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58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docx

西部生态谷可行性报告

西部生态谷

——中国高端生态农业产业第一谷

 

陕西飞焰天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零九年八月

 

第一章项目总论……………………………………………………2

第二章项目发展模式………………………………………………4

第三章项目定位……………….……………………………………6

第四章项目特色与亮点……………………………………………8

第五章项目的主管及实施单位………….………………………10

第六章项目区的概况…………………….………………………12

第七章立项的依据、原则、发展战略……………………………17

第八章立项的背景及其必要性……………………………………20

第九章立项的可行性………………………………………………23

第十章项目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27

第十一章主项目区目标及发展规划……………..………………29

第十二章主项目区的实施计划………………………………38

第十三章投资与效益分析………………………………………….40

第十四章次项目区发展规划………………………………………56

第十五章实施资源整合战略………………………………………57

第十六章发展保障体系……………………………………………58

第十七章项目开发资金回收对策…………………………………59

第十八章环境保护及安全对策……………………………………60

第十九章结论………………………………………………………62

 

第一章项目总论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名称:

中国西部生态谷

1.1.2项目区辐射的范围:

整个项目区以渭滨区晁峪乡为龙头、陈仓区凤阁岭镇为龙尾,以渭河、310国道及陇海线所经的区域为经济发展主线;以古丝绸之路和秦文化之路为文化底蕴主线,以天水市为延伸终点。

涉及渭滨区晁峪乡和整个西部山区坪头镇、胡店镇、拓石镇、凤阁岭镇、赤沙镇、香泉镇、县功镇、新街镇。

共计九个乡(镇),152个行政村。

1.1.3项目主建设区:

渭滨区晁峪乡

项目外延区:

西部贫困山区坪头镇、胡店镇、拓石镇、凤阁岭镇、赤沙镇、香泉镇、县功镇、新街镇。

天水市东岔镇、立远乡、吴呰

1.1.4项目主建设区内涵:

在晁峪乡境内建设以晁峪河流域为示范基地,其余自然村为规模化生产后方基地的复合型高端生态农业开发项目。

项目以区域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在地域环境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发展集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高端生态农业,全力打造以现代复合型高端生态农业生产与示范基地为主流、农业生态旅游为辅助、新型生态村镇建设为支点、农耕文化氛围营造为烘托、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为保障、生态景观营造为润色的西部高端农业生态谷。

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西部生态、地貌、人文环境中发展的新路径,使之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带上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试验区、示范点,使之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带上农业领域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带动宝鸡、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方面发挥样板作用。

1.1.5项目外延:

以建成后的内涵项目区为示范基地,将内涵项目区的建设经验及其成果推广至整个西部山区八个镇,使建设的全部触角辐射到整个西部贫困山区,最终形成一个主项目区,八个延伸区“1+8”的模式,最终将项目所辐射的整个区域打造成中国高端生态农业产业第一谷。

第二章项目发展模式

2.1项目发展模式综述

整个西部生态谷项目区的发展坚持走一村一品高科技、高含量、高生态、高产出的高端、高效农业道路,最终形成产品高端化模式;坚持走一村一景有特色、有魅力、原生态的周秦文化道路,最终形成产业旅游化模式;坚持走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龙头企业为主、专业合作社为辅、村民参与的管理道路,最终形成管理工业化模式;坚持走节约的、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的环境保护道路,最终形成实施生态化的模式。

2.2产品高端化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高端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相对于低端产品的质量差及中端产品的竞争激烈,高端产品还是一片蓝海。

根据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借助前沿的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的多元性、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对产品特性的研究与开发,成功地将项目区产品提升到“高品质、高价格、高档次、高品位”的品牌层面,走产品高端化的战略。

了解高端产品价值营销的核心,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来满足顾客价值,实现顾客和企业的双赢。

最终达到产出---加工---销售的高端化产业链。

2.3产业旅游化模式

根据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产品。

以旅游特色示范村为载体,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农家乐”体验项目。

以环南岔流域的优美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兴建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设施,为游客提供休闲、游乐、科考、探险等服务,满足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费需求。

整合各类文化遗产,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古村落、古民居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俗文化、名人文化,开发一批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把当地的旅游做成品牌做成产业,以此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2.4管理工业化模式

确定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布局,实现农产品品牌国际化。

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农产品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经济形式。

