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45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docx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

 

荔波县播尧乡新兴煤矿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

 

编制:

荔波县播尧乡新兴煤矿技术部

二○一四年度

 

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案审批表

单  位

审批人签字

日 期

备  注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安全矿长

技术负责人

矿长

审批意见

 

第一章总则

一、预案编制的目的

为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严防事故发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搞好煤矿安全生产。

主要作用在加强事故预防工作中,一旦发生事故将以最快速度组织事故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小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预案编制的依据

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07年安全生产应急工作要点〉的指导精神,根据〈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结合我矿实际,编制我矿事故应急预案。

三、预案的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我矿发生的井下各类事故,主要存在水灾,瓦斯。

四、应急预案体系

1、应急组织:

成立事故应急指挥部,明确指挥部各成员的职责;

2、应急管理:

编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3、预防与预警

4、应急响应与行动方案;

5、应急措施;

6、应急保障

五、应急工作原则

当发生事故时,其工作原则遵循现场汇报,调度室通知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由总指挥通知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和人员按照预案分工做好各自本职工作。

 

第二章危险源分析

一、矿井概况

1、地理位置

新兴煤矿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城西北,距县城17km,属荔波县播尧乡管辖。

矿区位于东经107°41′24″~107°43′30″,北纬25°25′00″~25°27′34″。

北起拉棒,南止烂王模,南北长约4.7km,西起更哦,东至曼井,东西宽3.5km,面积约为9.55km2。

普查区有县乡公路通过,矿区至麻尾火车站36km,交通方便

2、交通情况

矿山距荔波县17Km(运距)。

矿区至麻尾火车站36km,交通方便。

矿山交通运输条件好。

3、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贵州省东部的中低山地带,海拔最高达999m,最低为769m(曼井),相对高差为230m。

矿区总体上属中山地貌,区域碳酸盐岩地层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

4、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北北东向的方村向斜北西翼的南西端,区内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

是方村向斜北西翼的次一级褶曲(拉岭向斜、拉岭背斜),地层产状:

拉岭向斜西翼倾向90~130°,倾角2°~4°,东翼倾向270~300°,倾角2°~4°;拉岭背斜西翼倾向270~300°,倾角6°~9°;东翼倾向90~130°,倾角26°~32°。

区内断层不发育。

矿区外北西面1.5公里处发育F1断层,为平移断层,平移距离约30m。

新兴煤矿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型。

5、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主要的有中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大隆组;下三叠统罗楼组、第四系等。

(1)中二叠统茅口组(P2m):

分布在矿区西南部,为灰白色、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含小量燧石结核,中下部夹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30m。

(2)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3w):

分布在矿区大部,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组成。

可分为二段。

①吴家坪组第一段(P3w1):

灰~深灰色中层微晶灰岩、含炭质灰岩、硅质岩及煤层组成,局部含燧石团块,间夹粉砂质粘土、页岩。

从上至下含M1、M2、M3、M4四层煤,其中M1煤层厚0.60~0.65m,属大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1~3层。

其它煤层均为全区不可采煤层。

该地层厚50~70m。

②吴家坪组第二段(P3w2):

上部主要为褐黄、土黄、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岩,夹石灰岩团块;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层微晶灰岩与粉砂质粘土岩互层;下部主要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泥~微晶灰岩,间夹粉砂质粘土、页岩。

厚度一般88~92m。

(3)上二叠统大隆组(P3d):

上部为浅灰、灰黑色薄层状硅质岩夹蒙脱石化粘土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

厚30m左右。

(4)下三叠统罗楼组(T1l):

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夹钙质页岩或砾屑灰岩,下部为黄色页岩、粘土岩夹薄层灰岩,底部为砂质页岩。

厚大于60m。

(5)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主要为冲积层和坡积层,坡积层分布广,多不连续,主要由基岩转块夹砂质粘土组成;冲积层由砾、砂、砂质粘土岩组成,大小混杂,构成砾、砂、粘土垂向序列。

常分布于山麓凹地及沟谷中。

厚0~10m。

6、煤层情况

(1)含煤地层

矿区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3w),分布在矿区大部,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组成。

可分为二段。

(1)吴家坪组第一段(P3w1):

