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11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1节 第3课时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生物新学案同步必修三北师大版讲义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第3课时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时 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

[目标导读] 1.复习逻辑斯蒂增长曲线,阅读教材P75第一段,明确环境容纳量的含义。

2.结合教材P75图3-11、P76图3-12,分析归纳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重难点击]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 环境容纳量

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的数量(或种群密度)随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

阅读教材P75第一段,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

材料一 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材料二 在对灶鸟种群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灶鸟种群数量的变化同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在一块林地中,当种群密度少于15只时,种群数量就增加;当种群密度多于20只时,种群数量就下降;当种群密度处在15~20只之间时,种群数量有时增加有时下降。

可见,这块林地的环境资源只能维持15~20只灶鸟的生存。

1.由材料一分析:

种群数量或种群密度往往是围绕着某一特定值波动着。

2.由材料二分析:

种群的数量受生存环境中的资源限制。

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就称为环境容纳量。

当种群密度小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增加;当种群密度大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减少。

3.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因素包括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

4.环境容纳量的决定原理:

种群密度大时,种群内个体之间竞争资源的斗争也就更加激烈,斗争的结果使一部分个体被淘汰,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使种群数量趋于环境容纳量,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

5.环境容纳量与逻辑斯蒂增长中的K值的关系是环境容纳量就是逻辑斯蒂增长中的K值,即“S”型曲线的K值。

6.观察下图,分析环境容纳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 不是。

环境遭破坏,则K值下降;改善条件,则K值上升。

小贴士 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归纳提炼

在种群生态学中,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

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在早期发展阶段常常表现为指数增长,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和资源的消耗,资源与环境相对于种群增长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有限,种群指数增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最终种群数量维持在合理的环境容纳量范围内,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所以,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才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环境容纳量是体现生物生存环境限制的重要指标,也揭示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自然极限。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解析 A项,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

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

二 种群数量的调节

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

阅读教材P75~76,结合材料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有人连续12年研究了旅鼠种群数量和草原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请分析:

(1)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种群数量从而减少。

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草原植被再次遭到破坏。

如此反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周期性消长。

(2)由图分析可知,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种群密度越大,个体之间对资源的竞争越激烈。

(3)密度制约因素的概念:

像食物这样,其作用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变化的种群调节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4)用图示的方式列出旅鼠数量和植被间的反馈调节。

答案

(5)除食物外,密度制约因素还包括流行性传染病等,其机理是:

种群密度越大,流行性传染病越容易传播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2.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

(1)温度变化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曲线AB段说明在4~6月份,由于环境条件比较适宜,蚜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形成一个典型的“J”型增长曲线。

②曲线BC段的形成原因是6月中旬,由于高温的到来,引起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③曲线的CD段说明:

7~9月份,当温度降下来以后,蚜虫种群数量仍然难以回升,这就是由于高温到来之前种群密度很大,不仅消耗了大量的食物资源,而且也使叶片受到损害所造成的。

(2)刮风、下雨、降雪、变温等气候因素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3)干旱与蝗灾的发生:

我国历史上的多次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旱。

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会遭水淹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造成蝗灾。

只有气候干旱时,蝗虫才能大发生。

据此推断:

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猛烈的、灾难性的,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

3.非密度制约因素与密度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没有反馈作用,但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机制来调节。

当某些非密度制约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时,种群死亡率会急剧增加,而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一些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出生率就得以回升,使种群数量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4.种群数量调节的途径

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5.研究种群数量调节的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调节的因素和机制,就有可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预测预报,从而制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服务。

归纳提炼

种群数量调节

活学活用

2.如图是某一鼠群迁入一个荒岛后的数量变化曲线。

(1)试分析在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制约因素的是哪一段(  )

A.BC段B.CD段

C.BE段D.EF段

(2)如果因为冰山迁移导致该岛的温度骤降,鼠种群的数量急剧下降,此时食物还是不是制约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导析 

(1)种群数量最多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2)食物是种群密度制约因素,种群密度越大,食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越大,种群密度越小,食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越小。