引入现代工业理念,包括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市场营销、管理服务等观念与方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用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以工业加工制造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借工业营销手段开拓农产品市场,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商品农业、市场农业,融入现代工业化体系,成为高效率的新产业。

此外按照工业经济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普遍法制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纳入企业模式运营农业,使农业走向工业化组织经营轨道,使农民分享加工与销售环节的利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弱质性”弊病,提高农业增收能力。

2.5实施生态化模式

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复兴被冷落或被遗忘的历史场所,找回失落的空间,重新唤起对当地历史的记忆。

建立大地园林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互惠共存的协调关系,实现城乡生态化。

建立人与生物互惠共存的协调关系。

对当地山脉、水系、水源、湿地必须谨慎地加以保护。

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生态建筑、生态出行与交通、生态用材,提倡生态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建立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平衡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来促进生态化的实施。

产品高端化、产业旅游化、管理工业化、实施生态化,“四化”合力,蓄势前行,最终形成具有西部生态谷特色的“四化”发展模式

第三章项目定位

3.1项目区总体定位

3.1.1中国高端生态农业产业第一谷

建立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互相渗透,和谐发展的复合型高端生态农业新格局、新模式,力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3.1.2中国农业工业化第一站

尝试农业生产的集群化管理,走集体农庄、新型合作社的工业化集约化管理的新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产业链,树立农业工业化新样板。

3.1.3中国农业旅游化第一品牌

以生态农业产业为基础,实施农业产业景观、地域文化景观、农耕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综合开发,突破乡村生态旅游的瓶颈,树立生态、和谐、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农业旅游新品牌。

3.2项目区功能定位

3.2.1生产示范功能:

立足当地农业实际,转变传统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庭院农业经济,着眼于现代农业科技及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示范与推广。

3.2.2科普教育功能:

融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为一体,为游客呈现生动、科学、有形、有色的科普大餐。

3.2.3观光游憩功能:

为城市居民提供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与体验的理想场所。

3.2.4文化宣传功能:

宣传地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文明。

3.3项目区产业定位

3.3.1经济林产业定位

整个西部生态谷项目以花椒、核桃、板栗为发展主营,打造高端经济林产业;

3.3.2高端生态农作物定位

整个西部生态谷项目以高端小麦、玉米、黄豆为农作物基地,打造高端生态农业;

3.3.3高端生态养殖定位

整个西部生态谷项目以高端牛羊、野生动物养殖为养殖基地,打造高端生态养殖。

3.3.3旅游业定位

整个西部生态谷项目充分挖掘项目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上川谷田园俊美风光、宝鸡峡国画风光等旅游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产业。

第四章项目的特色与亮点

4.1生态的底蕴

生态的山川河流,生态的田园格局,生态的农业产品,生态的乡镇村落,生态的人文环境,生态的文化氛围。

4.1.2保护性的建设

在对山川河流、乡村田园和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

保持地域千年风土的永续发展。

4.1.3科学的规划

因地制宜,因环境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1.4高端的科学技术

利用当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种养殖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

4.1.5复合的生产模式

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庭院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立体农业:

充分利用光能、空间等自然资源,发展立体种植与养殖,尽可能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

如稻田养鱼、林地养鸡、林地种菇、果林套种耐荫的中草药或花卉、藕鱼共生的湿地农业。

循环农业:

利用生物链原理和农业产品或附属品的多级及多元开发,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或废弃品的再利用价值。

如:

净菜生产的废弃的菜叶养黄粉虫,黄粉虫养蝎子或养鸡,蝎子的深加工;鸡粪养猪,猪粪入沼气池,沼气渣做有机肥。

果树修剪的树枝或做树枝画,或用来培养实用菇,或加工木纤维。

牛粪养蚯蚓,蚯蚓养鱼、养鸡,鸡粪加工高档有机肥或入沼气池。

果品加工果汁,果渣提炼果胶、食用纤维、酿酒或用来加工饲料。

面粉加工后的麸皮农家酿醋,醋渣用来喂猪。

农作物秸秆加工草本纤维或密度板,也可加工饲料。

废弃的田间杂草可选择性的加工成美丽的干花。

观光农业:

通过营造秀丽的田园风光,发展以体验、采摘为主流的观光农业,通过庭院经济的开发,推动一村一品的乡村游和农家乐的发展。

观光农业既有草本作物与观光果园相结合的综合性观光园,也有集生产和小型作坊式加工于一体的观光农庄。

乡村游以庭院经济和生态村镇为依托,一村一品为特色,挖掘民间手工艺、作坊工艺、特色种植技艺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交通作为贯穿整个项目区的特色交通纽带,减少现代汽车对项目区的污染。

4.1.6先进的经营模式

集体农庄和新型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经营模式,对项目区的村民采取集群化管理,同时以公司加农户的订单农业和股份制农业作为辅助的经营模式,以现代物流业带动区域生产。

4.1.7示范性的辐射推广

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4.1.8一体化的城乡发展思路

紧密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4.2项目建设的理念

4.2.1千年风土之原真性

保持项目所在地的山川河流、乡村田园和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尽可能减少对现有环境的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

4.2.2万代农耕之新纪元

项目建设力求大手笔、大写意的新型农业生产格局,多行业多产业相互协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互惠发展,最终实现单项产业效益和项目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开拓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农业新局面。

发展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旅游化农业、生态化农业四位一体的高端复合型生态农业,把农村脱贫、农民致富、环境改良、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文化挖掘与保护等目标相结合,建设生态的、和谐的、科技的、人文的、节约的、可持续的新农村和新农业。

 

第五章项目主管及实施单位

5.1项目业主

名称:

陕西飞焰天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王宁

注册资金:

壹仟万元整

企业类型:

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绿色产业研发,生态观光开发。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未获审批前不得生产经营)。

5.2项目主管部门

宝鸡市渭滨区政府

5.3业主企业简介

陕西飞焰天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产业研发、生态观光开发为主营,实行“一、三、九”发展模式,“一”是指一个陕西飞焰天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三”是指飞焰天生态实业集团、飞焰天文化传媒集团、飞焰天生态物流集团;“九”是指飞焰天生态园林发展有限公司、飞焰天绿色产业规划研发有限公司、潮浴生态制品有限公司、飞焰天会展服务有限公司、飞焰天网络有限公司、飞焰天影视传媒公司、潮浴生态观光连锁有限公司、潮浴生态连锁超市、飞焰天寄递服务有限公司。

以及下设的两个中心,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项目研究开发中心。

员工总人数达300余人,办公面积两千平方米。

集团公司坚持以三角定位式发展战略为依托,实施以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研究与合作社共赢,以生态园林建设、绿色产业研发、生态产品研制为实业基础,从而实现生态高品质高产出的一角战略;实施以网络公司、会展公司、影视传媒公司为高水准宣传方式,实现文化传播深入化的一角战略;实施以寄递公司、观光公司、生态超市连锁经营,实现服务多样化、点式化的高水平销售,从而实施品牌销售一体化的一角战略。

坚持以三角旋转式管理为后盾,即实现以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为一角管理;以民主韧性制度为一角化管理;以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共赢效益化为一角管理,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即客户价值与组织执行力的恰当结合,达到稳促长远发展。

集团公司以“前沿、开拓、创新、顽强服务于社会”为企业宗旨;以“快速、创新、专业、团队”为经营理念;以“创新引领明天,品质造就辉煌”为口号,造就飞焰天人的独特魅力,为社会与国家奉献微薄之力!

第六章项目区概况

6.1项目主建设区概况

6.1.1地理位置

晁峪位于渭滨区西部浅山区,东临高家镇,西与陈仓区坪头镇相连,北靠硖石乡,南与凤县黄牛铺接壤。

距宝鸡市中心仅15公里,距甘肃天水市不过110公里。

处于连霍高速宝天段,310国道;陇海宝天,宝兰铁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良好。

目前,乡村公路连通16个自然村是项目建设的良好保障。

6.1.2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由于秦岭山脉及关中盆地运动的差异性升降结果,形成了晁峪与康家沟回旋式连接,中间为带状低山、丘陵、河谷、盆地的地貌格局;晁峪山余脉受断裂构造控制,自北向西走向,由中山和小型断陷盆地组成。

海拔在600m-1800m之间,相对高差为1200m。

山前地貌包括山前河流冲积阶地和山前洪积冲积扇地两种。

山前河流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渭河南侧及渭姜河两侧,包括残缺不全的一、二级阶地,海拔580~650米之间。