灰~深灰色中层微晶灰岩、含炭质灰岩、硅质岩及煤层组成,局部含燧石团块,间夹粉砂质粘土、页岩。

从上至下含M1、M2、M3、M4四层煤,其中M1煤层厚0.60~0.65m,属大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1~3层。

其它煤层均为全区不可采煤层。

该地层厚50~70m。

(2)吴家坪组第二段(P3w2):

上部主要为褐黄、土黄、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岩,夹石灰岩团块;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层微晶灰岩与粉砂质粘土岩互层;下部主要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泥~微晶灰岩,间夹粉砂质粘土、页岩。

厚度一般88~92m。

2)可采煤层

矿区可采煤层区内产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一段(P3w1)地层中,煤层顺地层产出,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属典型的层控矿床。

其沉积环境为海陆交互相,从含煤地层的岩性和厚度变化情况看,其吴家坪组与下伏茅口组灰岩呈明显的假整合接触,反映了明显的沉积间断,大区域上为动荡环境下沉积。

其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为不稳定型。

含煤地层总厚度50~70m,一般在60m左右,由灰~深灰色中层微晶灰岩、含炭质灰岩、硅质岩及煤层组成,局部含燧石团块,间夹粉砂质粘土、页岩及煤层组成。

从上至下含M1、M2、M3、M4四层煤,其中M1煤层属大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为全区不可采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吴家坪组(P3w)含煤1层即M1煤层。

(2)含煤性

M1煤层:

位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第一段(P3w1)中下部,距下伏茅口组灰岩50m,厚0.60~0.65m,平均厚0.6m左右。

有从南西向北东增厚的趋势,属大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1~3层,夹矸厚0.01~0.5m,一般为0.3m左右。

(3)煤 层

区内可采煤层M1煤层一层:

位于吴家坪组(P3w)中下部,下距茅口组灰岩顶板50m。

煤层结构较简单。

煤层厚度为0.63~0.65m,平均厚约0.6m,浅部煤层较薄,厚0.50~0.60m。

顶板:

直接顶板为泥质灰岩,少量泥岩,质地较软,稳定性差。

底板:

底板为砂质粘土岩和泥岩,不稳固且易发生底鼓及支架下陷。

(4)煤系地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规律

矿区位于北北东向的方村向斜北西翼的南西端,区内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

是方村向斜北西翼的次一级褶曲(拉岭向斜、拉岭背斜),地层产状:

拉岭向斜西翼倾向90~130°,倾角2°~4°,东翼倾向270~300°,倾角2°~4°;拉岭背斜西翼倾向270~300°,倾角6°~9°;东翼倾向90~130°,倾角26°~32°。

区内断层不发育。

矿区外北西面1.5公里处发育F1断层,为平移断层,平移距离约30m。

新兴煤矿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型。

(5)褶皱、陷落柱、剥蚀条带发育及分布规律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未发现大的断层及褶曲,未见明显陷落柱,煤层未受剥蚀条带影响。

7、矿井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487号、[2008]1457号、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09]280号,对黔南州煤矿2007~2009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以及新兴煤矿2012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瓦斯矿井,根据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结论开采+648.56米以上的M1煤层无突出危险性。

因此本矿井按瓦斯矿井管理。

8、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0年6月8日提交的荔波县播尧乡新兴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本矿井M1煤层煤尘有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0年6月8日提交的《荔波县播尧乡新兴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报告》,矿区M1煤炭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自燃。

9、水文地质情况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新兴煤矿所在区域位于贵州高原南部边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荔波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内南侧,属珠江上游柳江水系樟江支流。

矿区内表水系属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樟江上游支流,区内无较大的河流、水库等水体,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矿区南部有一条小河——拉岭河,河水动态变化较大,雨季暴涨,旱季较小或干枯。

拉岭河向南东流向2km外的地莪大河,河面标高745m,可视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区内地形以中低山为主,内部多盆地和缓坡,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如溶丘、洼地、峰丛、溶斗、伏流等分布普遍。

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

碳酸盐岩包括二叠系中统茅口组、吴家坪组第二段、上二叠统大隆组、下三叠统罗楼组,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迳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

