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574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您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老师您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老师您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老师您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老师您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您好.docx

《老师您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您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您好.docx

老师您好

1老师,您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崇”、“浸”等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蕴”只识不写。

理解崇高、浸透、辛劳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抓住“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架起金桥”等诗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热爱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本课“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茁壮的新苗”等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抓住“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架起金桥”等诗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热爱老师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歌曲,学生欣赏。

2.交流,你最想和老师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情。

2.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在黑板上板书:

浸透、蕴含、智慧、塑造、崇高、创造、祝愿、衷心等部分学生读不准的词语,然后指名读词语,重点指导“崇”、“塑”是平舌音,“衷”是翘舌音及书写,并通过查词典理解“塑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浸透”。

3.指导朗读长句。

(1)出示句子: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材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2)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4.指名读诗歌。

5.再读诗歌,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可在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上打记号,不懂的词语、句子可打上小问号。

6.交流,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预设:

(1)“在昨天和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3)“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新苗”指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1.学习第一小节,重点解决质疑问难的问题

(1)和

(2)。

(1)自由读第一小节,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

教师工作的辛苦。

(3)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句中抓“心血”、“辛劳”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让学生在读这一句,说说还能从哪里感受教师的辛苦?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哪个人”、“哪一项”以及句中的感叹号理解坐着的感受。

(5)引导学生把这两句诗换成带句号的句子读一读,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

课件出示: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6.指导感情朗读

7.是呀,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崇高伟大神圣)板书:

崇高

8.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

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1)师引导理解。

如果说“昨天”指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那“今天”“理想”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2)那“铺设大道”、“架起金桥”就是老师的事业,问:

老师的事业就是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3)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事业的崇高。

是教师推动了时代的快速发展,看到老师,你最想说什么?

引到课题,感情朗读。

(4)你的朗读了充满了什么?

感激、感动、尊敬、爱戴……

9.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融入课文中读,联系上下文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我们就很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重点解决质疑问难的问题(3))。

2.教师的事业还是什么样的事业?

板书:

美好。

3.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事业?

根据学生所说诗句进行课件呈现。

预设:

(1)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2)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洒向茁壮的新苗。

指导理解“春晖”、“朝霞”分别指什么?

(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

指导理解“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新苗”分别指什么?

(春蚕指老师,理想的丝线指教学成果,甘露指老师的心血,新苗指学生)

4.指导朗读。

5.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我们的心灵,老师备课、批改作业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师亲切地话语萦绕的耳边,老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苦的。

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该对老师有什么情感?

5.理解:

“衷心”:

发自内心。

6.指导朗读第2小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背诵全文。

(五)拓展阅读《老师,我想对您说……》

1.课件出示,学生自由朗读,组内交流朗读收获。

2.班内交流。

(六)小练笔

1.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在我们和老师之间同样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那感人的一幕幕……跟亲爱的老师说说来自心底的话语。

可以模仿《老师,我想对您说……》

2.学生练习。

3.交流习作。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赞美老师的诗歌,充分练习后在教师节这天举行诗歌朗诵会。

2.收集赞美老师的名言或诗句,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板书设计:

老师,您好

铺设大道

架起金桥崇高

心血、辛劳

塑造人才尊敬、爱戴

闪耀心灵

编织理想的丝线美好

甘露洒向新苗

教学反思:

《老师,您好》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现代诗歌,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对教师的感激、热爱之情。

在三年级,我已经教给了学生理解诗歌的方法,那就是融入课文中读,联系上下文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去体会诗歌的内涵。

特别是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时,我让学生重点抓住“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这两句诗歌,通过学生深入去读,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一是从“心血”和“辛劳”两个词语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与崇高,这两次学生很容易找到,也很容易谈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抓住“哪一个”和“哪一项”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说明建设人才、建设成果都是“蕴含”和“浸透”着老师的功劳,进而感受教师事业的崇高;三是引导学生抓住感叹号,通过句式转换,让学生感受教师事业的崇高,步步深入、学生的感受也愈来愈深刻,读起课文来,自然韵味十足。

在对本课内容、表达情感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我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师生情深,学生也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

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设计了小练笔《教师,我想对您说》,要求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有的学生写道: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园丁,我就是园地里的一棵花草,在您辛勤的培育下茁壮成长;有的学生写道: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字典,我是字典里的一个汉字;在您大家庭的怀抱里跳跃;有的同学写道: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大海,我是大海中的一条小鱼,在您的臂弯里畅游……读写训练和爱师情感自然生成。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对“浸透”、“蕴含”等词语的理解处理地不够深入,教学流程虽然比较顺利,情感的提升比较到位,但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教学建议:

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既让学生的朗读得到有效训练,又让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还让学生的表达得到锻炼。

(枣师附小孙守民)

 

2但愿人长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埋”,能默写课后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的意思,背诵4、5、6自然段。

3.读懂课文,学习用文中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读懂课文,学习用文中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难点:

体会苏轼情感变化,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吟诵诗词,进入情境

1.师:

(播放课件:

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啊!

