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
《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
2010年05月26日10:
34:
25
一、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总体企稳回升,个别区县形势不容乐观
全年31个区县(不含主城九区,以下同)共实现GDP3652.26亿元、同比增长17.0%,有20个区县经济增速高于全市14.9%的经济增速,总体上呈现出逐季回暖态势。
其中:
万州区、酉阳县在狠抓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等举措的促进下,全年经济增速分别增长25.7%、20.8%,分列全市第一、第二位。
此外,长寿区、綦江县、梁平县、垫江县、云阳县、巫溪县经济增长也高于2008年增速。
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锰等矿产资源加工业萎缩,城口县经济增速仅6.8%;受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搬迁等因素影响,双桥区经济增速仅6.6%;彭水县由于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电站投资主要在往年)导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仍达12.3%)。
(二)投资强力拉动经济增长,内需拉动发展作用显现
实施扩内需政策以来,31个区县争取中央新增投资58.5亿元(不包括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区县实施的项目),项目实施较好带动了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
全年31个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7.83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丰都县、酉阳县、巫溪县、潼南县、长寿区、万盛区投资增长超过50.0%,为后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双桥区、璧山县、彭水县投资增速低于10.0%,可能对后续经济增长带来不利。
全年31个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幅19.5%,有8个区县增幅超过20.0%,保持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三)农业和旅游保持平稳,工业支撑作用有所增强
粮食、油菜等传统农业基本稳定,铜梁、潼南、璧山、武隆等核心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忠县柑橘、石柱辣椒、涪陵榨菜、江津花椒、丰都肉牛等一批区县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库区旅游开发继续推进,中山古镇、涞滩古镇等10个名镇旅游专题年活动项目启动建设。
县域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423.79亿元,同比增长23.2%,大大高于同期一、三产业的增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0%。
其中,万州、江津、永川、大足、荣昌、忠县、酉阳等一批区县工业增长强劲,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
(四)经济效益整体趋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随着工业经济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现恢复性上升,带动县域财政收入整体好转。
全年31个区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8.34亿元,同比增长35.9%;区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1.16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均明显高于预期,且实现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区县级财政收入。
其中,酉阳县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81.2%、103.1%,增幅均列全市首位;双桥区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0%、-5.9%,万盛区、璧山县、巫山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远远高于区县级财政收入,其非税收入下跌趋势值得关注。
通过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五)招商引资好于预期,部分区县引资总量仍然偏小
全年31个区县招商引资情况好于预期,共引进内资762.83亿元,同比增长95.0%,比全市增幅高2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83亿美元,同比增长54.0%。
从内资增速看,黔江区、酉阳县、垫江县分别以616.8%、595.7%、425.8%的增速名列前三,涪陵、江津、合川、綦江、潼南、丰都、忠县、云阳、奉节、巫溪、石柱等11个区县实现翻番。
从内资总量看,潼南县、梁平县、城口县、酉阳县均不足5亿元,尚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六)圈翼发展协调性增强,区域中心增长极作用凸显
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全年“一圈”、两翼GDP增速分别达14.2%、17.7%,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两翼”明显快于“一圈”的良好态势。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向好,GDP增速全部在16.0%以上,其中万州区增速名列全市首位。
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和经济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江津至合江高速公路即将开通,渝利铁路、南涪铁路等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万州高笋塘商圈和永川人民广场新引进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永川农副产品和家电批发市场产品配送远抵四川资阳和黔东北腹地,万州第二届名车名校名房展销会、渝西家具博览会、发展武陵论坛等区域性展会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区域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永川职教城、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以及万州、合川的职业教育辐射能力增强,三峡中心医院近2/3门诊来自周边地区,黔江中心医院外科大楼即将完工投用。
(七)城镇建设规建管并重,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围绕“森林、宜居、畅通、健康和平安”五大主题,结合实际实施了“万州五大工程”、“五大黔江”、“四个合川”、“五大梁平”、“五个奉节”等专项,深入推进以区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
更加注重城镇和城乡建设规划,黔江区完成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铜梁县实施了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编制、重要干道城市风貌设计和城市色彩规划编制工作,石柱县编制完善了12个小城镇总体规划,璧山县《县域空间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并与市地产集团签约联合开发重庆绿岛新区核心区。
