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380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docx

江苏省计算机三级偏软知识要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

理论知识

1.1946第一台计算机ENIAC,冯诺依曼研制EDVAC奠定计算机基础。

2.16位、32位的“位”指内部通用寄存器位数。

计算机四阶段:

电子管—晶体管—中小集成—大规模集成。

3.2000年“神威”;方舟一号32位;东方红日64位;龙芯2号相当于奔三。

4.汉字编码:

1981年GB2312-80:

内码=国标码+8080H;国标码=区码+20H(高字节)+位码+20H(低字节)。

5.总线结构可减少传输线条数,系统总线ISA、局部总线PCI都包括三种总线(数据、地址、控制),两两可同时出现。

6.微处理器

(1)晶体管越多功能越强大

(2)主频越高处理速度越快(3)性价比越来越高。

7.从CPU指令组设计的角度可将计算机分为CISC和RISC。

8.两种信息源代码不可在总线中同时出现。

二:

相关运算

1.非压缩BCD码高四位都为0。

2.正数(无论整数、小数)的原码补码反码都等于真值,最前位添0。

3.负整数原码=真值前添1;补码=真值取反加一前添1;反码=取反前添1。

4.负小数原码=1-x;补码=2+x;反码=(2-2^-m)x。

5.浮点数:

6.BCD码:

7.ASCII码:

0110000~0111001为数字0~9;1000001~1001111为字母A~O;1010000~1011111为字母P~Z;1100001~1101010为字母a~o;1110000~1111010为字母p~z。

8.双符号位:

11表负,00表正,结果中10表下溢,01表上溢,11、00表无溢出。

 

第二章软件概念及数据结构

一至七:

软件概念

1.软件的主体:

程序;重要组成部分:

文档和数据。

2.算法特征:

有穷性、无二义性、可行性、可无输入、至少一个输出。

3.衡量算法好坏:

(时间量度、空间量度)正确、可读、健壮、效率&存储空间需求

4.操作系统形成概念:

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的出现+实时系统。

5.分时系统出现的因素:

速度提高、内存增大、用户需求。

6.翻译高级语言的两大类程序:

(1)编译程序

(2)解释程序都属语言处理程序。

7.编译五个阶段:

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产生中间代码、代码优化、生成目标代码。

8.词法分析:

除空格外,每个符号都算一“单词”。

9.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

10.无损压缩:

2:

1;有损压缩200:

1。

一般采用有损帧间压缩。

11.编译程序出现在第二代计算机。

12.把汇编语言源程序转化为目标程序,需要经过汇编过程。

八:

数据、数据元素和数据结构

1.数据的基本单位:

数据元素;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可访问):

数据项。

2.数据结构包含三方面内容

(1)逻辑结构:

集合、线性、树形、网状;

(2)存储结构:

顺序、链式、索引、散列(3)运算。

九:

线性表

1.顺序存储结构中,定点之间关系用邻接矩阵表示。

2.链式存储结构中,不能直接通过计算确定结点的存储地址。

十:

1.删除栈底元素不是栈的运算。

2.可用栈判断左右括号是否成对。

十一、十二:

队列、数组

1.入队队尾加1,出队队首加1,rear=n,front>0为假上溢。

2.行序变列序,元素大多不是原来的。

3.数组是同类型值的集合

4.环形队列用数组Q[0…m-1]存放元素,则当前队列中有(rear-front+m)MODm个元素

十三、十四:

链表、链栈、链队列和双向链表

1链表是一种顺序存储线性表。

十五、十六:

树、二叉树

1.二叉树不是树的特殊形式,二者同等同级,共属树型结构。

2.二叉排序树平均检索长度为O(log2n)

3.二叉树三种遍历下叶子出现顺序完全相同。

4.先跟序列=前序序列;后跟序列=中序序列。

5.二叉树的查找:

(1)深度优先:

包括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2)广度遍历:

类似于层次遍历。

6.M棵结点数均为N的树组成的森林转化为二叉树,则右子树结点数为N(M-1)。

十七:

1.无向图邻接矩阵行(或列)之和为度;有向图行之和为出度,列之和为入度。

总和为度。

2.图的广度优先搜索:

从起点起,访问结点的路经长度以此增加;深度优先搜索:

“一笔画”。

3.拓扑序列:

顺次删除无前驱的结点。

4.n个定点e条边的无向图,若采用邻接表表示,则表头向量的大小为e,结点总数是2n。

十八:

基本查找方法

1对半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

2.分块查找:

既可快速查找又适应动态变化要求。

十九:

散列查找

1.散列查找中,平均查找长度与结点个数无关。

2.使用散列查找,需

(1)设计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

(2)用整数表示关键码值。

二十、二十一:

排序方法

冒泡法:

每出现相邻逆序的元素就对换,依次往后。

直接插入法:

(第N趟)将第N+1个元素按序插入前N的元素中。

简单选择法:

(第N趟)从第N+1个元素往后选出最小的与第N个元素对换。

二路归并法:

两两组合,排序;四四组合,排序……

快速排序法:

比基准元素小的全排在前面,比基准元素大的全排在后面。

选择排序要求内存量最大。

 

第三章操作系统

一:

操作系统及分类

1.操作系统管理的资源:

CPU、内存储器、外围设备、文件。

2.操作系统基本特性:

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异步性。

3.操作系统的分类:

(1)批处理操作系统:

多道性、成批型。

提高吞吐量,兼顾周转时间。

用户不能控制作业的执行。

缺点:

缺少交互性。

(2)分时操作系统:

时间片轮转方式,及时接收多个运行速度,快速响应,独占性。

(3)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响应、处理、执行,高度可靠。

4.单道批处理——终端技术&直接存储器访问——〉多道批处理。

5.操作系统给程序员提供的接口——系统调用。

二:

进程控制和处理器调度

1.程序顺序执行:

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并发执行:

间断性、非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2.进程特点:

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结构性。

3.进程的实体:

程序块、数据块、PCB(进程控制块,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4.进程状态:

如右图(等待又叫阻塞或睡眠)

5.进程控制:

创建、撤销、阻塞、唤醒、挂起、激活

6.调度:

(1)高级调度(作业调度):

仅在批处理中。

先来先服务、高响应比、均衡调度(提高效率、及时结果);

(2)中级调度(对换调度):

负责挂起激活,提高吞吐量、利用率;

(3)低级调度(进程、线程调度):

负责分配处理器。

先进先出、短进程优先(平均周转时间最短)、时间片轮转、优先权、多级反馈队列。

三:

进程的同步与通信

1.产生死锁两原因:

资源竞争、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四必要条件:

互斥、请求和保持、不剥夺、环路等待;解决方法

(1)预先静态分配法(破坏请求和保持)、

(2)有序资源使用法(破坏环路等待)

2.作业的状态:

提交、后备、运行、完成。

3.临界资源——只能独占使用的资源;临界区——指一段程序,访问临界资源的一段代码。

N进程共占临界资源,则互斥信号取值1~—(N-1)

4.PV操作:

低级进程通信原语,进程进临界区:

P操作;出临界区:

V操作。

N个进程,信号量S可取n—1、n—2、…0…—(n—2)。

S〉0表示可用资源数目、S〈0绝对值表因请求该资源而被阻塞的资源。

5.每个作业步就是一个程序的执行。

四:

存储管理

1.存储器层次结构:

寄存器—(高速缓存cache)—主存—外存

2.程序的装入:

编译、链接、装入。

3.重定位:

指令或数据的相对地址(逻辑地址)转化为绝对地址(物理地址)。

(1)静态重定位:

执行前变好,执行过程中不变,由“装入程序”实现;

(2)动态重定位:

执行过程中进行,由“硬件地址变换机构”实现。

4.单一连续分配:

不适用于多道程序设计、内存分为系统区与用户区。

5.分区分配

(1)固定分区:

最简单的多道,利用率不高

(2)可变分区:

首次适应算法(先用低地址,保住高地址)、下次适应算法(循环)、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3)动态重定位(4)覆盖

6.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将进程逻辑地址空间分成大小相等的页,512B~4MB,作业运行前全部装入内存,运行中不必驻留。

7.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按自然逻辑分段,段内连续段外邻接无碎片,有利于动态链接

五:

虚拟存储器

1.决定虚存作业地址空间:

(1)指令中的地址结构

(2)指令中的外存容量。

2.页面置换方法:

(1)最佳置换OPT:

淘汰不再用的和长时间未用的;

(2)先进先出FIFO;(3)最近最久未使用LRU;(4)时钟置换Clock(最近未使用NRU);(5)最少使用LFU

3.请求段页式,读取一个数据至少访问三次内存!

4.产生颠簸之原因:

(1)淘汰算法不合理

(2)内存物理页数少。

六:

设备管理(设备即I/O设备)

1.类型:

(1)按信息交换单位:

字符设备(用于数据的输入输出);块设备(用于信息存储)

(2)按设备的共享属性:

独占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

2.通道:

CPU与设备控制器之间专门的通道,与CPU共用内存,建立独立的I/O操作。

(1)字节多路(多台低速);

(2)数组选择(一台高速);(3)数组多路(多台高速)仅此支持通道程序并发。

多通道I/O系统缓解瓶颈现象。

3.分配设备的同时,还应分配“控制器”和“通道”。

4.通道进行I/O操作时,要访问通道地址字CAW和通道状态字CSW。

七:

磁盘管理

1.磁盘结构:

盘片—两面—500~2000磁道—扇区—512字节

2.磁盘调度方法(减少寻道时间)

(1)先来先服务(依据请求先后);

(2)最短寻道时间(不一定保证平均寻道时间最短);(3)扫描法(首发方向一致,到顶回头);(4)循环(到顶重新开始);(5)分布扫描法(N=无穷则3;N=1则1)。

3.磁盘的驱动调度:

先移臂调动,再链接调度。

八:

文件系统

1.文件系统模型,自上而下。

2.连续(顺序)文件适宜全文读写,不便扩展,其他可以。

3.直接文件:

由程序指定存放地址;间接文件:

不具备直接读写任意记录。

4.显式文件盘快指针在链接表中;隐式文件:

每一盘快都有指针

5.逻辑文件分类:

(1)有结构的记录流文件

(2)无结构的字符流文件

6.文件管理又叫数据管理或信息管理,管理软件资源。

九:

目录管理和文件保护

1.访问矩阵:

行—〉域,列—〉对象,元素—〉访问权限。

2.文件的目录结构:

(1)单级目录——不允许重名,适用但用户环境;

(2)两级目录——多用户系统至少为此;

(3)树型目录——跟结点:

根目录;枝结点:

目录文件;叶结点:

信息文件。

十:

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

1.三个接口:

联机命令接口、程序接口、图形界面接口。

十一:

Windows操作系统

1.windowsNT:

微内核技术与客服模式,请求分页。

缩小了内核,提高可靠性。

2.windows2000/XP:

32位操作系统、请求分页、支持多处理器、shutdown.exe自动关机。

3.windousXP融合层次结构&客服结构。

支持多媒体文件分为:

图像、图形、音频、视频。

4.操作系统程序可执行特权指令。

十二:

多种操作系统

1.UNIX:

由核心扩充法设计、C语言编程可移植性好、层次结构、终端用户通过shell接口使用系统、一条命令未执行完可执行下一条。

结构上分为“外壳”与“内壳”

2.UNIX—V:

段页式虚拟存储

3.真正的并行操作——具有多个处理器。

4.多机操作系统设计模式有:

(1)客服模式

(2)对象模式(3)对称多处理模式。

 

第四章数据库系统

一:

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按数据模型分为三类:

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表是模式,对关系进行运算)

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操作系统、DBMS(管理系统)、DBA(管理员)、DB、用户

3.数据库分级:

用户级(面向用户&应用程序员)、概念级(面向建立于维护DB的人员)、物理级(面向系统程序员)。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DBS核心组成,可调用操作系统,分为查询处理器和存储处理器。

5.DBMS数据语言(提供的语言是操作):

数据描述语言DDL(定义)数据操纵语言DML(操作、处理)

6.DBMS功能:

(1)定义

(2)操纵(3)控制(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4)维护(5)通信

7.外模式DDL定义局部逻辑数据结构;模式DDL定义全局逻辑数据结构;物理DDL。

8.外模式(子模式)、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存储模式)。

9.数据管理技术三阶段:

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共享性最好,有特定的数据模型)。

10.关系数据库设计中,模式设计是在逻辑设计阶段完成。

11.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更新操作必须遵循

(1)实体完整性

(2)参照完整性(3)用户定义完整性。

(1)

(2)由DBMS自动完成。

12.DML及翻译程序分为:

寄主性C、C++、VB;自含性:

VF。

二:

数据模型

1.术语转换:

现实世界

信息世界

数据、机器世界

面向对象

关系模型

个体

实体

记录(行)

对象

元组(行)

属性

属性

字段(列)

性质

属性(列)

总体

实体集

数据表

对象类

关系

2.实体模型(信息世界反映事务联系)采用E-R方式表示,基本成分:

实体、联系。

E-R图:

实体用方框、属性用圆、联系用菱形框。

3.数据模型(信息数据化后成数据)。

数据描述形式(物理数据、逻辑数据)

4.两种数据模型:

(1)概念数据模型(用于信息世界,如E-R);

(2)基本数据模型(三要素:

数据模型、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

5.数据结构三模型:

(1)层次结构:

倒向树

(2)网状结构:

图(3)关系结构:

二维表。

三:

关系代数

1.以集合运算为基础,有交、并、差、笛卡尔积、投影、选择、连接、除法。

其中带下划线者为基本操作,加粗者为关系DB的三种主要操作。

2.关系代数中,连接操作可由笛卡尔积和选择操作组合而成。

四:

函数依赖和规范化

1.第一范式:

关系模式R无重复组,所有属性不可再分,所有域为单纯域。

2.第二范式:

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关键字。

3.第三范式:

无一非主属性是传递函数依赖于其他非关键字属性。

4.改进的第三范式:

无一非主完全依赖于其他非关键字属性。

5.函数依赖性质:

(1)增广率

(2)传递率(3)分解率(4)合并率(5)复合率。

五: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1.三个功能:

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查询命令是SQL的核心)、数据控制

2.视图:

是外模式,是虚表,可简化查询语句的编写。

3.SQL语言中的GRANT(赋予权限)和REVOKE(收回权限)维护数据安全性,属于数据控制功能。

六:

数据库设计(六阶段)

1.

(1)需求分析阶段(产生需求说明书)

(2)概念设计阶段(把用户信息抽象为概念模型。

工具:

E-R模型)(3)逻辑设计阶段(导出逻辑结构,即数据库模式与外模式,一般到3NF即可)(4)物理设计阶段(选择合适结构存放数据)(5)实施和试运行阶段(6)数据库维护阶段

七:

VFP基础知识

1.字段变量:

不能独立存在,取决于数据表。

2.输入数据方式:

(1)数据登陆

(2)文本文件输入。

3.VFP的文件排序是一种物理排序;文件索引是一种逻辑排序。

4.备注型字段不能作为索引字段。

5.VFP创建新类一定可以添加新的属性和方法。

八:

数据表的操作

1.项目管理器:

扩展名为.PJX,不可为.DBF,可以建立数据库文件。

2.两种排序:

(1)SORTTO排好序存入另一文件,打开方可见

(2)INDEX当前排序

3.检查文件ab.c是否存在:

FILE(“ab.c”)

4.JOIN是联接命令、APPEND可在共享方式下运行。

5.同一数据库内的两张表才能建立永久关系。

九:

命令程序设计

1.子程序:

(1)过程:

无返回值

(2)函数:

有返回值,都至少含有一个RETURN。

十、十一:

表单、多重数据表

1.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分为

(1)分布式数据库

(2)面向对象数据库两种。

 

第五章软件工程

一:

软件工程的概念

1.软件生存周期模型两大阶段:

开发&运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2.软件开发方法之——快速原型法:

不需要需求了解,只需人员与工具,(需求分析—原型开发和评价—系统设计—系统实现)

3.软件开发方法之——结构化方法:

早期方法,分为结构化分析、设计、程序设计,是自顶而下的。

4.结构化方法和快速原型法可相互补充。

5.软件开发方法之——面向对象法:

自底而上。

6.需求分析:

确定功能需要和非功能需要。

7.软件分析第一步:

定义系统目标。

8.软件组成:

程序、文档资料。

9.软件工程标准化:

软件开发程序、软件设计、文档制作、项目管理。

10.开发阶段: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需求分析、测试。

11.软件设计阶段划分为:

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三:

结构化分析面向数据流

1.结构化分析最终提供功能说明书,控制复杂性两常用手段:

“分解”与“抽象”。

2.需求说明书包括

(1)数据流图

(2)数据字典(3)小说明&其他

3.数据流图四成份:

(1)外部项(数据池)

(2)处理(3)数据流(4)数据存储

画法:

自顶而下、由里及外。

最顶层表示输入输出数据流。

4.处理逻辑的表达方式(编写加工说明方法):

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5.结构化语言:

介于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之间。

6.判定表:

表达条件和操作之间的关系。

由条件部、条件项目、操作部、操作组成。

7.判定树:

用于对组合条件的确定。

8.IPO图:

描述模块的输入、处理和输出。

9.系统逻辑模型由数据流和数据字典构成。

10.结构化分析方法强调分析开发对象的数据流。

四:

结构化设计强调数据可读性

1.以数据流图为依据,描述模块操作细节。

2.系统总体设计阶段应完成:

(1)软件结构(结构图)

(2)模块说明书(3)其他

3.程序流程图:

使用时应注意遵守结构化设计原则。

4.软件结构术语

(1)深度:

层数

(2)宽度:

控制的分布(3)扇入:

控制一给定模块的模块数(4)扇出:

一个模块直接控制的模块数。

一个好的结构应注意:

顶层扇出高、中层扇出少、底层扇入高。

5.模块间的关系:

调用、嵌套、包含、从属。

6.模块设计原则(最主要的):

模块独立性。

衡量标准:

耦合性、内聚性。

7.耦合&内聚。

看书!

8.数据流图的结构(or两种典型软件结构):

交换型、事务型。

9.系统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SD;详细(模块)设计SP:

要确定每一程序模块所使用的算法、数据结构、接口细节和输入输出数据。

10.模块独立的来源:

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局部化。

11.软件设计要将数据流的交换流和事物流映射成软件结构。

12.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

从数据守恒和数据流方向入手。

五:

面向对象分析(OOA)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

1.类:

据有同类数据&共同操作。

子类可以有自己的属性和操作

2.对象与外界的唯一关联、通讯方式:

消息。

3.对象可能呈现形式:

外部实体(设备、人)、概念实体、事件、角色(不含环境)

4.面向数据流:

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件结构。

信息的隐藏:

封装性

5.主题词:

降低系统复杂程度

6.类之间的结构关系:

(1)一般具体结构关系

(2)整体成员结构关系

六:

面向对象设计(OOD)

1.OOD两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对象设计阶段。

2.任务管理部件:

1)识别各类任务2)确定协调任务3)定义任务4)调整任务类和对象

3.任务协调器:

负责任务的调度、协同。

4.面向对象语言两种:

(1)纯面向对象语言

(2)混合型面向对象语言

5.OOD各部件自上而下:

主题层、类与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服务层组成。

七:

测试与测试步骤

1.软间测试目的:

发现错误(是否符合需求说明书)

任务:

(1)预防错误

(2)发现并改正错误(3)提供诊断报告

2.自顶而下的测试需:

虚拟装模块。

3.软件测试的步骤:

单元(模块)测试(本环节基础,方法:

静态测试、动态测试、复审,测试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的错误)、集成(组装)测试、验收(确认、有效性)测试。

要有用户参与,一般黑盒法。

4.调试策略:

试探法、演绎法、回溯法、归纳法。

八:

测试方法和测试用例

1.黑盒测试法:

(1)等价类划分法:

选择数据时应考虑输入条件、有效数据&无效数据;

(2)边界值分析法;(3)因果图法(检查组合);(4)错误推测法(凭经验和直觉)。

2.白盒测试法:

(1)语句覆盖

(2)判定覆盖(3)条件覆盖(4)判定/条件覆盖(5)条件组合覆盖(最严格但仍不能保证全覆盖)。

将程序视为路径的集合,对软件结构进行测试。

3.综合测试方法:

任何情况边界值分析法——必要时等价类划分法——错误推测法补充。

九:

维护和维护机构

1.软件维护:

软件生存周期最后一阶段,从分析软件结构开始。

2.维护的类型:

(1)改进性(改错)

(2)适应性(3)完善性(为主要,提高性能)(4)预防性

3.软件维护副作用:

修改程序、修改数据、修改文档。

4.校正性维护:

对测试阶段未发现之错误进行测试、诊断、定位、纠错直至改正。

十:

维护流程和可维护性

1.可维护性三因素:

(1)可理解性

(2)可修改性(3)可测试性。

十一:

软件文档&十二:

软件质量

1.软件文档影响软件可维护性。

2.软件质量的因素:

(1)可靠性(正确性、健壮性、精确性)

(2)可维护性(3)可通信性(4)可移植性(5)效率。

3.质量的保证:

(1)审查:

每阶段结束前

(2)复查:

下阶段开始前(3)测试。

避免日后更高代价。

4.高质量的文档:

完整性、一致性、无二义性。

5.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两类活动:

(1)软件测试

(2)程序排错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

一:

计算机网络概述

1网络的分类:

(1)作用范围:

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2)拓扑结构(表结构关系):

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树形网、网状网(广域网中最常见);(3)传输技术(信道类型):

广播式、点-点式。

(4)逻辑和功能:

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2.对等模式:

平等性、可靠性、可扩展性。

3.浏览器/服务器相比于客户/服务器优势在于:

成本低、系统组成灵活、消肿。

二:

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

1.五种交换方式:

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交换、异步传输方式ATM。

2.调制器:

数字—模拟;解调器:

模拟—数字。

3.ATM是建立在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之上的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

三: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网络协议包括:

语法、语义、同步(又叫定时关系)。

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由低到高)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相邻层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3.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服务和虚电路。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由高到低)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IP层,含ARP)—接口层。

5.应用层包括:

DNS、HTTP、FTP、NFS网络文件系统、SMTP、SN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TELENT远程终端协议。

6.运输层:

(1)TCP:

端到端面向连接可靠服务;

(2)用户数据报服务UDP:

无连接不可靠。

四:

局域网

1.可靠性有效性由于广域网。

2.体系结构: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A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3.网卡:

计算机与局域网的链接,插于主机箱内,实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4.CSMA/CD协议:

协调总线上各机正常发送且互不干扰,属随机争用型。

5.MAC地址:

局域网中每台计算机唯一地址。

6.局域网标准IEEE802.X:

(1)概述

(2)LLC(3)CSMA/CD、以太MAC子层(4)令牌总线网(5)令牌环路网。

7.以太网、3+网、Novell网属于局域网、WAN属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