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156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等生选习题12232

中等生选习题(12)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20)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

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答案】C

【解析】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可能黑色为显性或隐性,A错。

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显隐性,B错。

显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量大于隐性个体数量,故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隐性基因频率大于显性基因频率,C正确。

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D错。

【相关链接】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是否含生长素,实验结果为生长或不生长,所以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为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答案 A

2、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

B、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解析 曲线FC段均能促进生长,CD段均抑制生长;根向重力性的产生是由于重力作用,引起近地侧(b)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细胞生长,背地侧(a)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细胞生长,从而使根弯曲向下生长。

在太空中,无重力作用,a、b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根水平生长,坐标图中生长素浓度的曲线仍适用于根的生长。

答案 A

3、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右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C、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D、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一定是c,因为大于c浓度的NAA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效果没有检测。

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所以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相同。

侧芽会产生生长素,所以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A

4、下列哪项不是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

A、耕地减少B、燃料需求增加

C、水源紧张D、泥石流频发

解析 泥石流是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盲目毁林造田引发的,不是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答案 D

5、据预测,我国人口将于2040年左右出现零增长,下列有关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此时期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B、此阶段人群中可能有新生儿出生

C、此时期人口中老龄人口比例可能很高

D、此时期人口增长不受计划生育控制

解析 2040年左右出现的人口零增长是按照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结合目前人口年龄组成等做出的预测。

人口数量增长率为零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的结果。

答案 D

6、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解析 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答案 D

7、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C点后CD段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 D

8、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c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

解析 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cm2太小。

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

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 B

9、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细菌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异养型的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物成分,如猪吃草,猪属于消费者,而当猪以其他家禽粪便为食时,便充当分解者。

答案 C

10、(2015年海南卷,9)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答案】D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A正确;分析曲线可知,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正确;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即净光合速率,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植物乙,C正确;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相等,均大于0,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参与②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B和C细胞均是由A细胞分化而来的,但它们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C细胞是在________中发育成熟的。

(3)E和F都是________细胞,发生③过程后,分别产生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4)图中的各种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图中B是T细胞、C是B细胞,均由A——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和C发育的场所分别是胸腺和骨髓。

B增殖分化产生D(效应T细胞)和E(记忆细胞),而C增殖分化产生F(记忆细胞)和G(浆细胞),这些细胞所含遗传信息相同,但形态功能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图中E、F细胞在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分别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与浆细胞。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答案 

(1)吞噬细胞 吞噬并处理病原体,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 

(2)骨髓 (3)记忆 效应T 浆(效应B) (4)表达的遗传信息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2015年江苏卷,33)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DNA酶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

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____键断裂,形成单链。

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__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

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____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

(3)A、B、C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

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____个荧光点。

【答案】

(1)磷酸二酯键  脱氧核苷酸

(2)氢碱基互补配对4

(3)62和4

3、(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牛的毛色与真黑素(黑色)和褐黑素(栗色)有关。

下图表示牛黑色素细胞中正常基因E控制这两种色素合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第二阶段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酪氨酸酶的合成还需要基因D和F,但两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

F与f基因共同存在时,酪氨酸酶的合成量有所下降,表现为栗色;个体缺少酪氨酸酶时表现为白色。

①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让基因型为DdFf和ddFf的牛杂交,后代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

若选择F1中的黑色牛和栗色牛杂交,F2白色牛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

F2中f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从F1到F2代,基因F(f)控制的性状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___。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基因型DdFf和DdFf的牛交配,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品种牛的毛色有关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若一个种群中有E+E+60只,E+E20只,EE16只,Ee4只,若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后代F1中,表现型浅黑色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  核糖体

(2)①黑:

栗:

白=1:

2:

51/21/4是

②黑:

栗:

白=1:

2:

1或栗色:

白=1:

1或黑:

栗:

白=1:

1:

2

(3)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