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206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科学区教案.docx

大班科学区教案

大班科学区教案

大班科学区教案

【篇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转动”

陈铁军

活动名称:

有趣的“转动”

领域:

大班科学活动

一、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

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四、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

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

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

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

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

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3)、幼儿观看幻灯:

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

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

“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

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

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五、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大班科学:

《奇妙的纸杯》

一、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二、活动准备:

纸折的杯子、纸杯,每人一个;不同质地的杯子;毛笔;白纸;蜡烛若干。

三、活动过程:

(1)了解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玩“饮料店”游戏,请幼儿选一个杯子自己盛饮料;b、请幼儿用纸折的杯子盛水,观察纸折杯子的变化。

提问:

纸折的杯子怎么样了?

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

纸遇到水后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渗水、变形、烂掉。

(2)发现两种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点并寻找原因。

a、提问:

纸杯也是纸做的,为什么却能盛水?

请幼儿拿一只一次性纸杯,通过折折、刮刮、抠抠等方法去探索、发现。

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白白的是什么东西?

(蜡)纸杯上为什么要涂蜡呢?

b、小实验:

用蜡在纸上涂一层,再用毛笔蘸水涂,观察其现象。

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蜡有什么作用?

小结:

蜡不吸水,蜡涂在纸杯上就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纸在蜡的保护下,遇到水也就不会变形了。

(3)了解纸杯的优点。

提问:

你在哪里用过纸杯?

纸杯有什么优点?

小结:

让幼儿通过与其他材料做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纸杯具有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大班科学活动:

奇妙的拱形

大班科学活动:

奇妙的拱形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

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

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

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

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brp/p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

(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

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

这像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

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大班科学活动“空气娃娃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2.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准备]

空箱子,每组一盆清水,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气球、吸管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1、空气的特点。

1)师:

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

(出示事先准备的一只空箱子)

2)老师请一个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眼睛)没有颜色、透明,(鼻子)没有气味,(耳朵)没有声音,(手)摸不到?

?

)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箱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

3)老师问:

“大家能猜测出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吗?

”(在学生自由发表后,把箱子打开,里面除了空气没有其它。

小结:

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流动的。

2、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老师:

“为什么说空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呢?

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1)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没有缺少空气。

2);请幼儿做深呼吸再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

(这次我们能坚持一会了,不是那么憋的荒了,因为我们吸进肚子里空气了。

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空气呢?

(动植物)

3、空气在哪里。

老师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玩一玩游戏,好不好?

”“可是空气在哪里呢?

小朋友们有没有办法找到空气呢?

1)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找到空气。

2)组织交流:

“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玩法,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玩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

(学生交流:

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气球或吸管吹一些空气,玻璃杯扣一些空气等方法。

3)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呢?

(塑料袋和气球鼓起来了;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

?

)小结: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让热水快点变冷(大班)

设计思路:

有一天,有幼儿问:

“热水怎么会变成冷水的?

”这促使我分析幼儿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办法。

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杯热水一直放着不动,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幼儿了解热水会自然冷却的常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提出各自的想法,运用不同方法探究其中的小秘密,如借助空气流动,在热水中放进冷的东西,将热水放在一个更冷的环境中,等等,都会使热水冷得快些。

在整个活动中,我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

己的设想大胆尝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热水冷得快些”,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

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

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

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

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

水温会下降;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

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

“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

”有幼儿说:

“放在风口。

”有的提出用扇子扇,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

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

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些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

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

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

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

最后一位幼儿这样总结:

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的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

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

冰块更冷。

幼:

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

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

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

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点评:

虽然活动中用到了温度计,但教师又没有将目标落实到知识点上,而是突出“做中学”的精神,让幼儿通过活动需要来了解、使用温度计,与此同时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验经验事实。

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使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篇二:

大班科学教案:

和面——大班科学】

一、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和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初步感知比例关系。

2、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套围兜、袖筒。

2、足够的面粉。

3、各种颜料水。

三、活动过程:

1、出示面粉,引出活动。

师:

这是什么?

它可以做什么?

(加工面条、制作饺子皮、扁食皮……)

今天我们要用面粉来制作五颜六色的彩泥。

(孩子们很兴奋,纷纷议论:

这能做吗?

怎么做呀?

