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11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 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

27 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在学习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美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

将要。

歇:

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作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徵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书①:

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

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明确: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诗夜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相与:

共同,一起。

空明:

形容月的澄澈。

交横:

交错纵横。

3.古今异义。

闲人

户 念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

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7.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赏析佳句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附: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