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434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docx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王沉鱼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王沉鱼2014.2

一、教学内容

内容类别

单元名称

重点提示

数与计算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计算的正确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

计算的正确性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数感培养

空间与图形

《位置与方向》

空间观念

《面积》

量的计量

《年、月、日》

时间观念

统计

《统计》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运用乘除法知识

《数学广角》

集合思想、等量代换;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人教社专家教材答疑

1、有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问题。

(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因为有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

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2)“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

而且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

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2、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例题、习题的编排上学生接受起来吃力。

如,例3和例2跨度太大,学生较难适应。

(1)教材为什么改变了原来的编排,减少了例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可见《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与熟练程度。

*

我们在整套教材“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本册教材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个单元里,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原通用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加强估算。

(2)例3和例2跨度较大,如何进行教学?

例3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个例题里面难点比较集中,估算与笔算同时出现,要进行比较;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除不尽,有余数。

在教学例3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困难,教师可增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能整除)”的题目,在学生突破了“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这个笔算难点之后,再呈现例3。

3、有关第三单元“统计”的问题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

**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第六单元“面积”题中,出现平方千米、公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希望后移。

(1)教材为什么在六册安排“平方千米、公顷”这一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²、米²、千米²、公顷)”。

在原通用教材中,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将此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本册教材中进行安排。

教材在编排中,以学生对体育场的广阔面积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且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只是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

“公顷”和“千米²”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

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形成明确的表象。

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米²,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

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

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5、有关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问题。

(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

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例1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进行教学?

例1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

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

例如,有的教师创设卡通动物(身高1分米)和积木块(厚1厘米)比高矮的场景,并用米尺进行测量。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支撑,避免了仅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

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厘米和米”这两种关系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3厘米=0.3分米”这种类型;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0.1米等于多少分米”“0.01米等于多少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6、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练习形式过于活,学生对于两步计算不是很熟悉,形式过多更难以把握。

(1)为什么安排这一单元?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答: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

“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首先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本册书中“解决问题”的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安排了需要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呈现了不同的算法。

在相应的练习中,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等等。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习惯,并且为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提供了有效而丰富的资源。

(2)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位置与方向: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统计:

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4.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5.年、月、日:

24时计时法(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6.面积:

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比较小数的大小。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全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小时计时法,会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1.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建议:

(1)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促进自主学习。

让学生经历过程,展示思维过程、营造认知冲突、暴露认知盲点,适时找准“生长点”,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努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避免过度的知识化。

(从平面走向现实空间)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在情境设计上做文章。

结合具体情景展开计算教学,同时要关注情境的实效性。

(情境作用?

(2)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上做文章。

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多讲为什么这么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优化。

在学生嘴巴上做文章。

多让学生讲讲算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在估算作用上做文章。

(买东西算钱?

)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形成估算的意识。

口算、估算、笔算教学要有机结合。

(4)在学习习惯上做文章。

特别是竖式的整洁端正,检查的习惯。

3.统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横向条形统计图: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建议:

(1)加强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适当降低对平均数计算的过度关注,特别是计算的技巧要求。

92+95+92=90+(2+5+2)÷3=93

(2)经历统计过程,重视数据分析,培养统计观念。

弱化作图的要求。

统计观念:

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这些数据及其解释、推断都是可信的吗(质疑的意识)。

(3)避免将统计教学异化为代数教学。

平均数教学要把握:

(1)创设问题情境,从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突出平均数统计学意义,又为算法奠定基础。

(2)理解平均数的范围及虚拟性.

(3)教师在设计计算平均数的练习时,尽可能是整除。

4.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时间段的简单计算。

教学建议:

(1)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判断“闰年”的方法,仅仅作为了解,而不是作为技能掌握的要求。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5.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

口算、笔算、估算。

加强口算、估算,适当减少笔算内容,降低笔算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P91~89

估算教学

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能对估算的过程及结果有合理的思考。

应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讨论,感受到估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而定。

可以改变例题的数据,从开放(多样化估算方法)入手,逐步递进到需要对估算的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笔算教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法则学习)——需要适度的对计算法则归纳。

借助具体的情境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适度降低笔算的要求。

(难度、速度)

6.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面积单元的教学,从侧重“算出结果”到“理解为什么这么算”,利于学生重现过程。

(2)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突出空间观念的形成。

(3)学习材料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概念和应用。

适当补充逆向思考的练习。

教学思路

2-1.理解“面积”的概念。

(1)比较身边物体某两个面的大小。

如:

数学书的封面和作业本封面的大小、桌面和讲台面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可以从实物的表面中抽象出来;

多组图形大小的比较,蕴涵各种方法:

大小差异明显,直接观察;大小比较接近(如一圆一正),可以用重叠方法;一正一长,大小接近,又不便用重叠,从而引出间接比较。

2-2.感受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统一测量标准(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自主选择测量标准。

(2)教师提供一些基本图形。

(3)学生汇报测量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在交流中随机讨论:

能否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两个图形

选择什么图形更合适

(4)引出数学中的面积单位

2-3.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能根据面积的大小猜测实物。

7.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底线要明确,拓展要适度。

(2)重视创设真实、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促进自主学习,理解算理算法。

(3)结合认识与简单计算进行相关的拓展,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学习更具有意义性。

(4)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结合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形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结合元角分进行。

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前,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行探究。

教学思路

认识小数(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大小比较),小数的加法、减法。

8.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解读、获取具体问题情景中的数学信息,能根据问题情景提出用两步计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2)能根据问题从情景中正确识别、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地解决以连乘、连除为基本类型的两步计算数学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