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063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docx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急策略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激、矫正策略

陕县第二实验小学张爱萍

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老师:

大家好!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没有性格、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

在二小工作的几年当中,和我打交道的都是特殊学生。

这么多年来,我信奉自己的一句名言:

特殊的学生,教育的财富。

医生只有在诊治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才能锤炼自己的医术,教师只有在和特殊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才知道我们所遇到的特殊学生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攻击行为”,今天结合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工作案例,和大家交流关于“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应激、矫正策略”的话题。

希望对大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攻击行为及其危害

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生的存在着行为障碍,他们有的表现得明显,有的表现得不明显,我们按照是否妨碍他人而将行为障碍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向自己的行为障碍,一般不明显妨碍他人,如交往退缩、抑郁、焦虑或恐惧等,这些障碍主要损害的是本人,其后果是造成本人的不适感。

(三3班的蔡文杰,不愿意上学,二3班的张如新用绳子勒自己等)在我们的身边,还发现另一类的孩子,他们易暴怒、蛮横无礼、缺少同情心、爱责备别人,十分好斗,易激惹,敏感,这种孩子我们称之为攻击性的孩子。

(二3班的张如新,二1班的张毅然等)

攻击行为也是一种行为障碍,它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孩子一生的发展。

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

心理学研究表明:

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

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应社会,甚至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二、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攻击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心理学家是这样认识的:

1、本能说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生物本能,一种为追求身体快乐、追求融合的爱本能。

另一种为追求死亡、分裂与毁灭的死本能,死本能又称攻击他人或攻击自己的本能。

其能量指向外时就攻击伤害他人,指向内时就虐待与伤害自己。

由于攻击是一种本能,所以其力量十分强大,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对战争的狂热、对对抗性比赛如拳击、足球等喜爱就是缘于此。

这种先天的攻击能量在童年时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约束或发泄,就会造成攻击性格,影响人的行为。

2、挫折一攻击说

美国的心理学家道拉德和米勒认为,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引起的,挫折容易导致人的攻击行为。

因为挫折会导致人的消极的情绪,消极情绪的发泄就是攻击行为。

在我们的学校,凡是爱打架的学生大多都是各科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在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中屡经挫折,得不到表扬,就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他们感觉家庭比别人差,学习比别人差,活动表现比别人差,屡经挫折,没有个人价值感,认为别人根本瞧不起自己,不理解自己。

而唯有打架闹事时,老师和校长才开始重视自己,开始批评自己,他们的这种受关注、受重视的需求,以打架闹事这种异常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的批评在常人看来是惩罚,而在他们看来正好是强化,是希望达到的行为后果。

他们屡批屡改,屡改屡犯。

(原来六一班的个别同学,砸开关、烧国旗,理光头,就是想引起学校和老师的注意,批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强化)

3、习性说

以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学习等。

孩子和家长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强化的系统,形成孩子的攻击行为习惯。

例如,一个孩子想摆弄一个钟表,母亲制止他,于是孩子又打又闹,纠缠不放,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屈服,让他放手去玩,结果孩子在打闹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母亲则通过屈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的安静,以后孩子就会习惯用打闹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母亲则学会通过对打闹的让步来平息孩子的情绪,这样就会构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孩子惯于攻击行为,懂得只有实施高压策略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有时,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家庭包括教师,对孩子的伤害他人的行为施以强烈的惩罚(如体罚),但这样造就的孩子不仅不会收敛自己的攻击行为,反而变本加厉,经常攻击别人。

这是因为,儿童在自己受惩罚过程中,体会到了用高压手段或暴力手段的有效性,所以,面对冲突、面对弱者时,他使用父母、老师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

他觉得高压攻击是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

他们的行为有极强的两面性,在家或在班主任老师眼前服服贴贴,在外欺侮别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总结影响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即遗传因素。

有调查结果表明,攻击性儿童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其中双亲都性急的占36%。

因此,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父母特质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电影、电视、网络)等。

3、个体性因素

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三、攻击行为的应激策略

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的做法是三部曲:

先接纳、再共情、后晓理。

案例一:

把话说到他的心坎上

时间:

2010年9月17日早上7:

50

地点:

学校厕所门前

经过:

今天早上7:

50,我和几位校长正准备去教体局开会,二2班的杨瑞妮老师急匆匆地来找我:

张老师,你快去吧,张如新又开始闹了,躺在地上不起,我弄不了他。

张如新是全校有名的人物,哭、闹、踢、打、咬,样样本领都很强。

快到厕所门前,一个五5班的学生伸出胳膊让我看,这是张如新咬他的,原因是值日生在值日,不让他上厕所。

我明白了,在他看来,上厕所是天经地义的事,你不让我上厕所就是和我过不去。

在一年级的时候。

他就靠着哭、闹、踢、打、咬这五招,打遍全校无敌手,老师、学生、领导都害怕招惹这只刺猬,“敬而远之”。

今天又开始使用这招了。

我走过去,看到他直挺挺地躺在厕所门口,嚎啕大哭,满头大汗,青筋爆出,脸色铁青。

我把手伸向他,他顺势起来了,但腿是僵硬的,我知道他绝对不是装的。

他看到我来了,就像遇到救星一般,虽然还嚎,但嚎声渐轻。

我问是怎么回事,他一遍哽咽一遍怒号:

他们不让我上厕所。

我重复了一句“他们不让你上厕所,是吗?

