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79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1

精品文档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1j.CoM

例说使用陕西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的备课程序

由中国伦理学会、《红旗》出版社、四川湖北陕西河北云南五省教科所、北京中少教研中心、北京25中专家组编写的《思想品德》(陕人教版)课本已在我省部分县(区)试用。

这套课本设计思路独特,版式结构新颖、活泼,紧贴学生实际,很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理念,尤其是教材编写者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第一追求,真正代表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诸多版本《思想品德》课本中,课改的步迈得最大,是一套难得的好课本。

正因为教材编写者立足思想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表现出课本在升学考试背景下的不足:

淡化了知识体系,知识非常零散;课文中很少有正文(即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表述);考试时学生不知如何做答;对《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能力方面看,落实得不太到位等。

大多数教师在使用此课本的过程中,感到课本过于“前卫”(无正文)。

“前卫”的让教师不知如何使用,部分教师上课时,按课本内容让学生热热闹闹地“活动”一番,“活动”后学生和教师心里都感到空荡荡的,更对使用这套课本将来升学考试时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担忧。

研究怎样正确

1/47

精品文档

使用这套课本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本文以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为例,说明使用陕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备课时特有的备课程序。

第一步:

阅读《点睛之笔》,明确课本内容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原文中的要求。

如通过对课本59页《点晴之笔》的阅读,明白《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要体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三1.6中的“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

阅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明白《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如,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153-154页的阅读,明白此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感受“国家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国家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时,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情感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三步:

依据《课程标准解读》的具体要求,确定准确的目标。

按《课程标准解读》将本框的目标确定为:

?

“屈辱的中国”,学生感到悲伤;?

“抗争的中国”,学生感到振奋;?

“腾飞的中国”,学生感到自豪;?

通过上述三个目标让学生“感受”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附带(非《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公民的概念。

第四步:

从《课程标准》的高度评判课本内容,并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材思

2/47

精品文档

路。

一、对课本内容的评判。

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审视课本内容,发现本课内容存在以下不足:

?

是有关居民身份证的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联系牵强;?

“祖国遭列强欺凌”历史史实太少;?

“中国人民的反抗”没有内容;?

“腾飞的中国”选材太少,角度太窄,不足以说明祖国腾飞。

二、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

第一板块:

公民。

?

什么是公民,?

什么是国籍,?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国公民实例判定;第二板块:

中国的屈辱史。

?

鸦片战争中的鸦片输入、《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危害;?

日寇的暴行:

A、南京大屠杀B、“九?

一八事变”、“七?

七卢沟桥事变”C、731部队的细菌战D、对解放区的“三光”政策;第三板块: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

林则徐禁烟、邓世昌撞日船。

?

太平天国运动。

?

辛亥革命。

?

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

?

解放区的全民抗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四板块:

祖国的腾飞史。

?

制度方面:

A、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C、对小平南巡讲话,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

科技方面:

A、两弹一星。

B、“神五”、“神六”飞天。

C、“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

外交方面:

A、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B、成功举办APEC会议。

3/47

精品文档

C、加入世贸组织。

D、建立“上合组织”。

E、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国家统一方面:

A、海峡两岸交往频繁。

B、港澳回归、祖国空前统一;?

体育方面:

A、04年奥运会世界第二。

B、08年奥运会由中国承办;?

经济方面:

A、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B、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C、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谐调增长。

第五步:

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教学用题

一、课前预习题:

1、通读课本《国运兴衰动我心》一框全文、课本56页“阅览人生”栏目中的“我是中国人”一文和课本58页“知识采撷”栏目的“公民”和“国籍”部分。

2、了解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国籍,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收集以下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

反映“中国的屈辱”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

?

反映“中国人民的抗争”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

?

反映“中国腾飞”的事件、史实、图片和其他资料。

二、课堂教学用题: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这人虽然出生在中国,但他因判罪被拉上刑场,即将被

4/47

精品文档

枪决,所以不是中国公民”。

?

