来发明、靠人来操作的吗?

而“人和”是人的因素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2.练习反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仁政”

师:

“人和”与“仁政”有啥关联?

生:

施仁政,那么老百姓就拥护君王,君王与老百姓就会人和。

师:

同学说得很好。

“施仁政,那么老百姓就拥护君王”,“老百姓拥护君王”这的确是“人和”。

从同学说话的思路当中可以看出,“老百姓拥护君王”这样一个“人和”的局面离开“仁政”行吗?

它是“仁政”,准确说是“施仁政”的……

生:

是结果。

师:

“是结果”与“是体现”不是一回事。

以最近我国政府到利比亚接我国公民这件事为例,那些被接回来的人与家人团聚后,都很激动地感谢政府,感谢党,这种感谢之情就是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就是“人和”。

派飞机接人是“爱民”的体现,“人和”是政府接人的结果。

要是政府不管不问,任由他们遭难,结果就是“人怨”。

所以,“人和”不是“仁政”的体现,是“仁政”的结果。

不仅如此,“人和”仅仅是指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吗?

老百姓与老百姓有没有“人和”问题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有没有涉及老百姓与老百姓的关系呢?

生:

“人和”涉及老百姓与老百姓的关系,方才讲“守城”就是讲人心不齐。

师:

那么,把“人和”与“仁政”联系在一起是否就减少了“人和”的内涵呢?

生:

少了。

师:

所以,把“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的价值比与“仁政”联系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这样想,也会大大降低“人和”这一因素的普适性。

二、怎样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立片言而居要,总冒统领

师: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记录。

虽然孟子的话语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毕竟不是标准的议论文。

它偏重于从论点与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符合性以及实际作用角度进行论证,所以它有自己的特点。

你们有什么发现?

比如论点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生:

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论点,就是文章的开头。

师:

把论点作为开头统领全篇,这在写作方法上讲叫“总冒”。

“冒”,就是“帽子”,是文章的“帽子”,这是比喻说法,很生动。

这是“立片言而居要”,什么叫“片言”,就是三言两语很精辟的话。

“立片言”就是指用两三句精辟的话语概括自己的观点。

什么是“居要”,就是论者把自己“立”的“片言”(即观点)放在文章比较重要、显赫的位置上,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在开头,人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在结尾,人们称之为“画龙点睛”。

2.承前分说,因果对应

师:

开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后,接下来文章怎么论证?

生:

后面内容与论点一一对应。

师:

怎么个“一一对应”法?

生: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天时攻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生: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

还有呢?

生:

……

师:

不以封疆域民,不以山溪固国,不以兵革威天下,排除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不靠这一切,而靠别的,那是什么呢?

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

“得道者多助”,这就是“人和”。

“失道者寡助”,就是“人不和”。

那么,前者与后者相战会怎么样?

生:

战必胜。

师:

总结上述论证过程,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让我们共同研究。

你们看,孟子在论两个“不如”的时候都是从什么性质的事情论证的?

生:

是从两个失败的事情里寻找原因。

师:

攻城者选择了合宜的天时,但失败了。

失败是结果,从这一结果中寻找原因,显然是合宜的天时并没有给其帮助,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者有良好的地利条件,也失败了,这是结果。

从这一结果中寻找原因,是众守者没有共同死守的意志,“委而去之”。

显然,这已经完成了论证,那么去掉第三层可以不可以?

生:

没有第三层,文章缺少说服力。

因为前边都是从失败中找到原因,都是反面的。

师:

更有力的论证应该是从正面去看,也就是有了“人和”这必要的条件会怎样,第三层恰恰满足了读者这一心理期愿。

文章第三层承接第二层说到“人和”之后,专论以“人和”对“人不和”会怎么样?

生:

战必胜之。

师:

在思维特点上,第三层与前两层有差别。

前两层是从“结果”找“原因”,第三层则是把“人和”作为前因去推断“结果”。

不仅最后这一判断是从前因推断后果,大家看这样的句子都是由前因去推断后果——“得道者”,“得道”是前因,会怎么样?

生:

会“多助”。

师:

“失道者”,“失道”是前因,会怎么样?

生:

会“寡助。

师:

“寡助”到了“至”的地步,“多助”到“至”的地步,会怎样?

