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746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docx

五年级数学教案全稿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知道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

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教材在揭示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与因数,而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分散编排,减少术语,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

学生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数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水果店”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认识的数。

如:

葡萄每千克3.6元、橙子每千克5.8元、梨每千克4元、苹果每千克6元以及冰箱上冷藏的温度2℃和冷冻的温度-3℃等,学生在叙述这些数的实际意义中,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

通过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在学生认识整数后,教材并没有从整除的概念入手来认识倍数与因数,而是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学生在列出算式5×4=20(元)后,以这个整数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最后,安排了“找一找”的内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7的倍数和找7的倍数,指导学生利用原有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

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验,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获取相应的数学信息,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是学生的思维还不够灵活,倾听的习惯有待加强,小组内探讨交流的效率也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到过水果店吗?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水果店去看看各种水果的标价(出示课本第2页的情景图)。

㈡探究新知

1、观察情景,发现信息

师: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家水果店,通过观察,你能从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

从同学们观察到的信息,你们发现了哪些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4、5.8、3.6、-3、0、5、2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否把这些数进行整理分类呢?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师:

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整理分类的结果呢?

第三类是分数;第四类把0独立地分开。

(第4、5、6组的学生都同意第3组的意见。

师:

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分类更好一些呢?

生生之间交流,达成共识:

同意第3组的意见。

师:

刚才各组都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都很好。

第3组分的较合理,并且这一组说明的理由比较恰当。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像0、2、4、5、6……这些数叫自然数,生活中的自然数有很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然数有什么特点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自然数有序性的特点。

谁知道,像-3、-2、-1、0、1、2、3……这样的数叫什么数?

学生回答

整数与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3、认识倍数与因数

师:

既然来到水果店了,你们想买哪种水果呢?

说给大家听听。

请同学们当一次售货员。

算一算两位同学各付多少元?

教师组织讨论算式:

6×3=18

先看第一个算式,6和3分别是什么数?

谁能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并说明算式中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三)数字游戏

下面我们活动一下,(教师发放卡片,每张上写着学生自己的学号。

谁还有问题,请说出来,大家一起研究。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让学生独自举例证实。

4的因数有:

1、2、4.

10的因数有:

1、2、5、10.

20的因数有:

1、2、4、5、10、20.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自然数和整数的含义,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四)反思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探索活动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2)

一、教学目标

1、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能正确找出2、5的倍数,并在这一活动中,初步感悟2、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特征,理解偶数、奇数的意义。

2、能运用2、5倍数的特征,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比较合理:

1、先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再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以前的教材一开始就安排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概括2的倍数的特征,难度非常大。

因为2的倍数的特征是: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而概括5的倍数的特征相对容易的多,因为5的倍数的特征是: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本册教材适当地调整顺序,先让学生概括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就能说出: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再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将为以后学习3的倍数特征奠定了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能力已逐步形成,他们很愿意自己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整理、找出规律。

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已比较强了,他们有能力去探索2、5的倍数特征。

但是概括2的倍数特征比5的倍数特征难一些,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

老师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你们相信吗?

生自由报数

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76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978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7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84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72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9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

47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5的倍数。

师:

现在你们相信了吗?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2或5的倍数特征会和什么有关系?

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活动一:

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

(出示教材第4页的表格)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5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找完以后,同座同学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板书:

5的倍数的特征是:

个位上是0或5)

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

你能验证吗?

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

2、活动二:

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还是利用这个表格吧。

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2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不同的记号。

找完以后,同座同学也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生汇报它们个位上都是双数。

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单数的数,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

学生验证

(板书:

2的倍数的特征是:

个位上是0、2、4、6或8)

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

你能验证吗?

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

个位上是0、2、4、6或8的数是2的倍数,是偶数,反之就是奇数。

师:

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你们会判断了吗?

师:

(1)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2)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验证,总结了2、5的倍数的特征。

下面我们利用2、5的倍数特征来解决一些问题?

3、活动三:

你说我答

(1)按要求说数:

奇数、偶数、2的倍数、5的倍数等。

(2)我说数,你说数学词语。

(三)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1、练一练

(1)第5页第1题,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第5页第2题。

2、游戏:

数字卡片,添加或减少

口袋里有0——9的数字卡,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2的倍数;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简介:

教材把课题确定为“探索活动

(二)”,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教材首先提出“我们研究了2、5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时,可以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时,教材利用100以内的数表来研究,先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再观察特征,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去研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但都无法发现规律。

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一定的提示:

“将3的倍数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观察呢?

”以帮助学生逐步发现规律。

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提出:

“这个规律对三位数是否成立?

