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113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docx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抢抓机遇加速崛起的奋进历程

2010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巩固扩大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同步提高。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2263.4亿元,增长14.5%。

财政收入206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9.4亿元,均增长3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43.1亿元,增长62.7%。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增长17.3%。

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扩大内需成效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达11849.4亿元,增长3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

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增长54.8%。

——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

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6%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控制和消化当年新增量。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千方百计巩固回升基础,保持经济发展向好势头。

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坚持和完善应对危机以来各项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经济稳健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

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深入谋划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马钢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铜陵有色铜冶炼升级、合肥熔盛重工挖掘机、三安光电、淮南煤化一体化、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建设。

京沪高铁安徽段、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芜湖信义光伏玻璃、阜阳汽贸物流园等项目扎实推进。

奇瑞整车换型改造、京东方六代线、乐凯光学薄膜、青阜复线三期、皖北煤电钱营孜煤矿等项目如期建成。

进一步落实扩大消费政策,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前列,家电下乡补贴兑付率全国第一。

多措并举促进外贸稳步发展,进出口总额比金融危机前2008年增长18.8%。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总体保持稳定。

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和企业发展帮扶力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

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500.3亿元,增长26%,新增上市公司7家,农村银行机构数居中西部第一,区域性金融后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明显提速,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加速涌现。

强化了试验区部际协调机制,争取到国家新的政策支持。

合芜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获准建设,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和质检中心数均居中部首位,组建1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11家首批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13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获授权专利16012件,增幅居全国第一,世界最大规模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开工建设。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家电、汽车等优势产业,投入技改资金1200亿元,改造提升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收入增长20%以上。

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483项减排重点项目,关停火电机组25万千瓦,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第三,抢抓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实施,是我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我们迅速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宣传推介,狠抓推进落实,示范区建设组织架构、政策体系和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与国家17个部委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快速启动。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着力重点,示范区品牌效应和抢滩效应加速显现。

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7.2亿美元,增长20.4%,引进省外资金6863.7亿元,增长47.9%,其中示范区分别占76.2%和72.5%,新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出口加工区1个、对外开放口岸1个。

参与长三角发展合作取得新突破,皖江示范区规划与长三角规划联动实施机制初步形成,沪苏浙皖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正式建立,合肥、马鞍山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合肥纳入与沪宁杭一并规划、重点建设的“1—2小时交通圈”。

精心组织徽商大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香港经贸交流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创造性地开展与央企、民企合作发展,开工央企项目205个,实际完成投资1190.6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订合同项目2169个,投资10594亿元。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8.1亿美元,增长13.9倍,总额由上年全国第24位跃居第7位。

第四,强力推动皖北振兴,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把加快皖北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深化结对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园区共建,积极开展“百家民企进皖北”、国企与皖北项目对接等活动,皖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进一步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突出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竞争力,积极争取并全面启动黄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工作,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皖北、皖西、环巢湖旅游区。

加大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扶持力度,减少贫困人口40万。

第五,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大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146.3亿元,增长21.2%。

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启动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616.1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提前完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4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净增104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44.5%。

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镇分别达1930个和20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80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5.9万人。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

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295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淠史杭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被国家列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省。

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和“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

第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扎实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型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面实施,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

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省被国家确定为省级政府统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多元化进程加快。

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36条意见,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91家,民间投资7512.9亿元,增长45.9%。

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扎实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完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体制,县域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七,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所有市县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省市县三级电台、电视台全部合并组建新的广播电视台,229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建设超额完成任务。

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盛世徽韵”精彩纷呈,安徽馆成为三大热门地方馆之一,第三届中国农民歌会进一步彰显国家级文化品牌效应,电影《第一书记》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

高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

成立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省演艺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正式组建,出版、发行集团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

动漫产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30%以上。

第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标准,加固改造110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扎实推进平安校园专项行动,高考录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7.3%和80%,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快职教大省建设步伐,出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效显著。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

