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0063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8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位与疆界.docx

中国区位与疆界

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

§1.1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

一、中国的国情

1. 历史悠久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是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人口众多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载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1%。

(05年11月1日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为130756万人)

3.面积辽阔

   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104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中国有领海面积473×104km2,被称为蓝色国土。

4.海陆兼备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陆地有陆地疆界22230km,海疆32000km,海陆兼备,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

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GDP总量:

1978年3624.1亿元,2002年102398亿元,2005年182321亿元,1978—2002年均递增率14.94%

GDP世界排位:

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年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五

预计:

2005年超过法国居世界第四;2020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205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人均GDP:

1978年379元,2002年7972元,24年增长21倍。

05年人均GDP1352美元,居世界第12位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俄、巴、澳、美,世界上5个能独立供给资源的国家)

3.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200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6208亿元,占世界的4%。

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

95年第11位;97年第10位;99年第9位;00年第8位;02年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长,2001年达674亿美元。

尤其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外汇收入由1978年的2.63亿美增至2002年的2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的地位,外汇储备持续增长,2002年末为286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同年中国香港为1119亿美元。

§1.2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评价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1.中国的四至点

最北:

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53°31'N;最南:

曾母暗沙,3°51'N

最东:

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135°03'E;最西:

帕米尔高原东部73°22'E

2.中国的地理位置评价

(1)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2)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有利农业生产(3)以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为主

二、中国的国土与疆界

1.中国的国土。

陆地面积960万km2,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6500多个,岛屿总面积1万km2。

领海面积473万km2。

2.中国的疆界

(1)陆疆:

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度22230km。

陆上邻国15个: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我国沿边省份9个:

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2)中国与邻国的边界争端:

中印关于喜玛拉雅以南边界的争端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中菲、中越关于南沙的争端

(3)海疆:

大陆海岸线18000km,岛屿海岸线14000km。

面积大于10km2的海湾160多处。

中国的海上邻国: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沿海省份10个:

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2000年底)

1.一级行政区

省:

23个,黑、吉、辽、冀、晋、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琼、川、黔、滇、陕、甘、青、台自治区:

5个,内、桂、宁、藏、新直辖市:

4个,京、津、沪、渝特别行政区:

2个,港、澳

2.二级行政区(浙江省有11个)

地级市:

283个地区:

17个自治州:

30个盟:

3个

3.三级行政区(浙江省有90个)

县、自治县(旗):

1633个县级市:

374个市辖区:

852个特区:

2个林区:

1个

3.四级行政区(浙江省有1525个)

乡(民族乡)、镇:

35473个街道:

6152个区公所:

11个

§1.3中国的地貌

中国的地貌特点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1)一级阶梯

界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特点:

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面积大

(2)二级阶梯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特点:

以大高原、大盆地为主

(3)三级阶梯

界线:

二级阶梯以东特点:

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图

(二)地貌形态以山地高原为主

海拔<500m占16%,500~1000占19%,1000~2000占28%,2000~5000占18%,>5000占19%

二、地貌形态的地理评价

(一)大江大河向东流

(二)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三)冬季风更强、影响范围更广

三、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

(一)山地

1.南北向山地:

贺兰山、六盘山(陇宁交界处)、横断山脉

2.东西向山地:

第一列:

天山、阴山、燕山;第二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第三列:

南岭

3.北西向山地:

阿尔泰山、祁连山

4.弧形山地:

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

5.北东向山地:

“三隆三凹”的地形结构

第一凹陷带:

呼伦贝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第一隆起带:

大兴安岭、太行山、吕梁山、鄂西,湘西,黔东山地

第二凹陷带:

松辽平原、渤海盆地、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北部湾

第二隆起带:

长白山、千山、山东丘陵、浙闽山地、粤东山地

第三凹陷带:

东海海盆、南海海盆

第三隆起带:

台湾山脉

(二)高原

1.青藏高原:

面积大、海拔高、形成年轻

2.内蒙古高原:

高原面坦荡、完整,以草原、沙漠、戈壁为主要景观

3.黄土高原:

黄土广布,地面崎岖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4.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面崎岖

(三)盆地

1.塔里木盆地:

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大型封闭型盆地,53万km2

2.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东到北塔山,西到萨吾尔山、巴尔努克山,38万km2

3.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之间,25万km2

4.四川盆地:

北巴山,南大娄山,东巫山,西邛莱山,16.5万km2

(四)平原

1.东北平原:

界于大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构成

2.华北平原:

北燕山,南大别山、伏牛山,西太行山、东到海,由海河、淮河平原等构成

特点:

1、冲积平原;2、地势平坦;3、水系稠密;4、黄泛区;5、湖泊多

3.长江中下游平原:

由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构成

(五)丘陵

1.辽东丘陵:

开原、抚顺、盖县以南,以变质岩为主,海拔500m以下

2.山东丘陵:

以断块山地为主,山坡陡峭,山顶平坦

3.江南丘陵: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雪峰山以东,属新华夏象构造,山地多北北东向

四、地貌演变与地表物质组成

(一)中国地貌演变

1.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奠定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最终形成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2.喜马拉雅运动(新构造运动)对中国地貌演变的影响

(1)西部地区强烈隆升,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总趋势

(2)东北平原、渤海、南黄海大面积沉降

(3)板块边界构造运动活跃,形成主要的线性活动带

(二)地表物质组成的区域差异

1.中国的红层地貌。

特点:

赤壁丹崖分布: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东仁化最为典型

2.中国的黄土地貌。

特点:

千沟万壑分布:

东太行山,北长城、南秦岭,西乌鞘岭

3.中国的岩溶地貌。

特点:

地上与地下地貌兼备分布:

全国分布广泛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结构

§2.1气候条件及其评价

一、气候特点与形成

(一)中国的气候特点

1.季风气候显著2.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温年较差大;春温高于秋温;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气温日较差大

3.气候类型多样4.水热同期

(二)大气环流状况

1.行星风系的变化:

东北信风和西风带的季节变化

2.大气环流的变化:

影响中国气候的气压中心:

蒙古高压,印度低压,西太平洋高压

冬季(1月)大气环流形式: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蒙古高压反气旋影响之下。

川西、云贵高原一代主要受西南暖流的影响。

夏季(7月)大气环流形式: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影响下。

以东南风和西南风为主。

(三)季风进退过程

1.影响我国的季风源地

其一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是行星风系季节变化的结果

其二源于澳大利亚东北的东南信风:

东南信风转向而成

其三源于太平洋西部的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2.季风进退过程

东南季风:

3月上旬,我国最南部;4月下旬,华南地区;6月初,江淮一带梅雨;7月中旬,华北地区;8月初—8月中,

东北与内蒙东部,9月底——10初:

冬季风到达华南

西南季风:

以突然爆发的形式5月开始向北推进,一般沿青藏高向北,5月我国西南地区,6月初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

7—8月最盛,最北达30°N以北,9月开始南撤。

(四)水热条件变化

1.气温变化

冬季:

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气温南高北低;漠河气温最低(-30.6°C),西沙群岛最高(22.8°C),南北温

差大;0°C等温线在秦—淮一线

夏季:

在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控制之下,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较小

四季的划分(无夏区:

东北的爱辉、嫩江、内蒙大青山以北,青藏高原;无冬区:

南岭以南)

2降水量的变化

2.1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量递减;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夏季,冬季全国普遍少雨

(江浙地区、两湖盆地、伊犁河谷春雨较多;秦巴山地、雷州半岛、海南岛秋雨较多)

2.3降水变率:

全国降水变率较大,降水变率的总趋势是

①降水较多的地区降水变率较小(华南10%,西南<10%,长江中下游10%~15%,华北25%~30%)

②气旋雨、地形雨为主的地区降水变率较小,锋面雨、台风雨影响较大的地区降水变率较大

2.4我国的降水雨型:

夏秋雨型(西南地区,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夏季降雨集中型(华北、黄土高原、东北地区);

春冬阴雨型(秦淮以南、南岭以北地区);下半年多雨型(西南、华南地区);

夏雨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部);全年少雨型(内蒙西部、藏西→河西走廊一带)

3干燥度:

表示某地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干燥度(K)=0.16åt/r    全国干燥度分布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K≤1  湿润气候华北、东北:

1≤K≤1.5     半湿润气候

内蒙古高原:

1.5≤K≤4      半干旱气候贺兰山以西:

4≤K                干旱气候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一)寒潮

1.寒潮标准:

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C,陆上有相当于三个大区出现5—7大风,海上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

2.影响中国的寒潮路径

西北路径:

源地新地岛、北冰洋,经蒙古中部、河套向东南。

影响内蒙、华北、东北地区。

占60%以上。

北方路径:

源地泰梅尔岛、经蒙古西部进入我国。

经阿拉善、鄂尔多斯高原,向南国河南、安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

占19%以上。

西方路径:

源地巴尔喀什湖及其以北,经新疆入境,沿河西走廊、秦岭向东南。

影响西北、西南、长江以南及华南。

势力最强,占14%以上。

东北路经:

源地贝加尔湖。

经蒙古国东部入境,影响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势力最强,占7%以上。

3.寒潮的影响: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扬尘沙暴

(二)台风

1.标准

热带低气压:

中心风力6-7级,最大风速10.8-17.1m/s;

热带气旋:

中心风力8-11级,最大风速17.2-32.6m/s;

台风:

中心风力>12级,最大风速>32.6m/s       

2.生成源地:

菲律宾以东洋面、加罗林群岛、南海

3.台风路径:

西行路经:

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南海→海南岛→越南。

影响:

两广地区。

时间:

6月前、9月后

西北行路径:

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经台湾→福建或经硫球群岛→江浙。

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

时间:

7—8月

海上转向路径:

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25°N附近转向东北,经日本。

影响:

对我国沿海有一定影响。

时间:

6月前、9月后

4.台风的影响:

大风、暴雨

(三)梅雨

1.定义:

江淮地区6月中旬—7月上旬大范围的连续性降水过程。

2.成因:

中纬度变形的极地大陆性气团与热带海洋性气团在江淮一带形成准静止锋。

3.梅雨的影响:

多变性、不稳定性、洪涝、干旱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

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三、中国的气候评价

①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多种农作物生长

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沙漠带。

但在我国却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②气候类型多样,种植制度复杂

我国有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利于作物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

(≥10℃积温3600—4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10℃积温5000—5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③多样化的山地垂直气候带,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开展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

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便于开展多种经营。

④热带气候面积有限

我国热带地区仅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南南部、台湾南部及西双版纳等地,面积有限。

⑤气候灾害多发

我国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

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kg以上,重灾年份可达300×108kg左右。

四、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近5000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

第一温暖期:

3500BC—1000BC 第一寒冷期:

1000BC—850BC;

第二温暖期:

770BC—0AD第二寒冷期:

0AD—6世纪;

第三温暖期:

7—9世纪第三寒冷期:

10—12世纪;

第四温暖期:

13世纪第四寒冷期:

15—19世纪

§2.2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

包含着地球特定地域表面以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它还包含着这一区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他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重要影响。

(二)土地资源:

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三)土地资源的特性

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2.土地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再生性

3.土地资源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具有四维性和变异性

5.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多用途性6.土地资源具有资产性和增值性

(四)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1.概念:

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及在不同的投入水平下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

计算标准:

按每年人口粮食需求量概算,成人375~400kg/a。

我国采取的标准是:

380kg/a,美国的标准是:

500~550400kg/a。

以成年男子在轻体力劳动下,热量和蛋白质的需求量为标准,热量:

10878J/d.p;蛋白质:

75g/d.p.。

FAO的调整系数是:

0.73。

主要结论:

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投入下,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16亿人,世界为80亿人。

(五)土地资源分类

按利用类型分: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8个一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46个二级类。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耕地14.9%;平原12%;山地51.9%;其他36.1%)

①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③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部分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严重⑤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生产能力地区差异显著

耕地:

水田→秦淮以南,旱地→秦淮以北;林地→三大林区;草地→内蒙、青海、西藏

三、中国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与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的数量:

中国耕地资源总量:

1.33亿ha2:

其中:

水田23.7%;水浇地17.2%;旱地59%

2.耕地的质量:

采用FAO推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

一等地:

41.33%;二等地:

34.55%;三等地:

20.47%;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3.65%

耕地的限制性因素:

(1)侵蚀限制:

占耕地面积8.6%,潜在侵蚀面积占11.38%,合计占19.98%。

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湘赣丘陵、大别山、伏牛山地

(2)洪涝限制:

占耕地面积的9.19%.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

(3)盐碱限制:

占耕地面积的6.62%.银川平原、河套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新疆、河西走廊绿洲

(4)荒漠化限制:

全国沙化耕地400万公顷,石漠化耕地35万公顷.我国中西部,云贵高原

(5)耕地污染:

全国受各种污染的土地580万公顷.工业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

3.后备耕地资源:

数量:

3533万ha2,一等宜农荒地:

8.9%;二等宜农荒地:

22.5%;三等宜农荒地:

68.6%

分布:

西北地区:

34%;东北地区:

23%;内蒙中部:

23.8%;南方红壤丘陵区:

11%;青藏高原:

3.5%

(二)林地资源(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

1.林地的数量:

有林地1.22亿ha2,森林覆盖率:

13.9%,人均0.095ha2,相当于世界平均的14.6%.