重大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建设提档提速,永川区依托神女湖、兴龙湖、凤凰湖加快打造“精美城市”,合川新城区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展览中心竣工投用,潼南县旧城改造工程和滨江路二期工程全面启动,荣昌县人民路商业步行街及北部新区奥林匹克广场建成投用,酉阳县城东大道、西山大道、入城迎宾大道等城市干道全面完工。
小城镇建设管理有序推进,2009年已落实专项补助资金7050万元启动实施了中心镇150多个市政设施、风貌改造等项目,并提高了中心镇过境省道公路养护费标准(达到2万元/公里·年)解决其过境路况差问题。
以农村道路、民房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黔江区“五在五心”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城口、巫溪等区县借助生态和扶贫移民工程引导退耕农户、高山和高寒地区人口向小城镇及集中居民点集聚。
虽然县域经济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发展环境。
特别是对于城口、巫溪、巫山等边远区县,缺乏快速出入境通道是其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产业层次和结构不良。
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区县主导产业单一(如秀山、城口锰加工业,武隆铝加工业以及双桥区汽车工业一业独大),极易受市场波动、政策调整以及企业投资策略变动影响;特色农业进展不明显,链短质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特色旅游缺乏吸引力,对经济贡献度太低。
三是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
金融资金外流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投资缺乏活力和动力;部分项目特别是农业类项目进展缓慢,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与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要求有差距。
四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存在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等土地闲置现象,集约、节约用地亟需加强。
五是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十分低下,农业“靠天吃饭”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民增收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六是部分“两翼”区县的矿产资源开发需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虽然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趋利态势,但2010年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期推动我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难度仍然较大。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由于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诸多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也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调整为“促转变”,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要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国内外形势和宏观政策微调将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复杂影响。
不利影响突出体现在:
一是“外向型产业”仍将不景气。
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出口贸易短期内形势难以根本扭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南货北上、东货西进”可能进一步加剧,对我市部分外向型产业将产生挤压。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
2010年国家还将进一步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的建材等需求萎缩,将对我市铝、锰等矿产资源产业、水泥等建材业以及其他高能耗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可能较大程度影响部分区县发展。
三是投资增速可能放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适度投资增速,重点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可能影响我市部分项目上马和争取中央投资;中央对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举债和担保进行规范,将对地方政府融资带来巨大影响;虽然货币政策总体保持连续性,但信贷增长规模将有所控制,可能直接影响我市区县政府扩大融资。
四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一方面,国际投资受金融危机影响放缓了步伐,新引进重大国际投资项目难度大;另一方面,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减速和中西部同质竞争加剧对我市招商引资造成巨大挤压。
当然,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也面临一些机遇,特别是国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扩内需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重点领域改革进程、加大对社会民生的投入以及我市推进国发3号文件落实、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设立“两江新区”、加快“五个重庆”建设、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有利形势将带动和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
三、2010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圈翼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坚持扩权强县,充分发挥区县主战场作用,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县域活力,推动县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坚持产业兴县,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平台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坚持分类指导,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细化区域政策,以圈带翼,扶强援弱,推动圈翼联动协调发展。
2010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依托园区集聚培育特色工业
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立足园区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园区功能布局和基础建设。