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

这样,前两层从果溯因,第三层从因断果,分别从正、反论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对“战”的价值和地位。

这种分论,与前边的“总冒”构成“总冒分说”的形式。

“总冒”阐述论点“是什么”,“分说”阐述持论理由“凭什么”。

“总冒分说”是一种常用的谋篇形式,请同学们记住。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前边的分析,让我们再读南开大学徐江老师改写的议论文,文章如下:

“天时、地利、人和”辨

孟子原作/徐江改作

凡欲事有成者必上顺天时、下借地利、中倚人和。

然三者相衡之,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吾以战喻意。

有攻城者,城三里,郭七里,环而攻之而不胜。

既攻之,必择天时之宜而施也。

或乘天黑风高袭之,或乘天朗风轻骤击之,皆未克者,何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守城者,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弃而去者,何也?

守者无与城共存亡之志也,人心各异,皆图自保。

若此,虽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粟多,亦奈何也。

人心不和,虽金城汤池不能守也。

此诚地利不如人和也。

人和者,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川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其所倚之者,和人之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也,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君子凡有战,必克之。

故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战如此,他事亦如此,行之四海而皆准也。

师:

大家读徐老师的改写稿有何看法?

生:

徐老师改写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读起来更加明了。

生:

改后的题目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孟子是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

而且整篇文章都是在以战作喻,论述成功要素中“人和”最重要。

生:

改后的文章结尾加了一个总结段落,不但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而且能让读者知晓文章是以战喻意。

师:

我们在这里引述徐江老师改写的议论文,目的就是重申,孟子并非不重“天时”、不重“地利”,他仅仅是在三者的比较中尤重“人和”。

此文不是讲战争之道,也不是讲仁政,而是“以战喻意”,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是谈话,有跳跃,有省略,这篇改文对原文有一些理解性补充。

三、句型赏析并仿造

师:

这篇文章句子形式非常特别,造型独特的句子非常多。

现选两例大家不熟悉的讨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

请问,这个句子比较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生:

前一个句子的尾是后一个句子的头,前后尾头相接。

师:

这叫递句——前后蝉联,衔尾续首。

在这句话里,这样的句型使得前后内容紧密相联,并形成一种递升比较。

比如,老师造一个句子:

乐则歌之,歌之不足乐则舞之,舞之不足乐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并讴歌之。

下面老师就出题请同学们仿造:

读书贵在多想,(多想)贵在(多用),(多用)贵在(有成果)。

他的座驾随着日子的红火不断地变化,自行车换成了(摩托),(摩托)换成(夏利),(夏利)又换成(奔驰)。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师:

请问这个句子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

话不直说,用“非不……”绕个弯弯说。

师:

这是反句。

有些话直说呆、硬、笨,用这种反话说出本意则显得灵动,更有强调的意味。

比如,老师造这样一个句子:

我第一志愿报清华,第二志愿报清华,第三志愿报清华,非清华不上。

显然,比直接说“就是要上清华”坚决性表现得更突出。

再比如:

我们的感情(非不深)也,友谊(非不长)也,离你而去实是有不能说的苦衷。

课后作文——《论“和人”》

提示:

1.请解释什么是“和人”。

2.请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讲的道理,谈“和人”的意义。

3.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怎么样“和人”。

提供几则材料,这既是理性的处事哲学,也是具体的处事方法。

1.责己要严,待人要宽。

2.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3.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附学生作文及评析:

论“和人”

唐山市第49中学刘绮柔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此看来,“人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想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就必须学会“和人”,即联合、团结其他人。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和人”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如三国时期的蜀国、吴国都不是很强大,但却在赤壁之战中战胜了强大的魏国。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吴国得天时,借地利,倚“和人”。

据长江天险,乘天时火攻,但重要的是将士一心拼命。

不仅内部齐心,而且外和蜀国,面对共同的敌人,两国一致行动,利用周瑜、诸葛亮的智慧,成功击败了曹军。

但是,如果在这场战役中,蜀国和吴国各自迎敌,其结果就极有可能是两国被魏国吞并。

由此可见,“和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在现代社会,“和人”同样为人们所提倡,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团队精神。

一支成功的团队必定拥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它会使队员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整支团队的荣耀而奋力拼搏,从而击败竞争对手。

所以,“和人”不仅会作用在战场上,也会作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试想,在一个班级中,较为优秀的同学和成绩差一点的同学结为一体,大家互相竞争,共同合作,方法共同分享,困难一起解决,那么这一个小团队一定会成为这片无烟战场中的常胜将军。

但如果班级中的同学们各自为营,以个人的力量对抗其他班级,结果很可能会失败。

既然“和人”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和人”呢?

