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142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单元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

持续增长

特点:

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

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

增长加速,二战后:

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

出生率:

中国>欧洲,死亡率:

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

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

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

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

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

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

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

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

①人口流动:

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

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①新大陆发现前:

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

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

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

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

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

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口迁移:

历史上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2个阶段清以前:

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

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

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

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

推拉效应迁出地不利条件(推力),迁入地(拉力)有利条件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

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

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家庭、婚姻:

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

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

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①定义:

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

目前,用粮食生产(土地)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

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合适、“发展”角度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

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

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

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

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特点:

相对性。

世界60亿,中国7-10亿。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

河流自西向东流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无CBD)②CBD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

②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混合区综合功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思考〕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

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背向

(按收入)低级住宅区:

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发展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

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

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

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

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

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

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理论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

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三个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

形成了城市群(37页图2-2-4,大体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么地方)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

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对交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排放)

水污染污染源: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

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

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

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特点形成:

自然和人文因素内容:

物质、非物质

范围:

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

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

耕地:

南水北旱;饮食:

南甜北咸;民居:

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美国:

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

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围墙中国:

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

西方:

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

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

西方:

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中国:

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

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气候(最重要的自然因素)热带:

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然温度亚热带:

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甘蔗南蔗北甜

因温带:

梨、桃、苹果、甜菜

素高寒:

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

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

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塑料大棚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肥力:

东北平原为黑土;长江中下游水稻土、“鱼米之乡”

酸碱性耐酸性(中国南方):

茶树、马尾松、杜鹃花

耐碱性(中国北方):

柏树、碱蓬、柽柳

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

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市场(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

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到底种什么取决于市场

会交通交通发达,速度提高

因保鲜技术

素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

集约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农作物生产越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

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农业生产技术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①以色列无土蔬菜栽培(技术)②江南丘陵茶树(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场)

④横断山区立体农业(地形)⑤海南岛天然橡胶、青藏高原青稞(气候)⑥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气候)⑦冬季,南方蔬菜运往东北(交通)⑧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