碎屑岩分布面积较小,主要包括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一段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等,浅层碎屑岩受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有构造裂隙的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大气降水补给地下后,经短距离迳流在地形适宜处排出地表,为近源排泄,富水性中等。

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5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2~3次峰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

区域内吴家坪组第二段燧石灰岩为煤矿床上覆的中等岩溶含水层,由于吴家坪组第二段含有多层泥岩、页岩,所以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对煤矿床开采影响较小。

只是当导水断层或其它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与矿床水力联系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从而威胁到煤矿床的开采。

茅口组厚层状泥晶灰岩为煤矿床下伏的强岩溶含水层中,而煤层与该强岩溶含水层仅相距10~20m,其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威胁很大。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加大,采区位于区域的侵蚀基准面之下后,各承压含水层的水突入矿井的可能性很大。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3w)、大隆组(P3d);三叠系下统罗楼组(T1l)、第四系(Q)等,地下水以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孔隙水为主,其主要水文地质特征叙述如下:

1)地层富水性

(1)茅口组(P2m)—强含水层

为灰白色、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含小量燧石结核,中下部夹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30m。

地表出露于矿区西南部,植被较发育,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等较发育,稳定分布于矿层内含煤地层下部。

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但极不均匀。

(2)吴家坪组第二段(P3w2)含燧石灰岩—中等含水层

顶部主要为灰至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与泥页岩互层;上部为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结核亮~泥晶砂、砾屑红藻灰岩夹泥晶灰岩:

中部主要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硅质灰岩,其上部为灰色硅质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泥灰岩夹泥晶藻灰岩。

厚约88m~92m。

露头灰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岩溶作用较强烈,地层富水性中等。

调查发现在第二段(P2w2)地层中有三个泉点(见水文地质图),均为下降泉,通过实测泉点Q1流量为0.2l/s,泉点Q2流量为0.1l/s,泉点Q3流量为0.5l/s。

(3)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3d)—中等含水层

上部为浅灰、灰黑色薄层状硅质岩夹蒙脱石化粘土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

厚30米左右,地层富水性中等。

(4)下三叠统罗楼组(T1l)—中等含水层

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夹钙质页岩或砾屑灰岩,下部为黄色页岩、粘土岩,中夹薄层灰岩,底部为砂质页岩。

厚大于50米。

该岩层岩溶裂隙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地层富水性中等。

(5)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主要为冲积层和坡积层。

坡积层分布广,多不连续,主要由基岩团块夹砂质粘土组成;冲积层由砾、砂、砂质粘土岩组成,大小混杂,构成砾、砂、粘土垂向序列,残留于山谷、溪沟、洼地及山间斜坡一带。

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米,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调查中未现泉点,富水性弱。

2)构造富水性

矿区内地表未发现断裂构造。

仅在矿区外北西面有一断层(F1),呈北东南西向,断层倾向北西,倾角约50°~60°,发育规模较大,为正断层。

该断层距离矿界500~700米,对矿井的开采无控制意义。

3)水文地质类型

本矿山预计最低开采水平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大的水体,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微弱,顶板的充水岩层为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富水性中等,地质构造程度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是以裂隙水充水为主的矿床。

三、充水因数分析

矿井充水因素既决定于水文地质条件,又决定于开拓方式。

充水强度受充水水源、通道以及方式的影响。

1)充水水源

(1)地表水

区内冲沟主要沿西北东南向展布,季节性的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山坡紊流的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

这些冲沟多与煤层露头线直交,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老窑以及区内的漏斗、落水洞等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开采的间接充水水源。

未来矿井大面积采煤,顶板岩层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岩层移动及变形,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坑,雨季,地表水将沿此薄弱处汇入地下。

因此地表水对矿井充水有一定影响。

(2)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含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蓄水量有限,加之矿区地形较陡,有利于地表水排泄,故对煤矿开采影响小。

(3)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由于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互层,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差,但煤层开采后形成采空塌陷、冒落等,将破坏各含水岩组之间的隔水层,各含水岩组间的地下水将通过冒落裂隙、断层破碎带等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影响大。

