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279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学案.docx

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全单元学案

课题2溶解度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课前自学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1.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和增加溶剂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3.结晶:

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拓展:

(1)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升高温度;若将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增加溶剂的办法。

(3)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

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

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

1.在一定条件下,NaCl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KNO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交流回答】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

【归纳总结】

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知识点2结晶

结晶的定义:

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易错提醒:

(1)一定条件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是所有物质在降低温度时都会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交流回答】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课件展示】

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归纳总结】

教学板书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

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四、海水晒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

规律总结:

结晶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规律总结:

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

一是溶液中有未溶解完的溶质,且溶质质量不再减少;二是加入原溶液中的溶质,加入的溶质不再继续溶解。

 

课堂析疑解难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40)

1.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6.

(1)蒸发

(2)AC

7.汗水中含有一些盐分,因此有咸味。

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上,就形成白色斑迹。

8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办法有多种。

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滴试液滴在玻璃片上,晾干或烘干。

有白色痕迹出现的原试液是氯化钾溶液;没有痕迹的是蒸馏水。

难题解答

【例1】

(知识点1)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

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

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解析】

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溶液是否饱和是看溶液在该条件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可在该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观察晶体能否继续溶解,若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是饱和溶液。

【答案】B

【例2】

(知识点2)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其过程如下:

(1)上图中①是池(填“蒸发”或“冷却”)。

(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填序号)。

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基本不变

B.在①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改变

C.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解析】

(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如下:

海水引入蓄水池,经过蒸发池蒸发水分,再经过结晶池结晶析出氯化钠,此时的母液对于氯化钠来说是饱和溶液。

(2)海水进入贮水池,溶质和溶剂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基本不变,故A正确;在蒸发池中溶剂质量减少而溶质质量不变,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根据题意,可以看出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为人类所利用,故C正确;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中含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等多

 

知识拓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联系:

(1)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溶液的浓稀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难题解答

种成分,还含有少量氯化钠,故D错误。

【答案】

(1)蒸发

(2)AC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引出海水晒盐,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巧妙引导。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溶解度

课前自学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

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进行新课

知识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

 

要点提示:

(1)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小组问题探讨:

教材P36表9-1中的数据都表示什么意义呢?

小组同学任选几个数据来互相考考吧!

(如60℃时KCl的溶解度是45.5g,表示在60℃时,KCl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45.5g)

 

进行新课

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

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

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

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

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归纳总结:

 

规律总结: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

(1)内部因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例如20℃时硝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溶剂的性质不同。

(2)外部因素:

温度。

 

进行新课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教学板书

第2课时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小组问题探讨:

溶解度曲线图上,相交的点表示什么呢?

(表示在这一温度下,这些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要点提示: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可以确定某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4)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由溶解度曲线可确定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

 

教学板书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

四、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温度:

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

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堂析疑解难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40)

2.在60℃时,11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恰好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或在6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

3.

4.

(1)甲>丙>乙

(2)甲丙(3)甲乙丙

5.C

9在水中总是溶解有一些气体,冷水受热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即使尚未达到沸点,也常有气泡冒出。

天气闷热时,水温高,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变小,溶解的氧气少了,而水面与空气接触,溶解的氧气相对多些,因此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难题解答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方法点拨: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

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难题解答

A.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采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D.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为200g

【解析】从20℃向上作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20℃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甲<乙,故A错;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因为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后不会析出晶体,不会变为饱和溶液,故C错;60℃甲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只能溶解60g,所以得到溶液质量为160g,故D错。

【答案】B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要点提示:

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1)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

在100g溶剂里。

(3)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

(4)单位:

克(g)。

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CuSO4溶液实验入手,导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部分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上,利用质量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溶液的稀释与配制;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第三部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第1课时溶质质量分数

课前自学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

溶质质量分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正确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过程与

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3.溶质质量分数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浓度的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溶液越浓。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人在死海里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水中盐份多,浓度大,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进行新课

知识点1溶质质量分数

【活动与探究1】

实验1:

鸡蛋在水中漂浮

 

规律总结: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所指的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

(2)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

(3)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溶液中各部分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进行新课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实验2:

请同学们按教材P42实验9-7进行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分析小结】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是稀: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的量。

【提出问题】

对于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表示溶液的浓度呢?

【归纳总结】

表示溶液的组成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43练一练。

【学生活动】

按所学的计算,完成表格并进行讨论。

知识点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43实验9-8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中的空栏。

【过渡】

在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质量分数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呢?

 

易错提示:

(1)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质的质量只能是已溶解的部分,未溶解的部分不能作为溶质计算。

(2)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

 

 

【课件展示】

例1展示教材P43例1

【分析】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答案】溶质的质量=150kg×16%=24kg溶剂的质量=150kg-24kg=126kg

答:

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kg氯化钠和126kg水。

【分析小结】

上述计算要归纳为:

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课件展示】

例2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在该温度下把4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

【分析】由溶解度的定义可知,20℃时100g水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则所加40g的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且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那么

【答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6.5%。

教学板书

课题3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溶质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