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091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docx

高中语文王维诗歌鉴赏汇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奉寄韦太守陟①

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

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

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

③高馆:

驿馆。

④岁方宴:

一年将尽。

(1)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点:

[思乡怀人诗]

分析:

《奉寄韦太守陟》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创作并寄赠友人韦陟的诗作.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

解答: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第一问“前六句”划定了答题的范围;“景象”明确了考查的指向,鉴赏诗歌的意境;“什么样”暗示需要概括意境(景象)的“特点”.前六句表现一种寂静凄清的画面质感,突出了一种萧条肃杀的场景.这样写突出一种荒凉之感,使得诗歌意境更为突出,更彰显其味道.

(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答案:

(1)①前六句描写了边城荒凉空旷、秋气肃杀、萧条衰败的景象.②作者简洁精练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破败之景,便于下文借景抒情,使诗作的主旨更加突出.

(2)①含蓄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愁绪,同时也抒发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②诗人来到边城,看到昔日威武雄壮的边关重地变成了一座荒凉凋敝的废城,内心的失望、惆怅和忧思可想而知.正逢岁末年尾,诗人身处边塞孤城,听到归雁凄清的鸣叫,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自然引发了对故乡和好友的思念之情.

译文:

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哀鸣凄切.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赏析:

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第二联,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第三联,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第四联,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至尾联,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

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并不介怀的旷达。

C.颈联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

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的隐逸之志。

E.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使全诗结构严谨,富有韵味。

(2)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考点:

山水田园诗

分析:

(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答:

(1)(5分)B“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错,“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E“以松树的坚贞”错,应是“以松树的年代长”.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

(2)“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两联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

答案:

(1)(5分)BE

(2)(6分)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通过写吕逸人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称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

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考点: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

分析: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送友人丘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唐开元(唐玄宗年号)后期.此诗借送别题材,着重抒发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之情.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解答:

(1)赏析诗句,可以从结构特点、情感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从结构上看,首联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从情感内容的角度看,“怜”这里是“叹息”“感伤”的意思,首字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况”是“何况”的意思,使得情感更深一层.

(2)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本诗中能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有:

“怜”“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不能荐”“羞”.答题时抓住这些词语,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①点题:

“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参考译文: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妇人.

深知你祢衡却没能推荐,惭愧我空作一名献纳之臣.

赏析:

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也是孤独一人,生计窘迫.第三联就是对丘为归途形象的描绘: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两句是此诗名句,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

“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这里以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其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酬郭给事①

王维

洞门②高阁霭③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④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⑤。

强欲从君无那⑥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

①郭给事:

郭承嘏,字复卿。

“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显赫。

②洞门:

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

③霭:

遮蔽。

④禁里:

禁中,即皇宫中。

⑤琐闱:

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⑥无那:

无奈。

16.首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暗写了什么内容?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17.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尾联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6.(5分)①首联写出了暮春晚景的壮丽与幽雅。

门户重叠,楼宇高耸,落日余晖的笼罩,十分壮丽。

桃李绿荫,柳絮飞扬,环境清幽。

(2分)②从首联看,作者写的是郭给事的显达。

“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

“桃李阴阴”暗指他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暗指他的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

(3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①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用钟声和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同时活画出郭给事的闲静。

(3分)②从尾联看,作者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想法。

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

这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

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

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

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

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

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

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

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

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

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

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

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

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

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

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

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

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

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译文:

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枝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皇宫里的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拜别宫门。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1.本诗要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述之。

2.诗中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句,朝夜有什么作用,试简述。

解答:

参考答案:

1.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哀景写乐情。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

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或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2.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赏析: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

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

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

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

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

收赐有功得体。

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

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

别墅。

②东山:

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本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写诗人在辋川隐居时的生活,其状写精细传神,抒情流畅自如,意境恬静优美。

B.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C.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D.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E.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考点:

写景诗

分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核诗歌的炼字,答题时注意先找到这个字,然后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分析效果。

解答:

(1)A.“古诗”错误,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E.“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的是青草绿的具体状态,桃花红的具体样子;从手法看,以动写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展现的是独特的自然画卷,“水上桃花红欲然”是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不一样的颜色特点,描绘出的是雨中春景图,突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感。

答案:

(1)AE

(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