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92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docx

071216主题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杨燕迪修订教程

主题:

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

时间:

2007年12月16日

地点:

上海图书馆

主讲:

杨燕迪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下午好,阔别三周,12月的名师谈乐讲座今天又跟大家见面了,欢迎大家的到来。

我们名师谈乐系列讲座开讲至今已经有7讲了,半年之久,在今年即将过去,年底的时候,我仅代表上图名师谈乐系列讲座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记得李岚清同志在他的书中说过,音乐是人类建立自由、和谐、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为情感的符号,音乐以其特殊的语言和特有的魅力丰富人的感觉,培养人的审美灵感,塑造人的高雅气质,传达着人们的心事、思索和激情。

音乐无时无刻不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音乐的地方将让我们精神纯净和爽朗,音乐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音乐与其他艺术有什么特殊性,为什么音乐有这样的奇特力量呢,我们今天请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给我们做有关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的演讲。

大家掌声有请。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杨燕迪教授。

杨燕迪老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协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家协会理论副主任。

他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批评与分析、中国现代当代音乐评论、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

主要著述作品有《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音乐文集》、《乐声悠扬》、主编《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译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音乐史学原理》等,论文有《为音乐学辩护》、《音乐理解的途径:

论立意及其实现》等等,曾获上海优秀青年教师,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美国亚洲学会学者研究奖,霍英东教育基金研究奖、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等称号。

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欢迎杨燕迪教授带来精彩演讲。

杨燕迪:

谢谢主持人。

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上图的听众朋友来交流有关音乐鉴赏的一些心得。

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音乐鉴赏与人文素养”。

大家可能感到有点奇怪,为什么把音乐和“人文”这样的概念放在一起。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讲座的大纲。

这次讲座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讲,为什么要把音乐作为人文现象来认识。

一般所见是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但是我在这里希望更深一步,把音乐作为人文现象、作为人文领域的一分子来看待。

第二部分讲音乐的美学品格。

主要谈音乐在什么方面跟文学、美术和其他的艺术不一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

毕竟音乐是一个特殊的艺术,我们来探讨一下音乐在什么方面有其特殊性,这样有助于大家去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音乐。

在第三部分中我会播放一些音乐的例证,看看音乐作为人文现象,它跟我们有什么特殊的密切关系。

我想谈谈音乐中的人生况味,根据一些实例来做介绍。

第四部分是跟听众朋友交流一点听音乐的经验,主要是几点建议。

第一点,我们谈谈为什么要把音乐作为人文现象这样一个课题。

为了讲清这个命题,必须从更大的方面着手。

总的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世界:

即日常的世界、社会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

所谓日常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凡俗生活,吃喝拉撒,很多的生活琐事和烦心事,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生活世界,吃饭、睡觉、工作、学习、交际、应酬,等等生活就是这样的历程,每个人都必须过这样的日子,我们都有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生活世界,尽管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很不一样。

我们都存在于常态的日常生活当中。

第二个世界就是社会生活的世界,为了应付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为了找工作,为了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必需学知识、学技能,必需上学,读书,学一技之长,做一个有身份的人,在这个社会立足。

所以必须要读小学、中学和大学,普通意义上的教育就是完成这样的一个塑造,通过知识世界的塑造使你成为一个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人。

这个社会的世界大家都可以理解,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社会世界。

第三个世界被称为心灵的世界,这个就比较悬乎了,就是我们每个人除了日常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外,还有一块精神性的灵魂的世界,它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碰到的。

比如说你的爱情生活,你如何面对生死,你如何处理亲情,如何获得真正的精神满足,这些东西就跟你的心灵、跟你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

这些心灵的东西虽然与日常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世界有关,但又都超越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它需要另外的东西来关怀和关照。

当然有的人对心灵的东西需要不多,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我相信今天来这里的人都喜欢听音乐,那就是都愿意多给心灵和灵魂一点滋养和关怀。

为什么听音乐?

