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9713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

最好的教育是读书

初读这本书,感受颇深,把这一本书坚持读下来,这个过程就已经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由于小时候对孩子的陪伴缺席,没有给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上二年级时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从那时起我一直都在读书,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这本书上说人生中只有20%的经历来自亲身体验,剩下的80%则来自阅读。

当看到别家孩子读书有声有色时,我便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经常带着有色眼镜去打击孩子:

“你怎么那么笨,老也读不好!

”急于想让孩子快点快点进步,快点快点成长。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慢慢地和孩子一起成长更重要!

现在的我们对孩子要求太高了,一有不满意,就是打击讽刺批评。

想想,如果我们是孩子,会喜欢哪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鼓励、允许、接纳!

鼓励孩子;允许孩子做他们自己;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从读书这件事情上我感悟到:

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便能做好更多的事情。

平和心态

当遇到问题时重要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面对问题的心态,孩子也会有情绪、心态不稳定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教孩子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他们遇到的问题。

当孙老师说让我们一起读书时,我内心满怀欣喜,心想一定坚持下来,给自己一个肯定,也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读书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地让孩子一起读,等到孙老师说,让孩子们也一起读起来时,孩子拿起书就读,并且读得声情并茂,这是我原来从来没有听到的声音,读后感.也是我一直想听到的读书声音!

我对孩子说:

“原来你读的比妈妈还好!

”其实在我每天读书时,早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这是身体力行的力量,教育真的不需要去教育,而是尽管去做就好了。

感谢老师对我们家长和孩子们的大爱,这种教育模式一定会受益很多家庭。

让家长学习成长便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益的不光是孩子,更是一个大家庭,改变从我做起!

让我们跟随老师的步伐和小小少年们一起努力成长吧!

一起加油!

驯鹿六季

有多少人在大自然中见过白色的鹿?

想必不多,因为白色在森林里过于显眼,还没有成年便被那些偷猎者捕杀。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就幸运地遇见一只白鹿,因为母鹿没有奶水,所以由文中的小主人公亲手养大,他从秋鸟(鄂温克族的一位猎民)那儿学会了少量的驯鹿鄂温克语,在驯鹿鄂温克人眼中,驯鹿是神圣的,在我眼中同样如此,尤其是白色的鹿,更为纯洁神圣。

在秋鸟的关爱下,小主人公学会了怎么保护森林,学会了怎么和动物们和谐相处,学会了如何当好动物和森林的守护神,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小男子汉。

海德薇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搏斗之后,也长大成一只强悍的驯鹿。

它每天跟着小主人公在丛林中尽情感受森林、雪海、秋风、明月、大熊、鸫鸟的世界,每次读到这里,我就会纳闷儿,他们是不是有着不同寻常的交流?

小说中的每一片树林、每一声鸣叫、每一丝凉风,都像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我仿佛身临其境,坐在白桦木小船上,感受微风吹拂脸庞的惬意,清凉解渴的湖水沁人心脾,好像能闻到鹿奶做的奶茶那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儿……

当小主人公与鄂温克人度过了他们的六季,不得不回到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时,秋鸟似乎是在告诉我:

分别,只是再次见面的开始;作者似乎也在告诉我:

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走远。

我真心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大自然的孩子。

《找对方法做对事》的例证让人看得轻松,不觉沉闷,采用真实案例分析态度与方法,让人有诸多思索,学会怎样去运用,不犯相同错误。

在工作中,不免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是要坚信:

没有不可能,方法总比问题多。

爱默生说过:

“我们的力量来自于我们的软弱,直到我们被戳、被刺,甚至被伤害到疼痛程度时,才会唤醒饱藏着神秘力量的愤怒。

”爱迪生也是经历过万千次的失败,才发现了灯泡。

年轻的我们,明白生活中的那些坚毅,那些付出,那些暗夜里的追问和犹疑,都不能阻止我们梦想的生长;因为坚信自己不可能永处黑暗,坚信自己的执着与探索,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把所谓的不可能化作可能,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工作面前无大小、贵贱,无论身处何种职位,我们都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竭尽全力去完成,哪怕是很细微的工作。

老子曾说: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职场犹如战场,我们要为自己披上铠甲:

端正态度,讲究战术,负起责任,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注重细节,些许可以尝到胜利的果实。

哪怕自己扮演的只是很微小的角色,学会从工作中找出新方法,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取发挥本领的机会,实现一个个小小愿望。

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应尽心尽责,尽自己最大努力获得进步,保持充分的忠诚,把欢乐寄于工作,不断钻研和总结,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喜欢读小说,我总是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

看着福贵坎坷的命运,先后目睹着一个个亲人死在自己之前的场景,看到他的悲痛欲绝我们还能淡定自若吗?