地下水有可能沿层间裂隙、构造裂隙等涌入矿井,对矿坑的影响较大。

(4)采空区积水

区内有小煤矿分布,目前已被关闭。

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致使地表水及降雨由裂隙渗入老窑蓄积。

老窑大多有积水。

因此,开采浅部煤层时,应预防老窑水涌入。

2)充水通道

(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煤层上覆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发育成岩层的构造节理、裂隙,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采煤活动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均为软硬岩层互层,岩石力学差异大,矿井及采空区易坍塌,地压对围岩破坏严重,易诱发突水通道。

(3)断层破碎带

矿区断层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塑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含水性和导水性不强,刚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有一定含水性和导水性,可能连通含煤地层上部的中强含水层或地表水,加之未来矿床开采中,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

(4)老窑采空区

矿区内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采空区积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

(5)岩溶管道

矿区内各组灰岩含水层局部地段可能发育岩溶管道,当它们被断层沟通与下伏煤层联系时,也会成为矿井充水通道。

3)充水方式

充水通道主要以岩石原生和采矿节理、裂隙及地下岩溶管道(暗河)导水为主,有可能遭受底板岩溶突水的可能性,因此在开采煤层时应尽量不要破坏其底板地层的原生结构。

此外,在未来开采过程中,受断层、采矿及局部地应力的影响可能会产生顶板冒落、裂隙,届时顶板岩溶水将可能通过断层、采矿节理、裂隙及地下岩溶管道(暗河)导水,故有可能遭受顶板岩溶进水的可能性。

4)矿井涌水量

矿井正常涌水量35m3/h,最大涌水量100m3/h。

二、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危险源主要存在:

1、矿井水害,通过矿井充水因素、充水途径及矿坑涌水量等综合分析,矿区范围内存在的水害类型主要为:

大气降水充水;采空区透水造成的矿坑充水;泉水、溪流补给渗漏造成的充水;上覆含水层充水。

矿井正常涌水量35m3/h,最大涌水量100m3/h。

2、矿井瓦斯,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487号、[2008]1457号、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09]280号,对黔南州煤矿2007~2009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以及新兴煤矿2012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瓦斯矿井,根据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结论开采+648.56米以上的M1煤层无突出危险性。

因此本矿井按瓦斯矿井管理。

3、矿井顶板,矿井煤层顶板为三类,属坚硬岩石稳定型顶板。

4、煤尘: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0年6月8日提交的荔波县播尧乡新兴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本矿井M1煤层煤尘有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0年6月8日提交的《荔波县播尧乡新兴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报告》,矿区M1煤炭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自燃。

5、炸药库

风险评价

1、矿井水灾。

矿井由于大气降水充水;采空区透水造成的矿坑充水;泉水、溪流补给渗漏造成的充水;上覆含水层充水。

其中大气降水充水,采空区透水造成的矿坑充水。

对矿井的威胁最大,由于供电系统故障或供电系统遭雷电破坏,造成矿井淹井,是发生水灾事故的最危险因素。

2、矿井瓦斯、煤尘。

通过五年的施工建设实践,发生矿井瓦斯事故的可能较小,矿井为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浓度在0.02%左右,从未超过0.1%,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在0.06%左右,未超过0.1%,其它地点的瓦斯浓度在0.02%左右,未超过0.08%。

矿井只要加强通风管理和瓦斯检查,瓦斯事故可以杜绝。

由于采煤工作面底板有水,采煤工作面无煤尘堆积,掘进工作面全部实行了湿式作业,主要运输巷、各车场、装煤转载点顶、底板有水、巷道积水,无煤尘堆积。

故发生煤尘爆炸可能较小。

3、矿井顶板。

煤层顶板属坚硬岩石稳定型顶板,局部地点顶板破碎,零星顶板事故难以避免,发生重大顶板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顶板大面积来压的可能性小,通过五年建设,未发生过顶板大面积来压,未发生顶板伤亡事故。

4、炸药库:

炸药库因重新修建,存量为炸药1。

5吨,电管10000发。

炸药库按标准设计施工,安设有监控探头,设立专人管理,避雷设施完善。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和程序

1、最先发生事故地点人员用最近电话报告矿调度室,报告发生时的地点、原因、时间、人员、事故大小、性质及变化情况。

2、调度值班人员接到发生灾害时,应立即按照灾害事故发生时必须立即召集的单位和人员名单通知他们到灾害事故指挥部进行灾害的处理和救援工作(见通知单位和人员名单表附后)。