因为音乐就可以触及心灵世界,推而广之,所有的艺术跟我们的心灵世界能达成更深的交往。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根本性的人生命题,所谓爱、恨、情、仇,所谓生、老、病、死,这都是些很大的命题,这些命题不仅仅是人生的哲理性命题,而且其实就活生生地、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也不可能逃避。

但是,究竟怎么解决这些命题,怎么理解理解这些命题,怎么通过这些命题来寻找人生中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吃喝拉撒,处理工作之外,回到家中,一定会面对生活中的无数难题并肯定会产生很多心灵上的感受,无论是触动也好,痛苦也好,这些你怎么面对,人生的意义到底怎么解决。

所有这些心灵的、精神性的东西可以统合起来,构成心灵的世界。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引入“人文”概念。

我认为,人文就是对这个心灵的世界进行关怀和介入的东西。

它的作用在于寻找人生的意义,提高人生的价值,帮助体会、理解、把握人的心灵世界的那个部分的生命。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人文”的领域呢?

那就是严肃艺术和人文学科。

艺术和人文学科就是来关怀我们人的心灵世界的那部分生命的。

关怀人的心灵世界,就是帮助我们理解、把握和认识那些看似不可捉摸、但又极其重要的生命感受和生活意义。

艺术,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等,都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关怀我们的心灵,关怀我们的心灵感受。

如果说艺术是以直观的方式关怀我们的心灵,那么通过理论性的、推论性的、学术性的方式关怀我们的心灵,就主要体现在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

我们要学习历史,要读一些哲学书,也要读文学作品,就是想通过这些文字,了解人是什么,人的心灵世界究竟又多么广大,人的生命历程有多么复杂。

而其实,在我们中国这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度中,所谓的国学传统,也就是以文史哲为中心的传统学术中,就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关怀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独特方式。

所以要提请注意,在这个意义上,严肃艺术和人文学科就达成了一个共有的领域,我把它称之为人文领域。

从我们平常的分类系统上看,人文艺术好像跟文史哲等人文学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学科分类系统中,艺术和学术似乎完全是两回事情。

艺术是属于艺术门类,而文史哲是学术门类。

但这两者,人文艺术和人文学科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有很紧密的沟通,因为它们共属于人文的领域,都是在关怀我们的心灵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我就把音乐看做是人文的一个部分。

特别是严肃艺术,今天我主要讲的是严肃艺术,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包括了音乐、文学、美术、摄影、电影、戏剧等等艺术门类在一起的大家族,这个大家族与文史哲等人文学术一道,构成人文领域,形成人文现象,为我们提供生命的意义。

我们通过这些东西理解我们人是什么,人有多少的复杂多少的丰富,人的生命有多少的可能性。

音乐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文现象来看待。

音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文现象和特殊的艺术。

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把音乐放在这样的一个地位上,才可能给音乐一个准确的定位。

我希望给大家传达这样的一个观念,不要仅仅把音乐当作一个技艺性的艺术,它可能有更大的一些关怀,它实际上跟文史哲这些严肃的学科和学术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第二个方面,想讲一下音乐的美学品格。

音乐,无论说它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也好,或者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领域也好,它都有很特别的性格。

而它所有的特别性都来自于它的材料——音乐是用音响作为材料的。

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带来了音乐一系列跟其他艺术和学术完全不同的方面。

我觉得,如果说音乐有最最内在、最最特别的一个地方,我把它归结为是一种张力。

音乐是一门内在张力极强的艺术门类,就是说,一方面它是最精神性的艺术,另外一方面它是最感官化的艺术,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音乐当中。

为什么这样讲?

可以进一步论述下去。

为什么说它是最精神性的艺术呢?