想像着若这灾难发生在我们周边,还能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吗?

看着一切希望似流星般划过天际,却终将面临着陨落,我的心还能像湖水般平静的不起一丝涟漪么?

故事开篇是老人福贵坐在树底下老生常谈着自己的人生,他恬淡地笑着,似乎讲的不是他的人生,这是一个看破尘世,无牵无挂的老人,他看淡了命运带给他的不幸,他将那份悲伤埋在了心底,笑对生活中的不幸,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与世无争的笑容。

有时活着并不是一种幸福,而成为肩上的负担。

老人的亲人都相继地离他而去了,只留下他一个孤独的背影于尘世。

活着,亲眼看着亲人们生命的消亡,亲手把他们埋进了土里,命运一次次的向这位形单影只的老人开着玩世不恭且严肃的“玩笑”,即使再无情的人也会被逼疯。

似乎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山雨欲来风满楼,是福贵年轻时的放浪,为以后的不幸种下了恶果的种子。

福贵年轻气盛时是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涉,丈人在米行一看到他就像老鼠遇猫般地逃窜,最后赌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送走了媳妇,家中光景是日渐惨淡。

从风光无限的少爷堕落到无人问津的贫民,似乎一切恶果都是他自己所种,往后自然得咬碎牙齿往肚里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从一个阔气的少爷,到一个得耕地来养家糊口的贫民,那个年代因为一贫如洗而免于枪决,幸福来临时又遭遇亲人的离去,直到一个孤独的老人,福贵的经历不可谓不跌宕,这样孤独地活着这就是对他的惩罚。

这让我联想到巴金的《家》、《春》、《秋》,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老太爷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置办的家产,全被下一代中的纨绔子弟大手大脚地挥霍掉了,抽大烟,请戏子,奢靡浪费的生活使他们最后连家宅都要卖掉,各奔东西。

所以如果子孙有德,留给他们产业又作何?

如果子孙无德,留给他们产业又作何?

隋文帝好不容易统一了南北朝,却被继任的暴君隋炀帝给毁了,再好的江山也功亏一篑,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福贵悲惨的命运和贫穷落后的状况也是息息相关。

虽然解放了,但是没能彻底改变人们贫穷落后造成的痼疾思维。

落后的面貌、痼疾的思想造成了这种悲剧的不断发生。

那个年代村民们的粮食也得一粒一粒地数着吃,以至于外孙苦根吃豆子噎死。

贫穷落后充斥着每个角落,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落后,这些都是灾难发生的导火索。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很好地反映了解放前那个社会时代的腐朽。

祥子只是想用自己攒的钱买一辆车,可是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的劳动才攒足的钱,三次却都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还经历了两段不幸的婚姻。

他的努力没能使他摆脱不幸,至此以后,读书笔记祥子吃喝嫖赌,干尽坏事,从一个勤劳的人力车夫到一个胡子拉渣的社会病胎,而这样的转变只是因为他的老实、勤劳,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社会啊!

就像小马儿祖父后来说的:

“身子好?

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

心眼好?

有什么用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宗事!

”看来老百姓的命运逃不脱社会时代,只有赶上好时代我们才有好的生活。

因此,个人的不幸,不仅有自个儿的责任,还有那个社会时代的责任。

小至一个人,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都受其左右,一个家门的不幸,影射了一个国家的不幸,家国天下,密切相连,息息相关。

只有国强,才会家安,只有国强,才能避灾。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思考。

记忆里,第一次见到纪伯伦的名字还是在八月长安的小说《橘生淮南·暗恋》里——从后海回来的那天晚上,盛淮南送洛枳回寝室,送给了她一套她特别喜欢的诗人纪伯伦的全集,沉甸甸的纸袋,整整六大本书,被自己一直暗恋的男孩不动声响地傻乎乎的背了一整天,实在是一份甜蜜地心意——这样的初相识,也不禁使我对这位素不相识的黎巴嫩诗人生出几分特别的好感来。

终于在几天前,我完成了对纪伯伦《先知》一书的第一遍通读。

全书共计28篇诗歌,内容为即将离开阿法利斯城的“上帝的先知”亚墨斯达法(Almustafa)回答阿法利斯民众的问题,除去第一篇《船的到来》与最后一篇《言别》外,亚墨斯达法回答了涉及“爱”、“婚姻”、“孩子”、“施与”、“饮食”、“工作”、“欢乐与悲哀”、“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逸乐”、“美”、“宗教”与“死亡”总计26个相关问题。

