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899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 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

XX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

XX县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现状调研报告

(以a镇b社区为例)

当今社会,放眼全球,是科技实力竞争的时代,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培养人才的教育竞争,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优秀的学生、优秀的人才。

教育是由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组合而成,宗旨是培养下一代德才兼备的学生。

命题调研的目的是:

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理解支持。

本文以水族为例,就自然村寨,家长关注教育,关注培养下代,而自发形成“奖学助学”基金会的现状进行田野调研。

对这些现象的深入调研,阅后以期读者了解少数民族对教育关心的现状。

XX县,因历史、地理、环境、交通等诸多条件的原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在水族聚居区的部分农村地区,还依然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XX亟待一大批归宿感强、熟悉本民族文化、适宜在农村工作的各类专业人才来推动全县的社会发展进步。

近年来,XX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全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

一是“留得住”的问题。

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五年来,XX县共引进紧缺人才AAA名,流失BBB名,留下的多数是本土人才。

二是引进人才很难做到“真的懂”。

引进的外面高层次人才由于从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与XX迥异,导致他们在感情上,很难与水族人民产生共鸣,即使他们谦虚学习,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很难真正地读懂水族地区,从而未能达到助推XX发展的人才引进初衷。

在上述背景下,培养本土的民族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本地有识之士开始发现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才是解决上述办法的有力措施,才能让人才真正做到反哺水族社会,在这一部分人士的推动下,水族地区自然村寨自发形成了民间自筹资金培养本土人才的现象,他们以自设的村寨片区“奖学助学”教育基金会为载体,进行奖学、助学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育效果。

本文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到XX县a镇b社区,对B、C、善宏、良村、D、F、J、G、K、板告等村寨的教育基金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重点分析出村寨教育基金会这种以“培养本土人才”为目的的民间自发组织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功能,以期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加充分地利用发挥民间教育组织内力作用时,提供参考性意见。

从SS社区村寨教育基金会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运行模式具有突出的公益性质,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组织。

发启基金会领导机构的组成人员,只有名义上的头衔,并无职务权力和岗位报酬,他们无私奉献负责基金会日常事宜的牵头管理,参加基金会每年组织的活动,如宣传发动、组织捐款、建户管账等,为基金会运行提供人力支持。

而不管是以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还是其他任何身份参与的人员,均本着自愿的原则出资出力,不计报酬、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各基金会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基金会工作机制,规范操作。

重点围绕助学条件、申请流程、奖金设定、发放方式等建立管理制度。

从一开始的口头规定到如今部分村(寨)基金会形成书面制度,基金会的发展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各项操作逐步规范。

如B村教育基金会,近年来先后出台了《AA村教育基金会章程》《AA村奖学助学基金会财务管理规定》《AA村教育基金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等。

一、A社区概况

XXa镇b社区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其村寨民间教育基金发展处在蓬勃发展的新时机。

XX县a镇b社区,地处XX县中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127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人口2.8万,E族约2.78万,占总人口99%以上,据相关社会统计,A社区目前在县外工作人员XX余人,创业成功人士XX余人。

作为E族文化、语言中心的AA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雄奇壮丽的亿万山、杨柳田园木鼻山、摄影观光圣地将军坡、C水书碑林、神秘莫测的仙人桥、素朴独特的猫像石、鬼斧神工的帽盒山和正在建设的中国西部赛马城、水族部落端坡文化园,民族工艺品有马尾绣、牛角雕、剪纸,民族活动有赛马、对歌、水族棋艺,古老的水书散发着古朴的文化元素,灿烂的人文历史往往来自秀美神奇的大自然。

历史上居住于水族中心地带的AA名人辈出,这里曾经孕育着著书立说的XXX、开AA教育先河的XXX、文才卓越的XXX等先辈人物。

受“耕读传家”传统文化影响,就水族地区而言,这里也是接受优秀汉文化和传授先进汉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如梅山学馆的创建),有民间诗人:

A、B、C、D,同时培养了国家级专家学者,在水族地区也是考上硕士、博士生较多的地方之一。

A社区民间各村寨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这里的村民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织成立教育基金会,用于助学奖学活动;就水族地区而言,民间教育基金在A社区起步最早,其成效也是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2、调研形式

20XX年秋,司法局、Z委政策研究室、AA中学、AA社区文联,一行6人,通过走村进寨,上门入户,采取个别谈话、在农民家庭就餐交流、沟通,在寨子中集中“奖学助学”基金会的热心群众代表座谈,在村小学召开群众大会,派员参与个别基金会十年总结汇报会,收集媒体上发布他们的信息,收集他们现有文件、图册、相片、影视资料等形式,零距离、面对面,收集到了详实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调研过程中得到AA中学和相关单位、基金会理事会成员、热心人士、寨老、外出工作姑妈等等给与的大力支持,使得调研顺利推进,这里一并致谢!