因为我们知道,音乐是最摸不着、抓不住的东西,它是所有艺术中最没有实体感的,它就回荡在空气中,而且一经响起,转瞬即逝。

音乐最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以音响的方式存在的。

尽管有乐谱,但乐谱本身并不是音乐,音乐是声响,是空气中的一种振动。

正因如此,它不像文学有文字作为一个大家能够抓的住的一个实体。

美术更是这样,有画布,有石块、有实体的材料,有一个物质性的材料让我们抓住。

音乐确确实实是所有的艺术中在这方面最特殊的,大家想一下,任何其他的艺术都不像音乐这么空,它好像没有物质实体,因为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状态或是实物,所以这带来音乐的特别的精神性,它是所有艺术中最精神性的,因为它似乎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好像脱离了物质的世界。

另外,我们也知道,音响这种材料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其实我们对声音开发利用得很少。

敲门声、马达声、或者汽笛声,等等,这些声音在生活种都是非常边缘的一些现象。

我们说话的语言是有声音的,但声音也仅仅是语言的一个附属性的东西。

但是音乐把我们生活中一个很边缘性的材料作为它最中心的物质基础。

这确实很奇怪。

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我为什么说音乐是非常精神性的艺术,一会我们举例子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音乐往往可以表达人最精神的方面。

另一方面,音乐又是一种非常感官化的艺术。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音乐直接打到我们的神经上去。

如果你要欣赏文学,你必须要认字,要经过大脑,如果没有经过大脑的话,你不可能理解诗歌和小说。

美术相对要感官化一些,因为眼睛直接看到色彩和线条或者造型,但是跟音乐的感官力量相比,差得很远。

因为音乐不仅可以不假思索,而且它是声波,直接就冲到我们的耳膜上,直接刺激神经。

比如说,音乐就会有震耳欲聋的效果,让听众感到非常亢奋。

所以,声势浩大的集会,就一定要用音乐来烘托这个气氛,因为这个时候音乐是绕过我们的理智直接冲向神经的。

这是其他的艺术所不及的。

我们想一下美术,美术是让人看的,它的刺激程度就远不如音响。

这就是音乐为什么能给人产生非常深刻的情感作用的一个原因,它很感官化。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场合几乎都离不开音乐,比如群众集会,还有运动会上,国歌一奏响就非常让人振奋。

这是不用理智思索的。

如果你去咖啡馆,里面如果没有音乐,肯定就很没有味道。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音乐铺垫,其中的很多场景就会非常苍白乏味。

这样,大家会发现,音乐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奇怪、很奇妙的艺术门类,它把人的感受和生命中的两个极端结合到了一起。

一方面是最精神化的极端,另外一方面是最感官化的极端。

我们知道最精神性的东西往往是很高级的,所谓空灵,所谓很升腾性、很升华性的东西,音乐在这方面确实很高级。

但音乐因为是最感官化的艺术,所以就有可能很危险,或者说有可能很低级。

感官化的东西之所以低级,因为它与人的肉体和身体捆绑在一起,与我们的神经官能关系密切。

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就具有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

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因为流行音乐有强大的感官感染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看,就很矛盾。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争论这个问题,关于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关系,那是很复杂的课题,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文学当中也有流行文学和纯文学的尖锐矛盾,但这个矛盾我想不会像在音乐中这么厉害,这就是因为音乐有这样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非常特别的张力在里面。

所以为了理解音乐,我觉得大家从这个方面去想一想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音乐一方面关注我们最高精尖的生命状态,同时又拖累着一个非常感官化的躯体,所以音乐有很特殊的力量。

刚才我们讲了音乐的总体概貌,如果说音乐有一个最根本性的特殊属性,我觉得就是这个精神性和感官性的内在矛盾。

下面,我们可以再仔细考察一下音乐,看看音乐的具体美学特性是什么。

第一,就是音乐呈现内容的非具象性,这主要是跟美术相比。

音乐当然有内容,否则我们为什么听音乐呢,音乐肯定是讲述了什么东西,诉说了什么东西,让我们感到了一些什么东西,但是这个感到的东西是没有形象的,因为音乐只是声音,很难说音乐是在描画什么。

当然,音乐中有描写日出的,有描写流水的,比如说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就写有一段音乐叫《朝景》,就是讲早晨太阳升起的过程。

但这是听者已经知道这个题目后才可以想象的,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样一个题目,你听到的就是一堆音响,音乐本身很难说呈现一个什么具体的形象。