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遏制,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和第十二届省运会,我省健儿在广州亚运会上夺得11金4银7铜,奖牌总数居中部第一。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少数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外事、侨务、港澳台、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第九,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把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将更多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民生投入1096亿元,占财政支出42.4%,地方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

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345亿元,增长35.8%。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已有1300万农业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落实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669.5万人、1529.4万人和384万人,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349.4万人。

社会救助整体合力不断增强,城乡低保、五保集中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和孤儿救助等工作加快推进。

20.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保障,完成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住房改造22.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4.3万户。

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建设,惠及25.7万人。

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上升。

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加强信访工作创新,完善法律援助,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克服海拔高、有效工期短、施工难度大等困难,提前一年完成援建松潘任务。

扎实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学沈浩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推进。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50件、政协委员提案849件。

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4件。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支持鼓励网络问政。

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

严格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令人振奋,“十一五”发展已载入安徽现代化建设的史册。

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成功战胜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重大挑战,有效应对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住了复杂多变宏观环境的严峻考验。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创造性地谋划建设皖江示范区、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突出加快皖北振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这五年,是我省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

全省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263.4亿元,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达13.4%。

财政收入由656.5亿元增加到2063.8亿元,增长2.1倍。

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与全国相对差距缩小。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这五年,是我省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的五年。

工业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率由34.3%提高到4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以上。

自主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奇瑞成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涌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2倍,专利授权量增长7.3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倍。

家电、汽车等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6.5%和5.7%,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提前三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27.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这五年,是我省“三农”工作扎实有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五年。

全省财政“三农”投入累计2650亿元,年均增长30.4%。

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687.1亿元。

1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防汛抗旱减灾效益明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成绩显著。

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以上。

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合肥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效凸显,皖江城市带增长势头强劲,皖北经济增速快于“十五”时期3个百分点以上,皖南旅游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县域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迈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

这五年,是我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6550亿元,增长3.6倍,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大的时期。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501公里增加到2929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6万公里,以快速客运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铺开,港口吞吐能力达3.6亿吨,机场建设加速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确立。

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淮北大堤保护区、蚌埠和淮南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基本建成,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

这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及控股企业资产规模达6735亿元,效益质量明显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49.5%提高到57%以上,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超万亿元。

利用省外资金由801亿元增加到686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0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24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新落户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友城新增16对。

这五年,是我省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和14.9%,均为“九五”以来最好水平。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5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6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6.2万人。

开创性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853.8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

历史性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突破性地迈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步伐,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完成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十一五”的五年,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过程,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标志着安徽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五年来,我们砥砺奋进、风雨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大台阶,谱写了安徽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

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

实践充分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就能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积极主动作为紧密结合,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就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扩大开放与增强内生动力紧密结合,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战略思维,更加重视战略平台打造,就能为跨越崛起注入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率先发展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持续加大区域统筹力度,更加注重皖江崛起和皖北振兴的互动发展,就能拓展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广阔空间;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优化政治生态与形成发展合力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在全省上下汇聚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促崛起的强大力量。

各位代表!

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坚实基础,开启了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崭新局面。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6800万江淮儿女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几大班子历届历任老同志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同志,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关心、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皖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比重偏低、城镇化步伐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社会管理体制亟待创新,公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还有不少隐患和问题。

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完全到位,一些部门思想解放不够、工作作风不实、执行落实不力,少数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严重,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

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加速崛起的安徽已站在继往开来新的历史起点,迈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安徽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这一时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将进一步加快,长期大规模投入效应不断释放,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平台作用日益显现,必将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同时必须看到,宏观环境错综复杂,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可持续性矛盾依然突出,实现又快又好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

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立足科学发展新实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刻不容缓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奋力谱写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崭新篇章。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省委《建议》的指导下,省政府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综合考虑,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

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皖江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更加突出。

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就业持续增加。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