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529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科常用基础一.docx

眼科常用基础一

眼科常用基础一

眼科常用基础方剂41方1.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30g(碎),知母10g,甘草3g(炙),粳米15g。

【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原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化脓性角膜炎、急性葡萄膜炎等病伴前房积脓者,常合入清肝、通腑方中。

亦用于深层巩膜炎、交感性眼炎、眼睑丹毒等病里热症状重者,常与清热解毒药物合用。

【方解】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经热的方剂。

石膏清泄里热,知母清热润燥,甘草、粳米养胃和中。

眼科临床常使用本方治疗前房积脓,按经筋在眼部的分布,足阳明之经为目下网,脓液从下而上者,为阳明经热毒炽盛,方中石膏、知母能清阳明独胜之热,用之正为适宜。

石膏、知母且能入手太阴肺经,故本方亦用于肺热深重而致的白睛病变。

白虎汤有很好的清泄气分之热的功效,眼科临床应用不能只拘泥于经络和五轮所属,必须结合全身证状,从而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

2.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组成】犀角1.5g(现用水牛角60g代) ,生地黄30g,芍药(白芍药)12g,牡丹皮10g。

【用法】水煎,犀角磨汁入煎液中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原方主治】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眼科临床应用】

(1)用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病眼底出血等病,出血量多,色鲜红,或伴视网膜渗出、水肿,属血热妄行及血热渗出者;亦用于出血性虹膜炎,常合入清热、凉血、止血的复方中。

(2)用于前房积脓、化学伤等症,充血肿痛严重,瘀热甚者。

【方解】本方治邪热入血动血之证。

方中四味药物均具清热凉血功效,其中犀角重于解毒,生地黄重于养阴,牡丹皮重于散瘀,芍药重于敛营。

本方泻火以宁血,凉血而散瘀,眼科主要用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内眼出血及血热瘀结者。

因犀牛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

近年来经广东、天津、江西等省、市八十个单位共同协作研究,认为水牛角和犀角的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临床实践也证明水牛角完全可以使用于犀角的适应证,常用作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1.5—3g。

3.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2g(磨汁和服)(现用水牛角60g代),玄参10g,竹叶心3g,麦门冬10g,丹参10g,黄连5g,金银花10g,连翘10g(连心),生地黄15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清营解毒,养阴活血。

【原方主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眼科临床应用】

(1)常用于急性葡萄膜炎,前房或视网膜大量渗出,属血热瘀结或血热渗出者.。

(2)用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病眼底出血、出血性虹膜炎等病属血热妄行者。

【方解】清营汤是治疗温邪初入营分而未入血动血的方剂,意在透热转气。

本方在眼科的应用,营、血概念没有温病那样严格,本方清热解毒与凉血滋阴并行,故眼病因于热瘀互结,血热渗出及热毒迫血妄行者皆可使用。

方中犀角、生地黄以凉血,丹参以活血,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以清热,玄参、麦门冬以滋阴。

本方和犀角地黄汤相比,清热解毒作用强于彼。

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g,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兰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白僵蚕、升麻各2.1g。

【用法】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现代临床常改作汤剂:

陈皮、生甘草、桔梗、马勃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大头瘟。

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眼睑丹毒、带状疱疹、热性疱疹及咽—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角膜实质炎等病,属风热毒邪壅盛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著名方剂,用于眼病因于风热毒邪壅盛者最为适宜。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邪火,配以连翘、板兰根、马勃、玄参、生甘草等大队清热解毒之品以助其力。

升麻、柴胡,薄荷、牛蒡子、白僵蚕、桔梗疏散风热。

陈皮理气疏壅。

方中马勃、玄参、桔梗、甘草有良好的清利咽喉功效,用于眼病伴咽痛者尤宜。

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组成】生石膏30g,小生地15g,乌犀角3g(现用水牛角60g代),川连10g,栀子10g,桔梗10g,玄参10g,连翘10g,甘草5g,丹皮10g,鲜竹叶15g。