说来惭愧,只有在读西方优秀诗歌作品的时候,我才会对自己外文的不足深深羞愧;不过幸运的是,此书得由我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冰心先生翻译而成,故而可在不曲解原意的前提下极大程度地保有了诗歌所应有的美学。

但是,《先知》于我,则不单单只能纯粹地用“喜欢”来标注。

它让我觉得:

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先知,那就应该如纪伯伦笔下的亚墨斯达法;而纪伯伦,也不单单是一位诗人,他就像先知一般,言语间,无不让人感受着智慧、仁善与平实。

“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爱》”

在古汉语中,“爱”共有三种写法,对应《说文》中三种含义:

其一,惠也,从心,无声(“恋爱”意,此种爱无需理由);其二,行貌也(“婚姻”,此种爱需要理由,必须考虑家庭、经济、身体、性格等状况);其三,为第一种之变形(正面义为抚爱;反面义为失意貌,似若有所示,然转念亦可消逝)。

而在西方“爱”亦包含三种不同形式,即:

激情、承诺、亲密关系。

但相比这种掉书袋式的论“爱”,纪伯伦所言之“爱”,则更为深广,且更为无私。

类似的论调,还可见于“友谊”一诗:

“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

——《友谊》”

早些年的时候,记不清在哪个平台,我曾读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如下:

除了生离死别,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第三种结局。

读罢此句,对我内心的触动不可谓不大,它几乎将所有的人际交往都涂抹上一种悲伤的底色。

我尚且没有看透生死的觉悟,所以一度认为与其死别,读书笔记倒不如生离,至少在与己无关的时空里所惦念之人如永生般无波无澜地一直存在着。

但是这样的想法在“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之下,相形见绌。

不曾深入交流的灵魂,一味地惑溺于得失,便更是白白浪费掉加深认识的可能。

这种感觉倒真的是有一点像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士族相处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当代依然有很多人思慕魏晋风流,我想也是在思慕那一种心灵地深入交往。

“我常听见你们议论到一个犯了过失的人,仿佛他不是你们的同人,只像是个外人,是个你们的世界中的闯入者。

我却要说,连那圣洁和正直的,也不能高于你们每人心中的至善。

所以那奸邪的懦弱的,也不能低于你们心中的极恶。

如同一片树叶,除非得到全树的默许,不能独自变黄。

所以那作恶者,若没有你们大家无形中的怂恿,也不会作恶。

……

正直的人,对于恶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无辜。

清白的人,对于罪人的过犯,也不能算不染。

……

只在那时,你们才知道那直立与跌倒的,只是一个站在侏儒性的黑夜与神性的白日的黄昏中的人,也要知道那大殿的角石,也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

——《罪与罚》”

自今年元旦之后,我密集地阅读了三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分别是《虚无的十字架》、《信》和《彷徨之刃》,以推理小说见长的东野圭吾在这三本小说中,相比于推理悬疑,更多的是在和大众探讨一类社会性问题。

其中,《虚无的十字架》从受害人的遗族的角度表现了犯罪之于遗族的身心、生活深远而沉痛的影响,而法律的制裁并不一定使得罪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悔过;而《信》则是以罪犯家属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对于罪犯家属看似体贴同情实则残酷的生存影响;而《彷徨之刃》中,受害人的父亲为了给女儿寻仇,亲手杀死了猥亵女儿的少年,因为少年法的存在使得迫害女儿致死的凶手不会受到法律相适宜的惩罚。

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我想每个读者都会有意无意地站在上帝视角,来评判其个人行为乃至社会体制,仿佛这是施害人纯粹的个人行为或某个不安定的社会因素。

但是《先知》里却说:

“正直的人,对于恶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无辜;清白的人,对于罪人的过犯,也不能算不染。

”他抛却了一种冷眼旁观式的淡漠与高高在上般的自喜,落入人群中,哪怕是要深入人性中不堪的角落,这才是先知;而不仅仅是一个歌颂美与爱的诗人。

“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

她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

阿法拉斯的民众呵,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

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

美是永生揽镜自照。

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美》”

就像读《红楼梦》一样,第一遍读的是宝黛钗的爱情,第二遍读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起落兴衰……到后来读的是曹雪芹对自己生命的自省。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初初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当代作家的作品,想着自己经典的译林名著才读了几本,不免心中常有沮丧之感,很羡慕那些随便就能丢出几句《瓦尔登湖》里的名言的人;到了这几年,出于兴趣,开始读《飘》、《傲慢与偏见》,反倒觉得,只有阅历与心智都够得上,才是一本书合适的阅读方式。

