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425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docx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

2021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

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

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

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

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

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

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

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

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

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

他在书中说道,不同于西方希腊的古典哲学家们,可以以专职的哲学家和辩论家自居,一生用哲学当职业,专门著书立说。

中国的哲学家们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们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们总是著书立说的很少,我们往往要从他们和友人的通信当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出他的学术思想,这也就免不了会造成表达的不通顺和理解的障碍。

  我们之所以舍近求远的学习西方哲学,可能是偷懒的惯性使然,因为恐怕连我们自己都分辨不出我们眼中的儒家,是否真是宋代以后才确立的“新儒学”。

就这样分都分不清,我们还怎么学习,如何用哲学指导思想?

  也正是因此,冯老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部通览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的作品,才成为了连同中国人自己在内大众,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条通途。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哲学”是一个西洋名词。

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分为物理学、伦理学和理论学三大部分。

用现在的术语说,是指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大部分。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

“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他以反思为中心话语,以人生为对象,认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

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内容的各个部分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人生论以宇宙论为根基,也连带知识问题,知识论可证宇宙论,三者“相即不离”“互有关系”。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在20__年新星出版社整理的全新修订注释版本中,对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进行了全面修订。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并指出,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哲学思想和各家学派观点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很多研读者都有这样的同感:

你或许不同意冯友兰的某些观点,但你绝对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

冯友兰先生认为: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但是,他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以时代人的思想与倾向为我们阐明观点之中包含的思想内容。

他总是以一种宏观的把握,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为后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术追问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哲学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而又各家学派自成一说,故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著称于世。

冯友兰先生从史学的角度,用一种宏观的视野,以时间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由起源到发展的清晰脉络。

  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冯友兰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一个文化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和平而努力。

冯友兰先生在对中国的哲学史向前推进作出精确阐明的同时,将思想与情趣相结合,让人发现哲学的思维也能在生活中展现出来。

例如冯友兰先生在讲解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是首先引出“白马非马”的命题,接着从三方面论证这个命题,以此引发读者的兴趣并进一步阐述“共相”的具体含义。

  冯友兰先生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中国哲学世界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哲人的宏大气度。

他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让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史是在一个不断发展之中的过程。

在命题“墨子:

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中,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在具体的内容中为我们对比了儒家和墨家在观点上的异同。

  他概括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孔子是以为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

同时也指出,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

他或许在内心之中也对某一学派的观点具有倾向性,但却以一种科学的精神进行分析,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哲学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发展。

这种比较和分析不仅仅需要一种精神,更需要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理论研究,一种纵横全面的思考和总结。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时代精神的思考方式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兴趣。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突破了哲学的晦涩难懂,将中国哲学融入历史,富合故事性的同时又富舍哲理性。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魅力之美,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诸子百家的学说各自组成了中国哲学的必要部分。

而串联这些学说的,则是历史这条主线。

相比于西方哲学的神教旨主义,中国哲学更注重挖掘人的道德和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更能体现历史的韵味,令人沉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

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

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

  一次和朋友聊天,问我现在在读什么书呀。

我说,《中国哲学简史》

  朋友:

“哲学?

我这辈子好像都没看过本哲学书。

  我:

“不会,你看过,好多你甚至能背下来。

  朋友:

“快说出来让我惊讶一下。

  我:

“《逍遥游》”

  朋友:

“……”

  其实,我的朋友绝对不是一个人。

我相信,很多人对哲学的认识,都是亚里士多德、尼采之类的西方哲学家,和他们那些云里雾里,不怎么有趣的著作。

而说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家——老庄孔孟,总会有种微妙的违和感。

  中国人不信仰宗教,中国人缺少宗教的观念,是因为中国人太重哲学。

中国人对待哲学,不是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和学习,而是将它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诗歌,音乐,艺术,融进每个人的骨血之中。

  可能因为它离我们太近,成了一种非常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反而不能看清。

就像我的那个朋友,《逍遥游》她能流利背诵,却从没有认为这是一篇哲学经典。

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在普通当中普遍存在,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也就在此,将我的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开始尝试用理性的,哲学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哲学。

  首先,这本书的原文是用英文写作,目标读者自然也是英语读者。

而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可以说十分的少了。

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西方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自然不会太过艰涩,很适合中国读者作为哲学入门来读,也是哲学入门无法绕过的必读书。