答案 

(1)D 

(2)不是

解析 食物是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的密度呈负相关,种群数量越多,食物越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

当堂检测

1.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了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对沿海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在此事件中,海啸对种群数量造成的影响属于(  )

A.密度制约因素B.非密度制约因素

C.自然因素D.非自然因素

答案 B

解析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的为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的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猛烈的、毁灭性的,就如同日本的海啸。

2.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B.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答案 C

解析 从曲线上看,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捕捞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捕捞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使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

该点在“S”形曲线上的斜率最大,即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它既不代表最大种群数量,也未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4.将1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1)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酵母菌而言,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个。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样品2、样品4、样品1、样品3

(2)1.21×107

(3)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而减少,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

解析 

(1)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将会连续增长,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有限,加之天敌的存在,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将趋于稳定,如果环境中的各项生态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则种群的数量将处于动态平衡中。

酵母菌异化作用类型为兼性厌氧型,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均关系到CO2,CO2溶于水产生H2CO3,时间越长,H2CO3积累的量越多,pH越低。

因此,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

(2)依据表中数据,样品3与样品1中的酵母菌数量相同,随着时间延长,种群数量不再变化,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总量已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

10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210×103×10=1.21×107(个)。

(3)随着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因被消耗而减少,导致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部分个体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

40分钟课时作业

[学考达标]

知识点一 环境容纳量

1.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出生率继续增大B.种群数量继续增加

C.种群数量降低D.环境容纳量增大

答案 C

解析 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超过了环境的最大负荷量,种群数量将下降。

2.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数量会发生波动

B.所有生物种群的数量均会出现一个达到相对平衡时的特定值

C.所有生物种群的数量均不会出现一个达到相对平衡时的特定值

D.种群数量增至最大环境容纳量时,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答案 C

3.如图表示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曲线1,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曲线2,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C

解析 该题应先确定K值后再确定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曲线更为准确。

对于生活在一特定环境中的某一种群,K值应代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环境容纳量。

种群的增长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接近K值,种群增长得越慢,甚至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降为0,故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为曲线1。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调节

4.下列会使种群内种内斗争加剧的选项是(  )

①出生率增大 ②食物充沛 ③传染病蔓延④天敌增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种群数量增多,则种内斗争加剧。

食物充沛、出生率增大都是使种群数量增多的原因。

5.下列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中,全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刮风、下雨B.传染病、食物

C.疾病、下雪D.温度、刮风

答案 B

6.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调节因素是(  )

A.食物B.寄生物和病原体

C.气候D.捕食

答案 C

[高考提能]

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 A

解析 不驱走大蚂蚁和驱走大蚂蚁,在定时灌溉或不灌溉的情况下,小蚂蚁出现率都有所降低,可以得出大蚂蚁和小蚂蚁在食物上的竞争较强,进而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A错误、C正确。

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本实验对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是“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属于样方法,B正确。

8.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速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示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答案 A

解析 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种间竞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

一般来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指数增长(如①),此种增长不会有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使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

据此分析可知,A项叙述错误。

9.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 A

解析 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和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蒂增长。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10.下图中的曲线1~4是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基因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

A.W、X、Y、ZB.X、Y、Z、W

C.Y、Z、W、XD.X、Y、W、Z

答案 C

解析 W—能无限增殖,与图3对应;X—食物耗尽且有害物质积累,种群数量将会下降,与图4对应;Y—食物耗尽,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短期内数量不会减少,与图1对应;Z—由于能利用原来的废物,所以种群数量仍可增加,与图2对应。

11.如图是1845年到1943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___千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________左右。

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出现(注:

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答案 

(1)A 14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解析 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判断出B随A的变化而变化,符合B捕食A的捕食关系,即B为猞猁,A为雪兔。

12.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的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容纳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环境条件不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一方不同,所以若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呈现相应的变化,即S1多时,S2少,反之亦然。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最大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个性拓展]

13.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2)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 

(1)如图 

(2)温度和湿度 (3)遗传

解析 根据题意,湿冷环境中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所占比例分别为31%和69%,干温环境中相应比例分别为13%和87%。

由题意可知,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生物的表现性状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