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766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docx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

广东省肇庆市初三化学自主招生试题)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

甲>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

甲>乙>丙

2.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测定溶液pHB.

配制溶液

C.

称量固体D.

稀释浓硫酸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操作方法

A

N2

O2

碳粉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

B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氯化钠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KC1溶液

K2SO4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A.AB.BC.CD.D

4.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O—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O—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5.向一定量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

则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7.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中,正确的是

A.除去CO2中少量的SO2用烧碱溶液

B.除去NaNO3溶液中少量的Na2CO3用稀盐酸

C.除去CO中少量的CO2用澄清的石灰水

D.除去CuSO4固体中少量的Fe粉用水溶解后过滤

8.图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

可能是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

B.乙图:

可能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

C.丙图:

可能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丁图:

可能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分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

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

B

分别取少量液体,各加入二氧化锰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取一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D

分别取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

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水

 

A.AB.BC.CD.D

10.实验室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

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4%B.46%C.50%D.55%

1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Al2(SO4)3溶液

H2SO4溶液

加入足量Al2O3粉末后过滤

B

Cu

CuO

通入氧气并加热

C

CaO

CaCO3

高温煅烧

D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B.BC.CD.D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g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g,则杂质的质量为(  )

A.4.6B.4.4gC.2.8gD.5.6g

13.下列图像与该反应事实相符合的是

A.

木炭与氧化铜混合加强热

B.

镁条燃烧

C.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

把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14.下列各项括号里的物质或操作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药品或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CaO中混有CaCO3(高温煅烧)

B.CO混有CO2(足量石灰水)

C.H2中混有HC1(NaOH溶液)

D.Ca(OH)2中混有CaCO3(盐酸)

15.中考复习阶段,小胖梳理了以下知识: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②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③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④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刻度使所配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低;⑤粗盐提纯时需把蒸发皿中的水蒸干才能停止加热;⑥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盐;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5B.4C.3D.2

16.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

A.

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

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17.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Ca(OH)2、NaNO3B.NaCl、K2CO3、H2SO4

C.HCl、BaCl2、CuSO4D.KNO3、NaOH、Na2CO3

18.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具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

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

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连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19.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试剂(在箭头右侧)不正确的是

A.CO2(CO)→CuO

B.CaCl2溶液(HCl)→碳酸钙

C.NaCl(泥沙)→水

D.NaOH溶液(Na2CO3)→稀盐酸

20.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

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

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

向久置空气中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钠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

21.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乙物质可能是KNO3

C.在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的甲、乙溶液均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22.化学实验室要从X、银、铜、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分离某贵重金属。

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丙中一定只含有银B.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Zn、X、Cu、Ag

C.滤液C中只含有Cu(NO3)2D.固体甲中一定含有Cu和Ag,可能含有X

23.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2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Ca2+CO32-SO42-B.H+Cl-NO3-OH-

C.Na+K+Cl-NO3-D.Na+NH4+NO3-OH-

25.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CaO

一定温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

 

A.AB.BC.CD.D

二、实验题

26.实验一: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B中两种仪器的名称(导管利胶塞除外)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G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填“a”或“b”)处通入。

实验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学们在制出二氧化碳后又进行了相关的系列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1)用A装置制气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___。

B裝置的现象:

____。

(2)D装置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D装置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

(3)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F装置中盛放的药品是__。

(4)G装置的作用是___。

27.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化学小组同学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査阅资料)

①NaN3受撞击会生成Na、N2

②NaN3遇盐酸、H2SO4溶液无气体生成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④NaN3的制备方法是:

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制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NH3

(问题探究)

(1)汽车受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其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测定某工业级NaN3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罝:

①小明同学认为通过测定装置I中反应前后B的质量差,再通过相应计算,就可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不可行,其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②小明同学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装罝Ⅱ,请分析:

装置Ⅱ中A的作用是___________.若无装置C,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③根据装置Ⅱ,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有:

a.称量装置D

b.称量样品,检査装置气密性

c.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

d.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注入足量的稀琉酸,关闭活塞和玻璃塞.

其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可重复)

④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至少需要测定___________个数据.(填数字)

2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

C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_____(填“先加热再通CO”或“先通CO再加热”),目的是_____。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除CO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Fe2O3_____(请写一物质的化学式)

29.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一段时间后,C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D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0.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一种试剂,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因为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质原因①。

下面是几位同学对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成分进行的探究:

探究一:

确定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小强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样品全溶解后,滴加足量的②(填一种溶液名称)

有气泡产生

探究二:

确定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程度

小刚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后,样品全溶解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固体部分

变质

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小刚实验方案中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目的是⑤

探究三:

定量分析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含量

1、下面是小明和小军两位同学不同的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小明实验方案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写出计算过程)

2、小军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好装置气密性,装好药品后连接并固定好装置

②打开弹簧夹a,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再称量D装置质量记录为100g

③关闭弹簧夹a,打开B装置中的分液漏斗,滴入稀硫酸,直到瓶内无气泡产生。

④打开弹簧夹a,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再称量D装置质量记录为102.2g

……

实验分析:

(1)在小军实验中A装置作用是,

(2)实验步骤④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

(3)如果缺装置C,最终所测得氢氧化钠的含量将会(填“偏高”、“不变”、或者“偏低”)

31.甲、乙两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加以实验.