通过调研组集体艰辛工作,集大家的智慧,由A、B起草,调研组集体修改完善,形成初步的清样稿件后,又向被调查的所有基金会会长等有关人士反馈、征求大家的意见,数易其稿,形成今天的正式调研报告。

三、A社区村寨教育基金会发展现状

(一)B奖学助学基金会。

B村,人口XXXX人,B奖学助学基金会的宗旨是:

助智不助穷,反哺家乡。

20XX年,B奖学助学基金会正式启动,外出创业人员XXX任会长。

近期目标是:

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培养大学生100名以上,研究生10名以上;永远运作下去。

B村外出工作人员、本村村民和本村在外务工人员积极参与捐资。

十年间该基金会共收到捐款35余万元,其中外援9万余元;捐款采取每年一次的方式,B籍外出工作人员每人300元,另外100元用于会务费,外出务工人员每人400元以上。

20XX年该基金会收到的捐款数额为9万元,当年用于奖学、助学的支出达2万余元,该基金会目前已达到良性发展轨道,村民自觉自愿地参与这个助学活动,学生形成刻苦求学、你追我赶、力求上进的学习氛围,家长形成户户关心教育,家家倾力培养孩子的良好氛围。

同时让在县城生长的二、三代与父代的本村本寨人相知、相识,经过沟通拉近了亲情友情,凝聚了力量,文明乡风日渐兴起,基金会还带动村里的一些其他公益事业:

如举办端节晚会、打扫全家卫生、慰问孤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调解民间邻里纠纷等等。

尤为可贵的是该村离村委会有几十里远的古桃组,虽地处遥远偏僻的深山老林小寨,但也有学生受到基金会的鼓励,因而刻苦攻读,目前该组已有两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

该基金会的奖学具体如下:

小学升学成绩在全县100名之内者,奖300元;中学升大学考取北大、清华者,奖10000元;考取其他985院校者奖5000元,211本科3000;考取一本院校者奖2000元;考取二本院校者奖:

1000元,大专现在不奖励;双农户学生上浮50%。

B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以来成效明显,先后资助B籍学生大学生87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受到该基金会奖学、助学的学生先后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录取,该基金会得到中央光明网,中国基金网等省内外多家政府网站媒体播报。

(二)C村春晖助学基金会。

C村,人口xxxx人,20XX年,C村春晖助学基金会成立,是A社区成立最早的,起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作用。

成立了机构,注册了民间公益社团组织,刻有公章,有《财经管理制度》《理事会责任分工工作方案》。

该基金会由该村旅居新疆阿克苏市的师级退休干部XXX老人倡导、由本村在外务工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而形成的社会公益组织,有章程、制度,热心人士XXX任会长。

宗旨、近期目标与B村一样,时限一样。

十一年来,C村春晖助学基金会共收到全村助学捐款35余万元,其中外部支援15万余元,发放春晖助学金近35万元,资助C籍大学生80余名、硕士研究生2名,小学、中学生39名,培养出两名工程师,一名央企高管。

该基金会的奖学额度如下:

小学升学成绩在全县100名之内者,奖300元;中学升大学考取北大、清华者,奖10000元;考取硕士研究生者奖6000元,考985取院校者奖4000元,考取一本院校者奖3000元;考取二本院校者奖2000元;考取高职专科院校者奖600元;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从基金会筹资中,另外支付利息给学生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直至其有能力还清国家助学贷款为止(一般支付四年利息)。

2010年XX、XX等省领导,20XX年,团中央相关领导都先后到过该基金会调研指导工作,并扶助该基金会7万余元;捐款采取每年一次的方式,C籍外出工作人员每人200元,外出务工人员每人100元,多缴不限,农户采取自愿原则,捐赠时间与B一样。

受到春晖助学基金会资助的学子毕业后,积极选择回家乡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XX发展;一部分人留在外地工作,借助外地资源和自身能力反哺家乡。