凡是不满十八岁的中国人,不是中国公民。

?

麦克虽有美国国籍,但他在中国投资办厂,他就是中国公民。

2、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中国屈辱史”的资料和教师以沉重心情介绍“祖国屈辱史”时播放的音像资料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请把你最想说的一段话写出来。

3、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的资料和教师介绍“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和音像资料后,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用怎样一段话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请与同桌交流。

4、当你看了(听了)同学们展示的反映“腾飞的中国”的资料和教师声像并用的题为“巨龙腾飞”的精彩演讲后,此刻的主要感受是什么,请你以“我为巨龙腾飞而自豪”为题,写一段演讲词。

写好后四人一组演讲,再选出各组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课后练习题:

1、总结本框教学内容,写出本框教学内容的正文。

2、课外阅读课本56页“阅览人生”栏目里的“我是中国人”一文,思考文中故事与本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六步:

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用题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

5/47

精品文档

学活动。

各板块所用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板块内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第一板块

(公民)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44页内容和58页“知识采撷”栏目中的相关内容,思考“课堂教学用题”中的第1题。

2、检查自学结果。

第二板块

(祖国屈辱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祖国遭欺凌”的史实和各种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系统展示反映“祖国遭欺凌”的视频资料,并以沉重的语调向学生作渲染性解说。

3、学生谈最大的感受,并写一段要说的话。

4、学生全班性自由发言。

第三板块

(祖国抗争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和各种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反映“中国人民抗争”史实的视频资料,并边演示边作陈述性解说。

(应注意思想感情)3、学生谈此时最主要的感受,并把感受写成一段文字与同桌交流,同桌间统一认识,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6/47

精品文档

4、学生全班交流。

第四板块

(祖国腾飞史)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反映“中国腾飞”主题的史实和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2、教师课前按“自己独特的教材思路”第四板块所选内容,搜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并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体育等方面全面考虑,重点选择,写一篇题为“腾飞的中国”的演讲稿,边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边演讲。

3、学生各自撰写题为“我为巨龙腾飞而自豪‘的演讲词。

4、学生四人一组,组内演讲,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演讲。

5、全班演讲。

第七步:

设计教学程序。

1、开讲导语:

可用课本44页《情景再现》栏目的导语形式导入,也可用一段精彩的演讲导入。

2、依照第六步设计的方法和活动学习课文第一?

四板块内容。

3、第二与第三板块、第三与第四板块之间的连接过渡思路:

二与三板块间从“哪里有压迫、侵略,哪里就有斗争、反抗”开始写成简短过渡语;三与四板块从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再过渡到“中华腾飞”。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框教学内容并形成本框教学内容的

7/47

精品文档

“正文”:

祖国受欺凌,我沉痛、愤怒;祖国奋起抗争,我振奋、高兴;祖国腾飞,我骄傲、自豪。

国家的命运时刻拨动着个人的心情,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5、课终艺术:

在《走进新时代》(歌曲)或《世纪大阅兵》视频播放中,教师作一分钟精彩演讲(从个人前途命运、个人情感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的关系进入,最后落脚到青少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附:

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社会、集体中的我》

第一课时: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课标原文

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热爱集体,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8/47

精品文档

依据

课标

原文

要求

确定

的三

维教

学目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社会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热爱集体,热爱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首先通过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引入本目的主题,然后借提问的形式印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开设不同情景,让学生们在举例,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社会是大海的话,我们就是大海的一朵浪花”,进而明白“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三)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再认识身边的社会,

9/47

精品文档

2(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感受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能够理解“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

根据

课标

原文

和三

维目

标设

定的

主要

课堂

教学

用题一、判断题:

请你在认为意思正确的论述前面的括号里画“?

