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58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入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入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入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入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入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入侵.docx

《生物入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入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入侵.docx

生物入侵

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其预防对策

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我国从南到北5500公里。

东到西5200公里。

跨越50个维度、5个气候带:

寒温带、温暖、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物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目前,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无一没有外来物种。

甚至在自然保护区中,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外来杂草。

从森林、农田、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生物入侵。

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据统计,中国已有外来入侵生物283种,其中植物188种,占入侵生物总数的66.4%;动物76种,占26.9%;微生物19种,占6.7%。

在这283种中,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占39.6%;属于无意引进造成的占49.3%;经过自然扩散而进入我国境内的9种,占3.1%。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中国有50余种。

在我国,外来入侵的物种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克类、软体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从病毒、细菌到大型真菌。

一些著名的入侵物种有癞狸、爪哇禾雀、麦穗鱼、食纹鱼、食人鯧、克氏鳌虾、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白蚁、美国白娥、、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菌、豚草、紫茎泽兰、大米草、水葫芦等。

这些外来物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很多重要部门,如农业部门,受到美国白娥、美洲斑潜蝇、甘薯长喙壳菌和豚草的威胁;畜牧方面,紫茎泽兰在南方一些地区已经泛滥成灾;林业方面,美国白娥,松材线虫成为灭不掉的外来害虫;园林方面,蔗扁娥等悄然进入城市。

经历了几十年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虽然森林覆盖率和积蓄量提高了。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起因是所使用的物种单一:

在北方基本一杨树为主,南方则以杉木为主.现在在北方部分农村,原来老百姓最喜欢的榆树,国槐,梧桐,枫树,柳树,柏树,松树等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大半个天下的树木几乎姓了“杨”。

而南方各地,近来又被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占山为王”的趋势。

号称植物王国的云南省正在实施一种2641万亩桉树工程。

到桉树成林的时候,将看不出植物王国的痕迹,即使有森林,多种了桉树,桉树郁闭后,本地树种很快丧失地盘。

桉树是一种入侵能力很强的树种,对它的危害,我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生物入侵的机理

目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外来种的入侵。

外来物种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那些不远万里而来的入侵种在原产地的时候还能安分守己,而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就能称王称霸,这是什么原因?

外来物种繁殖的绝招--入侵的机理分别如下。

1通过种子大量繁殖通过大量的种子繁殖后代。

北方有名的杂草-豚草。

它的一株草能结出成千上万粒种子,豚草通过这些种子留下自己的后代。

这些大量的种子一旦有合适的生长空间,就会大量的生长。

再如原产地在加拿大的加拿大蓬草,也是靠大量的种子实现入侵。

2化学防御体系外来物种惯用的另一种手法就是释放有害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或者把本地植物杀死。

比如豚草和火炬树都会释放有害物质。

目前,我国的科学家们也发现,加拿大一支黄花的根系同样能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通过这种“卑劣”的手段去挤占原属于土著种的领地。

3疯狂蔓延的发达根系比如火炬树,它具有非常发达的恨系,通过根系的向外扩张来繁殖后代,抢占本地植物的地盘。

即使对它们斩草除根,也很难除掉它们,因为那些扔掉的根和茎还有萌生能力。

同样外表文弱绚烂、楚楚可怜的加拿大一支黄花,也是依靠这种策略,见缝插针般地遍布城乡荒野—一支黄花那像竹子一样的地下根茎也会四处蔓延,在找到合适的地方后就自动生出新株,因此除非一株不剩地彻底连根铲除,否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就只剩下一支黄花惟我独尊了。

