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239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高中语文7白居易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7白居易诗四首

有“垂髻幼童”吗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首都市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髻幼童,纷纷慷慨解囊……

这是2013年6月21日《杂文报》第1版《青春小札》中的一句话,其中“垂髻幼童”说得不对,应是“垂髫幼童”之误。

髫(tiáo),指儿童下垂之发,也称“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其中“黄发”指代老年人,“垂髫”指代幼童。

而“髻”指梳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幼童头发稀少,是梳不成“髻”的。

汉语中也不用“垂髻”指代幼童。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赵永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

州司马。

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长庆年间自编文集《白氏长庆集》。

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单就平

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如其中的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

举例: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朱绂(fú) 醅酒(péi) 樽罍(léi) 果擘(bāi)

脍切(kuài)敕牒(chì)嬗变(shàn)衢州(qú)

蠲免(juān)京畿(jī)

“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酒瓶的样子。

本义是酒器,后被假借为十二支中的第十位,用于计时(十七点至十九点为酉时)。

“酉”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酉”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酌”“酗”“酣”“醉”等。

轻肥

阅读《轻肥》,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情感】

(1)这首诗一共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写了什么?

(2)那些赴宴的宦官为什么能那样骄侈?

作者着力描写他们赴宴的情景,有何用意?

答案:

(1)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

前八句。

写了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第二层:

第九至十四句。

写了宦官们宴会的豪华场面。

第三层:

最后两句。

写了人民的悲惨处境。

(2)“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说明宦官们身居高位;“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说明他们手握兵权。

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怎能不骄?

揭露了贞元、元和之际的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唐王朝的昏庸无能。

2.【鉴赏诗歌的意境】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

答案:

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满”“照”“

皆”“悉”“如云”等字词,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众多;“骄”“夸”等刻画出宦官的骄横跋扈;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3.【鉴赏诗歌的技巧】

(1)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军中宴”?

(2)本诗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3)请赏析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案:

(1)作者运用铺张和渲染的手法来描绘“军中宴”的豪华场面。

(2)最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中把宦官、权贵们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与百姓惨不忍睹的悲惨处境作对比。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表现对宦官的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秦中吟》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揭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请结合本诗分析此特点。

答案:

本诗前文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碳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

语言方面:

相同的是二首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

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

《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揭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花非花

阅读《花非花》,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此诗选用了哪几个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选用了“花”“雾”“春梦”“朝云”等意象。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美好而易消失。

这些意象只见喻体不明本体,意蕴隐匿。

所用喻体如雾、梦、云等具有飘渺短暂等特点,这就使诗的意境变得迷离朦胧。

2.【鉴赏诗歌的技巧】

(1)诗歌第三句结尾的“来”“去”,恰好与五、六句开头的“来”“去”呼应,这样写妙处何在?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简析此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

(1)“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

“来如春梦几多时”。

“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歌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十分真切,自然。

(2)①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来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使诗的意境更加迷离。

②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花非花》诗意朦胧。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答案:

我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一种曾经出现又很快消失了的幸福而伤感的生命体验。

它也许是与心仪已久的恋人短暂的相遇而产生的淡淡惆怅,也许与一位阔别多年的亲友的邂逅而引发的对故乡的莫名愁思。

总之,这种诗情既给人甜蜜又给人酸楚。

作者为表达这种诗意运用了博喻的手法,即对同一个主体,一连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事物,从不同角度来突出强化主体的特点。

把诗意表达得让人“心有戚戚焉”,而又“莫名其妙”。

杜陵叟

阅读《杜陵叟》,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如果说“轻肥”写的是一伙轻裘肥马吃喝玩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的话,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

请结合诗歌的标题作概括性的回答。

答案: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家住杜陵种有十多亩农田遇灾年颗粒无收却还要变卖家产交税的老汉。

2.【鉴赏诗歌的技巧】本诗的主旨是揭露“长吏”的罪恶本质,但作者为何着墨不多?

你对作者这种巧妙的处理有什么看法?

答案:

正面写“长吏”只用了两句诗,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做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突出,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3.【鉴赏诗歌的情感】对“长吏”的控诉,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答案:

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

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答案:

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

“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

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才是真正的目的。

问刘十九

阅读《问刘十九》,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第一、二句以“绿”描绘新酒的清醇,以“红”描绘火炉的形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两个形容词意在营造待客的环境,渲染、烘托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氛,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2.【鉴赏诗歌的技巧】

(1)《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

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

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2)“能饮一杯无”,有问无答,这样写好不好?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诗

的景:

室内,炉上是酒水正浮着绿色的酒渣,炉下是柴火正摇曳着红红的火焰,一股浓浓的酒香弥漫整个屋子;室外,正天色渐暗,预示一场大雪就要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

室外的冷气更衬出室内的暖意,而最后一句深情的问候,更在这样的酒香暖意中显出主人公热情。

诗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诚挚的朋友之情。

(2)好。

白居易诚邀好友刘十九来做客,这样写给读者空间去想象。

这样写简练含蓄,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

课本上评价白居易的这首诗曰:

“请朋友小聚饮酒,用小诗,细声轻语,亲切自然。

”你怎么看?

答案:

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

一项是(A)

A.夜半来,天明去      

B.是岁江南旱

C.手持敕牒榜乡村

D.晚来天欲雪

解析:

B中加点词为形容词作动词,C、D两项中加点的词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均

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描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描写的是室内景,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

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

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能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

坐”不同的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

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

“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2)“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了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和悲凉凄冷的心情。

“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在政治上心灰意冷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2)颔联: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

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

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尾联:

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淡泊的心境。

三、语言运用

5.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扩展为60字左右的语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江边的花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红,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放眼江面,一江春水格外碧绿,似乎泛起耀眼的蓝光,这江南的春啊,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6.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

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

白居易在

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句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