“和人”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是说不完的,我只能从我的生活经历中有选择地谈一谈。

我认为,要和人,就要尊重人。

为啥要选这个话题呢?

因为我们小孩子好任性,受宠多了一些,不遂自己的意就耍小脾气,总以自己的好恶衡量别人,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这些毛病都是“和人”的障碍。

记得有一本书叫《格言联璧》,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这话怎么理解呢?

与人相处,不能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他人,要了解人们各自不同的情况。

比如给贫困地区的小伙伴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们多买些好书、文具,家境好的同学就不能说家境差的同学捐献的钱少。

钱多钱少都是一份心意,要体谅家境差的同学零花钱本来就很少,不能以自己衡量别人。

课堂上分组讨论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千万别嘲笑基础差的同学发言不到位,非要求他们的发言要像自己的发言一样,煎饼配果子——成套的,其实只要能真诚地谈出自己那一点点体会、认识,大家就要多鼓励。

进步是点滴积累的,要有等待的耐心。

诸如此生活、学习方面的事,大家都严格要求自己,多体谅他人,这就是尊重。

一个班集体每个人都这样“处人”,那就是都能“和人”,这个班集体就是一个“人和”的集体。

和其他班级竞争,我们这个团队将“战必胜矣”。

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人们请他谈成功诀窍时说过一些话,大意是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教育他自己有好东西要学会分享,所以,他的成功中有很多人的帮助。

我觉得这就是“和人”的结果。

同样,学会尊重同学,会分享,就是“和人”。

小时候有“和人”的思想品质,长大了才能更好地“和人”。

评析:

小作者较为严格地按照课程要求完成了作业。

第一,小作者解释了“和人”——“即联合人、团结其他人”。

第二,小作者按照文本中的道理论述了“和人”的重要性,而且还借助魏、蜀、吴三国赤壁大战的故事进行了论证。

第三,很好地理解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并且结合班集体生活、学习实际进行了论证,而不是泛泛地说怎样“和人”。

针对性强是此文的一大长处。

【教学档案】

这次教学实验,我感到很是惬意、舒服。

我想有这个感觉,有以下几点原因:

1.在这次讲课中,解决了多年积郁在心中的疑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结论”。

我从“总冒分说”的篇式概括中,明确了整篇文章内在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心里明、教学通,不再是以己昏昏,使学生也昏昏,这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舍此,任何形式主义都是无意义的。

不得文道语文教学必失文道,这个教训必须记取。

2.在这次讲课中,我体会到怎样改造语文学习。

讲解文本中的好句子,要分三个层次:

一、讲明是什么句子,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美感;二、自己要给学生造一个句子作示范;三、自己要拟制一个情景,让学生模仿试造句子。

在这样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3.在这次讲课中,我理解了怎样把教与用,特别是从“读写一体化”的角度统一起来。

每讲一篇课文,怎样拟制一个好的作文题,即要让学生联系文本刚刚讲过的内容,学以致用,有话说,这是语文教学从文本“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的一个保证。

本次讲课的作文题“论‘和人’”,就是这样的题目。

4.在这次讲课中,我进一步体验到学生的作文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能出一道题就完事大吉了,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示范,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这些都是教学内容。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的。

常听人说“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我觉得不要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我们应该说“教学生写出好文章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1)课时

课题:

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

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

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

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

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

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

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

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

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

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

(2)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

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

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

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

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

(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

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

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

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

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

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

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

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

正确地书写“轻”字

难点:

“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

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

“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

“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

书写:

斩、转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2、轻、斩、转

我的思考:

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

(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

(1)出示例字:

“宝”:

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

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

(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

我的思考:

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

课题:

怎样写好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

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