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472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

走进新课程改革

课程理论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中西方词源

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西方:

斯宾塞,跑道。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课程要素

课程六大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管理

什么是课程?

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和选修课

(4)根据课程任务: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6)根据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特征)

课程内涵的变化

对课程理解的变化代表着课程观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即教材,是学科中心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杜威的课程即活动,注重课程的探究性,是活动课程观的起源;

泰勒的课程即经验,强调建构性的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1)学生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代表人物:

杜威

代表观点:

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在活动中学。

(2)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

代表观点:

重视发现法,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

5.1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是()

A.教学B.管理

C.教育规律D.课程

答案:

D

5.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柏拉图B.泰勒

C.斯宾塞D.赫尔巴特

答案:

C

5.3判断: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

答案:

错误。

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

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5.4单选:

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

C.选修课程D.活动课程

答案:

D

 

5.5单选: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潜在课程

答案:

B

 

5.6单选: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答案:

A

5.7单选:

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答案:

C

5.8单选:

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凯洛夫

答案:

B

 

第二节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的意图;

狭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

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的预期结果。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论述和简答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常考点: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判断: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答案:

错误。

2.单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有()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④能力与应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一般不随意变更。

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

1992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简答和选择)

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课程计划的构成(选择)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补充知识点:

简述课程计划对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小学课程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可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纵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具有普遍性,高中课表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

教材(教科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由平面化到立体化,多媒体化;

 

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二)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

(四)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五)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1.多项选择:

教学计划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A.教学科目

B.学科开设顺序

C.各门学科教学时数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E.教学目的

答案:

ABCD

2.单选: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答案:

B

3.单选: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

C.教材D.教科书

答案:

A

4.单选: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

C.教材D.教学大纲

答案:

C

5.单选:

课程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

A.形象性与兴趣性

B.娱乐性与生活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

D.知识性与个性

答案:

C

第四节课程结构

新课改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

1.整体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为主;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

 

第五节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

为了改变我国原有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自上而下地下放课程管理权力,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国家课程: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2.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3.学校课程:

学校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常考题:

试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单选:

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

A.国务院B.地方教育机关

C.人大D.中央级教育机关

答案:

D

2.单选:

为改变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A.国家、省、市         

B.省、市、县

C.国家、地方、学校       

D.省、市、学校

答案:

C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也包括课程的编制。

常考题: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即“泰勒原理”)。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哪些学习经验;

3.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以实现目标;

4.根据目标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常考题:

简述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要合理、和谐、明确、简约、可操作;

2.教师要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并形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3.学校要有力组织、系统保障,形成相应的心理与物理环境。

4.争取校外一切力量的支持。

1.单选:

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

C.课程设计D.课程评价

答案:

B

 

2.单选: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B.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控

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答案:

A

3.以下不属于泰勒评价程序步骤的是()

A.确立评价目标

B.确定评价内容

C.控制评价过程

D.利用评价结果

答案:

C

第七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主张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及学业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

(一)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确定课程法案达成目标一致。

(二)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过程重于目标。

5.17单选: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

A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第二节新的教学观

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走进新课改

“新”在哪里?

新观念——旧观念

新教师观——旧教师观

新学生观——旧学生观

新学习观——旧学习观

新教材——旧教材

针对谁?

谁要改?

基础教育阶段

怎么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1999年——2001年酝酿准备阶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2004年试点实验阶段

国家和省两级先后进行实验并进行推广(初选27个省的38个区(县、市))

2004年——2010年全面推广阶段

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推广

2010年秋季实现。

2001年《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三年后全面落实。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客观题为主,重点:

背景123、3维目标、6大目标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改:

1999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郑州航空港区

1.填空:

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于()年。

答案:

学生

2.填空: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为本,培养()和()。

答案: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个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全体学生;

(2)全面发展;

(3)个性发展。

两大指导思想

(1)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代表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大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

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2)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美国:

《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

日本:

“生存能力”的概念

英国:

公民教育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常考问答题

当前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简答)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分析(简答)

国外中小学学校课程改革体现出哪些课程理念?

(论述)

(1)重视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国外中小学学校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中有哪些趋势?

选择、简答、填空,论述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多项选择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包括: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C.教育要面向世界

D.教育要面向未来

E.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答案:

ABCD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附录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P346

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郑州市市直: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______.()

A.课程设置B.学校教育C.班级管理D.教学目标

答案:

A

1.课程目标改革(课程的第一要素)

(一)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以小学语文为例(1~2年级)

一维:

知识与技能

“识字与写字”部分目标: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维过程与方法

识字与写字”部分目标: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部分目标: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经开区;荥阳市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根本目的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注重以学生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六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

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主动学习。

2、课程结构的转变:

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

3、课程内容的转变:

从“难、繁、偏、旧”→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

4、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

国家集中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5、学习方式的转变: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6、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

甄别、选拔→激励、促进发展。

多选: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有哪些?

()(素质教育的目标)

A.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B.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C.注重以学生为本

D.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E.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

答案:

ABCDE

2.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调整的特点包括()(多选)

A多样性B均衡性C综合性

D选择性E地方性

答案:

BCD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权限上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

答案:

A

(填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管城区

小学课程设置应以______为主。

()

A.分科B.综合

C.地方D.理论

答案:

B

 

我国对旧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原因有哪些?

(简答)

1.学科课程比重过多,缺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术和艺术素养的经验类课程;

2.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忽视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课程开发

3.各学科内容缺乏整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3.课程内容

(一)有关课程内容的三种观点

夸美纽斯:

课程=教材

杜威:

课程=活动

泰勒:

课程=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的三结构)

1、课程计划。

教学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3、教材。

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新课程内容

1、主要特点:

(1)素质教育理念。

全面体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突破学科中心。

从“难、繁、偏、旧”→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

(3)改变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2、新课程内容选择

(1)原则:

尊重儿童、联系实际。

(2)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第一、走进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第二、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

 

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多选)

A.改变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B.关注学生兴趣

C.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D.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E.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答案:

ABCDE

4.课程实施改革

一、理念改革

二、方式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种需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实施。

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三)新课程在个性发展上的实施。

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独特性。

(四)新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实施。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及课程评价类型

(一)课程评价: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二)课程的评价的类型:

(1)按照目的分为: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主体分为: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根据评价方法分为: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一)现代教育评价概述

1.理念:

发展性评价。

2.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发展性评价的几种典型方法:

(1)成长记录袋

(2)表现性评价法

(3)案例分析法

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地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②评价主体和内容多元化。

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对学生所做的评价为全面素质评价。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

重视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焦作市山阳区)

简答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11许昌县)

1.评价功能:

由注重选拔甄别转向注重发展;

2.评价标准:

由统一标准转向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3.评价重心:

由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4.评价方法:

由过于强调量化评价转向注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5.评价主体:

由他评为主转向互评、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被看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下列对教学评价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教学评价是在学期末对教师的教学成果作出的考核

B.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C.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评价结果调整课堂教学安排

D.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进行评估,为了筛选出优秀的学生。

答案:

BC

 

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_____.()

A.发展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D.绝对评价

答案:

A

2.新课程改革用___代替了教学大纲。

答案:

课程标准

6.课程管理

课程三级管理制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3.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