”他重重地点头。

这句话说到他的心坎上。

(这就是先接纳的过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性格、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

存在即为合理。

我们接纳张如欣,就要接纳他的坏情绪,就要接纳他的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就要接纳他的哭、闹、踢、打、咬、躺。

接纳不等于放任自流。

我们只有从内心接纳了他,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冲突,一切的不正常都显得正常了。

我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到水管跟前,让他洗把脸后,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问清了情况:

“他们不让你上厕所,你觉得他们和你过不去,然后你才咬他们的,是吗?

“是——”他一遍哭一边拖长音答应。

(再共情:

共情的基础是真诚,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我们不要急于去教育,更不要急于去发泄,共情不需要你讲大道理,而需要说到心坎上的心理话,不急不燥的态度,细致入微的肢体语言,这些信息都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教育效果)

我告诉他:

“厕所是大家的,值日生很辛苦,天天为你们打扫厕所,不让你上厕所,主要是他们刚拖的地,一踩一个脚印,你以后早上在家先上厕所,等第一节课下了就可以上了,行吗?

”他点点头。

“你是不是还没有上厕所了?

”他重重地点头,我让大队辅导员老师给他个特许,让他先上厕所,但下不为例,他答应了。

(后晓理:

晓理的关键是和学生的错误认知接轨。

张如欣不是不讲理,而是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理。

凡是敢冒犯他的就不顾一切地和你拼到底。

只有把话说到他的心坎上,把道理讲得让他心悦诚服,他才能心服口服。

分析:

张如新的攻击行为其一是来自他的家庭:

母亲腿部残疾,哥哥也有病,对张如欣小时很溺爱,稍大点看他不懂事就打,从张如新骂人的话“把你剁剁喂狗吃”就可以看出这是他父母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方式的范本。

其二张如新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的自控能力很差,在教室很少能坐得住,今天和别人发生冲突,是自我道德认知水平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发生冲突的缘故,躺在地上哭、闹是他在家庭养成比较成功的较量方式,屡试不爽,今天故伎重演。

案例二:

献给教师节特别的礼物

时间:

2010年9月10日

地点:

政教处

经过:

今天是教师节,是全体同学对老师最尊敬的日子,他们有的送祝福卡,有的送玫瑰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在今天我们感受得最强烈。

太阳是光明和璀璨的,但总免不了在它的周围出现黑子。

今天的我们多么希望一切平安,人人快乐,但老天不一定总随人愿。

课间操,一名六年级的同学和三名五年级的同学在厕所抽烟,被同学检举,王书记把他们交给了政教处,我简单了解后知道他们是在六年级同学的指使下窜通一气的,但详情怎样,不得而至。

政教处的李主任开始调查了,三个五年级的学生一口咬定是六年级同学买的烟,而六年级的同学一把鼻子一把泪喊自己冤枉。

谁在撒谎?

低年级的学生吗?

论年龄他们是不敢把脏水泼在六年级学生身上,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个六年级的学生还经常向他们受保护费,他们是弱者,弱者怎敢如此大胆?

假如他们说的是真的,那么六年级的同学为什么一把鼻子一把泪,难道他演戏的本领还真那么强?

一阵炮轰后,还是没有满意的答案,让他们分开写,他们写得牛头不对马嘴,怎么办?

这样对嘴磨牙下去,到中午吃饭也解决不了问题,教师节我的部下就这样过?

让我去试试,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开始了解情况,他们重复了刚才自己的话,每人都有一堆理由。

为了迅速结束目前的被动局面,我换了一种方式和他们交流:

我压低声音,轻声问他们:

今天是什么日子?

“教师节”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节你们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老师,祝你生日快乐!

”他们小声回答,看来这话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

我继续乘胜追击。

“教师节你们希望老师快乐,而今天老师不快乐,因为你们而不快乐,因为你们的不诚信而不快乐,这一点你们抽烟前肯定没想这么多,是吗?

”我看到他们的眼里闪动着泪花,知道他们真的动情了。

我接着把话锋一转,给他们希望:

老师知道你们都不愿意这样做,你们如果能实话实说,就是对老师最好的祝福,能做到吗?