【用法】先煮石膏浸透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原方主治】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等,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眼科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眼眶蜂窝织炎、急性葡萄膜炎、化脓性角膜炎等病热毒深重者,可与五味消毒饮合用,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方解】本方综合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而成。

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大热。

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玄参清热凉血。

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竹叶、生甘草泻火解毒。

桔梗载药上行。

本方具有强烈的泻火解毒凉血功效,故眼科多用于治疗火毒极盛,眼内化脓之重证。

本方中重用石膏,意在着重清泄阳明之热。

胃为十二经之海,石膏直入胃经,而能敷布于其它各经,胃热一清,则他经之火皆可下降。

6.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

【用法】水煎,去渣,酌加少量黄酒,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原方主治】各种疔毒,舌红苔黄,脉数。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眼睑化脓性感染,急性泪囊炎,眼眶蜂窝织炎,化脓性角膜炎,眼内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热毒炽盛者,常与黄连解毒汤、泻心汤合用,或合入各主治方中。

【方解】本方五味药物均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本方可视为一张消炎方剂,广泛应用于眼部各种感染性疾病,与具体辨证方剂配伍,能够增强抗炎效果。

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芩;一方多灯心草),竹叶15g。

【用法】前三味为末,每次9g ,入竹叶,水煎,食后温服。

临床常改作汤剂:

生地黄、竹叶各15g,余药各5g ,水煎服。

【功用】清热,滋阴,利水。

【原方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

或心移热于小肠,症见小便赤涩,剌痛。

【眼科临床应用】

(1)眦角性结膜炎,常与清热疏风药物合用,如黄连、黄芩、蝉蜕、荆芥、防风、车前子等。

(2)用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翼状胬肉炎症、大小眦赤脉传睛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黄凉心血、滋阴液,竹叶清心气、除烦热,木通降心火、利小便,生甘草泻火缓痛。

本方和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均为治疗心火上炎的方剂,常用于大、小眦部热性病变的治疗,但本方治疗心经虚火,泻心汤治疗心经实火。

本方养阴清热,导热从前阴出;泻心汤苦寒泻火,导热从后阴出。

二方在治疗上有轻重缓急之别。

然而,临床上常于本方中加入黄连、黄芩、栀子等药以治心经实火。

本方亦可与泻心汤合用,具有泻火不伤阴的特点。

8.龙胆泻肝汤(见于《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5g(酒炒),黄芩10g(炒),栀子10g(酒炒),泽泻10g,木通5g,车前子10g(布包),当归10g(酒洗),柴胡5g,甘草5g(生用),生地黄15g(酒炒)。

【用法】水煎服。

市场有丸剂,每服6—9g ,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原方主治】

(1)肝胆实火上扰,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口渴,舌红苔黄。

(2)肝胆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肝胆热毒炽盛的内、外眼病。

(1)细菌性或病毒性角膜炎,眼部剌激症状重,溃疡面较大,溃疡面坏死物复盖,色灰白或淡黄。

常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赤芍药、牡丹皮、茺蔚子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药物。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伴前房积脓者合白虎汤;本方亦用于蚕蚀性角膜溃疡,束状角膜炎、角膜实质炎等病。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睫状压痛、睫状充血、前房混浊均重者,常加紫草、牡丹皮、红花、茺蔚子、青黛、大黄等凉血化瘀药物。

(3)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头眼胀痛,恶心呕吐,常加羚羊角、大黄及活血化瘀药物。

(4)急性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网膜炎、视盘脉管炎等病,伴出血者可加牡丹皮、赤芍药、侧柏炭等药。

【方解】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的主要方剂。

方中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

柴胡、黄芩清泄胆热。

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

当归、生地黄滋养肝血。

甘草和中护胃。

方中柴胡又有引药入肝胆经之用。

根据五轮分属及经络循行路径,风轮为肝胆所属,足厥阴肝经连目系。

因此,相当于风轮及目系的角膜、虹膜、视神经等组织的急性炎症或病变,临床上常从肝火论治,龙胆泻肝汤为代表方剂。

然而目为肝窍,肝火上炎所引起的病变,不只局限于上述部位,临床上应当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从而使龙胆泻肝汤的眼科运用范围更为广泛。