就像纪伯伦的这句诗,我知道它很美,我甚至可以臆断出那一种圣洁渺茫的情景;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却又说不出太多个人思考的结果。

换言之,就是缺乏了个人生命里的相应体会。

但还好可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留待来日。

“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

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陆焉识就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

陆焉识,上海大户人家的大少爷。

十六岁读完高中保送大学。

十九岁考取官费留学,在华盛顿留学五年。

“会四国语言,会打马球、板球、弹子,会做花花公子,还会盲写。

”博闻强识,才华横溢。

年轻时,他“随和凑趣,说话俏皮,恰到好处的哗众取宠”,慷慨大方,狂狷孟浪,追求自由。

“世界上人人都知道钱好,只有焉识不知道,这点让恩娘分外疼爱”。

他为同学看不清黑板而痛苦,用学费给他配了眼镜。

别人给他一记小亏吃,他也总是舒舒服服地吃。

他同情怜悯每一个弱者,心地善良。

看到恩娘被赶回娘家,他挺身而出保护;看到婉喻没有自由,他不惜恶心着,把三辈子的谎言额度都用了,硬带着婉喻出门,给她两日自由;看着梁葫芦被修理的头破血流,他省下仅有蒸南瓜和糖精片,喂他吃;看到颖花儿妈因偷情,被邓指用枪威胁,他冒死掩护这个荡妇。

“他有一个老毛病,看不得女人可怜”。

因为这份悲悯,他宁愿舍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机会,接受包办婚姻;因为这份悲悯,他小心翼翼周旋在恩娘和婉喻身边,尽量迎合她们;因为这份悲悯,他可以舍弃自己最为重要的自由,在归国的船上留下祭奠的清泪。

作为语言学的研究者,作为教授,他的语言妙趣横生,文章诙谐讽刺,“课堂像剧场一样,对话和笑声洋溢”,每个文化阵营都想拉拢他。

可是他认为“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

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他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阵营,他想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独立。

“他越来越理解福伊(Foy),那个被基督教徒杀害的十五岁女孩。

她拒绝偶像崇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后一点自由,精神的自由。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是多么的艰难。

即使你不去找是非,是非也会来找你。

陆焉识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众矢之的,箭靶起初是他的学术文章,再后来就是人身攻击了。

本想绝世独立,奈何两边不讨好,落得落魄时无人援手。

“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

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

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

”恩娘说。

“中国是个啥地方?

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

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

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陆焉识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从重庆出狱返回上海后,不屑于参加政府的考核,不屑于向政府写投名状,依然坚持自己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

“他做什么事,写什么文章,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道德审美。

或者说出于一种道德趣味。

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不符合他趣味的,他就会觉得不适,或者恶心。

‘’

为了能获得大学教授的职务,供养生计,他选择向“朋友”示好。

他依然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内,想当然的认为朋友们还会帮衬他这个朋友,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可怜的自尊,穷一家之现有的财力,他准备了一场“便餐”——“他请客人们按照美国习惯,把邀请信的回执寄回,这样便于他计划采买。

”“他让婉喻以她最拿手的章草小楷,把菜名抄录在毛边纸上,卷成小小的画轴,打开的菜单从右边往左边拉开。

他要把这餐家宴做得考究而充满书香门第的贵气”他还翻出蜡烛,打算用烛光营造氛围;翻箱倒柜找出体面的衣服,打算在今天的场合,恢复自己公子哥的面目。

然而,一家老小饿着肚子等待的朋友们没有来,一个都没有来!

社会的动荡,政府的黑暗,朋友的背叛,恶棍的欺诈,生活的窘迫......撕扯下了温情的外衣,剥去陆焉识的尊严,面对魔鬼,他只能屈膝匍匐到污泥里,读书笔记与泥淖为伍。

“战争把他变成了这么个肯服软,不吃眼前亏,拿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人。

”这还远远不够,他竟然还打算教育侄子皮埃尔,“二十岁一个中国男人,应该可以不动声色地防御,甚至进攻,不露痕迹地交换利益甚至勾当,只要不被抓住永远不算作弊。

二十岁,他应该习惯了人的那种淡淡的无耻,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人味。

”陆焉识马上也要变成无耻与恶心的卫道士了。

在无耻和恶心的帮助下,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房产,不至于流离失所。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陆焉识的文人品性又萌发出来,“焉识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笔头就开始不安分。

他想到了几个恶棍的嘴脸,写了一篇讽刺文章,把恶棍们整个敲诈的过程描述一遍,化了名投寄到一家左倾杂志。

”文章影响很大,带动了更多左倾作家以此为题材的创作热情,同时被改编为话剧演出,在几个城市的剧场上演。

可见陆焉识的才识和文学引领力。

然而,浊世容不得清流,连凌教授这么好学问的知识分子都放不下陈年的私恨,何况地痞无赖,面对当下的嘲讽必是要报复的。

很快恶棍们寻上门来,恶狠狠地让他们卷铺盖滚蛋!

