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42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品学案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演化、开辟、崭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钝、仅、描”等13个生字,会写“笨、谈、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笨重、毫不相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划分层次段落,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有关恐龙的课件,板书课题,提问式导入。

(1)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同学们想到什么?

(2)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

飞向蓝天的风筝,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飞机……

生2:

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

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2.教师过渡,导入本课时学习。

过渡:

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

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

快快打开课本,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有关资料。

恐龙古爬行动物。

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创建了“恐龙”这一名称。

它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中生代恐龙极繁盛,称霸一时,至中生代末期灭绝。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

bèn笨重迟dùn钝tán谈起ɡē鸽子háo毫不相干

mò末期miáo描绘suì隧道形tài态十dūn吨

公jīn斤pénɡ膨大前zhī肢鸟yì翼开pì辟

会认的字:

不jǐn仅繁yǎn衍脑lú颅敏jié捷树qī栖zhǎn崭新

◆读准字音:

“笨”和“斤”都是前鼻音;“吨”读“dūn”,不要读成“dùn”和

“dènɡ”;“崭”是翘舌音,读作“zhǎn”。

◆多音字:

zhònɡ重量bēn奔跑

chónɡ重复bèn投奔

◆形近字示例:

钝(迟钝)描(描写)辟(开辟)

吨(吨位)猫(猫腰)僻(荒僻)

顿(顿悟)瞄(瞄准)避(躲避)

盹(打盹)锚(抛锚)癖(癖好)

◆书写指导:

“鸽”的第二笔是点,不是捺;“钝”第五笔是竖提;“末”的两横上长下短。

(2)重点词语释义。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欣喜若狂]非常欢喜、快乐。

[隧道]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每段意思,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大量的化石显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感知文章的中心。

预设:

(1)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句中的“似乎”“一支”“漫长”能否去掉?

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样表述更准确)

(3)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对比)

小结:

第1自然段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此段最后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在朗读中要重点感知、体会。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获知了在科学界一个大胆的假设:

________。

这是多么神奇呀!

同学们在观看老师的资料和课件图片的同时,自己动手搜集了一些有关恐龙的资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同学们搜集到的这些资料也很有说服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多动手和脑。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恐龙笨重迟钝谈起鸽子毫不相干根据末期描绘

隧道形态公斤膨大前肢鸟翼具备开辟脱离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过渡: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化作了鸟儿。

那么,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讨论探究。

(1)画出文中表示假说的句子,并朗读。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这种假说成立吗?

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点睛之笔”。

预设:

①同桌读句子。

②不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吗?

为什么要苦苦寻找?

(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

③一百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这块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吗?

(非常高兴)

④“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研究者们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因为这一发现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⑤“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学家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

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

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指导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过渡段。

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3.过渡:

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

(第4自然段)

预设:

(1)边读边想:

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

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

4.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

预设:

(1)师出示句子: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

给大家说说它可能什么样?

两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

(是啊,狗我们都见过,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

这种说明方法叫“类比说明”)

②在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

(形态或样子)

③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般大小,多有趣呀!

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师出示句子: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有些……有些……

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

(课件展示恐龙图片)

②课文为什么将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

(分号变类)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的是什么?

(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

(身形、体重)第三个分句呢?

(性情、食性)

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

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

你发现了吗?

(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内容,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

④同桌对读这三个分句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出示句子: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①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吗?

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

(如:

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

③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用上了分号)一个分句就是讲了一个共同点,看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

④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

5.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科学精神。

预设:

(1)体会重点句子: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说一说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体会:

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它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

6.主题解说。

小结:

本文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三、学有所获,拓展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再次熟悉恐龙家族。

庞大的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第一代恐龙

大小似狗,后腿粗壮有力

从形态上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的两足奔跑

从行走方式上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从身形、体重上

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从性情、食性上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从形态、习性、体表的不断变化上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骨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鸟翼,会拍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注:

此表格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取舍,即教师给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学生合作完成)

2.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作方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

读下面的语段,注意画线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课件出示)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提示:

这段话采用了对比说明的方法,每一个句子均描绘了两种相对的形态。

例文示例:

蝴蝶馆里的蝴蝶种类真多。

有的蝴蝶大如成人的巴掌;有的蝴蝶小似食指的指甲盖。

有的蝴蝶色彩斑斓,引人注目;有的蝴蝶通体灰暗,毫不起眼。

有的蝴蝶喜欢早晨或傍晚出来活动;有的蝴蝶夜间才会出来。

3.可以围绕“恐龙”开展一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制作手抄报,也可以制作一些动物卡,也可以想象远古时候,恐龙是怎样生活的,进行写作。

四、课堂回顾,深化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恐龙是如何生存的?

又为何突然消失了?

它们与鸟类有怎样的关系?

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谜一样的难题。

但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在渐渐被攻克,“飞向蓝天的恐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无疑,问题还很多,探索空间还很大。

自然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解答。

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理解“形态各异”,体会表达方法

师:

看到“恐龙”这两个字,你会想起哪些恐龙?

生1:

鸭嘴龙、禽龙。

生2:

肯龙、海拉尔龙、鹦鹉嘴龙、多刺甲龙。

师:

能说这么多,看来大家对恐龙也有所了解。

恐龙的种类很多,请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一下吧。

生: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板书:

庞大家族)

师:

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

(读句子)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

可以用哪个词概括恐龙庞大的家族?

生:

形态各异。

师:

(指生读这个词语)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让我们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是如何形态各异的。

生1:

有些恐龙长得像老鼠一样。

生2:

有些恐龙站在树下,有些恐龙则在天空飞翔。

生3:

有些恐龙虽然身形庞大,但从它们的眼神里我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温顺可爱。

生4:

有些恐龙站在树上,像仙鹤一样美丽。

生5:

还有的恐龙能在水中游。

……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再读读句子,边读边在脑中想象一下画面。

(课件出示句子,生读:

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

师:

六个“有些”写出了恐龙庞大家族的形态各异,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呢?

生:

因为每两类可以用一种形态来概括,第一个分句讲两类恐龙的行走方式。

师:

第二个分句呢?

第三个分句呢?

生1:

第二个分句讲两类恐龙的身形、体重。

生2:

第三个分句讲两类恐龙的性情、食性。

师:

同学们总结得真好,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

(板书:

分类说明)六个“有些”、三个分句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清楚明白地展现了出来。

再读读这三个分句,你还会有新发现的。

生1:

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

生2:

我来补充,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

师:

你真棒,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

你能通过朗读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展现出现吗?

(出示句子,生读句子)

生不看屏幕读。

(学生已经基本背下来)

师:

你是怎么背下来的?

生1:

分清楚三类。

生2:

想每一类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再背。

师:

这就是会学习,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生:

(齐读)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本教学片段植入教学重点,抓住“形态各异”一词展开教学,并利用“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的句子,图文结合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恐龙家族的庞大。

既积累了语句,又落实了教学重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兴趣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了恐龙与鸟类的图片,其中穿插本课的部分词语,进行分类导入。

这个环节由于图片激趣,引导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读词语。

然后就重点分析设计了几个点:

一是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初读完毕,我引导学生重点对科学家的观点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进行探讨分析,重点抓住“中生代时期、一支、漫长”这三个词语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厘清这一科学概念。

二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讲述的是科学家提出的观点的依据。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将文本内容概括成简练的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排序。

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再次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也让学生感悟到科普类文章语言的有序性。

科普类文章同样注重情感。

我在教学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时,重点抓住“欣喜若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然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达到情感和语言的外显和内化。

第4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很有条理。

我就让学生以填表为主,让他们填好后再交流,并指导朗读。

其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留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浏览读课文再到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作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孩子们朗读和领悟能力较差,还需平时多加练习。

而在教学方面,我考虑最多的是让课文内容本身去打动学生,很少考虑一些别的激发手段。

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过多,导致一些文本内容挖掘得还不够透彻。

看来,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改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