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009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岳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岳阳县高二下期期考试题

语文

时量:

150分钟分值:

150

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

“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

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

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

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

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

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B.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4~6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4、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为诸君快战 快速B、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

C、田父绐曰“左”告诉D、辟易数里躲避容易

5、下面各组加线虚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汉军围之数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故汉追及之

C、然今卒困于此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左,乃陷大泽中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①段对项羽逃亡路线叙述得十分清楚:

淮水—阴陵—大泽—东城。

项羽军事力量的变化也交代得十分清楚:

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

由此看出,楚军的节节惨败。

B、选文第①段中,项羽的一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

C、选文第②段对项羽快战的三次突围描写得十分精彩:

斩将——叱退——复斩都尉,突现了项羽威武善战的英雄形象。

D、选文①②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如:

他在三次快战后,谓其骑曰:

“何如?

”则再次体现了他自负的特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人名)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仲淹尝分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于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

“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权,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

“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

“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谥文正。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8.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B.卒,指士大夫死亡。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C.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疏用于分条陈述。

D.天圣七年,年号纪年。

从先秦开始,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葛怀敏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译: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

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

②黦(yuè):

污迹。

③仲蔚:

“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C.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

D.“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E.“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12.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4)《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总括了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六国人民的剥削之上,并将得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挥霍掉,从而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5)《阿房宫赋》中描写秦朝宫里的管弦音乐声比市人说的话都多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

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

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

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

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

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

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

你的老家你知道。

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

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

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

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

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

事情总算定了下来。

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

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

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

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

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

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

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

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

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

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

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

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地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D.“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15.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6.“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

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7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______,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②今年因天气影响,双季槐遇到成穗少、大面积减产等问题。

雷茂端为此______,正在积极寻求科技突破。

③江西省内大大小小200余家老字号,除亨得利、黄庆仁等少数几家著名品牌外,近七成生存困难,______。

A.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殚精竭虑B.惨淡经营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C.煞费苦心殚精竭虑惨淡经营D.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B.学习任务虽然很重,但是它对于想进一步到大学深造的高三学生还是有信心完成的。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对古蜀国起源的描绘,引得历朝历代专家、学者不懈地探究考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谜团一直环绕着这片天空。

②凝视三星堆那尊青铜铸像,蚕丛那大大的耳朵,抿着的嘴巴,鼓鼓的突出的眼睛,自信的神情闪烁出几千年前的光焰。

③据《明一统志》记载,瞿上城在(双流)县东18里,蚕丛氏所都。

④刘琳教授在他撰写的《华阳国志》注释中认为:

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

⑤《华阳国志》载:

“周失纲纪,蜀先称王。

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教人务农,一号杜主。

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

移自郫邑,或治瞿上。

⑥是谁开启的天府之国?

哪里是古蜀农耕文化之源?

A.②①⑥⑤③④B.⑤③④⑥②①C.⑥①②⑤③④D.③④⑥①②⑤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B.进入2017年以米,公司效益连续下滑。

在危急关头,我不计个人得失,主动俯就财务总监职,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

C.我翻开筹委会赠则的《百家论坛活动指南》,看到许多名家都来出席,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让我受宠若惊。

D.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复习效率极低,实在令人心烦。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不仅一些自然现象会释放汞,①。

冶金、化工、燃煤产业、水泥、电池、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废气都可能是汞污染的源头。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②,比如汞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和一些电子产品等,都含有汞。

这些含汞物品废弃后,③,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严重的汞污染。

(1)

(2)

(3)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国内一位年仅18岁的围棋选手小柯一年内连夺三项世界冠军,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

比如在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

对小柯的表现,其父母认为,孩子大了,作为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小柯的事情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为棋坛出现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也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和家长的放任态度提出疑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要求: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岳阳县高二下期期考试题

语文(答案)

1.C(“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2.B(“名则不再使用”错,名可以用于自称。

)3.B(“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4.B、5.C、6.D,7.C8.D9.B

7.点睛: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8.题中D项,表述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纪年。

参看《高考文言文化常识》P48纪年法

9.题中B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易衣而出是指几个儿子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

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而不是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

10.

(1)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皇帝没有接受(准许)他的辞呈。

(听:

听臣微志。

(2)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却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那对于运刀就一定很宽绰有回旋的余地了。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

(1)“辞”“听”;

(2)“节”恢”等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

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