9.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g,甘草3g(炙)(周学海复刻本曰:

“聚珍本甘草作15g”)。

【用法】为末,入粳米一撮,水煎,去渣,食前服。

临床常改作汤剂:

炙甘草5 g,粳米一撮,余药各10g,水煎服。

【功用】泻肺清热。

【原方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盛,舌红苔黄,脉数。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疱疹性结膜炎,浅、深层巩膜炎,睑裂斑炎等病因于肺热者。

常合入清热散结活血的复方中。

【方解】方中桑白皮泻肺清热,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五轮中白睛为肺所主,故本方为治疗肺热而引起的白睛病变的基础方剂。

10.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

【用法】共杵为散,每服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服,勿过煮,病重者约日三服,夜一服;轻者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临床作汤剂:

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各5g,余药各10g,水浸泡数小时,煮沸后即去渣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原方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感受风热毒邪引起的眼病。

(1)睑腺炎、热性疱疹、带状疱疹等病初起,及急性结膜炎、沙眼、睑缘炎等病症状较轻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病变在角膜浅层,病灶色灰白,或伴感冒者。

(3)急性视神经炎而伴上呼吸道感染者。

【方解】本方为治疗风温初起的代表方剂,亦为眼科疏风清热的理想方剂。

方中金银花、连翘、生甘草、竹叶、芦根清热解毒,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桔梗疏风散邪。

方中荆芥虽为辛温之品,但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共奏辛凉疏清之功。

荆芥得银翘,辛而不燥,无碍于热;银翘得荆芥,寒而不凝,无碍于风。

根据河南眼科研究所实验证明,本方中的金银花、连翘、薄荷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毒作用,所以本方用于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属于风热型者有较好的效果。

11.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0g,薄荷5g,桔梗5g,甘草5g,苇根5g。

【用法】水煎服,煎煮时间不宜长。

煎液滤后,亦可作洗眼用。

【功用】疏风清热。

【原方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眼科临床应用】用于慢性结膜炎,表层点状角膜炎等病风热较轻者。

常去杏仁,加凉血活血药物,或与银翘散合用,应用则同银翘散。

【方解】本方在《温病条辨》中列为辛凉轻剂。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桔梗疏风散邪,连翘、甘草、苇根清热解毒,杏仁苦辛温润,利肺下气。

本方的疏风清热功效不及银翘散,故原方治疗风温较轻,而偏于咳嗽者。

本方中菊花、桑叶具有明目退翳功效,对于风热轻微的角膜表层病变尤为适合。

本方若与银翘散合用,则能增强银翘散的功效。

1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10g ,黄芩10g,人参3g(或党参10g),半夏10g(洗),甘草5g(炙),生姜10g(切),大枣6枚(擘)。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原方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眼科临床应用】

(1)眼病伴少阳见证者。

(2)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因感冒诱发者,常与银翘散合用。

并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抗复发。

【方解】本方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方中柴胡疏邪透表,黄芩苦寒清里,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

方中主药柴胡、黄芩既能疏清肝胆经风热之邪,又善于退翳明目,眼科常用于肝胆经风热证,为黑睛病变的常用药对。

本方中柴胡、黄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毒作用,人参有免疫促进功能,故本方可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和抗复发。

临床上若无恶心呕吐症状者减半夏。

13.三仁汤(《温病条辨》)【组成】杏仁10g,飞滑石15g,白通草5g,竹叶5g,厚朴5g,生苡仁15g,半夏10g,白蔻仁5g(杵后下)。

【用法】甘澜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利湿清热。

【原方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邪在气分。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湿浊上泛目病,全身可兼见头痛且重,胸闷纳差,舌淡或胖,苔滑腻等症。