”,错误的画“×”。

1.社会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个人就谈不上社会。

()

2.对社会而言,个人是十分渺小、可有可无、忽略不计的。

()

3.我一个人在家关门闭户呆了一天,这一天我就离开社会了。

()

10/47

精品文档

4.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在太空

中飞行近五天后成功返回,说明只有航天员才能离开社会而

生活。

()

二、辩论题:

正方:

个人的发展和生存不能离开社会反方: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离开社会三、问答题:

1、为什么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对所用

课本内

容的取

舍情况增:

有关社会生活的场景图片。

鲁滨逊和狼孩的故事以及相关图片。

删:

课文2页的一个材料。

教学

重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教学

难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主要教

法学法列举法、表演法、探讨法、讲述法等

11/47

精品文档

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设计

导入新课音乐欣赏:

《我和我的祖国》

《鲁滨逊的故事》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可能读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也可能有的同学还看过《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电影,今天我们的新课就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展示《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资料。

并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鲁滨逊流落到了荒岛,在荒岛的那段日子他真的离开了的社会吗,靠他自己的力量他真的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吗,

学生回答:

(略)

师:

大家回答的很好。

鲁滨逊在荒岛的那段日子他也并没有真正离开了社会。

因为他在荒岛上的很多工具、武器、甚至粮食,都是从他原来的社会中得来的。

没有了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社会)做他的后盾,他是根本无法在荒岛上生存下去的。

通过鲁滨逊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就好像是浩瀚的大海,而我们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朵朵的浪花,离开了大海便只能干涸。

这个话题也是今天我们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我与身边的社会?

?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12/47

精品文档

讲授新课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板书)

教学步骤一:

想一想,填一填。

师:

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平时从你早上上学到你晚上放学回家,你都去过了那些场所,你都和哪些人打过交道,他们都为你做了什么,或提供了什么,

同学发言,谈自身在一天中到过的一些地方和打过交道的一些人。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然后再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和周围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色的职业、部门有接触的前提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教学步骤二:

情景表演:

“假如他们消失了”

针对上述表格中学生们到过的场所和接触过的人,逐一假设,假设医院消失了~假如×××消失了~„„通过学生表演,老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与评价,然后总结。

教师:

正如刚才的同学所表演的一样,仅仅假设我们家与学校这段过程中的一些事物的消失,就会让我们无所适从,那更不要说要我们离开整个社会了。

教师:

通过刚才同学的表演,以及我们在一开始时所填的表格,同学们有什么体会,

学生: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13/47

精品文档

教师: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人越多,熟悉的场所越多,就越能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于是,人们常常用各种形象的说法来比喻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教材第三页最下面的内容。

教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填写的内容。

学生:

(略)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然后总结并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无论把个人与社会比作是什么,它都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那种无法割舍的关系?

?

个人无法离开社会。

可能到这里还会有同学不赞成我的观点。

那好吧,咱们就辩论以下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到底能不能离开社会,教学步骤三:

辩一辩

教师可以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两组,开展一个当堂的小辩论。

辩论内容:

正方:

个人的发展和生存不能离开社会

反方: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离开社会

辩论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

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以及刚上课时我们看的关于鲁滨逊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因为,即便像鲁滨逊这样生存能力极强

14/47

精品文档

的人,在流落荒岛后,还要借助社会为他提供的东西,才能生存下去。

由此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的。

狼孩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展示狼孩的相关资料)教师过渡:

既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那么,社会究竟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哪些必需的条件能,引导学生将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的内容完成。

(第四页下方的填图)

学生填图内容:

针对学生填写内容,教师归纳小结:

可见,社会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各种条件,使得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个人能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

那么学完了这一目的内容,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

„„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会直接或者间接地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社会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条件。

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离开了社会,我们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板书设计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一、“我”身边的社会,我是社会的一员

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5/47

精品文档

作业设计必做:

为什么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选做:

判断题:

请你在认为意思正确的论述前面的括号里画“?