受资助的学生就业后加入家乡的基金会,为基金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基金会运作成熟良好,与便达一样,得到省内外多家媒体作专题报道。

(三)善宏奖学助学基金会。

e村(上下寨),人口870余人。

善宏奖学助学基金会20XX年1月成立,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宗旨:

用30至50年时间家家户户培养一个本科以上大学生,平均十户培养一个研究生以上。

该基金会由善宏(上下)寨在外工作人员倡导,本寨在外务工人员和务农宗亲以及寨子的外出工作姑妈皆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捐资。

基金会基金来源是在外工作人员每年缴纳奖学助学基金不低于300元(一年一次),多捐不限;活动经费在外工作人员另筹;在外打工和创业的参照工作人员捐赠,多捐不限;在家务农的按家庭5元/人;五保户家庭和60岁以上寨老不要求捐赠,如果他们热心做慈善属于自愿。

两年之间,得到山东诚功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捐赠12500元;本寨宗亲捐资8万余元;基金会得到捐资共9万余元。

本基金会筹集的奖学助学金,主要用每年缴纳的80%用于奖励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和小学、初中、高中非毕业班成绩优异的在读生;10%(无息)借款给家庭贫困而又品学兼优的大专以上的在读大学生(该生走上社会后再还给本基金会);10%留作基本金活动经费。

该基金会的奖励标准如下:

清华、北大、复旦、港大、浙江大学的一次性奖励10000元;985工程院校一次性奖励5000元;211工程一本院校一次性奖励3000元;二本:

一次性奖励2000元;大专:

一次性奖励300元。

考取研究生博士生(不分院校)分别奖励3000元和5000元。

小升初总成绩在全县排名前第10名各奖励500元。

小升初考试成绩排列全县第11名至20名<含第20名>各奖励300元;小升初考试在全县排名前第21名至50名<含第50名>一次性奖励200元,第51名至100名(含100名)各奖励100元。

中考考试成绩排列全县第1名至10名<含第10名>奖励1000元;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前第11名至100名<含第100名>一次性奖励800元;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前第100名至200名<含第200名>一次性奖励500元。

半边户学生奖金按基数上浮25%,双农户学生奖金按基数上浮50%。

该基金会成立两年来,累计发放奖学助学金39000余元。

两年来,全寨上下学生,由“要我读书,转我要读书”的良好学习氛围,两年来获奖励大学生22人(其中本科11人,大专11人),研究生2人,共24人。

小学至高中普通班学子30余人次。

(四)良村教育基金会。

C村,人口960余人,C村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XX年,也是较早成立的基金会之一。

由外出工作人员带头发动,村民按年捐款,每户50元,外出工作人员每人200元,由A中学韦政雄老师负责收支,该教育基金会没有章程,按口头约定。

奖学数额如下:

录取一本院校者奖励6000元(分四年发放,每年1500元);录取二本院校者奖励4000元(分四年发放,每年1000元);大专、高中以下不实行奖励,录取大学者,由基金会授予锦旗,并要求挂在自家神龛下,颁奖仪式结束后,获奖学生与村干部一起就餐,然后合影留念。

共奖励17名大学生,其中二本13名、一本4名。

(五)D青年教育基金会。

D寨,人口181余人,D青年教育基金会,聚全寨青年之力,成立于2010年2月,资金来源为本寨青年捐助所得。

目前为止,尚无外部支援,D青年基金会旨在鼓励寨中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之学子,每年10月水族端节亥日端节祭祖前,由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主持,在D寨召开D青年教育基金会年会,筹资为青年,每人100元,外出工作人员200元,每户50元。

该基金会的奖励情况如下:

小学阶段:

期末成绩以本寨为基数年级第一,且语数双课90分以上者,奖70元;期末年级第二,语数双科80分以上者,奖60元;期末成绩双科及格以上,奖50元。

初中阶段:

就读初一、初二、初三期间,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前五名者,奖400元;名列全年级二十名者,奖150元。

高中阶段:

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国家985工程院校本科,奖2000元;录取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或省级211工程院校本科,奖1500元;录取省属重点院校本科,奖800元;录取省属一般院校本科,奖励700元,录取地方院校本科,奖600元;录取预科,奖500元。