4超强的光合能力在我国,这一类植物的典型代表就是大米草.它是用一种C4途径进行植。

大米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引入我国,目的是用大米草来固定海滩。

它的光合能力极强,喜高温和强光,在江苏黄河入海口的海滩快速生长繁殖,向北扩展到辽东湾,向南已经扩展到北部湾,使得当地的物种很难有生存空间,成了非常有名的入侵种。

5尽量避开天敌很简单,在新土地上没有天敌。

比如空心莲子草在南美有一种专门对付它的莲草直胸跳甲,在天敌面前它伸展不了拳脚。

但来到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以后,一下就泛滥成灾了。

再如铜锤草,原产热带美洲,做为观赏植物引起我国,现已成为我国十几个省市的“****型杂草”。

我国生物入侵的预防措施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登陆”成功,就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要根据外来入侵生物的强大生命力特性,研究其利用价值,“驯化”外来物种,这将有助于控制其蔓延和发展,并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我国已经认识到生物入侵的严重形势,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中编办于2004年批准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明确农业部作为外来物种管理的牵头部门。

当前还应该加强的是:

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安全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查明我国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分析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建立对生态系统、环境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外来入侵刘晓春等?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策物种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识别、防治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培训。

2加强立法,并要严格执法

我国现有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缺少有关外来物种的预防、引进、控制等的专项立法,在防治过程种往往无法可依。

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方面要单独立法,从源头做起,从初期做起,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如,外来物品引入时要论证,夹带的植物、水果都要通过法律规范严格检验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信息网络、参加国际研讨会进行讨论和交流,看各国外来生物入侵趋势,对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较大的动物、植物、昆虫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外来物种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入侵,对于那个国家是原产地。

原产地国家对于该物种的认识和治理的办法,对于被入侵国来说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我们要借鉴某一国家治理某种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经验。

4建立生物入侵预警机制

生物入侵的预防必须要有前瞻性,应该建立监测、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来构成依整套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体系,一旦预测到什么物种近几年来可能会入侵某地区,就要及早了解,早采取措施,防止传入,并做好一旦进入我国,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备。

5开展入侵物种危害环境警示教育,鼓励公众参加环境保护。

提高全民意识,接受以往教训,切勿以“科普”或“观赏”等名目轻易,引起有害物种。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国际间人流和物流日益增加,生物入侵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国对陆地生物的入侵已展开逐步深入的研究,但对海洋生物入侵却关注很少,而且都停留在一般性资料的分析和推测上,实地调查和试验数据更少,对其危害的程度和如何防治也没有基础数据。

本文仅就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现状作一概述,希望引起社会各界重视,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预防重大海洋生物入侵灾害的发生,并为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广泛深入的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外来海洋生物;生物入侵;危害;防治对策

 

如今,生物入侵引起了公众和媒体越发广泛的关注,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重要问题。

所谓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从原分布区域进入一个新的区域(进化史上不曾分布)的地理扩张过程。

典型的入侵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侵入、种群建立、扩散和造成危害[1]。

当非本地种,即外来种,已经或即将对本地经济、环境、社会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时,称其为“入侵种”[2]。

我国生物入侵的相关研究正逐步展开,但多集中于陆地生物入侵的研究,对海洋生物入侵关注很少。

我国海岸线长32,000公里,主权管辖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这种自然特征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种的侵害。

另外,随着我国海洋运输事业的发展、海水养殖品种的传播和引入,外来海洋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使得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入侵压力越来越大,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

近年来,我国生物入侵又呈现出数量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3]。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危害,以期能更好地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生态危害

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海洋污染、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已成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杨圣云,2004)。

入侵物种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影响,不仅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1.1破坏生态安全,威胁生物多样性

海洋外来入侵生物对入侵海域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干扰与破坏[4]。

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降低了区域生物的独特性,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被破坏、生态位点均势被改变,入侵种的生物学优势造成本土物种数量的减少乃至灭绝,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缺损,组分改变,即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愈加严重,但我国对海洋外来物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现有的数据资料也比较片断和零散,无从对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进行有效准确客观清晰的评估和评价[5,6]。

米草属的大米草(Spartinaanglica)是我国引入的最典型海洋生物入侵种,是列入2003年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唯一的海洋入侵种[7]。

大米草原产于美国东海岸,60年代引入我国后,表现出良好的滩涂改良作用,但它会严重排挤其它物种,干扰甚至威胁了当地生态系统。

如福建霞浦县东吾洋沿海滩涂,1983年引种该草,7年后成为优势植物,使得原来生活在这里的200多种生物现仅存20多种,导致近岸海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滩涂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8]。