甲同学的方案及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全部溶解

无色溶液

②用pH试纸测①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

乙同学的方案及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进行振荡至全部溶解

无色溶液

②向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固

体已变质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

【拓展应用】

(2)氢氧化钠固体应当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填化学式)溶液除去.

(4)该氢氧化钠样品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了呢?

为进一步确定是否全部变质,请写出操作步骤、相应的现象及结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

甲>乙,因为该温度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因为该温度时二者的溶解度恰好相等,但是丙会析出晶体,而甲不会析出;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

甲>乙>丙,因为该温度时三者的溶解度的大小时甲大于乙大于丙。

故选B.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测定溶液pH时,可以将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比对,故符合题意;

B、配制溶液,不能用量筒配制,故不符合题意;

C、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只能精确称量到0.1g,不能精确称量12.25g,故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

B

【解析】

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气体,不会和氮气反应,但是用碳粉去除去氧气容易引入新的杂质,A选项错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易溶于水氢氧化钠,故在通过过滤就可以将二者分开达到实验的目的,B选项正确;加水,氯化钠溶解,但是泥沙难溶于水,若不过滤除去就蒸发结晶,样品中的泥沙依然存在;硫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溶于水的硝酸钾,故加入硝酸钡会引入新的杂质,D选择错误。

点睛:

除杂考虑的原则: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容易将杂质和物质分开;不能减少非杂质物质的质量等。

4.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Mg反应速率大于Fe,两者生成的氢气的量一样。

A、由Mg+2HCl="="MgCl2+H2↑

Fe+2HCl="="FeCl2+H2↑,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那么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大于Mg,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生成同量的氢气,Mg肯定有剩余,正确;B、由方程式可知,氢气的量相同,消耗的盐酸的量也相同,正确;C、由图可知,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更多,因此错误。

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a(OH)2溶液显碱性,图像起点pH应该大于7,故错误;

B、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恰好反应完全就不再生成沉淀,故错误;

C、导电性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随着反应进行,导电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性几乎为零,继续加入硫酸铜溶液时,导电性增强,故正确;

D、Ba(OH)2溶液中有水,水的质量起点不是0,故错误;

故选:

C。

6.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B、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故说法错误;C、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故说法错误;D、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

故选D。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7.C

解析:

C

【解析】A.CO2和SO2都与烧碱溶液反应;B.Na2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C.CO2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能达到除杂目的;D.CuSO4能溶于水,Fe粉不溶,加水溶解、过滤后,再将溶液蒸发结晶才能得硫酸铜固体;选C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8.B

解析:

B

【解析】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所以a是使用催化剂,b是未使用了催化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中不变,但是反应中固体的总量减小,所以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后不再改变;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只发生一个反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溶液的变化只有两种;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碱的浓度降低,碱性变弱,溶液的pH变小,但不会等于7或小于7.故选B

9.A

解析:

A

【解析】

A、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能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向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中有气泡冒出,水中没有,能达到实验目的;C、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气体能被压缩,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能达到实验目的;D、向碳酸钠溶液和水中分别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水,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碳酸钾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分别生成氯化钙和氯化钾,由方程式可知,碳酸钾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2个氯离子代替,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0,相差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

实际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含碳酸根质量为x,则

解得:

x=42g;则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4%,故选A。

11.B

解析:

B

【解析】

A、除Al2(SO4)3溶液中H2SO4溶液,加入足量Al2O3粉末,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过量的氧化铝经过滤除掉,所得只有硫酸铝溶液;B、Cu中有CuO杂质时,通入氧气并加热,使主要成分铜变成杂质氧化铜;C除CaO中碳酸钙,高温煅烧时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得固体只有氧化钙;D除H2气体HCl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可将杂质氯化氢反应掉,,再通过浓硫酸,除掉水蒸气,最后只得氢气。

选B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详解】

设铁的质量为x

则杂质的质量为

故选B。

1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木炭与氧化铜混合加强热,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固体的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镁也是固体,故固体质量不是从零开始增加,不符合题意;

C、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D、把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56份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CaO中混有CaCO3,采用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除去了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故选项A正确;

B、CO混有CO2,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剩余气体只有一氧化碳,故选项B正确;

C、H2中混有HCl,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气不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剩余气体只有氢气,故选项C正确;

D、Ca(OH)2中混有CaCO3,加入盐酸,盐酸既能与碳酸钙反应,也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中杂质的去除,要除去杂质,利用杂质的性质,把杂质转化为所需的物质或沉淀、气体除去。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水就是均一稳定的,但水属纯净物不属溶液,故错误;

②活泼金属也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故正确;

③中和反应特指酸和碱的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错误;

④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取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