(1)葡萄膜炎,或伴关节疼痛,或伴口腔、阴部溃疡。

(2)前巩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胞睑浮肿,充血较轻者。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混浊水肿。

(4)慢性结膜炎,分泌物呈白色泡沫样。

(5)眼睑湿疹,皮肤潮红、糜烂、渗出。

(6)玻璃体混浊。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方剂 。

方中杏仁利肺气以开上焦;蔻仁、半夏、厚朴行气燥湿以宣中焦;苡仁、滑石、通草、竹叶渗湿清热以利下焦。

本方虽为清热利湿剂,但实以宣化湿浊为主。

湿浊之邪上泛眼部,临床并不少见,诊断时,舌诊很重要,往往为使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本方所治湿浊之邪,以外湿为主,与参苓白术散所主脾虚生湿者不同。

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主要依据六淫辨证法,不必拘泥眼病之部位。

方中杏仁宣通肺气,上焦得开,气机流畅,湿邪无以停聚,即吴鞠通氏所说:

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故临床使用时不要轻意删除。

1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组成】飞滑石450g,绵茵陈330g,淡黄芩30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各150g,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120g。

【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9g,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9g重),开水化服。

临床常改用汤剂:

白豆蔻2g(杵,后下),藿香、薄荷、木通各5g,余药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原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喝,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眼科临床应用】目病湿热并重者,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白塞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病。

【方解】本方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眼科利用本方的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效,而治湿热胶粘之证。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以清热化湿解毒。

木通助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射干、贝母清热化痰。

本方在眼科的应用,一是要依据眼部的湿热见症,二是要依据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往往是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

15.连朴饮(《霍乱论》)【组成】制厚朴5g,黄连3g(姜汁炒),石菖蒲3g,制半夏10g,香豉10g(炒),栀子10g,芦根6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原方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红,苔黄腻,水溲短赤。

【眼科临床应用】可用于溃疡性睑缘炎、角膜炎、慢性结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病湿热并重者。

【方解】连朴饮为治疗湿热并重的方剂,方中黄连、栀子、芦根清热,厚朴、半夏燥湿,菖蒲芳香化浊,豆豉合栀子清宣郁热。

本方运用辛开苦降法,使湿热之邪得以分解。

方中石菖蒲善能开窍,故本方用于湿热郁闭眼部玄府而引起的内障眼病亦为适宜。

三仁汤方证湿重于热,连朴饮方证湿热并重。

临床上舌诊对二方的使用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6. 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用法】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临床可改作汤剂:

二味各10g,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

【原方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溃疡性睑缘炎及热性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眼睑湿疹等病皮肤溃烂,渗出胶粘,湿热偏胜者,常合入复方中使用。

【方解】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者相伍,善治湿热之胶粘。

本方配伍意义与连朴饮中黄连与厚朴的配伍相似。

【附方】

(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酒拌,略炒)120g,苍术(米泔水浸,焙干)180g,川牛膝(去芦)60g,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功能清热燥湿。

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黄柏、薏苡米各200g,苍术、怀牛膝各120g,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

功能清热利湿。

原方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痿肿痛等症。

眼科临床应用同二妙丸。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以增强祛除风湿功效;四妙丸又加薏苡仁,以增强利湿清热功效。

虽然二方的眼科临床应用和二妙丸相同,但功效均较二妙丸为强。

17.五苓散(《伤寒论》)【组成】猪苓45g(去皮),泽泻30g,白术45g,茯苓45g,桂枝15g(去皮)。

【用法】为末,开水和服,每次3g ,每日服3次,多饮暖水。

临床常改作汤剂:

上五味各10g,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原方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以及水湿内停,水肿,泄泻等症。

【眼科临床应用】广泛运用于眼部水液代谢障碍病变。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初期,黄斑部水肿显著,即所谓“水肿型”者。

