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矩阵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328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输矩阵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输矩阵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输矩阵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输矩阵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输矩阵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输矩阵法.docx

《传输矩阵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输矩阵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输矩阵法.docx

传输矩阵法

传输矩阵法

一、传输矩阵法概述

1.传输矩阵

在介绍传输矩阵的模型之前,首先引入一个简单的电路模型。

如图1(a)所示,

在(a)中若已知A点电压及电路电流,则我们只需要知道电阻R,便可求出B点电压。

传输矩阵具有与电阻相同的模型特性。

(a)

(b)

图1传输矩阵模型及电路模拟模型

如图1(b)所示,有这样的关系式存在:

E0=M(z)E1。

M(z)即为传输矩阵,它将介质前后空间的电磁场联系起来,这与电阻将A、B两点的电势联系起来的实质是相似的。

图2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

传输矩阵法多应用于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如图2所示),M(z)反映的介质前后空间电磁场之间的关系,而其实质是每层薄膜特征矩阵的乘积,若用表示第j层的特征矩阵,则有:

(1)

其中,

(2)

为相位厚度,有(3)

如公式

(2)所示,的表示为一个2×2的矩阵形式,其中每个矩阵元都没有任何实际物理意义,它只是一个计算结果,其推导过程将在第二部分给出。

2.传输矩阵法

在了解了传输矩阵的基础上,下面将介绍传输矩阵法的定义:

传输矩阵法是将磁场在实空间的格点位置展开,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化成传输矩阵形式,变成本征值求解问题。

从其定义可以看出,传输矩阵法的实质就是将麦克斯韦方程转化为传输矩阵,也就是传输矩阵法的建模过程,具体如下:

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求解两个紧邻层面上的电场与磁场,从而可以得到传输矩阵,然后将单层结论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由此即可计算出整个多层介质的透射系数与反射系数。

传输矩阵法的特点:

矩阵元少(4个),运算量小,速度快;关键:

求解矩阵元;适用介质:

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

二、传输矩阵的基础理论——薄膜光学理论

1.麦克斯韦方程组

麦克斯韦方程组由四个场量:

D、E、B、H,两个源量:

J、以及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方程组成。

而且由媒质方程中的参数、、反映介质对电磁场的影响。

方程组的实质是描述电磁场的传播,即:

一个变化的磁场引起邻近区域的电场变化,而此电场的变化又引起邻近磁场的变化,如此进行下去,便可抽象出电磁场的传播。

如图3所示。

图3电磁场传播的模拟图

将媒质方程带入麦克斯韦方程组,并对方程组求解可得以下两个重要结论:

1)(4)

式(4)中,N即为介质的光学导纳,单位为西门子特别说明:

光波段时,约等于1,N数值上等于折射率。

自由空间导纳。

2)(5)

(6)

式(5)为电场的波动方程,与经典波导方程(6)相比可得,通常把光速c与电磁波在介质中速度之比定义为折射率,即得折射率公式:

(7)

2.边界条件及反射折射

电磁波在介质交界处满足切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件。

垂直入射时,电场与磁场均与入射面垂直,则它们的切向分量既是本身。

根据边界条件可得:

(8)

式(8)中,上标为+的代表入射波,-表示反射波。

又由导纳定义式(4)可得:

(9)

(10)

将式(9)、(10)代入(8)中,整理可得反射系数定义式:

(11)

r为反射系数,R为反射率。

透射系数原理相同,在此不再推导。

上面讨论的是垂直入射的情况,斜入射时情况类似,只是用修正导纳、代替(11)中的、。

其实,无论电磁波入射情况如何,电磁波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电场E平行入射面即TM波(P分量),此时电场的切向分量(为入射角),而磁场的切向分量是其本身,因此由(4)式可得:

(12)

将(12)式与(4)式对比可得到P分量的修正导纳,同理可得TE波(S分量)的修正导纳:

(13)

可得一般情况下的反射、透射系数表达式:

(14)

介质的传光特性可以由反射、透射系数所表征,而由以上讨论可知,这两个参数与导纳紧紧联系。

因此,求解介质的传光特性就可以转换为求解导纳问题,

这也是传输矩阵法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其实,传输矩阵法就是通过求得介质的导纳,从而得到介质的反射透射系数。