D寨青年教育基金会秉承着“重视教育,振兴D”的工作宗旨,自成立以来,一直鼓励学子奋发图强,力求上进;胸怀理想的学生亦不负众望,先后涌现出被国家重点大学、省属本科院校、地方高校录取的可喜态势;D青年基金会成立之前,D寨只有一名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该寨尚未出现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该基金会成立六年来,考上大学本科以上人数达8人,其中被中央部委直属重点大学录取3人,硕士研究生2人,新增国家公职人员4人,成效明显。

(六)F教育基金会。

F村,人口1085人,F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14年,目前没有章程,按口头约定,会长XXX。

该基金会按年捐款,农户采取自愿原则,外出工作人员、村干、组干每年至少须捐赠300元。

2015年该基金会所收到的捐款余额为21000元,此基金会对录取高校大专的学生实行一次性奖励办法:

北大清华10000元,985院校8000元,一本4000元,二本3000元,大专1000元;拟将对小升初全县前10名,奖500元;初升高,全县前10名,奖800元,奖金随着基金款额总量增加后,两年一次上调,上调率另行决定。

双农户上浮30%,孤儿上浮50%。

先后共奖励17名大学生,其中:

一本5名,二本11名,大专1名。

(七)G奖学助学基金会。

G寨,人口713人,G寨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永远做下去,G奖学助学基金会的宗旨是对G寨籍品学兼优的学生实施奖励,立足于助人为乐、支助有志青年,资助贫困的品学兼优学子,激励他们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本基金会由G籍在外工作人员为主体并牵头成立,办公地点设在G村。

在外工作人员每年缴纳年度活动经费和助学基金不低于500元(一年一次),多捐不限;在外打工和创业的参照捐赠,多捐不限;在家务农的按家庭10元/人年,多捐不限;五保户家庭和60岁以上寨老不要求捐赠。

奖励标准如下:

脱产读研究生拿到毕业证后一次奖励3000元、读博毕业后奖励5000元,重点大学:

清华、北大、复旦、港大、浙江大学的一次性奖励10000元;985工程院校一次性奖励5000元;211工程一本院校一次性奖励3000元;二本:

一次性奖励1000元。

小升初总成绩在全县排名前第10名各奖励500元。

小升初考试成绩排列全县第11名至20名<含第20名>各奖励300元;小升初考试在全县排名前第21名至50名<含第50名>一次性奖励200元,第51名至100名(含100名)各奖励100元。

中考考试成绩排列全县第1名至10名<含第10名>奖励1000元;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前第11名至100名<含第100名>一次性奖励800元。

如果基金不够奖励时,按比例下调。

小学部和初中部非毕业班奖励办法。

同年级每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按A片区和村校片区划分,片区评比第一名奖励200元;全县排第一名奖励500元;同校比按同年级第一名奖励100元;今年奖励6名大学生,其中:

一本1名,二本2名,大专3名。

(八)J奖学助学基金会。

J寨,人口650余人,J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永远做下去,每年大年初一,集中外出工作人员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并听取寨内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该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为青年按年捐款所得,按年收取,每人50元,外出工作人员每年200元,农户捐款采取自愿原则,目前农户捐款有30%。

该教育基金会没有章程,但有实施办法、理事名单。

其奖学数额如下:

录取一本院校者每年奖励800元;录取二本院校者每年奖励500元;录取高职高专院校者奖励每年300元;高中以下不实行奖励,成效见附表。

(九)K教育基金会。

K村,人口807人,K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永远做下去,由外出工作人员带头发动,村民按年捐款,每户50元,自愿捐款,外出工作人员500元,村、组干必须捐100以上。

该教育基金会奖学数额如下:

考上研究生奖5000元,录取一本院校者奖励5000元;录取二本院校者奖励3000元;录取高等专科院校者奖励1000元;高中以下奖励办法目前正在筹划中,拟将如下:

高中一、二年级,排名在全年级(以县内)1-50名,奖150元。

初中一、二年级,排名在全年级1-30名,奖100元;

中考排名全县1-100名,奖500元。

小学一至五年级,排名全年级1-10名,奖50元;