  作为一本“简史”,这本书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挖掘这些这些思想背后反映的时代因素,用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收获不少有趣的启迪。

  今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重新开始重视起传统文化了。

不管是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运动,还是各种诗词、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有些东西不能遗忘,也不该遗忘。

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去继承和发扬。

而这些东西当中蕴含的理念,都能够在哲学中找到归依。

  有一种说法,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

虽然这种说法本身有许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但是它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有错。

中国的文化,甚至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切的发展过程都与哲学相扶相依。

其间虽然经历了各种冲击,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一脉相承的核心,反而是将不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不断吸收、同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中国哲学中有许多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地方。

中国哲学中蕴含很多矛盾,其实却是和谐统一的。

著作通常是零散、短小,却内涵深远。

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政治、文化。

世界上大概再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了。

也经常有外国朋友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无所敬畏。

不信宗教,并不是没有信仰,我们信仰自己的哲学,信仰“大道”,信仰“仁”,或者信仰“法”。

即使我们的心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神祇供自己顶礼,我们心里却始终有天地可以敬畏,有万物与我同游。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

  终于拿到了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了,这本书被列为大学生必读书单里边的第一本,而且国内外的很多学校的推荐书目里都会有这本书,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在人生的旅途上做思想的行者。

  其实在我们真正开始做了解或者是读哲学书之前,很多人都会对哲学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觉得哲学特别的高深,但实际上哲学只是一种思维或者是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当你真正的了解这些以后,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触角,而冯友兰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泰斗,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后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后来又任清华大学的哲学系主任。

在世界上一些知名学校和机构担任重要职位,他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具有崇高的国际声誉。

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校,包括国外学习哲学的通用教材。

感觉现在这个时代里很少再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只有文学造诣的,或者说是称得上泰斗的人。

  很多大家都公认,冯友兰的这本书,在今天来看,仍然是最好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的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概念,怎么来回互相呼应,怎么相互解释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对于一些开始读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或者是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最好的入门书,还是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从他最早出版到现在,已经70年了。

冯先生指出,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是做提示,并不做说明。

在讲到老子哲学时,冯先生指出,名家和道家都揭示出了超乎形象之外的形上存在,名家的形上存在是有名,也就是可以命名,道家的形上存在则是无名,既无法命名,道,是万物之所由来,它不是万物之一,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

我觉得读到这里来说对于某些理科生来说,就可能像读绕口令一样了。

冯先生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结合得最好的就是《庄子》和郭象的《庄子注》,《庄子》用的是施的方法,它通过可感的事物,把人引入到了一个独与天地精神自由往来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注》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辩论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中的诗句用散文一一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庄子》原书附有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对中国的思想是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和了解,但是要想深入透彻的,更加的理解哲学的话,还是需要将中国的国学名著在好好研究一下,写到这里,突然又开始佩服作者的博闻强识了。

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冯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某些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该追求的境界。

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有了一个比较省劲的方法,就是按照他的读书方法去读书,或者是说通过他的指引去做一些参考文献的阅读。

毕竟中国的哲学著作比较少,这一本书是顶尖级的。

建议大家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

  哲学?

哲学啊?

不是这个专业的年轻人或许还真怵这两个字。

  因为哲学,一向给人严肃深邃甚至艰涩的感觉,这种探索人生、宇宙以及生命意义的学问,不免给人“没什么用处”的错觉。

《围城》中拿了哲学博士头衔的方鸿渐,就被人这样嗤笑过。

至于研究哲学的哲学家,如果说外国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和尼采还有人追星的话,中国本土的孔子、孟子和朱熹简直是人人喊打,大众心目中仅剩的王阳明,如果不是被《明朝那些事》提起,又被包装成人生成功学大师,简直没人理。

一方面是人人皆知,一方面敬而远之,哲学和哲学家就是这样的窘迫。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多人对经济而不是哲学感兴趣。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读哲学?

那还是要从哲学可以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开始吧!

  首先,读哲学的人更容易成功,避免失败。

  如果你读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想成为一名哲学家,那恭喜你,你离成功就更近了。

当下社会,很多喜欢读哲学(或者谈人生哲学)的人都取得了成功,例如李小龙,没错,就是那位创建了截拳道的李振藩。

传统宗师黄飞鸿、叶问没有做到的,哲学boy李小龙把功夫和哲学融到一起,用电影去展现给人看,终于将武学发扬光大并提升到让全世界都不明觉厉一起“吼吼哈希”的哲学层面。

  王思聪为什么玩得溜?