他们小鸡叨米似地点头。

接下来,我让他们当面对质,其他人对他所说的话认为不诚信的当面指出,在短短的两分钟内真相大白:

原来是前一天六年级的同学问他们要烟,他们今天早上就一人买烟,一人买打火机,在厕所交给大个子,大个子还给他们每人分了一根。

在这以前,他们也受过这样的优待。

临放学还有10分钟,抽烟风波的调查告一段落。

(情感迁移,利于共情:

无论我们的学生行为多么异样,他们有几点是肯定的,一、爱老师;二、爱集体;三、爱父母。

我们只有坚信学生的善良本质,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应。

接着他们的家长也被请来了,一为他们监管不力,二告诫他们要对孩子的身体和未来负责。

我要求他们同孩子一起在网上查阅资料,并要求学生每人在网上抄一篇抽烟的危害文章,让他们知道抽烟对身体极为不利,抽烟人得肺癌的几率是不抽烟人的17倍。

打孩子没有理由,原因是你们没有做好监护。

(请家长不是为了发泄,而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受教育)

分析:

说谎是孩子自我保护的很普遍方式,对于屡次犯错的孩子早已产生这样的抗体,任凭你电闪雷鸣,他们都泰然处之。

与其撬开他们的嘴,不如开启他们的心。

今天教师节的礼物很特别,但这朵带刺的玫瑰照样绽放在我们的心中。

案例三:

消除学生的不安全感

时间:

2010年9月21日星期一

地点:

办公室

经过:

今天下午,王冬霞老师把张毅然带到我的办公室,原因是他玩枪,用枪打同学,要他交枪他说死不交,老师说不交就不要上学,他气冲冲地背上书包,说不上就不上。

我让王老师走了,让张毅然走到我的跟前,告诉他:

老师今天不批评你,也不开除你,但你必须实话实说,行吗?

他点头答应了。

(将开除他的不安全感,转化为实话实说的信任)

“你喜欢枪,对吗?

“是”

“为什么把枪带到学校?

“我觉得在学校没什么好玩的”

“老师知道你为什么带枪了,你不交枪是怕老师没收枪后不再给你了,是吗?

“是”

“我不收你的枪,放学让你的家长来取走枪,但你不允许第二次带枪了,行吗?

“行”

(消除没收枪的不安全感,转换为不第二次带枪的承诺)

“你知道学校为什么不让带枪吗?

“不知道”

“你轻轻口扣动扳机感受一下被枪打的滋味后再回答我的问题”

“啪”的一声,他试了。

“知道学校为什么不让带枪了吗?

“怕打伤同学”

“打伤同学后你要做什么”

“我爸爸、妈妈要为他看病”

“现在知道为什么不让带枪了吗?

“知道了”

“老师没收你的枪不是想要枪,而是怕你伤害他人,你和老师顶撞对吗?

“不对”

“会向老师赔礼道歉吗?

“会”

“还上学吗?

“上”

(让学生适度地去体验比我们的口头说教要有效地多)

案例分析:

张毅然是二一班一个特殊的孩子,他经常和学生发生摩擦,侵犯别的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社会化的程度较低,不能和老师、同学友好共处。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他和老师发生冲突的关键点在枪是他的心爱之物,没收他的枪就是夺走他的心爱之物,所以他要拼命保护,和老师发生冲突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用老师的口表达他们的心声,在理智上接纳孩子所犯的错误。

其次作为老师要消除学生心理的不安全因素,张毅然的不安全因素就是怕枪被收走,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收枪,这一点要早点告诉孩子,让他消除戒备心理。

做到以上两点,我们只让学生做到了口服,而真让学生做到心服不是口头说教,而是真实的体验。

让张毅然用枪打自己,就是让他体验老师收枪是为了保护他,把他体验的结果深化一下,他就更加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

作为教师,我们的出发点肯定是对的,但如何让孩子明白你的良苦用心,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我们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说话:

老师要说接纳学生犯错的真情话,说学生受伤害时的委屈话;要引导学生说体验后的真实话,改错时的真心话。

四、攻击行为的矫正策略

班主任老师,今天我所讲的是关于攻击行为的应激策略,这样的应激只能解除暂时的燃眉之急,我的目的是能抛砖引玉。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寻求积极的矫正策略,在张如新的问题上,杨锐妮、樊会平老师大胆探究,效果明显。

张如新上体育课喜欢做危险游戏,他经常会把绳子勒在自己的脖子上或倒挂在树上,他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1、积极关注,主动出击

我和小樊老师商量这样处理:

让张如新每节课跑5圈,全班同学为他喊加油,一来消耗他的体能,二来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树立他的尊严

2、扬长避短,规则教育

小樊老师让张如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按规则进行运动。

比如拍球。

在这个过程中要教育他如何懂规则,如何有礼貌地借球、还球,在体育游戏当中懂得规则,这些规则本来是再学前班以前要学的,张如新缺了这一课,所以要补。

3、评价激励,树立形象

小樊老师奖励张如新一个本子,让他把每节课最优秀的表现记录下来,小樊老师成了张如欣心中最喜欢的老师。

五、攻击行为矫正四部曲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先接纳、再共情、后晓理”是我个人攻击行为的应激策略三部曲,我希望更多的老师和我一起尽力完成实验二小特殊学生矫正四部曲“先接纳、再共情、后晓理、树尊严”,让我们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诚信、爱心、耐心、细心树立学生的尊严,老师的尊严,家长的尊严,学校的尊严,教育的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