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185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千耦其耘D•铁犁牛耕

2.《新全球史》写道: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农民土地私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

3.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如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丝织业的快速发展B.新兴棉纺织业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的压制D.西方工业化的冲击

4.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列图片与其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A.图一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的是商朝高超的铸造工艺

B.图二青花瓷在宋代被奉为珍品

C.图三甲骨文中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西周开始的

D.图四三星堆青铜礼器充分展示出东汉时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

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6.据《史记•平准书》载(汉初)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下列各项表述中,与该政策主旨相同的是()

A.“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选送”

B.“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

C.“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D.“乾隆初,大学士赵国麟与商人刘藩长联姻,为髙宗所责”

7.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個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人中国,市场上大量使用白银

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

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赶不上法国或巴西,赶不上我们自己,不在印度之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造成这种“奇怪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B.中外消费观念不同

C.中国市场没有开放D.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9.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的走向。

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人“黄金时期”

10.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它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扩张

11.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材料反映了张謇()

A.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B.以发展民族工业为主,维护社会的稳定

C.以发展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12.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

“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

”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4.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R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巧>[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B.—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D.解放战争期间

15.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A.日本B.美国C•英国D.苏联

16.“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17.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18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19.“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

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

“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

”下列对民谣解读有误的是()

A.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D.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21.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C.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人世贸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脤饰呈现多样化

23.电视剧《闯关东》受到许多观众的青睐,剧中有这样一幕:

格格那文和其丫环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遇到军队正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

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4.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

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

25.“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箱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8分)自古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随时代变迁,我国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6分)

材料二阅读下列图表

27.(16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众多的因素有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

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

江苏松江、太仓原本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

而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1)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数量剧增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4分)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3)材料三中图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结合图二和图三说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2)描述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中国近代农业出现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6分)

材料二民族工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民族工业在发展上的弱点。

(4分)

材料三1916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较表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经济方面和发展趋势方面简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

一九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

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2分)

材料二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

(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三从今以后……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