近40年的引种、驯化和栽培使得米草分布在北起辽宁锦西,南到广西北海,遍布整个东部沿海滩涂[9]。

但是目前仅有米草对养殖扇贝的危害观察和记录,没有深入研究评价米草对其它海洋生物的影响和对当地生态系统破坏的程度。

1990年和1993年,在厦门马銮湾和福建东山相继发现一种原产于中美洲的海洋贝类—沙筛贝[10]。

这些海域的海岸基石和养殖设施表面几乎全被它占据,把当地原有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

目前,沙筛贝在福建一些海湾已大量繁殖,已造成虾贝等本土底栖生物的减少,甚至绝迹,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打击。

但是至今没有对其入侵造成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详细研究和风险评估[8,11]。

近年来,大幅的引种养殖也加大了外来海洋物种影响本地生态系统的的可能。

据统计,2001年前我国已从国外引进海洋鱼类10种、虾类2种、贝类9种、棘皮动物1种、藻类4种进行海水养殖,无意中带入了几百种外来海洋生物[8],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危胁。

我国北方从日本引进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从养殖笼中逃逸到自然海域环境中,能够咬断海底大型海藻根部而破坏海藻床。

同时,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繁殖起来,与土著光棘球海胆(Stronglocentrotusnudus)争夺食物与生活空间,对土著海胆生存构成了危害[8],严重干扰了本土海洋生态平衡。

但是至今同样没有对其入侵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任何研究和风险评估。

另外,引种养殖还会伴随引入一些有害种。

2000年大连旅顺海域裙带菜养殖浮筏上发现一种原产于日本的舌状酸藻(Desmarestialigulata),就是伴随着当地从日本引入的裙带菜苗绳进入该海域的,在我国藻体可长至1m,远高于其原产地的的记载长度(30-50cm)。

该藻死亡后会分泌硫酸,如在我国大量繁殖,必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6]。

有关部门在沿海各地进行一些外来物种放流工作,比如在山东省开展的大菱鲆(Scophalmusmaximus)、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等外来物种的放流,对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深远影响,会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本地物种生态位受到侵占,从而抑制当地物种本来已经脆弱的恢复能力,对生态环境产生致命威胁。

1.2破坏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污染

 

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种内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物种对环境的适宜能力就越强,遗传的均一性威胁种群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明显事实。

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剧,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已经受到各种威胁[12]。

其中,海洋外来物种是除生境破坏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第二大因素,它通过船底附着生物、船只压舱水和人为引进外来养殖品种或活饵料等途径迁至新栖息地,与当地物种杂交或竞争,影响或改变原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13,14]。

我国近年引入许多外来海洋生物进行养殖,如凡纳对虾、大菱鲆、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等[8],开展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杂交育种,使海洋生物遗传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游泳生物鱼虾等的移动能力较强,在人工放养、放流以及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逃逸中,外来的养殖个体很容易进入野生自然群体,对其遗传结构和多样性产生影响[15]。

例如美国红鱼,中文学名眼斑拟石首鱼,原产北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由于其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泛等特性,1991年引进后在我国海水养殖业迅速得到了推广,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逃逸事故不断发生,目前在我国沿岸自然海域中均发现其踪迹[6]。

非游泳生物中贝类的遗传污染情况也很严重,尤其是皱纹盘鲍、扇贝和牡蛎。

利用引进的日本盘鲍与我国的皱纹盘鲍杂交生产的杂交鲍,使我国衰退的鲍鱼养殖业重新振兴并快速发展。

但初步评价发现由于杂交鲍的底播增殖使青岛和大连附近主要增殖区的鲍群体97.3%为杂交后代,遗传影响的个体几近100%,原种皱纹盘鲍种群基本消失,宝贵的遗传资源永远丢失[16]。

异地养殖的遗传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如菲律宾蛤仔(VenerupisPhilippinaram)和缢蛏的异地养殖规模很大,仅青岛红岛每年就需要从福建辽宁购买约1亿多人民币的种苗,对当地种群的遗传结构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使本土种群丧失[17]。

