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病毒总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823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病毒总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细菌病毒总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细菌病毒总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细菌病毒总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细菌病毒总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菌病毒总论.docx

《细菌病毒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病毒总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菌病毒总论.docx

细菌病毒总论

微生物:

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种类多,数量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3.适宜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变异。

种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活细胞内繁殖,只有一种核酸(DNA\RNA)——病毒(virus)。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是一类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细菌(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类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fungus)。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细菌(bacterium)

广义——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共性:

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二分裂、对抗生素敏感

狭义——专指其中的细菌

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

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coccus)、杆菌(bacillus)、螺形菌(spiralbacterium)。

球菌根据细菌分裂的平面和菌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分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杆菌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螺形菌根据菌体的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革兰染色法

1、原理

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G﹢菌:

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

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复染后呈红色。

2、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具体操作方法是:

涂片→风干→固定→结晶紫→碘液→95%乙醇→复红

3、意义:

革兰染色结果可初步区分细菌,并且在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方面均有参考价值。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平均厚度为12——30nm,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菌种而异。

不同细菌细胞壁的组成不同,根据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1)革兰阳性菌:

主要成分肽聚糖

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组成。

(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四肽侧链再由五肽交联桥组成。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经这样的三级链接,构成了交叉的、机械强度相当大的空间框架结构,交联率为75%,坚固而致密。

这种三维立体结构的肽聚糖在革兰阳性菌中高达50层,为其细胞壁主要成分。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主要表面抗原

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特有成分,按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壁磷壁酸结合在细胞壁的肽聚糖的胞壁酸上,另一端游离于细胞外;膜磷壁酸结合在细胞膜上,另一端游离。

(2)革兰阴性菌:

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结构)组成。

(聚糖骨架组成与阳性菌相同,也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但是缺乏交联桥,只能形成二维平面结构,而且交联率低,只有25%,故多数侧链呈游离状。

这种二维平面的肽聚糖在革兰阴性菌中只有1——2层,只作为其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也是主要成分)

外膜位于肽聚糖外侧,由内向外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LPS)三部分组成。

脂蛋白——连接肽聚糖与脂质双层

脂质双层——结构类似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也可作为噬菌体、性菌毛、或细菌素的受体

脂多糖(LPS)——即革兰阴性菌内毒素

脂多糖(由内向外)依次为:

脂质A:

一种糖磷脂,是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

有种属特异性,同一菌属细菌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

革兰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的特异性,此糖如果缺失,细菌菌落将发生S—R变异

(3)细胞壁的破坏物质:

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主要作用于G+菌。

G-菌肽聚糖含量少,有外膜保护,青霉素和溶菌酶对其作用微弱。

溶菌酶能切断β-1,4糖苷键,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干扰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成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

脂质双层

+

脂蛋白

+

脂多糖

+

G+与G-的差别及与细胞壁的关系

项目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关系

染色性紫色红色细胞壁对酒精的通透性

抗原性主要为磷壁酸主要为外膜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不同

毒性无内毒素有内毒素内毒素为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

对青霉素的作用有效无效青霉素作用部位为肽聚糖

五肽交联桥

对溶菌酶的作用有效无效溶菌酶作用部位为肽聚糖

聚糖骨架

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就变得多形。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菌体内的大气压是外界的5~25倍,没有细胞壁,必将涨破。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与细胞膜一起参与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很多小孔,容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Lform):

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

在一般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将会涨破死亡。

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体(protoplast)。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原生质球(spheroplast)。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细菌L型呈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

着色不匀,无论其原为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细菌L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营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

细菌L型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

油煎蛋样菌落典型的L型菌落、颗粒型菌落、丝状菌落

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者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真核细胞者类似,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

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为中介体。

中介体:

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细胞质

核糖体(ribosome):

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蛋白质中。

质粒(plasmid):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中,为双股环状DNA,控制细菌某些性状,可自我复制,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可随机获得和丢失;

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大多为贮藏的营养物质。

其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granule)。

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菌体两端,故又称极体(polarbody),有助于鉴定。

核质

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

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

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由裸露双股DNA回旋卷曲成疏松网状结构,有少量RNA和组蛋白样的物质。

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决定细菌各种遗传性状。

二、特殊结构

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厚度<0.2µm者称为微荚膜。

其成分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染色性:

荚膜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

普通染色——菌体周围未着色的透明圈

特殊染色——染上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荚膜的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抗吞噬作用:

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粘附作用:

与致病性有关;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如溶酶体、抗体。

鞭毛:

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经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光镜下看到。

鞭毛的功能

鞭毛是运动器官。

有鞭毛的细菌能主动运动,使细菌做趋向性运动。

鞭毛有抗原性。

鞭毛的成分为鞭毛蛋白,并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称为鞭毛抗原(H抗原),可作为细菌分类、分型的依据;

鉴别细菌:

鞭毛(动力)的有无、数目、位置、排列、抗原性

有的细菌其鞭毛与致病性有关(穿透粘膜表面粘液层,利于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

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与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

接合,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遗传物质传递。

菌毛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普通菌毛多,短而细粘附,致病

性菌毛少,粗、长、中空遗传物质传递

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不能再进行二分裂繁殖。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