3.传输矩阵

这一部分将应用薄膜光学理论详细推导介质的传输矩阵,以及如何求得介质导纳,根据第一部分传输矩阵的介绍可以知道,它其实是每层特征矩阵的乘积,所以,这一部分的推导就从单层薄膜的特殊矩阵入手,进而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推导出介质的传输矩阵。

下面就详细介绍单层薄膜的特殊矩阵。

电磁波通过厚度为d的单层薄膜过程如图4所示。

 

图4电磁波通过单层薄膜

 

图5单层薄膜等效为介质面的示意图

薄膜是存在一定厚度的,电磁波从透过薄膜变为的过程,与简单的穿过介质面相比多了个的中间变换,如果可以将与通过导纳直接联系起来,那么薄膜就可以等效为一个介质面(如图5所示),前面所介绍的反射透射公式便可用。

因此,我们第一步完成从薄膜到介质面的等效推导。

令薄膜导纳(介质面1与介质面2的组合导纳)为Y,则可得到薄膜的透射反射系数:

(15)

由式(15)可知,求得Y便可求得r、t。

由导纳定义并对薄膜的第一介质面应用边界连续条件可得:

(16)

(17)

 

图4中的、表示刚刚穿过介质面一的瞬时状态。

、表示即将穿过介质面二的瞬时状态。

这两个瞬时状态的唯一不同只是因为薄膜厚度引入的相位因子,即有:

(18)

将式(18)代入式(17)中可得式(19),并将其转为矩阵形式(20):

(19)

(20)

同理,薄膜的第二介质面有如下关系式:

(21)

 

(22)

(23)

 

式(20)、(23)分别表示介质面一、二两侧空间电磁场之间的联系,若将式(23)代入式(20)中相乘,则所得到的结果就表示整个薄膜两侧空间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即:

 

(24)

从式(24)中得到了第一层的特征矩阵:

(25)

(26)

考虑到导纳定义有如式(26)的关系,则可对式(24)进一步化简:

(27)

 

令为为膜系的特征方程,则有关系式:

(28)

对比式(24)等号左边的形式,由导纳定义可得整个单层薄膜的组合导纳:

(29)

从而由式(15)可求得单层薄膜的反射、透射系数。

至此完成了第一步,即从薄膜到介质面的等效推导。

将将单层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介质空间可得:

(30)

 

(31)

 

(32)

(33)

(34)

(35)

式(30)为介质第j层的特征矩阵,需要注意的是特征矩阵的行列式值为1。

由式(32)即可得到整个介质的传输矩阵。

至此,完成了多层介质传输矩阵的建模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单层薄膜时,得到单层薄膜的反射率后,若对薄膜的光学厚度H(H=nd,n为薄膜折射率,d为薄膜实际厚度)求导,可得如图6的结果。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厚度为时,反射率根据折射率的不同可达到最大或最小值。

图6反射率与光学厚度的关系

三、传输矩阵法的应用举例

传输矩阵法的典型应用是对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的分析,具有这样结构的器件实例有:

光子晶体、光栅、量子阱结构、DBR结构器件等。

具体应用过程请参见文献《传输矩阵法分析一维光子晶体的传光特性》。

四、小结

(1)传输矩阵法概念:

将麦克斯韦方程组转换为传输矩阵的形式,应用传输矩阵分析的计算方法。

(2)传输矩阵:

形式为每层特征矩阵的乘积。

(3)典型应用:

多层周期性交替排列介质。

(4)解决问题:

传光特性(R、T)、场强度(E、H)。

注意:

(3)、(4)共同决定传输矩阵法对所研究问题的适用性。

(5)重要结论:

导纳N、折射率定义,光波段下,导纳无意义,它就是折射率。

(6)传输矩阵的推导(薄膜光学理论)是繁琐的,但实际应用中可忽略推导,直接应用结论式(30)—(35)。

(7)用传输矩阵法求解问题过程:

1)应用已有结论式(30)—(35)建立介质模型并求解:

2)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

3)模型整合。

(8)额外的结论:

薄膜厚度选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唐晋发,郑权.应用薄膜光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51.

[2]贾习坤.基于传偷矩阵法对垂直腔半导体光放大器小信号增益特性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2:

6-13

[3]匡萃方,张志峰.传输矩阵法分析一维光子晶体的传光特性.激光杂志.2003,(24)4:

38-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