而且在这方面,音乐的表现应该说相当吃力,就是说,音乐描画事物或是音乐呈现外在世界的能力相对是比较弱的。

我们知道,通过绘画很容易描画一个人的肖像,但是音乐怎么画呢,通过音乐表现一个瘦女子或是高男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音乐有自身的一些弱点或者说特点,这些特点之一就是它很难具体呈现外在世界的形象。

第二,音乐的意义内涵是非语义性的,这主要是跟文学相比。

就是说,我们觉得,音乐诉说了什么东西,但是到底说了什么呢,你却根本没法说清楚。

有人说音乐就是语言终止的地方,语言终止之处就是音乐的开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言能说的,就不用音乐了,语言达不到才用音乐呈现。

所以音乐就跟美术、跟文学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现在来听一个例子。

我放一段古琴曲,这个曲子有个题目就叫《离骚》,显然这是根据屈原的楚辞所做,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是你能听到这个诗词的多少具体内容呢,恐怕听到的并不太多。

(听古琴曲《离骚》)

时间比较紧,只能放一个片断。

大家或许能感觉到,这段音乐似乎在表达,内心有很多丰富感受的人,通过音乐吐露着什么东西。

在乐曲一开始,可以听到很多的泛音,好像是某种理想境界,随后,音乐以很现代派的方式,用自由的节奏、宣叙性的音调,像在述说不平。

用普通的文字,我们只能说这一点。

通过这段音乐,我们能够构想出什么样的画面,或是很具体、很确切的叙事吗?

不太可能。

这段音乐并不太复杂,它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的音乐样态,它是一个人的音乐,它的状态是非常私密性、个人性的一个状态。

你能感觉到这一点。

但是,你不能够在这个音乐中说出非常具体的形象和非常明确的语意,因为音乐不是干那个的。

如果你想知道明确的形象可以去画画,如果想知道非常明确的意思,你可以去读文学。

音乐,是画面画不出的意境和语言说不出的味道,这才是音乐要做的。

画面和语言给漏掉的东西,恰恰被音乐接住了,我们生命中模模糊糊、好像用语言最说不清的东西,往往就要用音乐来表达。

非具象性的内容和非语义性的内涵,音乐的这两个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音乐的第三个特点,是音乐运作中的高度技艺性。

刚才已经说过,音乐使用的是特殊的材料,是音响。

这个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其实并不多,而且总体来说处于边缘地位。

于是,掌握这个材料就要多花很多力气。

这样,就给音乐带来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这门艺术要求高度的技艺。

要掌握这门艺术,必须经过艰苦的技术训练,这方面音乐与杂技很接近。

即便是仅仅想听懂音乐,你对这个材料也需要有个熟悉的过程,所以我们训练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训练他们的技艺。

我们知道,音乐有那么多的内部非常复杂的构造和非常复杂和严格的要求。

所以它又有点接近数学。

因为音响这个材料平时大家都不太用,所以我们必需花双倍的力气掌握它。

这跟文学很不一样,文学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花在材料的掌握和训练上,因为语言这种材料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

比如说写小说,鲁迅说过,写小说不是通过学院培养的,写小说完全可以自学成才,因为它所遵循的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当然小说也有它自身的要求,有它自身的技艺。

但是这种技艺并不一定要通过学院训练。

但我们看音乐,如果要写一部交响曲之类的大型作品,没有严格的系统的学院训练的话,几乎根本不可能。

所以近两百年以来,所有的专业音乐家都出自学院。

特别是演奏,尤其是器乐演奏,我相信在座的,无论是家长还是爱乐者都知道,学习一门乐器,需要投入的精力、时间乃至金钱都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要投入这么多才可以掌握它。

器乐演奏,一定要从小学起,因为手指的肌肉、身体机能过了20岁以后就不行了。

不是说你不能学,学钢琴七、八十岁也可以学,但是学不到很好,手指肌肉一定要从小开始训练,才可以达到高度的技术水平。

所以这就带来音乐强烈的技艺性。

这是音乐的好处,也是音乐的缺点。

好处就是音乐中的技艺本身就会令人赞叹不已,它让我们对人类的能力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许多音乐大师的完美技艺本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美感,就像杂技一样,音乐也有杂技的维度,我们会惊叹于某一位音乐家高超的技能,并为之心醉。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过于欣赏或是注意音乐的技艺,就忘记了音乐更重要的使命不是技术。

