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070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梁启超认为,中国过去的史学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家谱,他主张历史学要寻求“人类进化严禁的公理”。

以下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描述,最符合“人类进化演进的公理”的是

A.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B.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C.五百年必有王者兴D.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2、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

“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

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

根据这份考古报告,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

A.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B.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

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D.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3、据考古发现,商朝统治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下列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4、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5、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辩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6、《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井田制已趋向瓦解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7、有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

关于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字体是甲骨文,因此它是商朝的作品

B.东汉出现造纸术,因此它是东汉的作品

C.唐朝书法家辈出,因此它是唐朝的作品

D.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

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

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D.废除世官制实行察举制

9、史家许倬云在《历史分光镜》一书中探讨中国历朝社会控制的得失利弊,呈列了下面的系列标题:

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那么,关于宋代的标题最可能是

A.中层的扩大B.中下层的整合

C.上层的分裂D.上下层的缓和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A.西周、秦朝、三国B.汉朝、唐朝、明朝

C.战国、汉朝、宋朝D.秦朝、汉朝、唐朝

1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认为,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血亲人伦”。

从以下孔子的言论中,你认为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B.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C.今之孝者,是谓能养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恒公六年》)“吉凶由人。

”(《左传·僖公十六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这些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这一观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纷起争霸B.礼乐体系遭到破坏

C.社会变革加剧D.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13、从周平王东迁至秦帝国的大一统,中华文明大约走过了

A.990年B.770年C.550年D.220年

14、“诸侯有王,王有巡守”(《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巡狩者,巡其守也”(《孟子·梁惠王下》)。

西周天子加强巡狩的真实目的是

A.加强王权B.了解下情C.巩固分封D.考察臣僚

15、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

16、《史记•李斯列传》: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

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汉书•董仲舒传》: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上述两者的思想共同点是

A.采用法家思想治国B.实行国家思想统一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禁绝一切学派思想

17、“周秦星月、阿旁未央早已逝;汉唐风韵、雁塔钟楼今犹存。

”这副对联使你想到的古城

A.西安B.北京C.南京D.洛阳

18、“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下列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秦郡县制B.唐朝三省六部制C.明朝内阁制D.清朝军机处

19、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A.《琶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20、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契丹、金、北宋、元B.北宋、契丹、金、元

C.契丹、北宋、金、元D.北宋、金、契丹、元

21、对宋代政治制度描述不准确的词语是

A.强干弱枝B.守内虚外C.以大系小D.君弱臣强

22、《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

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

A.“重农抑商”B.“减损浮冗”C.“重敛于民”D.“民富财足”

23、《魏书·食货志》载: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材料涉及了北魏改革中的哪项内容

A.三长制B.均田制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

24、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新馆展出,把“丝绸、

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定义为我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2008年8月《扬子晚报》)。

下列表

述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理由是

A.原四大发明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B.丝绸在古代发明中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范围最远

C.造纸印刷对人类文明的传播贡献巨大

D.与火药和指南针相比,青铜和瓷器技术更深刻地改变了近代人类文明的进程

25、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

26、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7、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亲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8、以下政绩不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做成的是

A.统一天山南北B.平定准部葛尔丹叛乱

C.统一台湾,驻军守备D.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

29、清朝康熙年间陕西地方官王穆遇见一位西洋人,这位西洋人向他讲述了一些他闻所未闻的事情。

王穆因而写了一首赠大西洋进士的长诗。

就当时时代背景而论,这位“大西洋进士”的身份很可能是

A.传教士B.大学教授C.商人D.外交官

30、清朝长期实行禁海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32、甲学者:

当今学者,雷同甚矣。

肯定孟子而非薄六经,乐古代王道而忘当朝天子。

我以为天下无孟子可也,不可无六经;无王道可也,不可无天子。

乙学者:

宋朝时,《孟子》首次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又准配享孔庙。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孟子被皇帝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太祖辑有《孟子节文》,删掉不少关键句子,说: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

下列哪些解读较为合理?

A.孟子之某些关键思想,对专制君权并非有利

B.孟子之历史地位,常因政治干涉或时局不同而有所升降

C.孟子之言论与地位,受历代帝王欢迎而不断提高

D.孟子之思想,受历代学者之肯定或否定,地位有所不同

33、商代妇好墓出土贝6800多枚。

一些中小型墓,虽然没有青铜器陪葬,却有贝陪葬,有的墓随葬贝达数百枚。

下列说法最符合材料含义的是

A.出现了专事买卖的商人群体B.贝有可能是流通货币或个人财富的象征

C.海产品在商朝的消费量较大D.贝是当时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的象征

34、明朝参加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说: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明人谢杰认为“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对胡、谢二人的言论理解最正确的是

A.“倭寇”事实上不全是日本人B.“倭患”原因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

C.“倭患”一说掩盖了事实真相D.解决“倭患”只能运用军事手段

35、《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德礼相较于刑罚则无足轻重

C.刑罚是德礼的体现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二、非选择题:

(75分)

36、封邦建国(14分)

材料一:

下面的地图展示了西周初年的形势

材料二:

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指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1)试根据地图说明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势”。

(6分)

(2)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天子是如何“封建”的?

有何作用?