”,错误的画“×”。

1.社会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个人就谈不上社会。

()

2.对社会而言,个人是十分渺小、可有可无、忽略不计的。

()

3.我一个人在家关门闭户呆了一天,这一天我就离开社会了。

()

4.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在太空中飞行近五天后成功返回,说明只有航天员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

()

课后反思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社会、集体中的我》

第一课时: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教学设计

(二)

16/47

精品文档

一、《课程标准》原文: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亲社会情感。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认识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

2、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3、能够自觉服务于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服务于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四、教学用题。

1、社会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什么,

2社会的发展进步依赖于个人的努力

3、怎样以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鲁兵逊的图片及材料思考:

鲁在荒岛生活是否脱离人类,他既然能在孤岛上上生活为什么还要会到自己的家乡?

导入新课: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2、通过几组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

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3、学生口头比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7/47

精品文档

4、学生阅读狼孩故事思考:

女孩为什么成为狼孩,5、出示教学用题1?

?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

师分两类图片[物质,精神条件]展示给学生?

?

归纳并板书。

6、通过材料思考:

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社会的进步依赖于每一个人,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

7、小组讨论教学用题3?

一听一听想一想?

?

师归纳并板书。

8、学生谈收获,师总结全课。

六、板书设计

七、补充正文。

1、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2、社会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同时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单位,社会的进步依赖于每一个人,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

3、我们应如何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1)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发展.

(2)遵守法律及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及公共环境.(3)热忱服务于社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社会、集体中的

18/47

精品文档

我》

第一课时: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教学设计(三)

一、《课程标准》原文: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感受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三、教学重难点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阅读课文2?

4页,思考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日记问题。

回忆我们每天活动的场所和那些人打交道,能使我们体会到什么,

放开思维,个人到底在社会中处于怎样的位置,独自在家和鲁滨逊的事例是否证明个人能离开社会呢,想想:

社会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我们应如何回报社会,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9/47

精品文档

(一)导入新课:

由“狼孩”的故事,导入新课“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二)学生自学解决用题1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更正错误,统一答案。

(三)自己根据以往事例“解决”教学用题2具体流程:

自学思考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回答并统一思路。

(四)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3、4。

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3、4,进行自学思考问题,同桌交流答案全班统一解题思路。

(五)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讲述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5,进行自学自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交流答案全班统一思路。

(六)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6,进行自学自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总结思路。

(七)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

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构思学生自由发言,谈构思理论来源学生发言谈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20/47

精品文档

六、补充内容:

集体:

集体是人数不等的一群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整体。

构成条件:

?

由相互依赖的个体构成。

?

有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

?

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

表现形式:

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和社会,多种多样。

社会:

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一、个人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三、社会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处理导入时,注意把握时间。

2、注意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社会、集体中的我》

第二课时:

《鸟恋蓝天鱼恋水》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原文:

21/47

精品文档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热爱集体,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知道不管是个人的生存,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集体。

2、让学生感悟到:

集体是由每个个体共同组成的,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3、个人和集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由释迦穆尼拷问弟子的材料,说说为什么个人离不开集体。

2、观察图片和材料说明,集体离不开个人。

3、结合图片和教材第六页乔丹的材料概括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4、开展班级辩论赛,进一步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5、欣赏《五官争功》,谈感想。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22/47

精品文档

由“鸟鸟恋蓝天鱼恋水”这一比喻性的语言直接导入。

(二)学生阅读故事,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

出示“出示材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回答不上来。

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

„„

教师:

释迦牟尼说:

“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的确,一滴水可以闪闪发光,晶莹如珠,可是一经风吹日晒,马上会干涸,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把它放到大海,才不会干涸。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佛祖释迦牟尼想让他的弟子明白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

个人只有融入社会、集体才能获得生命的持久活力。

教师:

对,个人不能离开社会。

同样,个人也不能离开集体,集体是社会的一部分。

在集体的江河湖海中,个人仅仅是它们中间的一滴水珠。

滴滴水珠汇成江河,不仅能永远存在,而且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通过图片材料“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

出示图片及“三个和尚故事”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