因为我刚才已经谈到,音乐更重要的是人文的方面,是关怀心灵,而不是技艺。

最好的音乐不见得是最难的音乐,最难的音乐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音乐。

有的时候最好的音乐可能是最简单的,像莫扎特的晚期作品,它是很简单的,但是最深刻的音乐。

音乐并不是越难越好,因为它不是体育,也不是杂技,而是艺术。

但音乐有技艺的维度,决不能忽视。

我们这就播放这样的一个例子,放一段肖邦的《“黑键“练习曲》。

这首作品首先写得就很绝,要求钢琴家右手只弹键盘上的黑键,也就是只弹每个八度中12个琴键中的5个键,所以就做了严格的限制。

右手都在黑键上,黑建比较窄,所以就很容易打滑弹错,难就难在这里,加上速度又很快,就难上加难。

右手就在这5个音里面翻花头,我们就看出来肖邦在作曲上的丰富想象力,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翻出这么多的花样,因为有严格的限制又不能乱写,一定要在这五个黑键上写。

左手则是非常丰富的和声,变化多端,使用了非常多的色彩性和弦。

所以这首作品是一个完美的结晶,对演奏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弹得很快,要完成得一丝不苟,非常干净。

我们今天听到的版本是俄罗斯指挥家、钢琴家普列特涅夫所演奏,我觉得这是《黑键》演奏的最佳版本之一,我们听一下。

(听肖邦《黑键练习曲》)

完成得非常轻松。

但这个轻松是表面的,看上去如此,其实钢琴家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

必须从小学琴,几十年的磨练才能出现这样的状态,我们听上去是多么自如,多么洒脱,如果看现场的话,效果更好,就是对于这么一个高难度的钢琴曲,他完成得这么自如,听上去完全像玩一样,音乐的感觉是如此的流畅。

这个时候,几乎可以不去询问音乐更多的意义,我们感受到这段音乐非常愉快、非常欢乐,充满了童趣。

高超的演奏技术本身就给我们带来快感,感到生命的一种勃发。

这种纯粹的演奏技术就给我们带来非常高的愉悦,欣赏音乐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音乐本身就有这样的维度。

但这很容易成为缺点,就是音乐很容易被技术化,这样就丢掉了音乐的本质。

音乐的第四个特点,就是接受中的直接感官性。

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可以不经过大脑,虽然真正要听懂音乐,大脑是处于高度思索状态的。

真正懂行的音乐行家或是爱好者,在听音乐的时候大脑是高度开动的而不是关闭的。

但是确实有这种可能性,就是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也可以感觉到音乐的美感,包括音色的美感、旋律的美感,等等。

比如听男高音帕瓦罗蒂,就会觉得很美,不为什么,不需要经过大脑加工。

看绘画的时候,颜色的美感当然也是直接冲到视网膜上,但是它要比音乐弱,因为音乐是声波,而且是动态性的,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反面的一个例证,就是你听到噪音的时候会受不了,音响超过90分贝,对身体不好,这是声音对人的生理和肉体的影响非常直接的一个证据。

所以音乐的感染力很强。

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的感官性,带来了音乐的强大感染力。

这是文学和美术都做不到的。

我们知道电影的感染力很强,但其实这感染力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音乐,比如一段动情的场景或是高潮的时候,一定有音乐在后面推波助澜。

如果没有音乐的推波助澜,电影的感染力要降低一大半。

不相信,可以拿掉电影的配乐试试,仅仅看画面没有音乐,电影很可能就无法忍受,因为缺少了音乐的感官性的衬托。

这是音乐很重要的方面。

第五个特点,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音乐有突出的形式感要求。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讲形式的,因为音响这个材料大家在生活中用得比较少,所以把握它就需要很多形式上的构造,我们会听到音乐里面有很多形式结构上的重复、对称、呼应、对比,等等,它有数不清诸如此类的模式,没有这些模式,声音就会是一堆乱七八糟的音响,难以让人理解。

