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203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 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 1.docx

闸北中考语文补习班记叙文题型分析新王牌1

语文辅导讲义

课题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分析与训练

内容摘要

1、知识要点

2、例题与练习

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分析与训练

一关于词语

一、词语的含义

(一)词语的指代义(就近原则,能用文中词句回答则用文章词句,否则自己概括)

  1、代词的指代义

到了冬天,父亲还在那树苗身上涂上白灰、围上稻草,以使它取过暖冬。

春天来时,他把这些稻草取掉,和让孩子们脱掉过热的棉衣一样,再在小树周围扎下一圈枣刺棵儿,以防孩子们的热手去那树上摸碰。

父亲就这样如疼他的孩子那样养护着那些小树。

题目:

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这样”指的是:

(4分)

(1);

(2)。

答案:

(4分,各2分)

(1)冬天,父亲在树苗身上涂白灰,围稻草;

(2)春天,父亲又去掉树身稻草,在小树周围扎下一圈枣刺棵儿。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

“你看,你看!

有牙签吗?

”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

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几,低下头去付钱。

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

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

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题目:

第⑥段“面对这样的场面”中“这样的场面”是指

(3分)

答案:

老头把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被硬硬地扯开了。

2、非代词的指代义

  

④刚有了一席立足之地,从车厢那头挤过来一对小夫妻。

原以为这小两口会一直朝前面的车厢挤,不料,他们见缝插针地挤在这里再也不挪步了。

这还不算,那女孩子见三人座较为宽裕,竟有了与我先前一样愚蠢的想法,也想蹭个座:

“哎哟!

累死我了。

师傅,在你这边上坐一坐,可以吗?

  

题目:

第④段加点词语“愚蠢的想法”具体指。

答案:

想蹭个座

 

①这个小姑娘在这里刮鱼鳞已有些日子了。

我每天到小区菜场买菜,走过水鲜摊位时都遇见她在那里埋头刮着鱼鳞,或者在杀鳝鱼。

她引起我注意的是因为她身上有着极大的反差。

那是一张十三四岁的女孩的脸,尽管她脸上的表情漠然似一个成人,可那毫无疑问还是一张孩子的脸,而她手上对付鱼的娴熟动作却又让我惊奇,特别是杀鳝鱼的动作,其熟练是成人也难以达到的。

题目:

第①段中“极大的反差”在文中具体指。

(3分)

答案:

“她”有着一张十三四岁孩子的脸;但脸上的表情默然似一个成人,她对付鱼的娴熟动作成人也难以达到。

(3分)

  

(二)词语的语境义(本义+上下文注意词性的一致性)

④这儿的老师一批批来,一批批走,留不住人。

这里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也是有一顿没一顿,饥荒得很。

在一堂作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心里话,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然后,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心里话》。

作文收上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说心里话,我这时真想撒尿,我都快biē不住了。

但是,我想起老师平时经常对我们说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讲,心里不要有杂念,为了老师,我一定要把尿biē住!

我看着看着,就哭了。

多可爱的孩子啊!

题目2:

第④段加点词语“饥荒”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答案2:

(2分)因为教师缺乏,孩子们受教育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③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怀尔斯被认为是他这一代人中极富天赋和才能的数学家之一。

然而,连着几年,他几乎从每年举行的各种数学会议和研讨会上消失了。

同事们开始认为他已经“江郎才尽”。

数学家的数学生命是短暂的,如果到了他这个年龄没有什么突出成就,那就不会再有什么成就了。

题目3:

联系上下文,第③段中“江郎才尽”的含义是。

(3分)

答案3:

杰出的年轻学者安德鲁•怀尔斯过早地智衰才竭,这辈子再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了(3分)

二、词语的作用(从词义、词性、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

因了以上的这一切,他在离休以后的日子里,便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觉得失了依傍而恍恍然,怅怅然,他依然如故,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

他走的是一条由出世

而入世

,由不做人而做人的道路。

所以,他总能自在而逍遥。

题目:

段画线句中的“依傍”隐含着的意思是,“恍恍然”“怅怅然”这样的词语在句中起的作用是

(6分)

答案:

职权/职位/权势“恍恍然”“怅怅然”都是叠词,更突显出了其他退休老人的失落、茫然。

而父亲恰恰与他们相反,强调他活得充实而有趣味。

②早点过后,走进书房,读一读,写一写,自以为没有比这更快活的事了。

累了乏了,就喝口茶,抬头看窗外的楼群,和那逼仄的一线天空。

一天早晨,我正写到艰难处,文思枯竭,满心焦虑,窗纱里忽然穿进一束强烈的光芒,如探照灯般绕来绕去,把个宁静的斗室弄得一片光明,宛若火光四溅的铁匠炉子。

我有些不解,刚站起来,那束阳光就钉住我的脸,使我无法睁开眼睛。

我觉得烦人,猛地举起拳头,那束阳光一下子不见了。

我睁开眼,隐约发现那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晃着小圆镜,在玩太阳呢。

我笑了,并不计较,坐下来继续写作。

刚写了一句,那束阳光又跑了进来,在我的额上锯过来锯过去。

题目:

第②节加点的两处描写十分奇特,请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

(6分)

(1)那束阳光就钉住我的脸。

答:

(2)那束阳光又跑了进来,在我的额上锯过来锯过去。

答:

答案:

(6分,每题3分;分别写出所用字词的意思1分,分析其表达作用2分)

(1)“钉”有牢牢地固定的意思,表现出那束太阳光紧跟着我不放松的样子;

(2)“锯过来锯过去”是锯子拉开木料等时的动作,在这表现那束阳光来来回回、且让“我”感到不舒服。

②亲戚走后,睡在床上的母亲让哥哥拿来那一兜橘子。

人小心大,排行最小的我,贪婪地盯着那盘放在瓷碟子里的橘子,昏暗的灯光下,橘子光芒四射,引诱得我口水一阵阵在胃里翻江倒海。

我是多么希望母亲把那最大的橘子给我啊。

我用舌头舔着因为冬季的干燥而起皮的嘴唇,一会儿望着橘子,一会儿望着母亲,祈求的眼神如丝一样,越扯越长。

题目:

第②段画线句“祈求的眼神如丝一样,越扯越长”中“越扯越长”改成“越来越长”好不好?

说说你的理由。

(4分)

答案:

改句不好。

“扯”字承接前句“如丝一样”,并与“一会儿望着橘子,一会儿望着母亲”相呼应,写出了眼神变长的原因,表明眼神是在橘子和母亲之间扯动,形象地刻画了“我”当时祈求吃到大橘子的神情。

而改句只写出了眼神变长,没有以上表达效果。

(3+1分)

冷风暖香

包利民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

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

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

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

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碳火正红,地瓜的香甜将她围绕在中间。

在她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没有顾客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

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竞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

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

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

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在她们手上。

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

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

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

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

我说:

“我要买两个烤地瓜!

”女人便打开桶盖,说:

“你挑吧!

”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

“这两个不行呢!

我要带回去给孩子!

”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

“你不是刚刚给过她们吗?

”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

“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

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修鞋摊儿,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

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嘴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

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

“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

”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

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

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

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

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

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题目:

请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1+4分)

A.递B.交C.塞D.放

选。

理由是:

答案:

C(1分)“塞”一方面暗示了两个小女孩的推辞,为后文小女孩不是女人的孩子埋下伏笔;(2分)另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烤地瓜女人的热情、善良、有同情心。

(2分)

 

二段落作用

(内容上+结构上内容上需要关注表达方式:

若是记叙,则为交代什么内容;若为环境描写或是人物描写,则按照描写的作用回答;另外,若是插叙或是倒叙,则按照插叙或倒叙回答)

苦瓜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把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

“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

”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那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捧在手里观赏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

每年夏天,母亲经常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⑤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是因为再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⑥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⑦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⑧,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⑨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

⑩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会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⑾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⑿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作者肖复兴)

题目:

第①段写母亲种花草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

(3分)

答案:

写母亲种花草蔬菜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了铺垫,突出了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极有爱心的品性。

母亲的手

①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

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

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②我的母亲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

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jǐng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

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打牙祭”的大好机会了。

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

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

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

“吃完,不许剩下。

”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

“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

”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

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

“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

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

”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

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③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

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

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

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

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

待把衣衫洗好,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

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④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

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

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

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

“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

”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⑤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衣袜缝补。

⑥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

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

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⑦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

有一天上午,我去厨房沏了茶奉给她。

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

唯其如此,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题目:

从文章内容看,有人认为第⑤段与③段重复,建议可删去第⑤段,你怎么看?

