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622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docx

最新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作者:

来源:

余姚市政府网站添加日期:

11年12月2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一、前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品的应用无处不在。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底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发展迅猛,“智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和目标。

自2009以来,全国掀起以物联网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发展热潮,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城市”提升为城市转型发展核心战略。

  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建设智慧城市为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良好契机。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城市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为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及《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二、建设现状

  1、政府信息技术核心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我市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全市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业务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

  2、“三农”和社区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

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全面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初步建成,96345社区服务平台运作良好。

  3、信息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市涌现了一批以鑫高益磁材、振东光电、超能电子等为代表的优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至2010年底全市登记软件产品161个,通过软件企业认定30家;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典型代表为中国电子商务百强企业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首创的“中塑仓单”交易模式,并发布了“中塑价格指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

  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和市民为主体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合力。

  2、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

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进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坚持民生至上、注重实效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创造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走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

  4、坚持基础先行、整合共享的原则。

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

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

建设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总体目标

  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我市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地位。

2011年至2015年发展目标是: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

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化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

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软件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年均增长30%以上,培育软件企业20家以上,初步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

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

  ——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四、主要内容

  

(一)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努力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统一高效的泛在网络。

推进城镇地区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光纤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推进宽带向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社区中心覆盖。

大力推进无线城市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效益。

  2、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加大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力度,实现整体转换和网络升级,逐步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

  3、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建设。

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强化互联网运营商和联网单位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责。

全面落实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工作,加强网络经济活动中违反信用行为的惩戒制度建设。

抓紧建设市级综合性数据容灾中心,提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应急处理能力,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

  

(二)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

加快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人口、法人三大数据库建设,加快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根据政府各个部门、社区、农村和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的需求,从各个信息系统中抽取出各类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供其它单位共享和交换使用,通过逐渐沉淀方式建立财税、医疗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等行业数据库。

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从基础数据库和行业数据库中抽取相关数据,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为各个层面的使用主体决策分析使用。

  完善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

由规划部门牵头,成立包括规划、国土、住建、水利、电力、电信等部门组成的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协调小组。

统一数据平台,面向市级领导、部门、公众等不同用户,数据结构合理、数据接口规范、共享机制友好、数据安全的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

先期以余姚中心城区近70平方公里为试点,计划2013年完成;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创新模式、总结经验,2015年完成全市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完善基于公安人口信息的人口数据库。

逐步整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卫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基础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

  完善企业法人数据库。

逐步整合工商、税务、统计、环保、安全、质监等的企业法人数据信息资源。

设计数据结构合理、数据接口规范、共享机制友好、数据安全的企业法人数据库。

  2、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交换中心。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在基础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积极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打通各个业务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时,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加强与浙江省、宁波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规划建设与上级部门有关的基础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时,优先考虑上级部门的相关交换标准和接口要求。

  深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

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

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为各类企业提供数据、集成的集中托管、灾备等功能。

  (三)推进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智慧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面向市民的住房、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气象、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智慧应用系统建设。

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大力扶持面向企业的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投资融资、产品供销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高效、便捷、透明的“网上一站式”政府行政审批和其他公共行政服务。

推进96345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功能。

  2、构建智慧社会管理体系。

按照全方位、实时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依托宁波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采集辖区内重点人员、重点场所、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等信息数据,对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维稳研判、督查督办、考核考评等工作实行网上一体化动态管理,提高综治工作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工商、税务、质监、国土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权力模块化、制度刚性化、信息公开化、监督动态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和纪检监察业务网络系统建设,打造高效、廉洁、法治型的服务政府。

  3、构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文化娱乐产品,促进数字电视、电子娱乐、电子书刊、数字图书馆发展。

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四)推进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智慧交通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交通行业基础性数据库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开展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

建设关键业务系统,重点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