这是音乐中铁一般的形式规律,即便是貌似激进的现代派、先锋派,也不可能完全抛弃音乐中的形式规律。

即便是音乐中使用噪音,也必须要将噪音形式化。

如果要进行比较高级的音乐欣赏,我们就必须听到并记住音乐的主题乐思,跟随主题乐思的发展,听出主题在什么时候再现了,还有主题乐思在怎样发生变化,等等。

我们在看文学和电影的时候一般不会注意这些,特别是电影,也有高潮,有铺垫,甚至有一些呼应等等,但我们不大会注意这些东西。

像文学、电影这样的跟生活直接相关的艺术种类,它们的逻辑就遵循生活的逻辑,就是说一定要合理,要合生活的道理。

比如,我们看一部电视剧,如果说这个电视剧写得不好,往往就是说它的情节不合理,人物不可信。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需要专门学习,因为有生活经验的人就知道,这个地方写得不好,因为不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仅凭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就可以对文学和电影做出判断,但是音乐中不行。

因为音乐中的形式构造全是人工的。

它当然遵循一定的生活逻辑,但是它高度的抽象。

我们看音乐里面奏鸣曲式等等它有严密的形式要求。

如果你不懂奏鸣曲的话就听不懂交响曲。

如果你听的懂交响曲是很麻烦的,一个乐章有15分钟,长的有半个小时,有的交响曲没有乐章。

所以你一定要听到音乐有什么主题,一个对比的主题,这两个对比主题是什么方式,它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在发展的。

你知道这个时候再现了,你一定遵循音乐的逻辑,所以音乐一定要经过教育就在这里,哪怕是最简单的曲子也有形势的要求,一定要有起承转和。

第一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第三句再现,它有简单的形式要求,也有复杂的形式要求。

它形式是音乐的本质特征,比其他的艺术严格得多。

当然作曲家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形式要求不断的在打破,音乐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形式要求本身就是永恒的规律,如果形式乱七八糟就不是音乐。

这也是随便挑一个例子,我们在这里听一个贝多芬的《C小调主题32首变奏曲》。

它根据一个非常短小的主题,写了32段变奏。

变奏曲的要旨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但要变得有意味,有意思。

(播放贝多芬32首变奏曲片段)

这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意义不是特别的像交响曲那么复杂,但是听的懂它一定要有相当的专业储备。

音乐要比其他的要求要有更多的专业准备才可以真正进入音乐的大门。

刚才我们提到这么五个方面,音乐如果再归纳还有其他的一些素质,但是我觉得这四五个方面是音乐之所以不同于美术或是文学等等一些重要的特征。

这样就给我们听众带来了挑战。

就是它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才可以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所以音乐一方面是唾手可得的,但是音乐又有那么几个方面的特殊性质,要求听众要进行教育。

然后听众也应该从这方面配合或是你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特别是专业素养,才能够真正理解到音乐的奥秘。

这个理解有各种层次,有专业的,如果一门的入门,你一般的喜欢音乐没有问题,你喜欢就可以听,但是这里听的出门道还是听不出门道,差别就非常大。

下面我们来举一些例证,通过音乐我们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的感悟。

我们说了,音乐由于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艺术,它可以用非常特殊的方式来揭示人生的真谛或是世界的本质,这些最深奥玄妙的东西是诗歌都不能把握。

它要通过音响的方式,通过作曲家的加工,通过音乐家的演绎表演出来,所以给我们带来特殊的人生感悟。

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欣赏的问题,它确实能够为我们增加对人生的认识,所以我这个标题所谓的人文素养就在这里。

你听音乐多,你对人性的认识可能就更丰富或是越深刻,因为你在音乐里面听到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经验,在音乐中得到了深化,应该说这些例子都是随意举出的。

我们举这样的一个例子,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这个里头你如果用文字界定,它肯定体现了一种不屈的抗争,这是没有疑问的。

没有人说这个音乐是表达爱情或是表达一个很优美的田园景色的,这个音乐一听就是黑压压的,充满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气氛,这个音乐表达了一个带有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