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哪句诗?

(生背诵)

2.师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出示),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

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

但愿人长久)齐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强调多音字“埋”。

(2)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

学生练写错字和不满意的字。

2.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

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要指向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成因等信息)

(2)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为了把事情的主要内容说的既简洁又条理,我们要注意寻找故事叙述的线索,找出可以体现故事线索的关键词,就可以把故事概括地更有条理。

就像这篇课文,在故事中,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

如果能够读懂事情发展中,苏轼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把描写心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想想他的心情为什么变化,你就可以把故事概括地更好。

想不想试试?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事情是怎样变化的,在这件事中找出描写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用笔画下来,概括使他心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巡视导学,重点扶持学困)

(3)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用上这几个词语进一步交流:

他为什么心绪不宁?

他又在埋怨什么?

为什么心里又宽慰了许多呢?

(4)练习用上这三个词语,完整地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师相机引导扶持,使学生说得简练、条理、完整。

(5)学法小结: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有一条线索,它把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穿在一起,就像是项链中穿珍珠的线一样,我们以后再读故事时要注意体会,找出与线索有关的关键词语,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以上学习又学到的一种读懂文章的方法)

(三)作业:

1.读一读,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2.熟读课文。

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第二课时

(四)复习回顾

1.听写课后8个词语。

2.集体讲评,改错。

(对于别字错误,要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感受苏轼的感情变化。

《水调歌头》是一首情真意切的词,表达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课文,深入体会苏轼的内心情感。

1.抓“心绪不宁”品读“思念”

(1)理解“心绪不宁”的意思,文中哪一句话说出了苏轼为何心绪不宁?

(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想想苏轼为什么那么思念弟弟,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出主要原因。

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抓出词语(并借助语境理解学生不懂得词语):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很少见面、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体会思念之深切。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有感情地朗读2、3段,体会思念之情。

(播放音乐)师引读:

有一年,苏轼被派往密州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里,(课件出示文字,指示学生齐读“皓月当空……心绪不宁”)

师:

中秋佳节,家家团圆,人人欢喜,唯有苏轼孤独一人空对明月。

他想起了和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

(课件出示文字,指示学生齐读“小时候……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师:

手足情深的弟弟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七年来,他时时盼望着回家,见见自己的亲人。

如今虽是中秋团圆日,但身在异乡为异客,看着(课件出示文字,再次指示学生齐读“皓月当空……心绪不宁”)

2.抓住“埋怨”,体会思念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

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苏轼怎么也睡不着,他不禁——(指生读第四段)同学们思考:

苏轼埋怨什么?

你理解他的意思吗?

组织交流:

埋怨什么——课件出示“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出一个词语概括他埋怨月亮什么(无情)(对这句话的理解较抽象,教师要引导:

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它代表着全家团圆,而对于分别之人,看到它会更加伤心,更加思念家人。

这种对月亮的埋怨,实际是在进一步表达苏轼对弟弟、对家的思念。

(2)(课件播放音乐)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读出苏轼的思念。

然后齐读成诵。

3.抓住“宽慰”,体会诗人的乐观

(1)苏轼并没有难过消沉,他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心中宽慰许多。

默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思考是什么想法使他的情绪由埋怨转为宽慰呢?

并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①借助第五段的内容,读懂“(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

先指生读正确,再齐读,词和第五段内容对照学生自己理解(默读对照理解),提出还不能理解的地方(如:

婵娟、古难全)师生交流。

②谈谈你对苏轼想法的理解,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主要意思对即可,不可深化或成人化。

面对不能团圆,心中有埋怨之情,但是苏轼并没有悲伤消沉,而是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乃是世上常见的事,很难十全十美、事事遂人心愿。

只要心中有美好的感情,虽然分别,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份美好。

③感情朗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苏轼的乐观。

(3)诗文对照,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①教师引读:

他转念又想:

(生齐读第五段)。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生齐读词的内容)

⑤背诵5、6自然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回归整体,感受苏轼的美好情感。

面对皓月当空,苏轼饮着酒,思念着远方的弟弟,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

这首词饱含着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成为一首著名的词作。

当朋友离别、家人远在他乡,人人往往就用这首词表达对朋友、家人的宽慰:

齐读——(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

(七)积累拓展,感受并积累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

1.出示齐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劝君更尽一杯酒,天下何人不识君。

——高适

2.作业: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反复吟唱的主题。

课下收集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六、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线索

关键词语心绪不宁

思念埋怨祝愿

宽慰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是对“读懂课文,学习用文中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教学目标的处理。

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学中往往缺少扎实的训练,学生难以习得概括的方法。

我在学生对课文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建立文章的写作线索的概念——抓住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关键词来帮助学生概述,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这样做既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梯子”,又联系了后面对诗人感情变化的感悟,可谓是一举两得。

2.抓点悟情,紧紧围绕苏轼的感情变化,体会苏轼思念亲人、乐观的感情变化,从而读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逐渐深化,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

当堂背诵并没有全面测评,教学目标的落实还要更扎实。

教学建议:

词中表达的苏轼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要把握适度。

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深化或成人化,不仅会让学情浮于表面,也会使教学偏向人文的成分比重加重。

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借助语境落实语言训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附:

《但愿人长久》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写字练习。

书写生字词语,然后读正确。

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二、读书练习。

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思考

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

想一想,和同学交流。

2.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并读一读。

3.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滕州市实验小学党金菊)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和、镜未磨、影、发、下”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

3.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

学习从不同的观察点去观察、想象、表达。

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

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目标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

《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指导写“眉”字,上面不要写成“尸”。

(二)检查预习,夯实学习基础

1.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检查能否读正确。

指导读准:

“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读hé,“平羌”的“羌”读qiāng。

3.看停顿标示、读出节奏。

不同形式,反复诵读。

4.默读两首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小组交流。

(三)整体对比,初步感知“异同”

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学习,说明两诗之间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1.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读两首诗,发现相同之处。

交流要点:

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都有月亮。

都是唐诗,作者刘禹锡、李白都是唐代诗人,每句都是七个字(七言诗)。

2.再读古诗,对比两首诗不同之处。

交流要点:

A.作者不同:

借助预习收集到的信息简要介绍两位诗人。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其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

……

李白:

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B.诗的内容不同:

描写的景色不同。

《望洞庭》描绘的是月夜的洞庭美景。

《峨眉山夜歌》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

C.月亮也不一样:

一个是圆月,一个只是半圆。

D.观察点一样:

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流动的,变化着观察点的观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E.心情不同:

第一首表现的是愉快的心情,第二首感觉有些孤独。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对比异同

第二课时

(四)想象画面,对比古诗之“异”

1.对比两首古诗的内容不同。

轻声读古诗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给同位说一说。

2.诵读《望洞庭》,感受洞庭山水美。

(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看到的画面。

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清脆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2)学生读诗,质疑问难。

(3)小组交流“相”、“和”、“镜未磨”、“青螺”的意思。

交流要点:

“两相和”的“和”是指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又因“潭面无风”,二者才能两相协调。

引导学生体会:

这里的“和”字其实有多层含义:

除天上的月与地下的湖“两相和”;还有“月光”与“湖色”“两相和”;“湖水”与“君山”“两相和”,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两相和”。

(4)如果把一望无际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那“君山”就可以想象成什么?

(青螺)。

指导“螺”字的笔顺,师生一起写。

每次读到这两句,老师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诗句。

齐读

出示: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说给同位听。

(6)练习背诵。

指名背诵。

3.诵读《峨眉山月歌》,感受月映清江美景。

(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小组交流读《峨眉山月歌》看到的画面。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2)小组研讨:

这首诗28字中12字为地名,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单调?

为什么?

交流要点: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是什么时间?

(秋天)。

B.第二句中的“影”指什么?

(月影),而其中哪两个字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入”和“流”)

C.人们常说“月亮走,我也走”,只有顺流而下(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美景。

D.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路感受着月映清江的美景,所以感觉上并不吃力。

E.“思君不见”的“君”字在这里指什么?

月亮(友人)。

F.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明月相伴,也融入了诗人思念家乡和友人的情感。

补充资料:

历史上有许多人因使用某一种方式作诗而得绰号。

骆宾王写诗,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当时有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称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二十八个字的诗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不但没有人取笑他在开“路程单”,却赞美有加。

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依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3)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五)聚焦写作背景,对比古诗之“情”

1.文章不是无情物,对比两位作者分别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适时补充资料,简介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2.结合写作背景,再读古诗,体会两位作者借景各自抒发的情感。

并说说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

《望洞庭》抒发了作者对洞庭湖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