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9939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

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刺时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感世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叹不用)

  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

  板书:

  水龙吟:

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

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

  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

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

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

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静思)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

(刘潜夫)

  另据《古今词话》:

“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顾问坐客:

‘何如?

'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

遍问客,必使摘其疵。

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

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

‘童子何知,而敢有议?

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

'稼轩促席使毕其说。

珂曰:

‘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

'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

‘大夫也,实中予古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

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

  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

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

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

“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

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

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应如何理解?

  策略:

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

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

  学法指导:

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

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

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

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

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

揾,拭擦。

几句的含义是: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

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

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创作背景介绍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

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

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赏析探究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

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1、上阕

  

(1)前四句:

怀孙权

  简析:

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

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

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

怀刘裕

  简析:

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

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

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

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

作者以两人自比。

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

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

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下阕

  

(1)前三句:

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

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

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

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

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

“赢得”,换得,落得。

“仓皇”,手忙脚乱。

“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

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

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

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

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

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

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

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

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

“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

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

他想表明的意思是:

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

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

下阕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

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习】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1~4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

①兜鍪:

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         ,又指        。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

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参考: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

“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

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