2、出示橡皮泥,师:

要把面粉变成象老师手里的橡皮泥一样软,你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

(相当一部分孩子能说出应给面粉加水。

3、师生一同探究和面的方法和技巧。

(1)怎样合理地给面粉加水呢?

如果一下子加进很多水,会发生什么事?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师演示给幼儿看,从而得出结论:

一下子加太多水,会使彩泥太湿,如果没有备用的面粉

添加,那么彩泥就做不成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加一点点水,不够时再加。

(2)彩泥太湿了会怎样?

太干了会怎样?

(本来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让幼儿继续讨论,之后再验证给幼儿看,但我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不在我提的问题上,而是急着想动手和面,于是我及时进行调整,让幼儿带着问题,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4、幼儿动手和面。

(孩子们很喜欢和面这个环节,他们有的搓、有的捏、有的揉,干得热火朝天的。

由于脸盆不够,一桌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分工合作,如:

有的负责加水,有的负责和面等,共同来完成自己小组的一团彩泥,但显然孩子的合作意识较差,有的孩子说要再加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再加水,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吵起来,结果只好由老师负责加水,才缓和了局面。

5、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并回答制作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孩子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有的说我做的太湿了,会沾手;有的说我做的太干了,容易碎,最后得出结论:

只有水分加的刚刚好,这样彩泥才容易塑造。

反思调整:

应该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个脸盆,让幼儿独立地完成彩泥制作。

【篇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执教者:

葛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物体的沉浮。

【活动准备】

1.试验材料:

(木质积木、空瓶子、塑料纸片、纸盒、橡皮泥、磁扣、卫生纸、乒乓球)每桌一份。

2.记录卡每人一份,三桌一盆水、笔。

【活动重点】发现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尝试用符号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有一天,在森林里,灰太狼追赶着喜洋洋,它们跑啊跑,跑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前面没有路了,可是喜洋洋抱起一块木头就跳进河里,不一会就游到和对面了,这时灰太狼也跑到了河边,对喜洋洋大喊:

我会追上你的。

说完就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了,你们猜灰太狼会怎样?

(用语言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想知道会怎样)。

引出话题:

沉与浮

师:

原来,木头会浮在水面上,石头会沉下去,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浮上来,有哪些东西可以沉下去?

幼:

......

二、认识材料

1.请幼儿说出这些操作材料的名称。

2.请幼儿猜想

师:

如果我把这些物品放到水里面,它们会怎么样呢?

师:

手里拿着积木,请一名幼儿回答?

幼答:

会浮在水面上或会沉下去。

师:

我也不知道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我们先来猜想。

并把猜想结果记录

下来。

3.认识记录表

师:

这有一张记录表,这些操作材料用什么符号表示?

师:

带个问号的笑脸表示猜想的结果,

师:

浮上来可以用什么表示?

沉下去可以用什么表示?

(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二、幼儿实验操作

1.师:

今天我请大家自己来做做实验,并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

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巡视指导,让幼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亲手操作,有的幼儿发现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

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操作,错了不要紧。

2.教师提问:

(1)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上来?

师请xx小朋友回答,积木是沉还是浮。

幼答:

是浮在水面上。

师:

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

幼答:

一样。

师:

空瓶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答:

会沉下去,这时一名幼儿抢着说会浮在水面上。

师:

不要争论,咱们一起来做实验,我把空瓶子放在水里,幼儿看结果,空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

师:

小朋友纸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上面?

幼答:

xx幼儿说沉在水底,xx幼儿说浮在上面。

师:

我请想xx幼儿回答纸沉在水底的原因?

幼答:

纸吸了水会沉下去。

幼答:

纸轻会浮在上面。

师:

看到这种情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先是干纸放到水里,浮在上面,但过了一会纸吸了水它悬浮在水中。

3、教师通过幼儿实验总结:

像积木、空瓶子、木块、纸、乒乓球在水面的现象叫浮;像石头、橡皮泥在水底的现象叫沉。

三、沉与浮材料分类活动

师:

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有些物品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沉在水底。

现在我们和这些操作材料做一个小游戏。

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幼儿非常高兴的回答好)

师:

制作了两个小房子,在房子的上面有沉浮标记,幼儿看沉、浮标记把它们送回家。

四、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沉浮现象,我们平时多试一试,看看你们找到的物品到底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