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938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政策概论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指经济主体按着确定的经济目标,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采用的各种手段。

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经济主体、经济目标、各种手段三者的有机结合。

其中各种手段居于重要地位,具体包括了广泛的内容,诸如:

方针、战略、原则、办法、措施等等,统称经济政策工具。

2.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础、前提和根据,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的必然结论、运用和现实表现。

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中间桥梁和纽带,是解决经济矛盾和经济实践中问题的重要手段。

经济实践是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念,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经济学居统治地位,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一整套需求管理的政策。

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意识形态。

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西方先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然后才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了以凯恩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新古典综合派既不能解释又不能解决滞胀,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复兴,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批评和指责。

于是适应现实的要求,出现与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经济政策学

经济政策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史或经济学说史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一般是分不开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或学说体系。

即研究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证理论和对经济体系进行社会评价的规范理论是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政策学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外,还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

规范性表现为不能回避价值或伦理判断,不像宏观经济理论那样研究总量之间关系,而是研究经济运行是好是坏,应该怎样合理运行。

实用性表现为,从经济实际的问题出发,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制定经济政策,作用于现实经济活动。

4.经济政策目标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看主要有四个: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仅考虑某一个目标,而是要同时兼顾这些目标。

(1)充分就业

①充分就业的两种含义

a.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b.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②充分就业目标的类型

a.短期充分就业目标。

短期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而造成的,经济制度自身难以调节、消除,必须由政府干预。

b.长期充分就业目标。

长期充分就业目标是要解决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迅速变化,工人不适应而造成的,具有长期性,政府的长期目标是要克服结构性失业。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不出现通货膨胀,即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

物价稳定和一般价格水平的温和上涨并不矛盾,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3)经济增长

①经济增长的概念

a.经济增长是指某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实际产量的增加,表现为特定时期内,全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b.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一般是计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年增长率。

一般情况下,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增长率比较高,而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国家增长率比较低。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经济增长列为经济政策目标的原因

a.在政治上,经济增长率高低是各国实力和地位争夺的一个重要方面。

b.在经济上,经济增长率高低是影响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前提。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上述经济政策目标之间有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

5.经济政策手段

(1)经济政策手段的内容

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工具,一般包括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汇率手段、经济管制手段以及制度变革等。

①财政政策手段分两方面:

一是内在稳定器;二是酌情运用的政策,包括政府支出政策和政府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中最重要的是税收政策。

②货币政策手段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操纵,对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施加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被称作货币政策的三件武器。

③汇率政策手段是近年来各国常用的政策手段之一。

汇率变动将引起对外贸易中相对价格的变动和贸易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包括提高汇率和降低汇率两方面。

④经济管制分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

一般情况不采取直接管制,收入政策与人力政策属直接管制手段。

间接管制是采取指导线之类的手段对某些经济变量施加影响。

⑤制度变革是适合于长期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

制度变革的类型有:

a.关于流通、分配领域的体制改革。

b.关于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c.关于国际经济机构的变革。

(2)评价政策手段的标准

①政策手段运用的速度要快。

一般来说,在财政方面,改变转移支出比改变税率要快,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要快。

②政策手段要具有灵活性。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③政策手段作用的速度要快。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见效快。

④政策手段的作用要能预测。

财政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比货币政策容易预测。

⑤政策手段要保持中立性。

政策手段的中立性是政策手段对一切企业或集团没有歧视。

西方经济学认为,政策手段不能完全中立。

二、财政政策

宏观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某些经济总量的行为。

1.西方国家的财政体系

(1)政府支出体系

①政府支出内容

社会福利支出;退伍军人的福利支出;国家防务和安全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教育和职业训练支出;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科学技术研究费用支出;交通、公路、机场、港口和住宅的支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国际交往与国际事务的支出。

各项支出所占比重与增长速度都不同,在不同的国家社会福利项目支出差别很大。

②政府支出方式

a.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以维持政府正常活动,是取得商品和劳务的有偿支出,是实质性的支出。

政府购买可以使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到公共部门,能够强有力地影响经济生活。

b.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对社会福利保险、失业补助、农业补贴和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是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报偿的支付,是货币性支出,通过政府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给另一部分人。