1.3带入病原生物

外来物种在迁移的过程中极可能携带病原生物,而由于当地的动植物对它们几乎没有抗性,因此很容易引起病害流行,甚至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18]。

从1993年起,我国海水养殖对虾开始流行大规模病毒病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从台湾等虾病流行地区引进的带病毒的苗种。

1996年起,我国北方传统优势贝类养殖品种栉孔扇贝也开始大规模死亡,可能与大规模引进外来养殖贝类有关。

2000年我国北方滩涂养殖菲律宾蛤仔爆发性大规模死亡,主要原因是一种世界性的海洋污染生物—帕金虫的危害[8]。

近年来的北方养殖海参爆发疾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引种带来的病毒有关。

我国对外来海洋物种可能带入的病原生物至今没有进行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报道。

由于病原微生物形体微小,极易通过各种途径入侵、扩散,而目前的检疫、检测措施又难以及时发现和阻隔,因此,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均构成的威胁更严重。

1.4引发赤潮

由于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适应性强,只要环境适宜,就可爆发赤潮[8]。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频发,很重要的起因之一就是无意中引入的外来赤潮生物。

1997年秋至1998年春我国东海海域及南海粤东海域爆发大面积赤潮。

据鉴定,赤潮原因种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Pouchetii),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棕囊藻赤潮。

作为我国赤潮的新记录种,棕囊藻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

1999年夏广东饶平、南澳海域再次爆发同种赤潮[20]。

2004年夏天球形棕囊藻赤潮又在我国渤海首次大规模爆发。

渤海地区的赤潮球形棕囊藻应是外来入侵种,如何由其他海区传播扩散到的渤海地区,尚未明确。

目前,仅我国船舶压舱水带来的外来赤潮生物,已知的就有洞刺角刺藻、新月圆柱藻、方格直链藻等16个藻种之多。

这些外来赤潮生物一旦引发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几乎彻底崩溃,对海域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21]。

2经济和社会危害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不仅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对我国人民健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也间接造成了严重危害[14]。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本地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引入的病原微生物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带来的本地物种减少、景观丧失、养殖退化、经济生物病害、赤潮频发等会直接造成渔业、养殖业、旅游业、运输业和其它基层海洋产业的经济损失,间接引发劳动就业、保险福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2]。

据统计,2002年一年,仅对虾白斑病、托拉病等外来入侵病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就多达40亿元[23],其它间接损失更是数目惊人。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3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治理和修复技术

不断发生的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使我国海域外来物种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对本地物种的生存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威胁不断加剧。

而且,海洋生态系统相较其它生态系统更开放,因此,外来生物入侵途径更多样、传播速度更快、入侵生物繁殖力更大。

因此,开展对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危害控制和生态修复研究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对于海洋外来物种入侵治理技术还是空白,可参照农业林业等治理入侵生物的已有经验,尽早分区域、分阶段地进行探索性研究[6]。

几种传统的治理方法有人工治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综合治理等。

这些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国内外众多的事例,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机械或人工方法的综合体系是解决外来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

3.1生物治理

入侵物种在原生长地无危害,但在陌生区域取得巨大成功形成物种入侵。

除去这些物种本身具有较大的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新的栖息地,外来物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有天敌、寄生虫的危害和相关物种的生态竞争,从而异常繁荣起来。

这是采用生物手段进行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非海洋生态系统中已有一些成功案例。

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可考虑采用生物治理(如竞争性生物替代,特异性天敌的引入),但海洋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及潜在的二次效应的危险性,要求实施前必须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并分阶段性开展,以防引发新的生态灾难。

另外,在深入调查分析外来海洋生物入侵情况,了解本地生物遭破坏的程度后,应科学地制定本地物种的恢复方案,创造适宜本地生物但抑制入侵生物条件,如引入入侵生物的本地竞争种,以期恢复本地生态系统,尤其在外来种被控制或消灭后[24]。