常配合桃红四物汤使用。

(2)开角型青光眼,以全身无明显证状者最为适宜。

常配合益母草、泽兰、当归、赤芍药、红花、牡丹皮、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头眼胀痛明显,可酌加平肝熄风药物,如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3)脉络膜渗漏、视网膜脱离等病,网膜下积液,常与四物汤或补中益气汤(气虚者)配合使用。

(4)视网膜振荡,网膜水肿明显,以及手术后组织水肿,常与除风益损汤配合使用。

(5)角膜实质层水肿,可与疏风清热退翳药物或健脾祛湿药物配合使用。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蓄水证,桂枝以解表,茯苓、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白术以健脾燥湿。

眼科籍本方以治疗眼部的水液代谢障碍病变,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扩大了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方中桂枝既可助膀胱气化,又可温阳化水,临床上不可畏其辛温而弃之不用。

眼科临床上使用本方常与活血化瘀药物相配合,因为水液积聚与血液瘀滞常并存,即所谓“血水相关”。

脉络的疏通,有助于水液的布散。

本方和三仁汤在眼科应用上有相同之处,但五苓散主要治水,三仁汤主要治湿。

水和湿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二者有轻重之分。

因而,二方证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临床上须仔细辨别。

18.五皮饮(《华氏中藏经》)【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现代临床作汤剂。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原方主治】脾虚湿盛之皮水。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眼科临床应用】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及眼睑非炎性水肿等病。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皮水的方剂,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

生姜皮辛散水气。

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

大腹皮行水消肿。

陈皮理气化湿。

眼科藉本方利湿消肿,理气健脾的功用以治疗眼部因脾虚湿泛而致的组织水肿,常与五苓散合用。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增加了祛风湿作用。

1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制半夏10g,橘红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姜7片,乌梅1个。

【用法】水煎,热服。

市场有丸剂,每服6—9g,温开水送下。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原方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或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眼科临床应用】

(1)目病全身有“痰”之见症者。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部水肿伴大量渗出,常与利水、活血、软坚药物同用,如茯苓、泽泻、当归、红花、昆布、海藻等。

(3)虹膜睫状体炎、青—睫综合征等病,角膜后壁羊脂样沉着物较多,不易吸收者,常加入治疗原发病的方剂中。

【方解】本方为治疗痰症的主要方剂。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补土。

本方偏于辛燥,对于湿痰之证最为适宜。

热痰、风痰、瘀痰等证,使用本方则需进行适当的配伍。

原方中乌梅以收敛肺气,生姜以降逆化饮,此二味药物眼科临床习惯不用。

眼科中的“痰”证,有两种概念,一是作为致病因素,多为无形之痰,常从全身症状而获得征象;一为眼部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多为有形之痰,常可通过眼部检查而见。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检查与辨证,对眼部的有形之痰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从而扩大了眼病痰证的范围,同时也充实了二陈汤的治疗内容。

【附方】温胆汤(《三因极一病方论》)制半夏10g,竹茹5g,枳实5g,陈皮5g,甘草5g,茯苓15g,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食前服。

原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眼科临床常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开角性青光眼等病属痰热上扰型者,可兼见头眩而重,食少恶心,失眠,口苦,舌苔黄腻等症。

本方即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以清热涤痰,枳实以下气行痰,大枣以益脾补土。

临床上常加黄连增强清热功效,亦即黄连温胆汤。

20.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各30g,甘草15g(微炙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g,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临床常作汤剂:

柴胡、薄荷、甘草各3g,煨姜1块,余药各10g,水煎服。

市场有丸剂,每服6—10g,每日2次。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原方主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眼科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肝郁血虚型多种内眼疾病,如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视神经乳头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病;亦可用于开角性青光眼、角膜炎后期等。

【方解】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血虚的著名方剂。

方中柴胡、薄荷、煨姜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培土,使运化有权,气血源充。

肝郁血虚的病理变化与眼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引起内障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开窍于目,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而肝血和肝气都是维持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