”的问题,促使学生能自己找几个三位数来验证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练习与学习评价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判断100以内的3的倍数。

2、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课程改革四年的时间,已经养成了动脑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材料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与研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能把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从而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问题的研究。

当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来临时,学生的表现一般是群情激昂,对数学问题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与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景

(一)按要求组数。

1.用3,4,5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三位数。

(1)组成2的倍数。

(2)组成5的倍数。

2.学生用语言描述2,5的倍数的特征。

一点想法这个过程,比教材的要求要稍微高一点,教材上的要求一般是在100以内的数种研究2,5,3的倍数,这里面有一个考虑,拓展到三位数中来复习旧的知识,使复习起到桥梁的作用,进一步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提出问题。

1.能不能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2.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

自主探索。

(一)对学生猜想问题的处理。

1.进行猜想。

(1)学生面对问题进行猜想。

(2)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

2.探索猜想。

(1)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2)学生举例子:

比如453,543。

(3)学生如果出现345或354等例子,教师可以写在黑板上,不用多加评论,作为后续的学习内容。

(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猜想结论的成立,即:

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3.验证猜想。

(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

(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1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

②16个位上的数字是6,但是不是3的倍数。

(3)猜想的结论不成立。

(4)让学生对猜想的结论不成立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但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

(二)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问题冲突:

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

我们要聪明的找,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找。

2.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100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100以内数表,如下图)

3.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与同桌交流一下。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倾听着,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困惑。

(2)学生发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4.教师引领。

(1)斜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思考点:

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5.得出结论。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6.验证结论。

(1)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2)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

①回到我们课始的问题,用学生写出的345或354等例子进行验证,

②写一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3)完成课本第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活动三:

拓展与延伸

(一)回顾与反思

(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思考过程,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2)回顾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再次进行整理与归纳。

(二)完成实践活动

1.猜想并验证9的倍数的特征。

(1)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上几个问题分层次展开研究。

(2)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

 

找因数

一、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在思考有“哪几种拼法”时,学生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

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

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校的教学条件差,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孩子们从小就喜欢用纸片、小棒做拼图游戏,所以这节课以拼图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拼图中探索找因数的方法,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乘法,对“因数”这个名词已有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结合拼长方形列算式、找因数,学生很容易接受。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学生进行思考。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12=26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自己试独立完成。

4、小结:

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

自主探索。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你是怎样找的?

说说你找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请学生记录下来。

活动三:

当堂训练。

1、填空。

24=124=2()=()()=()()

24的全部因数是:

独立完成。

小结: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21的全部因数:

()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这样的因数叫做公因数。

3、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米,边长是整厘米书数。

4、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1、19、4、32、11。

独立完成。

先自己写一写,然后根据因数的个数给这几个数分分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

分类进行介绍。

5、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有几种排法?

如果有37名学生呢?

自己试解决48人的排队方法。

37人的请思考。

48人排队和37人排队在方法的种类上有什么不同吗?

6、这道题要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质数与合数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小节《找质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学习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提供了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并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通过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学生都非常喜欢看与本节课相类似的电视节目,如“七星大擂台”“非常6+1”等,可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都比较强,在趣中学、在乐中学是学生所追求的。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再有找质数不像找奇数、偶数,不像找因数那样规律性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掌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在研究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耳目一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自主探索的轨道中来。

以分组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熟记分组的依据,为概念的揭示打基础。

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学生熟记小组的特点,可起到使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的良好效果。

采用“起名字”的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零距离贴近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教师以提问方式让学生猜教师高兴的原因,然后给出答案---做节目主持人,最后道出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特殊身份。

(二)情境延伸,感悟新知

1.根据因数个数分组。

(1)学生自己说分组的方法。

(2)学生写自己学号的因数(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己学号的因数个数。

(4)按因数个数分组。

2.教学“1”的特殊性。

l教师询问两个小组不要“1”的原因。

l突出小组的特点及“1”的特殊性。

3.学生自检、互检,看看是否做错了。

(学具:

数字卡片)

4.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1)以“起名字”的方式揭示概念。

(2)学生以说特点的方式巩固概念。

(三)情境延伸,拓展巩固新知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进入“智慧大比拼”。

1.采取“找亲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出1~50中的质数与合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找亲戚”(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并说出找法,然后教师板书50以内的质数。

(3)学生共同核对。

(4)数出1~50中的质数及合数的个数,进一步强调1的特殊性。

(5)小练习,快速确定质数与合数。

2.综合练习,采用“非常6+1”的方式

(1)课件出示七个金蛋。

(2)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

3.拓展练习,采用“看谁中大奖”的方式进行

(1)课件出示。

(2)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四)全课总结,知情共融

今天我们的“快乐40分栏目”中,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那么通过今天的“快乐40分”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又有什么感受呢?

谁来给大家谈一谈?

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最后一个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在本单元中又认识了倍数和因数,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前后联系又很紧密,自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这一专题探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它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机会,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互补互助,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又能在探究活动中观察、研究、讨论、验证,渗透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探—验证”,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反复强调数字检验的重要性,做到大胆猜想,科学论证,使通过活动大多数小组通过集体的努力,得出“偶数+偶数=偶数”的结论。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在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不够全面仔细,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归纳能力上比较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中,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这既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又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一定去过笔架山吧!

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