加强对本地种的恢复工作,建立以本地种为主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长期控制外来入侵物种、杜绝外来物种再次入侵的目标[25]。

3.2物理化学治理

通过人工、机械等物理手段消除入侵外来物种,如用福建农业大学设计“割草机”控制大米草,取得了一定成效[26]。

但此方法对扩散能力较弱的物种,作用于入侵初期前期,短时间内消灭控制有一定意义,而要控制消除扩散能力强、扩散面积大的海洋生物,人力物力需求过大,效果不佳。

另外,通过化学手段防除入侵外来物种,特点是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控制大面积爆发的灾害,但费用大,对本地环境和生物的副作用大。

特别是对海洋系统而言,流动性过大,波及较广,有时效果也不明显,且可能造成想像不到的污染。

巴西曾针对入侵贻贝做过化学防治,代价大,收效小,对水质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21]。

可见,此方法在海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新型生物技术改造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现代手段在分子水平上改善和优化某些物种的性状,得到经遗传修饰的生物体,尤其是在微生物领域。

这种遗传修饰技术是把双刃剑,可能造成入侵种,但同样也可能被应用于改良入侵种,使其具备某种特性或丧失入侵特征,从而实现入侵控制和修复。

这种技术现在还未在生物入侵治理领域应用,因需要大量的科研理论支持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实验期间和实验后还要进行有效监测管理,对细节控制要求严格,因此,生物技术的应用,需慎之又慎,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3.4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将上述各项技术针对不同的入侵物种进行有机结合,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

此法在我国对水葫芦的治理中体现了其协调作用的优势[6]。

这种把单一方法组合应用,取长补短的综合治理,在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治中也很有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如治理典型的大米草,可在初期采用人工、机械、化学方法,在长期维持上,则进行有效的生态学治理技术,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选用竞争力强的本地物种与米草竞争,加速米草的自然演替,寻求新的生态平衡。

由于目前国内外有关米草生物防治和生物替代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已采用的综合治理多是将物理方法和使用除草剂相结合综合防治,随着米草生态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其综合治理技术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3.5开发利用,辅助治理

外来海洋入侵生物本身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加强对其的开发利用,相对而言,即是减少了其危害,间接地控制了其大范围蔓延入侵。

仍以大米草为例,它有促淤造陆、消浪护堤、净化水质、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等生态功能,还能作为大牲畜的优良饲料。

互花米草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可从中提取丰富的多糖,作为理想的药物和保健食品原料。

充分开发其经济价值,能间接补偿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改善其扩张。

这种对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的治理是间接作用,效果不明显但作用不可忽视,应作为辅助手段进行。

 

4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防治对策

一个物种的成功入侵是生物学、生态学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结果。

而人类活动使得一些不可能的入侵成为可能,使得一些本需要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形成的入侵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者使一些潜伏着的入侵突然爆发。

外来物种的入侵中,经济的和社会因素常常与生物学因素同样重要。

因此,预防和治理入侵种的蔓延和爆发,必须首先注意人类行为[27],着力于国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

完善相关立法,强化国家管理职能,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执行能力,系统化研究体系[23]。

4.1完善法律体系

国家能力首先体现在法律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的,针对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防和控制法规,确定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国家防御体系。

目前,我国与海洋外来物种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从关注人类健康和农业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未充分包含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内容,与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控制外来物种的目标相差甚远,对预测、监视和早期控制这一关键也未充分重视。

现有法律体系范围迫切需要延伸至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域,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观念引入外来物种控制的法律体系[6]。

其次,发挥国家优势,加强科普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意识,唤醒全民防范海洋生物入侵的自觉性主动性,这对预防、控制和治理海洋生物入侵具有重大意义。

4.2健全监测管理能力体系

加强各部门各层次的监测能力,部门间责任分明,分工合作,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形成快速有效的立体网络监测体系。

完善执法管理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证国家能力体系的实现。

同时,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不是单独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的,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技术性较强。

监测管理系统不仅要健全国内网络,也要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达成相关信息共享,形成国家地区间的预警系统,共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4.3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