协调进出口银行50亿元贷款按期到位,力争发行区县园区集合债券,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在现有特色园区的基础上,推进“1+15”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争取国家将其纳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其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继续安排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园区标准厂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
二是完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服务园区产业的物流专业市场建设,鼓励支持重点园区配套建设专业物流体系或物流园,尽快启动长寿化工园区、大足五金产业园区等配套服务集聚区建设。
三是借助园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
围绕市政府确定的园区主导产业,本着“求差、找点、补链”思路,细化入园产业目录,策划园区引资项目,定向定点开展招商引资。
鼓励并支持区县借助全市“十大经贸活动”、东部沿海省市姊妹区县结对等载体,开展集群式、链条式招商,有针对性地引入关键性、节点性的重点项目和企业,进而带动配套产业引进,推动工业园区专业化。
四是依托园区载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把园区作为全市循环经济试点重点,组织实施好长寿化工园区等国家第二批试点项目,积极推进永川工业园区市级试点工作,指导涪陵区以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市级区县试点。
鼓励并支持特色园区申报市级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
五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争取国家出台支持重庆内陆型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审批并尽快启动实施《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寿化工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联动城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稳定粮油、巩固基础、推广农业机械化、实施“千百工程”的同时,按照壮大基地、培育龙头、发展中介、扩大营销的思路,结合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农业投融资改革,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一是突出支持发展生猪产业。
加大力度推进荣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涪陵、黔江等一批重点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循环经济推进污染问题解决。
加强生猪供需调度情况监测预警,为生猪规模化生产提供预期性指导。
力争年出栏生猪增加到2010万头。
二是突出支持发展柑橘产业。
坚持建设、加工、销售同时抓,继续推进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新建标准化果园12万亩、改造老果园4万亩,力争柑橘种植超过170万亩。
继续扶持万州汇源、三峡建设、恒河果业等柑橘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三是突出支持蔬菜基地建设。
按照做大体量、注重生态、扩大市场的要求,推动县域蔬菜产业发展,新、改建重点蔬菜基地10万亩,建设蔬菜专业村100个,力争蔬菜播面达到800万亩,产量1100万吨以上。
重点支持潼南蔬菜基地、武隆高山蔬菜基地等发展壮大。
(三)着力完善县域城镇功能
一是着力破除交通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渝利铁路、渝怀二线主城至涪陵段、兰渝铁路重庆段、南涪铁路和渝湘高速黔江至秀山段、渝宜高速云阳至巫山段、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工重庆-大足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开县-城口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二是推进县城功能完善工程。
按照建设“五个重庆”的要求,以区县城市为重点,充分利用市支持31个区县城上档升级专项资金,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区县城功能完善。
突出中心镇建设,加快建设形成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人口转移承载力较大、辐射周边地区能力较强的中心镇。
三是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增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周边的综合能力,重点帮助万州区、黔江区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渝惠江津双福农产品物流园前期工作。
四是增强县域商贸流通功能。
指导完善县域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万村千乡工程等城乡商贸体系建设,落实“家电下乡”等拉动消费政策。
重点引导重百等大型商贸名店加快入驻区县城,指导推进区县物流规划编制。
五是完善政策促进人口转移。
进一步探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区县城和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和“两翼”人口加快转移。
(四)深入推进圈翼帮扶和互动
进一步完善“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调动结对区县参与圈翼帮扶和互动的积极性。
加大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和整村扶贫等项目援建力度,力争援建项目投入在帮扶实物量中占比达到80%以上,确保30%以上帮扶实物量用于整村脱贫,发挥好对口帮扶对“两翼”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
以对口帮扶为切入点,引导“一圈”优势企业加速向“两翼”拓展,帮助“两翼”特色产业扩大市内外市场。
支持主城区县与“两翼”区县共创工业基地,探索圈翼区县异地建园机制。
加大力度推进对“两翼”富余劳动力的对口援助培训、就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带动“两翼”人口加速向“一圈”转移;完善制度更好发挥党政干部、教师、医务人员选派对“一圈”人才锻炼和“两翼”人才培养的作用。
(五)扶持贫困地区和特殊地区加快发展
一是实施“整村脱贫推进年”。
争取国家加大扶贫投入,集中力量推进整村扶贫。
完善2000个贫困村的脱贫规划,新启动250个村的整村脱贫工作;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新启动4个区县的片区开发试点,使片区开发试点覆盖到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二是支持渝东南地区扶贫开发。
力争国家尽早批准渝东南地区作为特殊贫困片区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抓紧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争取国家支持库区后续发展。
继续跟进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争取将移民生态工业园等关系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大问题纳入后续工作规划,并做好后续工作规划启动实施的准备工作。
争取国家延续执行三峡电站税收分配、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三峡库区耕地占用税等库区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
争取国家延续并调整对口支援政策,积极衔接对口支援省市在企业引进、技术支撑、人才支援等“造血”帮扶上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