(8分)

37、百家争鸣(13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的同时,又孕育着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王国维在《近几年之学术界》一书中说:

“自周之衰……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烂放万丈之光焰。

(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的思想文化局面?

(4分)

材料二:

《易大传》云“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2)结合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殊途”和“同归”的理解(9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尉缭说:

秦王这个人,尖高鼻子,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穷困时容易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

……如果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不能和他长期相处。

尉缭就逃走了。

秦王发觉了,坚决地挽留他,让他做秦国国尉,终于采用了他的计策。

                                              ──译自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之下民。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自贾谊:

《过秦论》

(1)尉缭是怎样评价赢政的?

你如何理解尉缭的评价(6分)

 

(2)贾谊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你又如何理解贾谊的评价(6分)

  

39、中央集权的加强(11分)

材料一:

()之兵制,大概有三: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吏,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材料二: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材料三: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起。

材料四: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材料五:

下面的图表显示枢密院正职和副职的人数与出身

 

枢密院副职

枢密院正职

(1)通过材料判断括号内应填哪个朝代?

请说明判断理由?

(9分)

(2)上述措施有何影响?

(2分)

40、古代中外交流(25分)

(1)仔细观察隋唐时期的亚欧形势图,简述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概况(4分)。

(2)仔细观察地图,比较宋代与隋唐中外交流的异同。

(4分)

材料三:

“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15世纪这一技术才传到欧洲。

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播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

中国的另一项发明——火药,产生于9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14世纪才到达欧洲。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

洪武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

(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

(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五:

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流位蔚壮观。

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1989年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外交流的变化。

(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外交流变化的看法(15分)

2013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检测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答案

二、非选择题:

(75分)

36、封邦建国(14分)

(1)①商朝的贵族和百姓人数众多,统治范围大,而周族的军力和政治管理人力有限,如管理不当,可能会发生叛乱;②其他族群的存在,如犬戎,对新兴的周具有潜在威胁;③原来属于商的疆域和人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相对先进),而周族来自黄河上游(相对落后),缺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管治的基础和经验;④由共主分封自夏开始已经出现,若武王不进行分封,可能会引起各族的不满。

(答到任三点即可)(6分。

每点2分)

(2)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4分)。

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巩固并扩大了周的统治;提高了王权,使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但也埋下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两个角度4分)。

37、百家争鸣(13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与“士”的崛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动荡与变革的局面,各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分)

(2)“殊途”指的是各个派别的主张是不同的(1分)。

儒家提出“仁”“礼”,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社会变革,提倡“法治”,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道家对现实政治持否定的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每个派别2分,共6分)。

“同归”指的是虽然各派有不同的考虑、不同的思路,但都出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共同目的(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尉缭认为赢政刻薄寡恩,心如虎狼,不能与之长处(2分)。

尉缭仅从音容体貌个性特征方面丑化赢政,而没有注意赢政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失之于偏颇(4分,注意辩证分析)。

(2)贾谊肯定秦始皇发展前代君主的功业,攻灭六国统一全国及北抗匈奴的建树,批评秦始皇以天下为私产,不施仁义而愚民、弱民、防民的暴政,以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2分)。

贾谊之评价从大处着手,相对尉缭全面,客观。

但也并非定论。

如“废先王之道”、“收天下之兵”就是废除旧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应予肯定。

即使是“焚百家之言”,也有巩固统一的作用,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4分)。

39、中央集权的加强(11分)

(1)宋朝。

(1分)判断理由:

体现出收缴兵权(或防范武将)的特点(2分)——如禁军和厢兵的出现;枢密院有权无兵,三司有兵无权;轮流更换驻地。

(对应的条文至少两个,2分)同时,又体现出重文轻武的特点。

(2分)。

如大臣、钱谷、大帅皆是文人,包括掌兵权的枢密院官员也是文官。

(对应史实,2分)

(2)上述的各项措施,有效地消除了菲列格局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特别是造成战斗力的薄弱,出现“积弱”现象。

(辩证,两个角度2分)

40、古代中外交流(25分)

(1)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

路线多,有陆路和海路(1分);范围广,向西最远能到达中欧和地中海地区,向东到日本、朝鲜(1分);有文化的交流,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了佛教(1分);国内还有外国人的聚居地,如登州、楚州(1分)。

(回答书本知识不得分)

(2)相同:

对外交流都很繁荣;交流范围都很广(2分)。

不同:

路线不同:

宋只有海上丝绸之路;内容不同,宋没有文化的交流。

(2分)(有同学能从地图上提取其他信息亦可,只要符合图片信息,言之有理)

(3)变化:

从开放到封闭;从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

(2分)

(4)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3分)

水平1:

能够从三个时期中外交流的的比较诠释中提出核心观点。

(3分)

参考观点·纵向:

从开放到封闭的变化;横向:

从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变化;本质上反映出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趋势。

水平2:

能依据材料就中外交流提出表层观点。

(2分)

水平3:

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

(1分)

水平4:

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

(0分)

评分项二:

史实(4分)

水平1: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

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3分);水平3:

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2分);水平4: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0分)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5分)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3分)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1分)

水平4:

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

组织(3分)

水平1:

叙述成结构(1分),割断条例清晰,文字组织连贯通畅(1分),使用的术语准确(1分)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2分);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没结构、没组织(0分)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