答案:

可删去或不可删去两种答案皆可。

可删去,第⑤段和第③段都是写母亲做家务活,第③段已经有细腻的描写了,第⑤段的略写可删去。

不可删去。

第③段写母亲在白天辛劳地洗衣服,第⑤段写晚上当家人都休息后母亲还要缝补衣袜,更体现母亲为了家庭日夜操劳。

两段并不重复。

 

蒙文通:

(有删减)

徐百柯

①蒙文通(1894-1968)四川盐亭人,近代“蜀学”传人,经史大师。

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

②蒙文通一生著作颇丰,但他曾告诉儿子蒙默,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着一字的宋明理学。

“理学不是拿来讲的,是拿来躬身实践的。

③蒙默说,父亲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

第一句引陆象山言:

“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④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

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

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文学院院长胡适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钱穆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

据说此事弄得胡适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

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⑤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

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

他说:

“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⑥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

“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xiāosǎ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⑦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⑧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先生出题考学生,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

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

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⑨蒙文通曾对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令再谈一阵,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⑩若白天登门问学,他多半邀对方去家隔壁的茶馆,一边吃茶,一边讲学,一边操着带些盐亭土腔的四川话得意地说:

“你在茶馆里头听到我讲的,在课堂上不一定听得到喔。

⑾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

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

“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

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⑿蒙文通爱听川戏,戏园子里好多人都认识这位“蒙先生”。

他又好酒,据蒙默说,父亲喝黄酒至少有一两斤的量。

⒀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

“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题目:

第④节和第⑤节写的都是蒙文通先生未被续聘的遭遇,请问是否可以删除其中任意一节?

为什么?

(5分)

答案:

不可以(1分)。

两件事在表现人物的侧重上有所不同:

第一次突出了蒙文通先生的清高/不近权贵(大意对即可,2分),第二次则突出他对于“师道”的理解与承担(大意对即可,2分)

三概括归纳类题目分析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准确、简洁、不失原意的语言精要地表达出对阅读文本的有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归纳能力上。

因此,概括类试题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必考题目,不仅是对考生现有语文能力最实在、最简明的考查,更是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对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贯穿着语文阅读考查的始终,可以说,凡是有语文阅读题的地方,便有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

概括类题目考查的类型

1.能根据题目要求,简洁准确完整地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在考试中具体表现为: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

(2)概括出某段的段落大意

(如:

2015年上海中考第18题);

(3)归纳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

2013年上海中考第25题,2014年、2015年上海中考第22题);

(4)运用填空题的形式,要求考生概括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如2010年上海中考第23题,2013年上海中考24题);

2.能用简洁的语言,简明准确地概括文章中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特征。

在考试中具体表现为:

(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如:

2010年上海中考第24题);

(2)概括出说明对象的性质、用途、功能、作用等(如2014年上海中考第17题,2015年上海中考第15题);

(3)概括论点和论据(如2012年上海中考第19题、20题,2013年上海中考第18、19题);

3.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人物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或心理变化等。

(如:

2011年上海中考第23、24题,2013年上海中考第24题)。

 

概括类题目失分诊断

①语言不够简洁,概括语言过于具体,概括内容繁琐。

②概括不完整,概括后遗失了部分主要内容。

③概括语言过于简单笼统,不能明确地表达原文意思。

 

如何提高概括归纳能力

1.要有整体阅读意识

中考关于概括归纳能力的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理解文本,就是要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前后文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

以此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反复地品读文章,做到心中有文,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度的概括。

2.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提高概括归纳能力的关键。

理解能力强,必然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非本质。

反之,则一定抓不住要点,不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语言表达能力强,就能用简明准确地语言来概括内容、归纳文章主旨或人物的思想品质。

有些同学对文章的内容是理解的,对主旨或人物的思想品质是基本领会的,却不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和归纳,这就需要平时扩大阅读,增加词汇量,还要多动笔,学会推敲词语,做到词斟句酌。

这是一项语文基本功,不练是难以提高的。

 

答题技法点拨

看到文章读三遍

1

初读:

依文明体,整体突破。

记叙文——把握线索、分清要素、理清思路、领会主旨;

说明文——认清对象、理清顺序、归纳内容、识别方法;

议论文——找准论点、看清论据、理清思路、分析论证。

2

再读:

抓住关键,重点品味。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重点语句(首尾句、中心句、过渡句、描写句、点睛句等)的考查,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一定要抓住关键性语句,反复品味和揣摩,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把握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再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

3

三读:

提炼整合,精要表达。

概括能力试题还突出了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再找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抓住语句的关键词,特别是动词、名词。

答题时注意运用这些关键词,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模拟真题训练(2015年普陀一模)

腊月,怀念一种花

①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

②多年来我一直回味着那个大年三十晚上的一幕,当父亲将一种幽闭多年的“鲜花”复活于窗格子里时,我们的世界明亮了许多。

③那个晚上,当父亲将彩色纸认真地叠出方格,戴上老花镜,将剪刀插进纸里的时候,我还不知他要做什么。

他剪着剪着,手头不由停了下来,好像一个迷路的孩子。

然后接连抽上好几锅烟,才重新动手……就这样,父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一种对美的“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