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745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重点

 1.背诵这两首词。

2.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领悟词的内涵;了解词的用典;理解词人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赏析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一、文本名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二、辛弃疾诗词名句

1.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3.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4.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遥岑远目(  )     

(2)玉簪(  )

(3)螺髻(  )(4)鲈鱼堪脍(  )

(5)揾英雄泪(  )(6)舞榭歌台(  )

(7)佛狸祠(    )(8)封狼居胥(  )

2.词语理解

(1)解释词语

①清秋:

②休说:

③赢得:

④可堪:

⑤舞榭歌台:

⑥寻常巷陌:

 

(2)一词多义

①会

②顾

③望

④去

⑤如

(3)虚词归纳

①何

②犹

(4)古今异义

①尽西风,季鹰归未

古义:

今义:

②千古江山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1)遥岑远目:

(2)赢得仓皇北顾:

(3)尚能饭否:

4.文言句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语句翻译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译文: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译文: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文:

 

(5)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一篇登临之作,词人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篇怀古词,作者怀想了古代的哪些人和事?

答: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游子”指谁?

为什么?

答:

 

2.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下阕,作者一连运用了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这些典故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请填表归纳。

典故

词人心境

张翰

许汜

桓温

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请归纳。

答: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填表归纳。

典故

词人情感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

根据上、下阕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

答:

 

6.《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答: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请赏析该词中典故的特点及作用。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投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诚挚的爱国情怀。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展示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此时词人南归已有十多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此时词人已66岁高龄。

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辛弃疾深感失望和悲愤,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

文内文外

意境沉郁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

论稼轩词风者,多以“豪放”名之,并常以“苏辛”并称。

殊不知稼轩之豪放,与东坡之清旷实有不同。

稼轩处于国家残破之际,多抚世感事之作,感情极为沉郁。

此词上阕写景抒情。

作者用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最让人称道的是,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二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下阕着重抒情,借历史言志。

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这几个典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作者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

稼轩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

秋色无边,江山壮丽,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

但愁恨郁积,落日哀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光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

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

作品层层推进,情到至极处,又以“树犹如此”半句缩住。

而且其情的具体内容始终未加明言,全靠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和作者的处境去体会,因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谓深得蕴蓄之法。

全词在苍凉浑茫的主色上,又以“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添抹了一些清秀婉丽的色彩,豪艳相映,刚柔相济。

通过这首词,我们对稼轩词的豪放风格的特定内涵,可以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悲歌慷慨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之作。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第一句写作者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舞榭歌台”两句,承接上文,说明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以下内容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无功而返。

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自己,他登高远望时,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仇家恨。

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廉颇典故,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

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类文品悟

可怜稼轩白发生

当手中的利剑化成软笔的那一刻,心便开始沉沦,只留下无奈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题记

你不是陶渊明,因为你的爱国之心无法看破凡事红尘;你不是白居易,因为你学不来处事圆滑公私兼顾;你不是苏东坡,因为你的词来于沙场,来于战事;你不是你,因为在并不统一的国土上你像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场残酷的游戏而耗尽心机。

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满腔的热血洒下千篇名作。

从《破阵子》到《菩萨蛮》,从《水龙吟》到《永遇乐》,从《水调歌头》到《丑奴儿》,你的感情几跌几宕,你的壮志几遭挫折,而你却像一个倔强的孩子,用舞剑的手书写时事浮沉,鞭笞黑暗的灵魂,用天籁的声音清唱壮志难酬。

真正的文学都是用生命撞击出来的悠扬钟声。

你的钟声太沉闷却响彻千古,你的钟声太短暂却流芳万世。

你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的不只是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更重要的是你的芳香沁透人间,你的灵魂跨越时空,为历史塑造了不可重复的模板。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不能想象哪一位昔日驰骋沙场,手拿利剑,身

披战甲的勇士不能再回到热血沸腾的战场,而只能一味地吟咏喟叹挥毫泼墨又该是何等地痛心?

那凛然的杀气与磅礴之势呢?

那方刚的血气与雄心壮志呢?

你仰天长啸热泪横流,纵使白发披肩仍一心为国,然而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真正读懂你的又有几人?

你学不来梅妻鹤子终老一生,走不到世外桃源与政不染,你不会把感情揉捏得细腻动人直逼李柳。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历史的歪打正着把你逼上了词人之道,你面对了这个不愿面对的现实。

然而,即使你走上了这条看似平静的道路,但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积累,国家的兴衰与荣辱,感情的激荡起伏又何曾在你胸中平息过?

呜呼哀哉!

六十七年是煎熬,是期盼,是遗憾,更是毁灭……

三百年宋朝的动荡造就了辛弃疾,一腔爱国热血,一身雄才大略成就了辛弃疾;一群乌合之众,一阵乱世之风毁灭了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

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捷而雄健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

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词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运用示例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

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

那确是一把好剑。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

剑气中,我能看到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霹雳。

你的诗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提醒:

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第6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cén 

(2)zān (3)jì (4)kuài (5)wèn (6)xiè(7)bìcí (8)xū

2.

(1)①清冷高远的秋天。

②不要说。

③落得。

④哪堪,怎堪。

⑤演出歌舞的楼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⑥普通街巷。

(2)①动词,理解、领会 动词,聚会 副词,一定 副词,正赶上

②动词,看、望 副词,不过、只是 动词,回头看 动词,探望、拜访

③动词,远看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动词,盼望

名词,名望、声望

④表示动作的趋势 动词,离开 形容词,过去的

⑤动词,像、如同 动词,到、往 动词,比得上、赶得上 连词,假如、如果

(3)①疑问代词,什么 副词,多么 疑问代词,与“为”连用,表示“为什么” 疑问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

②副词,尚且 动词,如同、好像 副词,还、仍然

(4)①古义:

秋风。

今义:

由西面而来的风。

②古义:

自古而来。

今义:

长远的年代;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不朽。

3.

(1)名词用作动词,望

(2)名词作状语,向北

(3)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

(1)宾语前置句 

(2)被动句

5.

(1)清秋时节,辽阔南天,万里无云,江水流向天边,秋天无边无际。

(2)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夕阳映照的楼头,失群的孤雁悲声切切。

(3)请求什么人唤来知心女子,为英雄擦拭(失意的)眼泪?

(4)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5)靠谁来问:

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整体把握

1.词人写了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鸿等自然景物。

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

2.

(1)缅怀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

(2)追溯了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战事。

(3)痛忆了高宗时金兵南侵的扬州战火。

(4)感慨廉颇的壮志未已。

重点突破

1.指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北方,长于北方,快意于北方。

他渡江南归,本想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却不把辛弃疾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2.

典故

词人心境

张翰

思念故土,收复北方河山的心愿。

许汜

嘲讽统治者不知心忧国家命运。

桓温

哀叹自己年华的老去,北伐渺茫,担忧国家前途。

3.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4.

典故

词人情感

孙权

英雄已不见,无人可御外侮之叹。

刘裕

景仰古代英雄,流露恢复中原之志。

刘义隆

对朝廷仓促北伐的警告。

拓跋焘

对朝廷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

廉颇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该句是以廉颇自况。

词人景仰孙权、刘裕那样的英雄,胸怀恢复中原的大志;要在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6.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做铺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词感慨年华逝去,壮志难酬;辛词紧扣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多用事,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美点赏析

(1)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

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紧密相关,与帝王将相相关,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构成类比或对比。

如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南宋当权者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来类比南宋践踏人才,令人扼腕长叹。

(2)将典故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庙前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已老,“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

一个个典故,在词人笔下化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使读者易于理解词人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