晁峪河第一级阶地高出常水位2~10m,地势平坦,覆盖有0.5~5米的泥沙层,下部为沙卵石层。

第二级阶地高出河面10~25m,底部为砂卵石层,上覆10~15m厚的黄土和沙质粘土,土层肥沃,灌溉便利,为菜、粮主产地。

山前洪积冲积扇地:

为晁峪河洪积冲积而形成的缓坡地,其上覆盖有次生黄土,下部为洪积冲积砂砾。

气候:

晁峪乡位于西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地带,夏秋多雨湿润,干湿季分明,干温——冷湿的立体气候梯度发育显著。

全年总日照时数1925.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

最多的是6月209.3小时,最少的是9月129.8小时。

日照时数可满足全区主栽农作物的需要。

年平均气温为12.9℃,最热的7月25.5℃,最冷的1月-0.8℃,年较差26.3℃。

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16.7℃。

初霜日平均在10月31日,终霜日平均在3月30日,年平均无霜期213天。

全年总幅射量平均为107.16千卡/平方厘米·年,6月最大13.44千卡/平方厘米·月,12月最小5.67千卡/平方厘米·月。

从2月10日至12月6日≥0℃的初终期,总幅射量为96.1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90%;≥10℃初终期为4月6日至10月25日,总幅射量为71.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67%。

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递减。

与作物生长有关各级界温的积温数和持续天数分别为≥0℃的积温4760.3℃,310天;≥10℃的积温4112.3℃,204天;≥20℃的积温2247.3℃,91天。

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79.1毫米,最多是1975年948.6毫米,最少是1977年431.5毫米。

年际差值547.6毫米。

降水一年中的平均偏差为101.7毫米,相对变率为15%。

其中冬季降雨量最少19.4毫米,占年降水的2.9%;夏季降水最多289.5毫米,占42.6%;春季降水150.4毫米,占22.1%;秋季降水219.8毫米,占32.4%。

平均降水强度:

冬季三个月最小为1.38~1.50毫米/日;7~9月最大,为9.7~9.26毫米/日。

秋季阴雨寡照,气温下降快,对晚秋作物成熟很不利。

境内降水的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递增,南部最高年降水达1000毫米以上,易形成旱涝灾害。

湿润指数0.77,根据平均气温和各界积温及湿润程度,全区北部的川道和丘陵台原地区,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水文:

渭河一级支流晁峪河穿乡而过,被溪河环抱,水资源丰富,地表蒸发量小,河流汇水面大,形成了相应的水体景观,且水质纯净,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生物:

农作物资源中,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其他有高粱、大豆、谷子、薯类、小豆、绿豆、荞麦等。

共有禾本科、豆科等5科16种;蔬菜作物有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百合科等9科近20种;

果树中有苹果、梨、猕猴桃、桃、杏、李、柿、核桃、板栗、葡萄、枣等7科12种80多个品种。

在晁峪河流域流的上川村和段家磨村有少量的猕猴桃、樱桃、柿子、核桃、板栗、桃、杏等。

在红旗、李家塄、胡家山、甘庙、甘老头、槐树岭、称里、晁峪、上川、李家山等村有大面积的花椒栽培,目前年产200万公斤以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花椒基地。

畜禽资源品种主要有牛、猪、羊、鸡、犬、蜂等。

土地、土壤:

据调查,晁峪乡现有耕地19593亩。

全区农耕地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质平均为1.01%,其中0.85~1.32%之间的占耕地67.2%;全氮平均为0.083%,0.072~0.089%之间的占耕地面积的51%;碱解氮平均为43.8ppm;速效磷平均为13.8ppm,8~l9ppm之间的占耕地的70.5%;速效钾平均为99.5ppm,61~117ppm之间的占耕地的66.39%。

氮磷比值平均为1:

40。

碳磷比的平均值为13.2。

耕层土壤缺氮、磷。

耕层土壤铁元素含量为4.85ppm,硼0.487ppm,锰5.80ppm,锌元素严重缺乏,耕层土壤平均含量只有0.468ppm。

铁、硼、锰都程度不同的缺少。

森林:

晁峪乡总面积165.4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面积21.78万亩,宜林荒山面积达6万亩。