3、凡被通知的单位和人员都应作好一切抢救灾害的人力、物力的准备工作,听候安排。

4、值班领导和当班调度员在矿长、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做好以下工作:

(1)、收集灾害发生时的地点、原因、时间、变化情况,做好记录、录音。

(2)、准备及时传达矿长(总指挥)指令。

(3)、在抢救灾害事故时,调度员停止接受一切与事故无关的电话,以救灾高度通讯为主,听从统一指挥。

(4)、矿调度员将收集的灾害情况,处理进展情况及时向公司汇报,并向有关单位联系。

(5)、根据抢救事故的需要,积极调动人力、物力、组织抢救工作,缩小事故波击范围,事故处理后,积极组织恢复生产。

5、应急处理程序

二、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1、矿井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

吴修树(矿长未到场时,值班领导负责指挥)。

副组长:

程国高

成员:

李寨雄、宋明雄、陶小毛、付定维、王志业、沈艳兵、杜强、罗爱学、张少强、张修善、徐才春。

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泰佳和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矿长、泰佳和能源投资公司总工程师、矿总工程师,必须立即赶到矿,组织抢救,矿长是负责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泰佳和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公司总工程师、矿总工程师只能对事故的处理提出建议,由矿长考虑做出决定。

2、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向有关人员报告。

3、灾害处理时,救援指挥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⑴、矿长:

矿长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矿总工程师、公司董事长、公司总工程师和矿山救护队队长的协助下,制订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

⑵、矿总工程师:

矿总工程师是矿长处理灾害事故的第一助手,在矿长领导下,组织制订营救遇难人员的处理计划。

⑶、泰佳和能源投资公司总工程师:

在不妨碍矿长有效工作的原则下,参加抢救事故的指挥工作,并根据需要代表泰佳和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采取措施从公司所属各矿调度人员、设备和器材。

⑷、各有关副矿长:

根据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负责组织为处理事故所必须的工人待命,及时调集救灾所需的各种设备材料,并由矿长指定的副矿长严格控制入井人员签发抢救事故的入井许可证。

⑸、救护队队长:

对救护队的行动具体负责,全面指挥,领导矿山救护队,根据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完成对灾区遇难人员的援助和事故处理,如果与外单位救护队联合作战时,应成立救护队联合作战部,协调各救护队的战斗行动。

⑹、矿安监科长:

根据批准的营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以及按照《规程》规定的抢险救灾工作的安全和入井人员的控制实行有效监督。

⑺、通风队长:

负责改变矿井通风方式,注视主要通风机的工作状况和组织完成必要的通风工程,并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它措施。

⑻、生技科长:

按照矿长命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协助矿长进行抢救和灾害处理。

⑼、有关的队、班长:

负责查对留在本区域工作面内的人数,并采取措施将他们有组织地带领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将在现场所见到的事故性质,范围和发生原因等情况如实详细地报告矿井调度室,并随时接受矿长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灾害处理任务。

⑽、矿值班调度员:

负责记录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情况,并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矿山救护队、矿长、矿总工程师、泰佳和能源投资公司领导和相关单位;及时向下传达矿长的命令,通知值班电话员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令,随时调度井下抢险救灾的工作,统计掌握出入井人数和留在井下各地区的人数。

⑾、考勤和矿灯、自救器发放室负责人:

应根据入井人员的挂牌和领取矿灯、自救器牌子号码,查清在井下的人数及姓名,并迅速报告调度室;对没有经指定的副矿长签发的入井特别许可证的所有人员,不得发给矿灯、自救器,并在井口必须严格检查,严禁入井。

⑿、库管员:

及时备好抢救器材,并根据矿长的命令,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

⒀、机电队长:

根据矿长命令,负责改变主要通风机的工作制度,并保证其正常运转,掌握矿内的停送电工作,及时抢救或安装机电设备,完成其它有关任务。

(14)、后勤负责人:

准备救援车辆,联系救护医院,保证对遇难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救灾人员的食宿以及其它生活事宜。

(15)、保卫负责人:

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矿区的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矿,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严禁闲杂人员逗留、围观。

第四章预防与预警

一、危险源监控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