恩娘终于无力回天了,面对致命的打击,撒手人寰。

看到此刻,我突然对陆焉识愤怒起来,一个自私的只为自己审美趣味的人,一个不顾及家人安危的人,一个没有用场到极点的人!

哪怕他学问高深,博闻强识,如果连父母妻儿都不能保护,又有什么用?

写到这里,突然可怜起男人们,这个“用场”,磨灭了多少男儿的理想和激情,这个“用场”承载了多少责任和担当。

这个“用场”逼迫着男人们社会化、世俗化、庸俗化、势利化。

油腻的中年男人,油腻的何止躯体,更是思想和灵魂。

他们不能寻桃花源以避世。

他们是天,他们是梁,他们是骨。

可谁见他们是泥,是狗,是兽的样子。

好吧,各有各的不易。

生活并没有就这样放过陆焉识,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要接受更大的“磨砺”。

1954年春,因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捕了。

有期徒刑15年。

1954年11月,改判为有期徒刑25年。

过了几个礼拜,加刑的宣布“陆焉识,死刑。

十天内可以向本庭提出申诉。

”期间他还被带到袜子厂做彩袜浸染革新计划,实验基本成功。

死刑一直没有执行,直到1955年3月4日。

在他走在刑场等待枪声响起时,有人把他推出了队列“减刑批准了”。

1955年减刑后,陆焉识被关押在浙江和江西接壤的一所监狱。

1958年10月9日,整个监狱紧急动员,途经西宁,迁移到大草漠上。

1963年11月16日,开始做逃犯,期间还发现了一种含有淀粉的植物,报告了国家,争取获得宽大。

历经千千难万险,他辗转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但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他在暗中遥遥与家人做了相会,看到家人平安无事,一切安好,为了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他决定自首。

1964年初,在西宁自首。

此后12年认真服刑改造,期间还面临着河北干事的打击报复,几次虎口逃生。

在服刑期间,陆焉识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肺结核、便秘,牙齿也已经脱落干净了。

那个风流潇洒的高大少年早已不知踪影,风沙皲裂了他的皮肉,岁月压弯了他的脊背,劳改摧残了他的精神。

什么生活品味?

死人的口粮也要吃,饥荒时,动物的粪便里也能挑出食物;什么知识分子的清高?

在劳改场,谁都可以做他老子,就连他的名字,也淡漠了;什么人品操守?

积攒的家私用来行贿,还得负责维修;什么审美情趣?

监狱的壁报,讴歌什么,憎恨什么,批判什么,他都不会弄错。

什么个人意愿?

根本就不是个人!

终于,生活把他改造成了他最厌恶的样子。

于是,生活也大度起来。

1976年11月3日,他成了第一批赦免的“肃反”老先生。

他终于自由了!

这个一辈子追求自由不得的人,此刻自由了,却害怕起来,怕婉喻不会接受他,怕自己没有价值。

这个一辈子没有“用场”的人,在生命的后期,突然有了用场。

释放回家以后,他可以替儿子借书还书,买烟买酒;可以替儿媳洗脏衣服,帮厨切菜;可以做家里别人不愿做的一切事务。

他竟然还打着可以做大词典荣誉主编的幌子,讨价还价要回了陆家三层小楼的一部分。

他还打通层层关卡,磨走了住在陆家小楼三层的难缠的三对小夫妻。

目的达到后,他婉拒了大词典主编的职责。

生活造就了一只老狐狸!

生活打磨了每个人的棱角,塑捏每个人的思想,谁不是在夹缝中寻求生活呢?

超然物外又有几人?

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奔跑。

谁不是一边割舍,一边获得。

"公平"从来不是一个名词,它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和奋斗!

“用场”也不都是阿谀奉承,谄媚屈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焉识,焉识,哪里认识啊,怎么认识啊?

生活是个大讲堂,它自会来教导你。

 

读书笔记

美术系

杨斌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