规划区域处于秦岭北坡,森林植被为中生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随着森林植被的演替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森林植被界限退后,林区针叶树资源少,阔叶树资源多。

因海拔和水热分配状况不同呈现垂直分布的森林群落,海拔850~1300米为夏绿落叶阔叶林带,多系萌生林,林相较差,但人工林生长较好,主要树种为栓皮栎、辽东栎、杨类等,下木以马蹄叶、扁担木、胡颓子、胡枝子、葛藤等居多,地被物有苔藓、白草及其它禾本科和菊科植物。

海拔1300~2000米为松栎混交林带,主要树种为栎类、山杨、华山松等,生长较好,伴生树种较多,海拔2100米以上出现桦木林带,主要树种为桦木,伴生树种以华山松、栎类、卜氏杨、椴树、漆树居多,下木有松花竹,胡颓子、六道木、忍冬、三叶木通、五味子、绣绒菊等,地被物有苔藓、蕨类、白三叶草等。

除此还有62种药用植物,如党参、黄芪、当归、生地、天麻、细辛、五味子、猪苓、川芎等。

6.1.3文化资源

新石器时代的晁峪遗址晁峪镇晁峪村出土了两件新石器时代文物,一件玉铲,一件石铲,同时出土的还有绳纹夹沙红陶片。

先周文化1982年,宝鸡市博物馆在宝鸡市郊的石嘴头、晁峪、姬家店等地发现商代遗存,这类遗存起初被看作辛店文化遗存,现在一种观点认为属于刘家(姜戎)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先周文化,考古界称之为“石咀头—晁峪类型”,并认为早于先周文化的另一个类型。

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晁峪曾发现先周、西周、东周秦国墓葬。

陈仓渭水道先秦人迁徙的途经地,其走向是西起甘肃的天水(古秦地),东到陕西的宝鸡。

汧渭之会公元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出发至“汧渭之会”,走的正是此道。

其具体路线是:

礼县(西垂宫)—天水—麦积山—吴砦—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宝鸡。

渭河文明:

晁峪河由南向北注入渭河,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全乡,寻觅历史的踪迹,渭河孕育了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起源,流传了经久不衰的华夏文明。

献头岭的传说晁峪周围有一些名字很有意思的地方,献头岭、流肠沟,传说有位大人物(老人说是王莽,应该不是,正史写王莽死于长安未央宫)逃到南岔沟避祸,被追兵追上,肚子被弓箭射中,肠子在一条沟里流出来,就有了“流肠沟”,最后头被砍下来在“献头岭”献给了别人。

古丝绸之路文化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

红色革命文化晁峪是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曾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过较大的贡献。

近代农耕文化由于晁峪的农业为浅山农耕,所以近代的一些木质农具目前仍在使用,如风车,筛柜,木犁,耙耱等。

6.1.4周边社会经济状况

晁峪乡总面积165.4平方公里,辖16个村119个村民小组,3647户,14086人。

其土地结构复杂,耕地面积19593亩,耕地面积明显偏少。

其余土地由河道两边的滩地和坡地构成,土层浅,沙质化严重。

主要种植小麦,由于耕地受自然条件制约,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亩产不到500斤。

除种植小麦以外还种植了花椒、板栗、柿子、核桃等其他经济作物。

虽然乡村濒临310国道,但是由于道路受到地形的影响,以土路为主,致使当地农村发展缓慢。

村民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山的角落,交通联络不便,阻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晁峪乡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产业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

虽然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大,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形的影响,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不大。

到2008年,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800元,不到渭滨区年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贫困户居多。

当地人民迫切希望开发晁峪河流域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借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摆脱贫困的现状。

6.2项目外延区西部贫困山区概况

宝鸡市西部山区地处秦岭北麓与陇山支脉的交错地带,土地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辖坪头、胡店、拓石、凤阁岭、赤沙、香泉、县功、新街8镇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贫困人口7.39万人。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政策投入体制的制约,西山的贫困落后问题还相当严重,一直是宝鸡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生存环境最差且最为集中连片的特殊区域。

 

第七章立项依据、原则、发展战略

7.1项目开发的依据

7.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法》

7.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1.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1.4《水利法》

7.1.5《河道管理条例》

7.1.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1.7《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7.1.8《陕西生旅游规划管理办法》

7.1.9《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

7.1.10《陕西省旅游业“十一五”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