2.分布:

东北林区:

占全国森岭面积的22.86%;西南林区:

占全国森岭面积的17.93%;南方林区:

占全国森岭面积的31.49%。

合计为:

72.30%

3.有林地的质量:

根据林地适宜性评价,一等林地65%,分布于东北、西南和南方山地丘陵;二等林地27%:

西南、藏南;三等林地8%:

西北、云贵高原

根据林木生长量和蓄积量:

东北林区过伐林、残次林比例大;西南林区过熟林比例大;南方林区未成林比例大

4.后备林地资源:

数量:

1.13亿ha2;分布:

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江南丘陵地区58%;东北和内蒙古林区28%;质量:

一等宜林地:

10.61%;二等宜林地:

51.72%;三等宜林地:

37.67%

总体而言,我国林地比重偏低。

但林业发展潜力大,如将宜林地全部恢复成林地,森林覆盖率可达24.5%。

(三)草地资源

1.数量与分布:

共4.0亿ha2,其中天然草场3.92亿ha2,占98.0%,人工草场面积有限。

分布:

北方草场3.16亿ha2 ,占80%。

主要有内蒙古东部及东北草地,新疆草场,青藏高原草地。

南方草山草坡7580万ha2 占18.95%。

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北等省。

质量:

一等草地12.85%(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兴安三盟,黑龙江西部);

二等草地38.93%。

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东部;

三等草地47.86%。

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南方灌丛草地。

(四)内陆水域及沼泽

内陆水域:

1760万ha2,其中:

江河800万ha2,占45%(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湖泊530万ha2,占3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库,池塘440万ha2,占25%

沼泽:

1000万ha2,其中:

东北地区500万ha2,占50%,华北,江南水网区250万ha2,占25%,青藏高原200万ha2,占20%,北疆山地50万ha2,占5%(我国六大沼泽:

巴音布鲁克草原、三江平原、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若尔盖草原、扎龙自然保护区)

§2.3水资源结构及开发评价

一、水资源数量与质量

(一)大气降水:

全国多年平均值为6.19万亿m3,年均降水量648mm(世界平均值为834mm).

(二)地表水资源

1.河流水:

多年平均径流量2.7万亿m3,平均径流深284mm。

外流区:

63.76%,其中:

太平洋流域56.71%;印度洋流域6.52%;北冰洋流域0.53%

内流区:

36.24%,其中:

内蒙古内流区3.42%;西北内流区24.73%;青藏内流区7.5%

2.湖泊水:

全国湖泊面积7.2万km2,总储水量0.71万亿m3,淡水占1/3,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约有2300个。

3.冰川水:

全国冰川面积5.8万km2,总储水量5.1万亿m3,径流量560亿m3。

约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

(三)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总量: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287.7亿m3。

计算方法为:

山丘区计算面积679.1万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762亿m3;平原区计算面积198.4万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873.4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347.7亿m3。

地下水类型:

根据储存条件可以分为以下4种

1.松散堆积物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以来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的构造盆地。

2.基岩裂隙水:

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

南方地区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较广泛。

3.岩溶裂隙水:

广泛分布于碳酸盐分布地区,西南地区最为广泛。

4.冻土空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高纬度地区。

以及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浅层地下水以淡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g/L,属重碳酸盐水。

矿化度1~10g/L的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

由东向西,矿化度逐渐增大,由重碳酸盐、硫酸盐钠质水向氯化物钠质水转化。

在东部滨海平原地带,受海水影响,亦属氯化物钠质水。

(四)水资源总量

水量平衡:

多年平均降水量6.1万亿m3,折合降水深度648mm。

多年平均径流量2.6万亿m3,占44%;多年平均蒸发量3.5万亿m3,占56%。

水资源总量与区域差异:

全国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亿m3;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7279亿m3。

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

其中:

北方地区5358亿m3,占全国19%。

南方地区2.28万亿m3,占全国81%。

全国平均产流模数为29.46万m3/km2,其中北方5区平均产流模数为8.8万m3/km2,相当全国平均值的约30%;南方4区平均产流模数为65.4万m3/km2,相当全国平均值的2.22倍。

总体而言,南方水量较为丰富,北方较为贫乏;东南诸河最为丰富,西北内陆最为贫乏。

(五)河流泥沙特征:

全国河流泥沙总量35亿t/a。

其中:

外流区33亿t/a,占全国的94%(黄河:

年均16亿t/a,占外流区的48.5%;长江:

年均5亿t/a,占外流区的15.2%);内流区:

2亿t/a,占全国的6%。

(六)河流天然水质

全国天然河流水质较好,矿化度<1g/L,外流区河流矿化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