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80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docx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供参考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意志心理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首先,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其次,社会实践生活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作用(决定作用)。

最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

感觉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提出意识流)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四心理学的体系

儿童心理创始人:

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何林渥斯:

《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

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

裴斯泰洛奇: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廖世承:

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理发展:

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

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

学习准备状态:

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

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初级):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

(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高级):

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3.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大约7+2个方块组5到9个项目无关联字母4-6个)

影响因素: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根本途径)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周期为2、3秒至12秒)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

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

注意的转移: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增强注意的稳定性

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2、感觉与知觉

感觉

定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枕叶)、听觉(颞叶)、嗅觉、味觉和肤觉

额叶脑负责计划流程,逻辑推理等,服从于意志和动机;顶叶脑负责触觉温觉、运动、语言等;枕叶负责视觉;颞叶负责听觉、嗅觉、情绪、记忆、想象等

内部感觉--运动觉(肌肉收缩程度和四肢位置变化)、平衡觉(人体位置发生重力、方向变化)和机体觉(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

(2)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

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关系: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

感觉后效视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向)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耳代目”;联觉:

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知觉

1.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种类:

一、物体知觉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真正运动直觉和似动直觉)

----动景运动60MS,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二、社会知觉:

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

常出现的偏差:

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

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因素

(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

(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直觉对象予以解释

(3)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对象整合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知觉条件改变知觉形象不变

3.观察: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

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品质:

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三、记忆

1.记忆概述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

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

2.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保持与遗忘保持的概念:

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

(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的特点。

(3)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的性质。

二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到50%。

四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五识记的方法。

六时间因素。

七情绪和动机。

防止遗忘方法--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回忆或再认

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分类:

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

直接回忆间接回忆(是否需要中介)

追忆:

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4.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概念:

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概念: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

特点:

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长时记忆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

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

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存储:

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5.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6.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4、表象与想象

 1、表象概念:

事务部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

按感觉通道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想象含义:

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按有无目的性分: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按内容是否新颖分: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分:

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

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再造想象含义: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

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创造想象含义: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培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5)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

5、言语与思维

1.言语概念:

语言:

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

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

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种类:

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感知:

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

理解:

(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

2.思维: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类型:

(1)据发展水平分: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逻辑性分: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据指向性分:

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过程: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

3.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一、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概述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组成: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情绪的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1).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

(1)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2)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

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共鸣、移情)。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健康功能,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

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

4.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概念:

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

引起的心理反应:

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自我防御机制概念:

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

(1)压抑

(2)否认(3)置换(4)文饰(5)投射(6)代偿(7)升华

5.情绪调节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6.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教会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二、意志

1、概述概念:

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行动(根本标志)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是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客服外部和内部困难,最重要特征。

(4)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

2、意志行动的过程:

①准备阶段--②执行决定阶段关键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

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的:

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

(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

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

(4)既爱情哪个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个性心理

一、需要、动机、兴趣

需要概念: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种类:

(1)据起源分:

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类特有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七个层次:

(最低)生理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