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也读哲学。

  不读哲学也可以赚到钱,成为企业家,但读哲学的企业家注定会走的更远,成为人生导师。

资本大鳄乔治·索罗斯说:

“凡是一个学金融的人,如果能够读哲学、读文学,肯定比纯粹学金融的学者更有出息。

”索罗斯是哲学家王阳明的粉丝,他对中美文化有一个著名的总结“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科技与金钱,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历史、哲学和文学。

”天道有常,而作为从事金融活动的人,如果没有哲学赋予的社会关怀和道德价值标准,便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难免跌得很惨。

  其次,读哲学的人都很帅。

  柏拉图、尼采、孔子、罗素、胡适、马克思、恩格斯、加缪……纷纷飘过。

这些帅帅的哲学家,必定读过很多哲学书。

不读很多哲学书,读一本最容易的(就像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培养一种高级感的气质很重要。

  心动的你如果觉得哲学真的很枯燥,那么读哲学史是个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事情。

中国哲学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搞清楚三千年思想文化史也就是搞懂了当下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让自己活得不迷茫。

  有个观点说,中国历来没有哲学。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伟大之处就是用当代哲学的方法和架构将三千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理出了条理,且说的明白有趣。

作为哲学泰斗的冯友兰,花心思写(讲)了这样一本通俗的哲学读物,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哲学大家往往更喜欢直接讲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为大众直接讲能听懂的思想,一旦讲,则那种平易浅显更不是冒牌哲学家能做到)。

  在这本书中,将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王阳明逐一讲个明白,我们可以读出治国之道、家国情怀、人生格局、修身方式、幸福方法以及很多可以让我们获得更清楚更有意义的东西。

  20__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先生在毕业典礼上将《中国哲学简史》作为毕业礼物赠与了广大学子,他说:

读《中国哲学简史》,在人生道路上作有思想的行者。

  在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很容易被诱惑,如何让自己拥有一份情怀和明澈的心,莫过于读一读哲学。

  至于这版《中国哲学简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编辑添加的注音释义和插图会让这本书更好懂一些;其次是更漂亮一些,我最难容忍的就是很帅的人拿一本不帅的书。

  最后,祝读完。

一旦读完,你会发现,这是最值得的一件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

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

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

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9

  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说,其浩瀚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不要说对整个框架有所了解,就是单单一个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大概也非常需要一本厚厚的书来进行一番论述才行。

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既具有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专业背景,也曾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可谓是中西贯通。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虽然冠名以“简史”,不过是他于1947年期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却洋洋洒洒,具有其非同一般的价值。

哲学家陈嘉映在本书的“推荐序”中开篇第一句即指出: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我看来,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好的一本中国哲学史。

”有这一句,真的足够了。

  事实上,本书当年经整理出版时是英文版,后来很快就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以及韩文等多种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正如本书的译者赵复三所理解的那样,《中国哲学简史》的“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

评价确实非常有道理。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作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古代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者,其中内容多来自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所谓“四书”。

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首先探讨和明晰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与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着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诸子百家就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乃至于巅峰。

而后来的中国哲学,多依托于诸子百家;即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受到了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一种现象,直到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之前,都是一以贯之的。

而在西方哲学入华之后,中国本土的哲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因其深厚的根基,而越来具有了一种一下子难以表达确切的魅力,只能是徐徐去体会。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特别讲究伦理道德、重视道德规则,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以宗教为基础。

中国社会所谓儒、道、释,前者是学说,后两者算宗教;但与宗教相比,道教和佛教的宗教意味好像也并没有那么浓厚。

相对于西方宗教在民众中的心理位置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已经成为民众朴素、自发的一种行为准则。

且由于中国社会一以贯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些行为准则一代代得到强化、补充、完善。

与西方哲学专注于形而上相比,中国哲学更多地则是放下架子,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更多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遵循着继承中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则。

虽然这一方面是出自汉代以来统治者的需要,但又何尝不是社会广大阶层的一种现实需要呢?

大体上,中国哲学既重视一以贯之,又不排斥推陈出新。

可以说,正因为春秋时有了“百家争鸣”,所以后来才能够实现百花齐放。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实践中统治者却没有这样做。

其中足见中国哲学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