整个社会的收入总量并没有变化,变化的仅是收入总量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比例,不能够强有力地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

(2)政府税收体系

①税收的类型

a.按征税对象不同,分为三类:

财产税、所得税、货物税。

财产税是对私人财产如住宅、土地等征收的税。

如遗产税、馈赠税。

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收的税,有个人所得税、有公司所得税。

货物税是对流通领域的商品征税。

如对酒、烟、汽油、枪支、赌博等消费的征税。

对销售商的征税或销售税又称零售营业税。

b.按征税对象的货币价值还是按数量或重量征收,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从价税是按征收对象的货币价值的固定百分比征收的税。

从量税是按征收对象的实物数量和重量征收的税。

c.按照纳税的方式不同,税收可分为:

直接税、间接税。

直接税是直接征收的,不能再转嫁给别人的税。

如所得税、财产税等。

间接税是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征收的作为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原来纳税人能转嫁给最终消费者的税,如营业税、消费税和进口税等。

d.按照从收入中扣除的比例不同,税收可分为:

累退税、比例税和累进税。

累退税是税率随着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税。

间接税是累退的。

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收对象的数量变化的税。

比如,财产税、营业税和大部分关税。

累进税是税率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增的税。

直接税属于累进税。

②税收的转嫁和归宿问题

税收转嫁是指原纳税人把税收负担转给别人承担,税收归宿是指税收最终由谁来真正负担。

原纳税人转嫁纳税负担可分为:

向前转嫁是作为买者的纳税人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方;向后转嫁是作为卖者的纳税人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买者。

2.自动稳定器

(1)自动稳定器的含义和特点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能够调节政府收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的功能。

自动稳定器的特点是:

在经济出现衰退,国民收入降低时,可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反之,能够避免出现经济的过度膨胀。

它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内部时滞为零。

(2)自动稳定器的内容

①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

在经济出现衰退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都要减少,在不改变税率情况下,政府税收的所得税会自动下降。

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会抑制消费需求的降低。

反之,在经济出现高涨时,抑制消费需求的提高。

②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政府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及其他社会福利开支。

在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要增加,其他社会福利支出也要增加。

在经济高涨时,失业率降低,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减少,其他社会福利开支也减少。

③财政制度以外的稳定因素

人们的某些习惯行为对经济也有稳定作用;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和家庭的储蓄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社会保险、维护农产品价格等也对经济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西方经济学认为,自动稳定器是政府稳定经济和缓和周期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在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和通货膨胀时,自动稳定器不但不能使经济恢复到没有通货膨胀的状态,而且还会起到阻碍作用。

3.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1)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和手段

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按照既定目标利用政府收支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应“逆对经济风向”行事。

在总需求不足、失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这种通过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调节总需求的行动,通常被称为“经济微调”。

②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指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收支预算方案,此处是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的类型有:

a.年度平衡预算。

它要求每一个财政年度的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凯恩斯主义反对健全财政原则,认为年度平衡预算会使经济波动更为严重。

b.周期平衡预算。

它是指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要求在一个周期内平衡,用经济周期替代财政年度,又称瑞典预算。

c.职能财政。

这是一种财政制度,指政府财政不要只考虑收支平衡,而且要考虑整个经济活动水平。

主张职能财政的学者认为,职能财政的预算应是一种不平衡预算,在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方面应该有更大更多的灵活性。

③财政政策手段。

按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要进行需求管理。

影响总需求或总支出的财政手段有: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在改变转移支付水平;改变税率。

(2)各项财政政策的效果

①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政府购买的变化对收入变化的倍增作用。

如用

代表政府购买乘数,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代表政府购买的变动,则:

一般情况下,

为正数。

政府购买与投资的变化一样,会引起收入的倍增。

②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政府转移支付变化对收入变化的倍增作用。

如用

代表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代表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则有:

③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也称为赋税乘数,是指税收的变化对收入的变化的倍增(减)作用。

税收乘数是负值。

如用

代表税收乘数,

代表税收的变化,则有:

④平衡预算乘数

如果政府支出没有转移支付,都是政府购买,而且增加的收入等于增加的税收,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同等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状况,称为平衡预算:

据假设,

,且在边际消费倾向相等时政府购买乘数与税收乘数之和等于1,即:

,即收入的变化等于政府支出即政府购买的变化。

在平衡预算下,政府支出增加多少,收入就增加多少。

(3)预算赤字和结余

①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是增加税收,增发货币。

但是,在经济衰退期间,增加税收,会减少总需求,加重衰退。

与此相比,增发货币则不会减少消费或投资。

通货膨胀时,应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二者并举。

②预算结余

预算结余是政府财政收入超过财政支出的余额,是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财政结余不能用作政府支出,否则会加剧通货膨胀。

财政结余可以用来偿还公债,买进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这有助于反通货膨胀。

如将财政结余冻结起来不用,反通货膨胀的效果会更好。

(4)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和结余

①充分就业预算的含义

充分就业预算是表示在某一时期,如果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可能提出的实际支出计划和税率。

它的准则是:

财政预算不要每年保持平衡,也不要每一个经济周期保持平衡,而是要使预算支出等于高度充分就业时的税收。

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不是实际预算结余或预算赤字,而是充分就业预算结余或预算赤字,不是充分就业预算的绝对水平,而是充分就业预算结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化。

②财政拖累的含义

财政拖累是指充分就业预算结余的增长吸收了私营部门资金,而对经济活动继续扩展产生紧缩或阻碍作用,使得充分就业难以维持。

在出现通货膨胀缺口时,不会成为财政拖累;在出现通货紧缩缺口时,充分就业预算结余的增长就会成为财政拖累。

(5)公债

公债是政府借款的债务,是政府收入来源之一。

分为内债和外债。

外债是政府向国外举借的债务,内债是国内公债。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活动中,公债既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经常性的手段,又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影响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

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外债要付息还本对民众是一种负担,而内债是政府欠民众的债,因而不构成负担。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

1.西方国家的货币和银行

(1)西方国家的货币

①货币的职能

a.价值尺度或记账单位。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使商品间可以比较衡量。

b.流动手段或交换媒介。

通过它完成商品流通的全部形态变化。

c.贮藏手段即价值储存。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一般财富保存起来。

d.支付手段。

是货币用来偿还债务或延期支付的职能。

②货币的种类

a.铸币或硬币。

铸币亦称辅币,在货币总量中占很小比重。

b.纸币或法币。

这是由政府法令规定的、中央银行发行的,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

铸币和纸币的总和称作现金或通货。

c.存款货币或活期存款。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不需事先通知银行的活期存款。

d.准货币和货币替代物。

准货币也称近似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存职能,并像货币一样使用的资产。

货币替代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职能。

③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的总存量。

西方国家通常说的货币供给是指,铸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或者是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美国一般把货币分为:

是狭义的货币,用公式表示为:

铸币+纸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称为广义货币,用公式表示为: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2)西方国家的银行

①中央银行及其职能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为其主要职能的公共机构。

其作用的发挥还要依靠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的职能有:

a.调节和控制商业银行。

这是中央银行的最重要的职能。

b.拥有货币发行权。

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通货唯一的和最终的来源。

c.发行和买卖政府债券。

政府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客户。

d.对商业银行存放款。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

②商业银行

银行是办理活期存款和主要为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信用业务是接受活期存款和发放短期贷款。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有准备金、证券和贷款,负债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在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必须按法定准备率留一定准备金,准备金一部分存人中央银行,一部分是通货。

③银行活期存款的扩大和收缩

银行存款的创造是指整个银行体系能够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

整个银行体系扩大或缩小活期存款有两种方式,一是向个人或企业发放和收回贷款,二是向个人或企业买进或卖出证券。

如果,

表示存款货币增加总量,

表示法定准备率,

表示最初的存款数量,则:

公式中

即准备率的倒数,就是货币创造乘数。

公式表明:

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等于银行体系准备金与货币创造乘数之积,或等于银行体系准备金与准备率之商。

货币创造乘数同投资乘数一样,也可以从两方面起作用:

使银行存款既可以多倍扩大,又能多倍收缩。

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或法定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2.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

(1)酌情使用货币政策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认为,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一样,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存在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交替使用二者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

通过酌情使用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的行动,通常也称为“经济微调”。

(2)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

在经济衰退、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

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货币供给扩大,使利息率降低→刺激公私投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作用,增加收入。

这样,就可以消除衰退,解决失业。

在经济高涨、价格持续上涨时,则相反。

3.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及其运用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活动,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这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重要、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策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

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同时使债券价格提高,二者都会引起利息率下降,进而引起投资增加,最终使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膨胀。

(2)调整贴现率

通常把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称为贴现,其贷款利率称为贴现率。

商业银行经过贴现得到的票据,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这样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节金融市场。

这种措施又称为中央银行的利息率政策或贴现率政策或再贴现率政策。

贴现值的计算公式:

表示时间或次数。

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用降低贴现率措施。

反之,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要提高贴现率。

(3)调整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

调整法定准备率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经常使用。

银行的货币创造同法定准备率成反比。

因此,调整法定准备率会影响货币供给与利息率。

具体做法是:

在经济衰退时期,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刺激总需求的扩大,使得收入、就业和价格都提高。

在通货膨胀时期,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得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以上政策手段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

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相互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准备率政策。

4.其他货币政策手段

(1)道义上的劝告

道义上的劝告也称打招呼,是指中央银行用口头或书面的谈话或声明,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采取的决策和行为,给予指导与劝说,希望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同中央银行相互配合。

这种措施只是劝告,没有行政强制与法律约束。

(2)“垫头规定”的局部控制

垫头是指购买有价证券必须支付的现款。

规定垫头可以管理市场信用,影响货币供给和利息率。

具体做法是:

经济衰退时期,降低垫头,放松信用,刺激总需求的扩大;通货膨胀时期,提高垫头,紧缩信用,压缩总需求。

垫头规定是局部控制的一项次要手段。

(3)控制分期付款条件

中央银行规定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条件,包括应付现金的比例和分期付款的最长年限。

这样,通过调节信贷,可以达到鼓励或是限制消费需求的目的。

(4)控制抵押贷款条件

为控制不动产的抵押贷款,影响住宅建筑的支出,中央银行对抵押贷款签约时,对应立即支付的现金和偿还年限都作出规定,这是控制住宅建筑的一项有力措施。

四、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1.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是限制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使之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适应,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

(1)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在成本推进中的基本因素工资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因此,只要能限制工资增长率,就可抑制成本提高,从而制止物价上涨,消除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2)收入政策的主要措施

①实行工资—物价管制。

政府颁布法令,管制工资和物价,必要情况下实行冻结,严厉禁止工资和物价上涨。

②工资—物价指导线。

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状态,政府规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把工资和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之内。

③企业和工会签订工资—物价协议。

限制工资不利于工人而有利于企业,限制物价不利于企业而有利于工人,通过谈判,有时企业和工会对达到某种工资和物价水平而签订协议。

④税收控制工资和物价。

政府采用税收政策,以增税作为惩罚,以减税作奖励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对遵守规定的减税优待,对违反规定的加税处罚。

(3)收入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①冻结工资引起工会反对,政治上会出现动荡不安,任何政府都不会轻易使用冻结措施。

尤其在竞选换届时期,政府不肯冒风险。

②冻结物价引起企业反对。

成本难以下降的情况下,冻结物价要导致供给减少,甚至形成黑市,物价上涨会更加剧烈。

③工会和企业不听政府摆布。

虽然政府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又以增减税收为奖罚工具,但是,企业和工会还是根据自身最终得到实惠多少来对付政府。

④签订工资—物价协议。

有的企业和工会都不能很好遵守,使协议往往流于形式。

2.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也称为劳工市场政策,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

(1)人力政策的理论依据

人力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性失业。

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在于:

①劳动力本身结构问题。

找工作的多为没有专门技能的青年人,企业需要熟练劳动力。

②同经济结构变化有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发生不断的变化,劳动力不适应新的经济结构需求被排挤和游离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