小升初排名全县1-100名,奖300元。

20XX年K录取本科生1人,大专生4人。

(十)N片区教育基金会。

运作方式时间内容与C村一样,运作四年,因多种原因,暂时停止运行至今。

XX县a镇b片区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的捐赠方式

序号

名称

人数

筹资方式(元)、人

收款总额

余额

备注

户数

人口

农户

外出工作

外出创业

外援

1

C春晖助学金

372

1547

自愿70%

200

200

15万

35万

2

B奖学助学基金会

418

1925

自愿80%

400

400

9万

35万

9万

3

良村教育基金会

176

960

50元

70%

200

200

0.5万

未统计

4

D青年教育基金会

38

181

50元

100%

200

100

同上

5

J奖学助学基金会

178

650

自愿30%

200

200

同上

6

F教育基金会

283

1085

自愿40%

300

300

2.1万

7

善宏奖学助学基金会

235

870

每人5元

100%

300

300

9万

5万

8

G奖学助学基金会

207

713

10元/人

100%

500

500

2.5万

1.8万

9

K教育基金会

224

807

50元/户

自愿

500

500

1.7万

0.5万

10

板告教育基金会

227

860

自愿40%

200

200

 

四、奖学助学基金会的总体评价

(一)A社区村寨教育基金会的设立,直接的效果就是A社区大学录取人数逐年增多。

村寨基金会的成立,既鼓舞了本地学子,又在本村形成了风淳民正,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并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更加努力更加专注,从近10年来A社会各助学基金会助学金发放的对象来看,明显存在从“大学差生”到“大学好生”、从“低端学校”到“高端学校”两个进步,基金会作用于培养本地人才成效明显(见附表)。

在A社区已运作的基金会中,大家都有良好的愿景,殷切希望一直运作下去,直至全寨村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完毕为止!

但愿基金会之花开遍A社区所有村寨!

同时,A社区村寨基金会在本县民间逐步有反响并起了引领带头作用。

 

XX县a镇b片区民间奖学助学基金会的效果表

序号

基金会名称

成立时间

奖励办法:

金额(元)

成效

备注

硕士

985

211

二本

大专

初中

小学

大专

本科

硕士

清华、北大等

1

C春晖助学金

2005

6000

4000

3000

2000

600

500

150

20

60

2

清华、北大等10000

2

B奖学助学基金会

2006

5000

2000

1000

300

300

87

2

清华、北大等10000,双农上浮50%

3

良村教育基金会

2008

6000

4000

17

4

D青年教育基金会

2010

2000

1500

700

500

400

60

8

2

5

J奖学助学基金会

2013

800

500

300

3

15

1

6

F教育基金会

2014

4000

3000

1000

1

17

清华、北大10000

7

善宏奖学助学基金会

2014

3000

5000

3000

2000

300

1000

300

11

11

2

清华、北大等10000,双农上浮50%

8

G奖学助学基金会

2016

3000

5000

3000

1000

3

3

清华、北大10000

孤儿上浮50%

9

K教育基金会

2016

5000

5000

4000

3000

4

1

清华、北大10000

10

板告教育基金会

2008

3000

2000

4

 

(二)村寨基金会的设立,使好学上进的氛围在A社区逐渐形成。

过去,由于穷困,很多学子初中毕业就面临外出打工。

他们在沿海一带增长了见识,对自身废弃学业表示遗憾并积极支持本村基金会事业,对后代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寄予深切期望。

由一人支持,带动了全家、全组和全寨的支持,逐渐在各自的村寨形成了积极支持孩子上学的良好氛围。

每年高考过后,大家都会关注本村学子录取情况,进行比对热议,基金会于此时开始筹划助学事宜。

每年的助学金发放仪式受到全村群众的广泛关注,甚至有村中媳妇组织村中孩子义务排练节目,在发放仪式当天进行表演,鼓励被录取学生取得佳绩的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相关基金会均表示,每年召开一次汇报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的良好心愿。

(三)村寨基金会的设立使农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基金会的运行,为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本土人才。

这些人才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熟悉民族文化,并且适宜农村工作,他们的加入增强了农村发展能力。

他们中一部分人进入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在今后的发展中,为家乡不断协调扶持项目和资金,并为家乡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有力地提高了家乡脱贫致富能力。

在外就业的优秀学子,学习到先进技术后也会协调外地资源,反哺家乡,促进XX的发展。

(四)学校正和村寨基金会互动使社区学校教育良民发展A中学、中心学校正在与相关基金会对接,形成学校老师与村寨家长互动,一起关注教育教学。

A中学、中心学校拟将在本校内,向学生宣传基金会的运作现状,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