芽孢折旋光性强、壁厚、不易着色,经特殊染色光镜下可见。

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芽胞的抵抗力强,可在自然界中存在多年,是重要的传染源。

但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芽胞抵抗力强,故应以杀灭芽胞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

细菌的理化性状

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

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带电现象——均带负电。

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

渗透压——菌体内为高渗透压。

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自养菌和异养菌。

•自养菌(autotroph):

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

•异养菌(heterotroph):

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

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被动扩散:

顺浓度梯度,不需能量

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需要能量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酸碱度(pH):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温度:

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气体:

O2: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

专性需氧菌: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微需氧菌:

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兼性厌氧菌:

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专性厌氧菌: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O2:

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 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

渗透压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繁殖速度----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代时)约20-30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繁殖规律----生长曲线(growthcurve)

迟缓期(lagphase),对数期(logarithmicphase)

稳定期(stationaryphase),衰退期(declinephase)

迟缓期:

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

细菌快速繁殖,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最典型、对抗生素最敏感。

细菌鉴定选用此期为佳。

稳定期:

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

活菌数保持稳定。

衰退期:

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细菌各个生长时期的比较

生长特点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维持时间1-4h8-18h24h左右24小时之后

活菌数量稳定增加少对数增长维持平衡逐步减少

生长速率迟缓最大速率速率降低死亡增加

细胞代谢非常活跃活性高而稳定活性稳定活性降低,衰老

适用范围培养初期形态、染色产生外毒素不用于研究

药物敏感抗生素,芽胞

保存菌种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

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一)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不同分类

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二)按培养基的用途不同分类:

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含有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

营养培养基:

通常在基础培养基上添加血清、生长因子或者微量元素等;

选择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或者营养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能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

用于区分不同种类细菌的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菌落:

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包括: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特点:

1.代谢活跃;2.代谢类型多样化。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各种细菌具备的酶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差异。

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为细菌的生化的反应。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Ø热原质(pyrogen):

或称致热原。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Ø毒素与侵袭性酶:

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

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Ø色素:

细菌的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

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

Ø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Ø细菌素:

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Ø维生素:

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

第二章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特点: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噬菌体分布极广。

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噬菌体很小,在光镜下看不见,需用电镜观察。

不同的噬菌体在电镜下有三种形态:

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

大多数噬菌体呈蝌蚪形,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

结构及化学组成:

抗原性:

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抵抗力:

噬菌体对理化因素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75℃30min灭活。

噬菌体能耐受低温和冰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

噬菌体种类

毒性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能在宿主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等几个阶段,称为溶菌性周期。

液体培养基噬菌现象可使浑浊菌液变得澄清。

固体培养基若用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现。

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称为噬斑(plaque),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

若将噬菌体按一定倍数稀释,通过噬斑计数,可测定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units,pfu)数目,即噬菌体的数目。

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解,故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整个过程称为溶原性周期。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

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前噬菌体可自发或在某些理化或生物因素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导致细菌裂解。

温和噬菌体产生成熟噬菌体并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温和噬菌体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

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

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

三、转位因子

转位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

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可自行移动的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核苷酸序列片段,又称移动基因。

意义:

①改变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序列

②影响插入点附近基因的表达(失活)

③直接插入一段新序列,造成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转位因子有二类:

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2kb,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

转座子(transposon,Tn):

>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耐药性基因、抗金属基因、毒素基因及其他结构基因。

可能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转座噬菌体: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Ø基因转移(genetransfer):

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Ø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

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Ø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整合入基因组中,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感受态(competence):

一般只有当受体菌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时,才能具备从外界摄取大分子外源DNA片段并进行整合的能力。

2.接合(conjugation)

接合:

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F质粒的接合

⏹F+——即F质粒,编码性菌毛,称雄性菌

⏹Hfr——F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细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故称高频重组菌

⏹F’——Hfr菌中的F质粒可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并带染色体上几个邻近的基因,故称F’

三者均有性菌毛,均可发生接合

R质粒的接合

Ø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性的基因突变及R质粒的接合转移等有关。

Ø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两部分组成。

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转导(transduction)

转导:

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

普遍性转导(转导的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转导的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

普遍性转导

前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在裂解期的后期,噬菌体的DNA已大量复制,装配时可能会发生装配错误,误将细菌的DNA片段装入噬菌体的头部,成为一个转导噬菌体。

转导噬菌体能以正常方式感染另一宿主菌,并将其头部的染色体注入受体菌内。

被包装的DNA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

局限性转导

或称特异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

溶原期时,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特定部位,当噬菌体从溶源菌基因组上脱离时,噬菌体DNA发生偏差分离,将自身的一段DNA留在细菌染色体上,而带走了细菌DNA上两侧的基因。

当其转导并整合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

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上个别的基因。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区别要点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转导的遗传物质

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粒

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的特定部位

转导的后果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转导频率

受体菌的10-7

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1000倍(10-4)

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白喉棒状杆菌、A群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霍乱弧菌

第三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减毒菌株和无毒株可制备成疫苗

消毒与灭菌

消毒灭菌有关概念

1消毒:

(Disinfection)指杀死病原菌,但不包括芽胞。

用以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灭菌:

(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无菌:

(asepsis)物品中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称无菌。

(无菌操作(asepsistechnique):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4防腐:

(antisepsis)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为防腐剂

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分布

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称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flora)。

寄生部位:

皮肤、口腔、鼻咽腔、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